







【摘 要】 文章以滬深A股上市公司2008—2023年數據為樣本,使用雙重差分模型對“一帶一路”倡議影響中國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展開研究。結果顯示,“一帶一路”倡議有效促進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提升。異質性分析揭示,對國有企業、碳排放重點行業以及位于東部地區的企業積極作用更為顯著。在作用機制上,“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推動數字化轉型、優化內部控制和增強管理層綠色認知三條路徑助力企業提升碳信息披露質量。經濟后果分析發現,“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積極影響能夠提升企業價值,增強長期融資能力。文章厘清了“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機制和實施路徑,豐富了“一帶一路”倡議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經驗證據。
【關鍵詞】 “一帶一路”倡議; 碳信息披露; 信息透明度;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275;F8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19-0002-11
一、引言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制定并印發了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已經實施了如綠色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綠色交通和綠色金融等多項措施。過去的十多年,在綠色技術和產業迅速發展方面,中國為全球特別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更多可持續和綠色低碳發展的方案。現有研究顯示,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后,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顯著提升了海外投資額度和市場滲透率,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企業大力研發環保技術和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并推動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企業廣泛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等先進工具,優化了供應鏈管理和生產效率,從而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全球競爭力的提升。例如,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積極探索海外市場,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技術水平、加強國際合作等方式,實現了在對外投資領域的穩步增長[ 1 ]。同時,面對全球綠色低碳的發展趨勢,企業積極響應,加大綠色技術創新投入,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為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2 ]。此外,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企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升運營效率,拓展業務領域,進一步鞏固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3 ]。
“一帶一路”倡議向全球綠色治理貢獻了寶貴思路和實用方案[ 4 ],同時給企業實施綠色生產的微觀管理能力帶來了挑戰。企業作為低碳變革中的重要參與者,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其經營活動必然會被國家和國際的相關政策所約束[ 5 ]。在當今全球化浪潮中,中國企業加速推進國際化戰略時,難以避免地會面臨來自東道國政府、區域環保監管機構、債權人以及投資者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密切關注。這些關注點主要聚焦于企業的環境管理實踐,包括資源消耗、排放控制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普遍增強和監管政策的日益嚴格,履行環境責任的能力不僅直接影響企業的合規性和聲譽,而且逐漸演變成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的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贏得市場信任、降低風險并實現長期穩健增長,碳信息披露逐漸成為企業與國內外利益相關者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良性互動的重要橋梁。碳信息披露不僅有助于企業提升透明度,增強投資者的信心,還能促使企業更加注重環境保護,推動綠色轉型。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中國企業面臨的環保壓力日益增大,碳信息披露質量成為衡量企業綠色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深入研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變化和影響因素,對指導企業更好地應對國際環保挑戰、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滬深A股上市公司2008—2023年的數據為樣本,從“一帶一路”角度出發,探究企業因對外貿易面臨的環境合法性壓力對碳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從外貿角度給出關于企業碳信息披露動機的新解釋。