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當前財政緊平衡背景下,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成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和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舉措,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通過運用文獻計量工具CiteSpace對2000—2024年間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相關主題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能夠直觀展現該領域研究的動態、熱點及演進歷程。研究發現: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經歷了初步探索、快速增長和平穩發展三個重要階段,研究內容圍繞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價值取向、理論邏輯、關鍵要素和實踐路徑等維度展開。未來可通過豐富內涵闡釋、完善理論體系,整合科研力量、擴展研究領域,立足現實需要、強化高校職能等方式不斷深化和拓展該領域研究,以實現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高校財務績效評價; 可視化分析; 研究動態; 變遷演進
【中圖分類號】 G647;F2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19-0107-07
自2000年世界銀行資助并由我國學者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建立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發布,到2019年《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提出要逐步開展單位和部門整體績效評價,再到2023年6月26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作的《關于2022年中央決算的報告》,均顯示我國正處于預算績效管理全面鋪開并向優化評價和穩定運行邁進的新階段,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正成為推動高等教育發展與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價值平衡的重要著力點。在此二十余年間,我國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經歷了從初步探索到提質增效的關鍵發展期,廣大學者從價值意蘊、邏輯理路和實踐探索等維度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展開了廣泛研究,取得豐碩成果。通過對以往研究成果的系統分析和總結提煉,能夠明晰過去并展望未來,從中把握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理論與實踐探索的規律,為今后研究指明方向。然而,當前關于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研究梳理并不多見,且文獻選取及內容分析也不全面,未能從整體上探測該領域發展脈絡及變化趨勢。針對當前研究存在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不足問題,本文擬采用CiteSpace文獻可視化分析工具,對2000—2024年間該主題的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性分析,并構建相應的可視化知識圖譜,旨在全面揭示該領域研究的基本動態、熱點前沿及變遷演進。同時,基于這些分析,本文將進一步提出針對該領域研究的未來展望及建議,以期為構建和完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理論體系和行動框架提供借鑒與啟示。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為了能完整、準確地體現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研究現狀,本文采用主題相似的方法在中國知網以“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為主題進行檢索,截至2024年6月2日,共檢索出相關文獻413篇,作為本研究的數據來源,并將檢索出的主題文獻以特定格式導入可視化文獻計量和分析工具CiteSpace6.2.R4,用于生成關于文獻主題的作者及單位、文獻共被引等內容的共現、聚類等可視化知識圖譜。本文以科學的知識圖譜形式明晰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領域的文獻信息,探測該領域研究熱點,識別發展趨勢、動態與前沿,為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二、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的基本動態
(一)發文期刊來源分布
期刊是學術成果發表的重要載體,通過探測相關領域期刊分布狀況能夠了解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效及涉及的方向。對本文所選取的413篇文章進行分析,發現關于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的文章主要來源于財經管理類期刊,而學報和高等教育類期刊分布較少。如表1所示,載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及發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均為財經管理類期刊。其中,載文量排名前3的期刊依次為《會計之友》(29篇)、《商業會計》(22篇)和《財會通訊》(21篇),總占比達17.43%,充分說明以上期刊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的積極關注,也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有益參考。
(二)核心作者分布
根據普萊斯定律(Price's Law),即N=0.749×■(Nmax為最高產作者發文數)可確定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結合作者發文及作者合作情況可知,該領域發文量最高的作者為孟芳和孫凌峰,發文數均為4,據此可計算出N取值為2。如此,發文數達到或超過2即可認定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經統計共有28人符合標準,該群體共發文66篇,約占論文總數的16.46%,低于普萊斯定律50%的要求,說明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還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由圖1可以看出,當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領域的研究群體較為分散,作者間合作性不強,大多表現為單次合作或零合作,呈現出各自為營的狀態,不利于形成研究合力。