本文可能的貢獻:第一,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綠色低碳經濟思想的有機結合。將新時代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與“一帶一路”倡議緊密結合,從理論角度深入探討“一帶一路”沿線的“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以及“開發與保護”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第二,豐富和發展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研究的理論內涵。本文構建理論框架,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如何影響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識別并解釋影響的異質性和經濟后果。第三,實證研究“一帶一路”倡議影響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三條路徑,為“一帶一路”倡議相關低碳發展政策的精準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持,也為企業在國際化戰略實施和面對外部復雜貿易環境時的綠色低碳策略制定提供了參考。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近年來,氣候多變、災害頻發,低碳減排逐漸得到各方重視,碳交易體系和環保議定書的簽署使得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演變成世界性經濟問題,碳會計應運而生,相應的信息披露需求隨之而來。碳信息披露就是企業或機構利用一定的手段,將自身的排放狀況、排放目標、減排措施的具體實施與成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風險等信息向社會公眾公開的行為。已有文獻從降低成本、滿足合法性和資源交換三個角度探討了企業碳信息披露的驅動因素。成本控制視角的相關研究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論,認為企業為降低代理成本通過優化治理能力和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碳信息披露的質量[ 6 ]。制度合法性視角的相關研究認為規制壓力與社會期望的雙重驅動,使企業通過披露高質量碳信息構建積極形象以獲取社會認可和資本青睞[ 7 ]。資源交換視角相關研究基于資源依賴理論揭示了高質量碳信息披露的資源動員功能。對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表明,綠色金融發展程度越高的企業越傾向于披露更高質量的碳信息[ 8 ],而企業碳信息披露的可讀性越好,所獲得的商業信用融資金額越高[ 9 ]。
目前關于“一帶一路”倡議與企業碳信息披露的關系研究較少,但已有研究發現,宏觀政策對企業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可以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體現出來,而在綠色“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下,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很可能受這一國際合作平臺的重要影響。
從外部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可通過三重機制顯著提升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首先,從成本控制視角分析,境外經營中的碳排放具有顯著的負外部性特征,在復雜政策環境下,企業需通過碳信息披露將環境成本內部化。因此,境外經營環境的復雜性和政策依賴性倒逼企業強化風險管理,要求其披露準確、相關、及時的碳信息以應對跨國投機行為。其次,依據合法性理論,“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身份標簽效應”顯著提升利益相關者的關注度,尤其在缺乏統一制度框架的多元化合作區域內,企業必須通過高質量信息披露展現其對低碳機遇與風險的應對能力。最后,從資源交換角度出發,資本市場對碳信息的定價效率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方向,企業為降低融資成本、緩解投資者疑慮,會主動優化碳風險信息的披露深度和特定性。因此,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源于外部的制度壓力與市場驅動促使企業碳信息披露從合規性披露轉向具有戰略價值的高質量信息供給。
從內部來看,“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構建跨國合作新格局,從數字化轉型賦能、內部控制優化和綠色認知提升三個維度重塑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提升機制。在技術賦能層面,“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跨境數據流動機制的建立[ 2 ],顯著提升了企業的碳排放監測能力與碳數據治理水平。利用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區塊鏈碳足跡溯源系統和大數據分析平臺,企業可實時采集、精準核算全產業鏈碳排放數據,并進行智能分析,確保碳信息披露的時效性、完整性和可驗證性。在制度優化層面,“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加強企業跨境經營風險控制,推動內部控制體系擴展至環境治理,促使碳信息披露從選擇性轉向系統性,降低披露信息錯漏率。在認知驅動層面,“一帶一路”倡議構建的綠色合作網絡催生了管理層環境戰略思維的質變,既有跨國綠色標準對接促使管理者建立全生命周期碳管理意識,又有跨境綠色融資需求推動碳信息披露從合規性披露轉向價值創造工具。以上三條路徑的協同作用形成了“技術奠基—制度保障—戰略驅動”的質量提升閉環。數字化轉型提供底層數據支撐,內部控制構建制度約束,綠色認知升級則形成持續改進動力,共同推動企業碳信息披露實現從“有沒有”到“準不準”再到“優不優”的階梯式躍升。由此,提出本文假說:
H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帶一路”倡議能夠改善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構建
為了實證研究“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作用,本文運用雙重差分法,通過比較處理組和對照組在政策實施前后的變化來識別因果效應,將“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視作準自然實驗,從而控制其他潛在影響因素,準確評估倡議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行為的實際影響。參考徐震寰和李晨曦[ 10 ]的研究設計框架,本文將2014—2023年界定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驗期。為了確保研究的針對性和數據的可比性,選取同花順數據庫中“一帶一路”概念板塊的上市公司作為實驗組,這些公司因其業務與“一帶一路”倡議高度相關,能夠直接反映該倡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非該概念板塊的上市公司作為控制組,旨在通過對比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相同時期內的各項經濟指標變化,深入探討“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影響及其內在機制。構建基準研究模型(1):
QCIDi,t=α0+α1BRi,t+βCov+μi+θt+εi,t" "(1)
其中,QCIDi,t為被解釋變量,代表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QCID);BRi,t為核心解釋變量,將屬于“一帶一路”概念板塊且年份處于2014年之后的樣本取值為1,其余取值為0。μi為行業固定效應,θt為時間固定效應,εi,t 為隨機擾動項。
(二)變量和數據說明
1.被解釋變量: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QCID)
本文采用國泰安數據庫中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指數研究數據庫中的企業碳信息披露指數衡量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該指數基于治理、戰略、風險和機遇管理、指標和目標四大維度及其下屬的22個子類披露的詳盡程度進行構建。碳信息披露指數越高,表明企業碳信息披露的質量也越高。
2.解釋變量:“一帶一路”倡議(BR)
當企業屬于“一帶一路”概念板塊,并且其所處的時間區間恰好落在實驗期的范圍之內(2014—2023年),那么該公司的BR指標取值為1;其他情況下,即不屬于“一帶一路”概念板塊,或時間區間不滿足實驗期的要求,該公司的BR指標取值均統一設定為0。
3.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5個反映企業基本特征、4個反映企業治理結構的變量以及2個反映地區和行業特征的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具體變量定義見表1。
4.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2008—2023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采用國泰安數據庫中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指數研究數據庫中的企業碳信息披露指數來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進行度量。在同花順數據庫中,以“一帶一路”概念股為基礎,篩選出487家“一帶一路”相關企業作為實驗組,相關財務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同時,剔除了金融類、ST類樣本,以及經營不善、數據缺失的樣本。另外,為提升模型的可靠性和解釋力,對連續變量進行了1%和99%的縮尾處理。借以有效消除數據中的極端值,防止這些異常值對回歸結果造成不利影響,最終得到41 528條觀測值。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樣本數據13個變量的各項描述性統計結果列示如表2,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QCID)的均值為2.147,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3.738,從絕對數值來看企業最大的碳信息披露指數高達41分,表明不同企業間的碳信息披露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二)基準回歸分析
表3詳細展示了“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影響的統計學回歸結果。其中,列(1)在回歸模型中并未包含任何控制變量,僅考慮了核心解釋變量的影響;列(2)則在模型中加入了多個控制變量,以更全面地考察其他因素對碳信息披露質量的潛在影響。兩列的回歸模型均納入了時間和行業固定效應,以消除時間和行業特定因素對結果的可能干擾。通過對表3所示數據展開分析可知,無論模型中是否包含控制變量,解釋變量BR的系數都在至少5%的水平顯著為正,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驗證了本文假說。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走深走實,各項政策相繼出臺,加緊落實,國內外市場環境環保要求不斷加緊,激勵我國企業不斷探索低碳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從而提升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增強企業碳信息透明度。
(三)穩健性檢驗
1.平行趨勢檢驗