(三)研究機構分布
根據研究機構及機構間合作情況可知,致力于“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的科研機構雖然較多,但相互之間連線較少,說明合作交流較少,未形成聚合效應(詳見圖2)。結合表2可知,發文量排名前3的機構依次為南通大學(6篇)、北京林業大學(5篇)和廣東工業大學(5篇),其余機構發文量均低于5篇。從發文機構類別來看,發文量排名靠前的幾所機構均為非財經類高校,可見該領域研究還未受到財經類院校的廣泛關注,未來可引導財經類院校積極關注和參與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以促進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三、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的熱點前沿
(一)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是對學術研究成果的高度凝練,通過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領域關鍵詞進行分析能夠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為后續研究提供基礎和依據。通常,可以通過關鍵詞網絡共現圖譜中的關鍵詞節點大小來判斷其出現頻率,節點越大該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就越高。此外,中介中心性能夠代表某一關鍵詞的重要程度,數值越大表明該關鍵詞在網絡圖譜中越重要。由圖3可知,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關鍵詞網絡共現圖譜中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依次為“績效評價”“高校財務”“財務績效”“財務管理”“指標體系”“預算管理”等。結合表3可知,以上詞語均具有較高的中介中心性,與其他關鍵詞聯系較多,具有較強的媒介功能。
(二)關鍵詞聚類分析
在關鍵詞共現分析基礎上,再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能夠更為全面地展現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根據關鍵詞聚類結果可知,本次聚類模塊值(Q值)為0.8742,平均輪廓值(S值)為0.9433,表明聚類結果顯著且可信[ 1 ](詳見圖4)。結合關鍵詞聚類及文獻分析可以將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研究熱點分為四個方向。
1.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價值取向
高校財務績效評價不同于企業財務績效評價,它是在行政事業單位全面預算績效管理背景下產生,以兼顧學校事業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為目標,是實現高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其在設計之初、實施之中和事后追溯之時都需要遵循多重價值取向,相關研究主要涉及“#1預算管理”“#7財務管理”“#10理財活動”等聚類標簽,主要從四個角度進行探討。
一是高等教育視角。高校作為非營利性組織,其驅動因素不是利潤而是對其使命完成程度的追尋,明確高等教育組織追求以學為尊、以生為本[ 2 ]的價值取向有助于明晰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初衷,把握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發展方向。有學者提出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首要職能,高校財務績效評價必須要凸顯高等教育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根本任務[ 3 ]。我國長期注重高校資金“量”的投入而忽視“質”的考評,在此背景下,有學者提出可通過對高校財政投入進行績效評價促使高校為實現資金使用效益去提升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等各個環節的質量和水平,從而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實現國家整體生產力水平的躍升[ 4 ]。二是全面預算績效管理視角。在當前財政收入壓力增大、高校多元化籌資模式尚未形成、高校資金來源依然依賴財政投入的情形下,通過將績效評價的理念融入高校資金預算管理中,對高校資金進行全面預算績效管理能夠提升財政支出的效率[ 5 ]。有學者指出績效評價是預算績效管理的核心,是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手段,要通過發揮績效評價的作用對高校資金預算編制、使用過程和產出效果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全公開評估,以期真正實現事前預測和籌劃、事中調整和控制、事后評價和反饋的全過程全面預算績效管理[ 6 ]。三是資源優化視角。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是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初衷,也是推動高校健康持久發展的根本著力點。有學者認為實行績效評價能夠引導高校主動平衡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而推動高校戰略管理目標的實現[ 7 ]。也有學者以提升績效評價的政治力、執行力、公信力“三力”作為改進績效評價質量的導向,并從中探尋各類資金使用成本最低、效果最優的資源配置途徑,從而實現績效評價功能發揮、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校多職能協同發展的有機統一[ 8 ]。四是數據質量視角。一方面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需要以客觀、真實、全面的數據信息作為評價基礎,另一方面高校財務績效評價也能推動數據信息質量的提升。有學者分析當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所存在的數據失真、數據割據、數據稀疏和數據“低智”等質量問題,提出可以通過運用大數據的多元性和客觀性、連續性和實時性以及數據挖掘和算法來極大提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數據的公信力、解釋力和分析深度,進而從數據密度、長度、寬度和深度四個維度全面提升績效評價數據質量,為高質量的績效評價報告提供依據[ 9 ]。