基準回歸分析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質量存在積極影響。為確保這一結論的可信度,需要對雙重差分模型進行平行趨勢檢驗來驗證適用性。從圖1可以看到,在實驗期開始之前,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系數均未表現出統計學上的顯著性。這一現象表明,在該時間段內,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碳信息披露質量的變化趨勢上并未出現明顯的差異,兩組的趨勢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本文的研究結果通過了平行趨勢檢驗。
2.安慰劑檢驗
為研究未被納入變數、隨機性等因素對上述結果的影響程度,以安慰劑檢驗的方法得到BR估計系數值的分布。如果BR經隨機處理后的估計系數與0不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別,表明在基礎回歸模型中的變量設置中沒有忽略足夠的顯著因素,也就是說“一帶一路”倡議確實促進了中國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從圖2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虛假估計系數聚集在0左右,而基于準自然實驗得到的估計系數(0.053)位于虛假估計系數偏右位置,這表示在建立模型時,無法觀察到的因素對基本回歸結果的影響很小,基本回歸的結論仍然是可靠和有效的。
3.其他穩健性檢驗
(1)重新選擇樣本。在基準回歸結果的基礎上,考慮樣本選取的非隨機性問題,本文通過重新選擇樣本的方法進行穩健性分析。借鑒羅長遠等[ 11 ]、楊波和李波[ 12 ]的研究,對樣本進行進一步調整,如剔除外資企業、剔除無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ㄗ灾螀^、直轄市)、剔除倡議提出當年(2013年)的數據、剔除非主板數據以及無對外投資的企業。相應的檢驗結果如表4列(1)—列(5)所示,基本回歸的估計結果仍然成立。
(2)傾向得分匹配。樣本的自選擇性可能引起回歸分析出現偏差,即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可能并非完全外生。進一步地,本文采用PSM卡尺匹配方法,將基準回歸模型中的控制變量作為匹配變量,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據實施了匹配,表4列(6)展示了傾向得分匹配后的回歸結果。核心解釋變量BR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影響的系數為0.063,表明該穩健性檢驗結果與基準回歸結果不存在明顯差異,且系數的顯著性與統計學意義均未發生顯著變化,證實了回歸分析的結果以及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3)調整固定效應。為檢驗基準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通過調整固定效應設定進行再估計。主回歸采用行業與年份雙向固定效應模型,現進一步納入個體固定效應以控制不隨時間變化的個體異質性,構建“個體—行業—年份”三向固定效應模型。表4列(7)結果顯示,核心解釋變量系數方向與主回歸一致,顯著性略有降低但仍在10%的水平上顯著,即在吸收個體層面非時變特征后,主結論仍保持穩健。
(4)內生性問題:工具變量法。由于模型(1)中的內生變量是“一帶一路”倡議(BR),借鑒余長林和孟祥旭[ 13 ]的研究,選取企業是否屬于基建行業的虛擬變量(IV)作為參與企業的工具變量。從倡議內容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啟動初期就把基礎設施建設擺在首位,明確了加強“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因此是否屬于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企業與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企業之間存在顯著關聯。從產業發展來看,企業往往難以準確預判“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時點,也無法在倡議實施初期迅速完成產業結構的調整,這種客觀現實滿足了外部性條件的基本要求。表4最后兩列分別報告了工具變量法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成果。從第一階段回歸結果能夠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工具變量與解釋變量顯著關聯,因此可以認為工具變量滿足相關性要求。根據第二階段回歸結果可知,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顯著正相關,并且工具變量與殘差項無關聯,符合外生性要求。此外,工具數量等于內生變量數量且F統計量大于10,表明企業是否屬于基建行業并非弱工具變量?!耙粠б宦贰背h在消除內生因素影響后,仍然能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產生積極影響。
五、進一步分析
(一)異質性分析
1.產權異質性
國有企業的產權屬性賦予其資源整合優勢與政策支持,但也需要履行政策示范責任并接受更嚴格的監管,因此更可能主動承擔環保義務并提高碳信息披露的質量。非國有企業則以經濟績效為核心目標,面臨市場競爭與融資約束的雙重壓力,若提高碳信息披露質量的預期收益無法覆蓋成本,其信息披露動力將可能被弱化?;诋a權異質性,本文通過劃分國有與非國有兩類企業進行回歸分析,同時借鑒趙震宇等[ 14 ]的鄒檢驗研究方法判斷分組回歸系數差異的顯著性。結果如表5列(1)、列(2)所示,在國有企業中“一帶一路”倡議對參與企業產生的碳信息披露激勵效應更加顯著。究其原因,國有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是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主力軍,還肩負著推動相關地區綠色發展、彰顯中國大國責任擔當的重要使命。在這一進程中,“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多種途徑產生的激勵效應與倒逼效應,對國有企業提升碳信息披露質量起到了關鍵作用。具體而言,資金傾斜、管理創新、政府扶持以及社會壓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國有企業,促使其不斷提高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與準確性。相比之下,非國有企業在資源分配方面的低參與度顯著削弱了其對政策激勵效應與倒逼效應的敏感程度。這一差異不僅反映了國有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獨特地位,也揭示了不同所有制企業在面對政策激勵時的不同反應機制。
2.行業異質性
行業特點的差別會引發不同的碳排放信息披露需求,各行業企業所受監管壓力有所差異。參考王嘉鑫等[ 15 ]的研究,本文依據企業所在行業的碳排放性質,將企業按所屬行業劃分為碳排放重點行業①和碳排放非重點行業。區分行業異質性的回歸結果如表5列(3)、列(4)所示,與非重點行業相比,“一帶一路”倡議對重點行業的碳信息披露質量具有更顯著的邊際提升效應,且“一帶一路”倡議(BR)的回歸系數通過組間差異鄒檢驗。出現上述差異的原因在于重點行業作為主要的碳排放源,在“雙碳”目標和經濟新格局建設中被列為重點減排控制對象且自身的經營活動和信息披露水平具有行業特性,更重要的是能源密集型行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更大的環境風險,其碳信息披露會得到利益相關者的更多關注,故“一帶一路”倡議影響重點行業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作用較強。與之相較而言,非重點行業的企業減排壓力存在更大自主空間,這類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受到外部環境壓力較小,為降低相關披露成本,披露高質量碳信息的動機和意愿有所欠缺。
3.地區異質性
我國地域廣闊,各區域的對外開放程度、環境管理水平以及行業聚集特點都有很大的差別。地方政府為了推動區域內企業的外貿發展,會采取一些地方性的稅收政策和行政措施,從而使區域內的外貿發展出現一定的差別。綜合分析,受經濟發展水平、開放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東部地區企業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還是在政策開放程度方面相較于中西部地區企業均具備一定的優勢,那么這種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是否也會影響“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提升作用?根據上市企業所在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將樣本劃分為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②,分別考察“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是否具有地區差異?;貧w結果如表5列(5)、列(6)所示,結果表明“一帶一路”倡議顯著促進東部地區企業的碳信息披露質量提升,但在中西部地區不顯著。這說明,東部城市作為對外開放的先行者,具備基礎設施、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的優勢,“一帶一路”倡議提供的貿易平臺和通道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并以此為契機提升發展能力,從而激發企業的外貿動機,進一步關注貿易目的地的合法性要求,提升企業的碳信息披露質量??梢哉f,“一帶一路”倡議是提升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途徑,對提升企業國際化水平、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二)影響機制分析
上述實證結果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的碳信息披露質量有顯著的提升作用,然而,“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宏觀事件推動微觀企業提升碳信息披露質量究竟借助哪些路徑機制呢?這一議題仍有待深入探討。結合前文的理論研究,其直接的作用機制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激勵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碳信息采集、分析和報告,從能力上提升信息披露的準確性與完整性。第二,“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優化企業內部控制,從而提高企業要素配置和信息傳遞效率,降低信息披露成本,抑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披露傾向,實現披露能力和意愿的雙重提升。第三,“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增強管理層的綠色認知,進而推動其制定并實施低碳發展戰略,將節能減排理念深度融入企業整體發展架構,并強調高質量碳信息披露對企業經營與發展的關鍵作用,增加資源支持碳信息生產全過程,利用好高質量碳信息為企業發展增益?;谏鲜龇治觯狙芯繌臄底只D型、內部控制以及管理層綠色認知三個維度,探究“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路徑。
數字化轉型(DIGITAL)采用國泰安數據庫中國上市公司數字化轉型研究數據庫中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衡量[ 16 ],數字化轉型指數越大意味著該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越高;內部控制質量(ICQ)采用迪博內控水平編制指數衡量[ 17 ];管理層綠色認知(EGP)采用管理層綠色認知相關詞匯在公司年報中出現的頻數總和加1取對數衡量[ 18-19 ]。表6展示了機制分析的估計結果,“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推動效應、內部控制質量的提升作用,以及管理層綠色認知的增強效果,對應估計系數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在數字化轉型、內部控制質量和管理層綠色認知方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表現出顯著的優勢。而在基礎回歸模型中加入中介變量后,BR的系數與各中介變量的系數均顯著為正,同時BR的系數較主回歸有所下降,證實了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三個中介渠道是存在的。即“一帶一路”倡議能夠通過推動數字化轉型使企業更高效、準確地收集和處理與碳行為相關的信息,提高了碳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能夠通過加強內部控制確保企業在碳信息披露過程中的規范性和透明度,減少信息隱瞞或誤導的可能性;能夠通過增強管理層綠色認知促使企業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從而主動提升碳信息披露的質量和水平。