2.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理論邏輯
高校財務績效評價在實踐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但兼具理論深度、實踐力度和操作效度的完整理論體系尚未真正形成,已有研究主要遵循新公共管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和目標管理理論等理論邏輯,重點涉及“#3績效評價”“#6研究”等聚類標簽。
一是新公共管理理論。有學者指出以市場化注重效益與產出、強調競爭與責任的管理方式來規范和引導高校等非營利性組織的日常監督走向具體化、精準化是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要宗旨,政府對高校進行績效評價是這種管理方式的最典型代表[ 10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新公共管理理論“泛市場化”的思維過于強調局部效益的提升,容易導致高校管理者偏重短期利益而忽視長遠價值,從而阻礙高校整體協同發展[ 11 ]。二是利益相關者理論。一切能夠影響或被高校發展目標所影響的團體或個人都可以稱為利益相關者,有學者運用“一維分析法”“多維分析法”等方法從不同維度將大學教師、行政管理者、學生、社區和政府部門等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剖析,認為高校管理質量的提升是各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期許,高校的內部管理與外部協調要兼顧各方需求,在實現各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 12 ]。三是委托代理理論。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助推了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更催生了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委托代理關系的產生與蛻變,有學者指出委托代理關系無處不在,高校的運行與管理中包含著政府和高校、高校與二級單位、二級單位和教師之間的委托與代理關系,為了減少和規避這些關系中利益相關方的矛盾與沖突,管理者和監督者應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激勵機制來實現權力與責任的平衡[ 13 ]。四是目標管理理論。目標管理理論主張將任務轉化為目標,組織目標經過制定與分解、實施與控制、評估與反饋進而形成組織目標管理過程,合理確定組織及組織中單一主體的目標是目標管理的關鍵環節。有學者認為目標管理理論與新時代高校管理理念不謀而合,高校在制定戰略管理目標時,應充分考慮自身發展定位和辦學特色,使校內各單位和人員能夠各盡其責、各展其能,政府部門在對高校進行績效管理時,也應充分考慮不同層級、不同類型高校之間的差異,合理確定目標任務,使高校都能各安其位,各施所長[ 14 ]。
3.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關鍵要素
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開展的主要依據,涵蓋指標構建原則、評價內容選取、評價方法選擇等關鍵要素,學者們的研究主要涉及“#0指標體系”“#4科研經費”等聚類標簽。
在指標構建原則方面,有學者通過對比中外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和產出的差異,認為我國開展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時,要在借鑒西方高等教育績效評價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構建起兼顧評價指標數量性和質量性、統一性和差異性、過程性和結果性等原則的評價指標體系[ 15 ]。在此基礎上,有學者從指標構建的系統性、科學性、動態性、可比性和經濟性等角度進行了補充完善。
在評價內容選取層面,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展開了討論。一是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將資金、人員、資產等作為投入要素,經過高校的運營與管理,最終形成包含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產出指標,具體包括在校生人數、畢業生就業情況、科研項目立項情況、論文發表數、與企業的合作概況等全方位考核要素[ 16 ]。二是基于平衡計分卡,將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和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對應高校資金使用效率、利益相關者滿意度、內部運營流程和師資培養培訓等中長短期戰略管理目標選取評價指標[ 17 ]。三是基于高等教育職能,結合高校教學、科研、資產管理、財務管理、對外交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等運營狀況形成可量化的考評細則[ 18 ]。在評價方法選擇層面,學者們進行了多樣化嘗試。例如有學者通過層次分析法將指標層層分解后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也有學者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目標考核高校的關鍵考核要素,依據方差貢獻率所占比重來確定各要素的指標權重,并據此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除此之外,還有學者采用平衡計分卡法、數據包絡分析法、雷達圖分析法等方法構建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19 ],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多種范式。
4.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實踐路徑
從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實施不僅依賴于宏觀層面的政策引導,而且需要引入微觀層面的現實考量,相關研究主要涉及“#5預算編制”等聚類標簽。