(三)經濟后果分析
1.企業價值
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其行為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通過碳信息披露能夠實現價值提升時,企業更有可能積極主動地披露高質量的碳信息。從時間維度看,碳信息披露的短期成本與長期收益存在差異。短期內,信息披露可能增加企業合規成本;但長期而言,高質量的碳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環境監管風險,增強利益相關者信任,進而提升盈利能力[ 14 ]。“一帶一路”倡議可能通過政策協同效應改變碳信息披露的成本收益結構,但其對企業價值的具體影響仍需進一步實證檢驗。本文選擇了總資產報酬率作為反映公司短期價值(ROA)的度量指標,利用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場價值對企業的長期價值(Value)進行度量,回歸結果呈現在表7列(1)和列(2)中。可以看出,交乘項QCID×BR的回歸系數均為正數,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一結果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對企業披露高質量碳信息產生的激勵作用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企業在短期內提升其市場價值,而且進一步驗證了高質量碳信息披露在資本市場中的積極影響,為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優化信息披露策略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具備更多優勢,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
2.融資能力
基于聲譽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企業可能更加積極響應可持續發展的號召,不斷提升其在節能減排、社會責任履行和內部治理等方面的表現,以助其塑造負責任的企業形象,積累聲譽資本,從而更容易獲得優質資源和機會,減輕資金壓力,緩解融資困境。因此,“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企業高質量的碳信息披露能否優化融資環境、提升外部融資能力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本文采用長期債務融資(LD,非流動負債/資產)、短期債務融資(SD,流動負債/資產)、債務融資成本(CDF,財務費用/負債)三個指標共同衡量企業融資能力[ 20 ],回歸結果如表7列(3)—列(5)所示。結果顯示交乘項QCID×BR與長期債務融資能力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而與短期融資能力、債務融資成本的回歸系數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一帶一路”倡議激勵企業披露高質量碳信息有助于提升企業信息透明度,增強債權人信心,使其在申請長期債務融資過程中擁有更多優勢,進而增強企業的融資能力,成為驅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六、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聚焦“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的議題,采用2008—2023年間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作為實證分析的基礎,深入剖析“一帶一路”倡議如何影響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并探討其間的作用機理。研究發現:第一,“一帶一路”倡議顯著提升了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該結論經多重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第二,異質性檢驗表明,上述提升效應在國有企業、重點排放行業企業及東部地區企業中更為顯著。第三,機制分析表明,“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優化內部控制及強化管理層綠色認知三條路徑,有效提升了企業碳信息披露水平。第四,經濟后果分析結果表明,“一帶一路”倡議激勵企業披露高質量碳信息既能提升企業價值,還能提升企業信息透明度,使其在申請債務融資時具備更多優勢,進而提升企業的融資能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啟示:
第一,強化“一帶一路”綠色標準協同與國際化對接。推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碳信息披露標準的統一與互認,制定符合區域特點的綠色合作框架。結合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制定分階段、差異化的碳信息披露指南。可以建立“一帶一路”綠色項目數據庫,要求參與企業定期上傳項目碳足跡、減排成效等數據,并引入第三方認證機構核查,提升數據透明度和公信力。
第二,構建“激勵+約束”雙向政策體系激發企業主動性。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工具組合激發企業披露高質量碳信息的動力:一是完善財稅激勵,對主動披露且數據達標的企業給予綠色信貸利率優惠、碳減排補貼及稅收減免,優先納入政府采購和“一帶一路”重點項目推薦名錄;二是強化約束機制,積極推動碳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將碳信息披露納入企業境外投資審核和ESG評級體系,對未達標企業限制其參與國際合作項目資格;三是設立“一帶一路”綠色轉型專項基金,支持企業研發低碳技術、培訓專業人才,并通過“以獎代補”形式對優秀案例進行宣傳推廣,形成示范效應。
第三,以數字化技術賦能碳信息全流程管理。推動企業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提升碳信息披露的效率和可信度:一是鼓勵企業搭建數字化碳管理平臺,實現碳排放數據實時監測、自動核算與動態披露,降低人工干預誤差;二是支持行業協會與科研機構開發適配“一帶一路”場景的碳核算工具包,簡化跨境項目數據采集與轉換流程;三是建立“一帶一路”碳信息共享云平臺,整合區域氣候數據、政策法規及最佳實踐案例,為企業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促進經驗互鑒與協同減排。
第四,深化“政企社”協同治理提升信息披露公信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監督的協同治理機制。政府定期公開披露重點企業碳信息表現,并引入國際組織參與評估,鼓勵企業通過環境聽證會、社會責任報告等形式回應公眾關切。此外,培育第三方服務機構,完善市場監督體系,形成“披露—驗證—反饋”閉環,增強碳信息的社會認可度與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張楠,趙若迪.“一帶一路”倡議下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與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J].經濟問題探索,2024(10):136-151.
[2] 倫曉波,劉顏.“一帶一路”倡議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基于數字化轉型的機制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24,40(8):71-86.
[3] 王亮,熊凱軍,馬力,等.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嗎:來自“一帶一路”倡議的證據[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46(1):37-46.
[4] LIN Z,ZENGRANG X,YUAN Z et al.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gion[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9,10(6):569-573.
[5] 王森,李金葉.碳排放權交易機制與制造企業出口產品“提質降價”之謎[J].世界經濟研究,2024(1):59-74.
[6] 張益兵,朱朝勇,武美辰,等.“雙碳”目標下碳信息披露與企業綠色發展: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引領[J].會計之友,2024(23):92-97.
[7] 孫甲奎,朱小平.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市場反應:來自重污染行業的證據[J].會計研究,2024(2):53-73.
[8] 黃勝忠,周軍.綠色金融對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5,40(1):65-76.
[9] 李強,張夢瑤.碳信息披露能提升企業商業信用融資嗎?[J].財經論叢,2024(10):81-91.
[10] 徐震寰,李晨曦.大國重企:“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企業社會責任[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8):49-70.
[11] 羅長遠,李錚,智艷.“走出去”是否有助于抑制企業的“脫實向虛”行為:基于“一帶一路”倡議準自然實驗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23,23(6):2369-2386.
[12] 楊波,李波.“一帶一路”倡議與企業綠色轉型升級[J].國際經貿探索,2021,37(6):20-36.
[13] 余長林,孟祥旭.“一帶一路”倡議如何促進中國企業創新[J].國際貿易問題,2022(12):130-147.
[14] 趙震宇,楊之曙,白重恩.影響中國上市公司高管層變更的因素分析與實證檢驗[J].金融研究,2007(8):76-89.
[15] 王嘉鑫,孫夢娜,于鑫雨.碳風險與審計定價的“波特假說之謎”:基于《巴黎協定》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22(5):75-84.
[16] 姚毓春,李金城.數字化轉型與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基于環境不確定性與關系嵌入的新視角[J].中國軟科學,2024(7):122-136.
[17] 余明桂,卞詩卉.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否減少監管問詢:來自交易所年報問詢函的證據[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6(1):22-31.
[18] 李亞兵,夏月,趙振.高管綠色認知對重污染行業企業績效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7):113-123.
[19] 梁上坤,董青.管理層宏觀經濟認知與企業違約風險[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3,40(9):200-220.
[20] 徐學軍,亓秋月.綠色信貸政策對企業融資能力的影響:基于PSM-DID模型的實證研究[J].公共財政研究,2022(3):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