從宏觀層面來看,學者們的研究主要聚焦體制機制建設和戰略目標引領。如有學者認為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雙循環”績效考評機制是實現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有力保障[ 20 ],也有學者認為由政府出面從頂層設計好兼顧教育理念與管理理念的績效考評目標,并將目標完成度與財政撥款額度進行有效聯結,能夠以目標為導向激發高校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14 ]。這是諸多學者的共同觀點。反觀高校,能從目標實現過程中不斷推動績效考評機制的完善,進而推動高等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微觀層面來看,學者們更多地關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資源配置的優化以及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等方面。有學者結合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現狀,提出要建立兼具系統性和指向性、兼容過程性和結果性、注重長遠性和當前性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認為這是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有效實施的重要途徑[ 21 ]。也有學者從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配置的角度,認為配備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構建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和搭建可視化的數據平臺是促進高校財務績效評價走向優質發展的必由之路[ 22 ]。更有學者意識到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手段的運用能從提高數據信息質量的角度為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精細化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23 ]。除此之外,加強內部審計、引入第三方績效評價機構、注重評價結果的反饋與運用也是學者們普遍關注的焦點。
廣大學者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結合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開展的一系列研究為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實踐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生產關系不斷調整,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如何進一步激發高校發展動能,使高等教育更加適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仍是學者們持續關注的命題。
四、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的變遷演進
利用CiteSpace的關鍵詞突現檢測功能,可將時間概念融入關鍵詞共現圖譜,從而生成關鍵詞突現情況(如圖5所示),清晰呈現不同時間段的熱點視域。結合二次文獻分析,可將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初步探索階段(2000—2007年)
2000—2007年是該領域研究的初步探索階段,涉及“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模型”“發展模式”“績效指標”等關鍵詞。早期學界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關注還不多,研究視角較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相對單一。這一時期,研究傾向于從高校整體發展的視角來探討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的選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證分析。例如有學者基于高校財務綜合實力的考評來構建因素集,并進行F綜合評判和結果分析,以此來劃分高校的財務績效等級[ 24 ]。也有學者在分析指標內涵和選取原則的基礎上構建包含財務、教學、科研、產業等多個維度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模型[ 25 ],通過代表性案例來對比不同類型高校間財務績效水平差異,并給出優化建議。這一階段的探索為后續研究的深化和完善提供了理論基礎,也指明了方向。
(二)快速增長階段(2008—2017年)
2008—2017年是該領域研究的快速增長階段,涉及“人均科研經費”“教育投資”“數據挖掘技術”“整體協同”“全面預算管理”等關鍵詞。因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雙重影響,該階段研究視角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研究數量和內容均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的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某種單一分析方法,而是傾向于多種方法的結合運用。從研究視角來看,學者們選擇從高等教育投資、預算績效管理、戰略目標管理等角度進行嘗試,并始終將目光焦聚于高校的資金使用效益與內涵建設的協調統一。從研究內容來看,熱點由關注高校整體綜合評價轉向局部與整體的協同發展,例如有學者專注于科研經費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生均培養成本等局部要素,但與理論研究相比,多數研究依然偏重于實踐探索。從研究方法來看,學者們綜合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除層次分析法、平衡計分卡被高頻使用外,還引入數據挖掘技術、線性加權綜合法、模糊數學等評價方法,使得這一時期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更具科學性、客觀性和嚴謹性。
(三)平穩發展階段(2018年至今)
2018年至今是該領域研究的平穩發展階段,涉及“政府會計制度”“激勵機制”“內部控制”“財務信息化”“業財融合”等關鍵詞。經過前期的理論積淀和實踐探索,這一階段的研究一方面更加注重從現實出發探討如何構建具備差異化特征的評價指標體系,強調在指標設計時融入符合高校辦學性質和辦學特色的評價要素,并且指標內容要符合特定法律規范和上級管理部門的規制約束,同時愈發重視財務績效評價的場景創設,如高校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財務信息化系統能否得以應用等;另一方面逐漸由實踐研究上升到理論探討,包括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內涵特征、價值意蘊等展開討論,由以往熱衷于回答“怎么做”進而轉向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是什么”“為什么”的追問,使得該領域研究不斷向深向細發展。相關理論體系的建立在該階段開始受到學界關注,理論與現實的不斷交織推動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領域的研究平穩向前發展。
五、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的展望
經過二十余年的研究發展歷程,學者們圍繞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相關領域展開了廣泛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未來深化探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宏微觀環境中,為更好地推動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理論體系的完善,并為未來研究選題提供思路參考,本文結合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展望。
第一,豐富內涵闡釋,完善理論體系。從已有研究來看,眾多學者從實踐層面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評價工作開展等現實問題進行了多樣化探討,并總結出諸多寶貴經驗,也有學者從政策文本出發探尋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起源、內涵及意義,但對于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內涵闡釋,尚無準確定論,導致已有研究仍存在概念模糊、概念混淆等短板,尤其在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高校預算績效評價、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等元概念進行界定時,仍存在定位抽象化、模糊化等現象,使得后續研究指向性、關聯性出現偏離,降低了研究質量。因此,強化基礎研究,豐富內涵闡釋,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內涵、外延和特征進行準確描述,對研究問題進行準確澄清是未來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領域研究走向科學性、創新性的必由之路,也是準確定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實務工作中難點、堵點的邏輯前提。此外,進一步深化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內涵和特征的認識亦是構建和完善包含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歷史根源、價值取向、理論邏輯、關鍵要素和實踐路徑等方面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
第二,整合科研力量,擴展研究領域。通過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領域的發文作者及發文機構進行分析,能夠看出當前該領域研究所面臨的研究力量薄弱、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研究機構間合作性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是困擾和阻礙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導財經管理領域具備較高學術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參與到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研究中,可“以點帶面”帶動學者所在科研機構關注該領域研究,尤其財經管理類院校因豐富的專業人才、良好的研究基礎,其關注和參與更能為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領域研究注入強大的科研動力和創新活力。此外,通過有效整合已有科研力量,加強不同機構研究者之間的合作交流也能起到深化研究主題、增強科研實力的作用。目前該領域主要受高等教育學和財務管理學這兩個學科的關注,今后可不斷吸收經濟學、社會學、統計學、數學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加入,通過多學科的跨界合作和交流融合不斷激發創新思維,引領創新實踐,以更好地助力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理論創新和實踐變革,不斷深化研究主題,擴展研究邊界。
第三,立足現實需要,強化高校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是高校的五項基本職能,其中人才培養是最核心的職能。著眼于當前國際環境競爭加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并伴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周期持續下行等壓力,經濟增長動力由傳統生產力轉向新質生產力,加快和擴大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資源、充分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出能夠順應和滿足時代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人才是高校新的歷史使命,高校財務績效評價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都應始終將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動力和出發點,緊緊圍繞高??茖W育人的職能展開。同時,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同樣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基本職能,政府部門和高校應轉變考評思路,通過以評促建、以評促進,不斷深挖不同類型高校和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制定差異化的評價指標體系,自上而下充分激發高校各級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此外,拓展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和增加資金創收來源渠道是當前財政緊平衡背景下高校增強辦學實力、注入發展動力的根本保障和有益渠道,高校財務績效評價要更加凸顯高校服務社會、合理利用社會資源的價值功能。
【參考文獻】
[1]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2] 董澤芳.大學的理念與追求[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9-36.
[3] 祁占勇.高??冃Ч芾淼谋举|特征及其價值取向[J].教育研究,2013(2):92-96.
[4] 高正,唐萬宏.高校財政投入績效評價指標的價值取向及體系建構[J].廣西社會科學,2019(8):167-172.
[5] 申亮,劉浩.財政壓力、預算績效管理與財政支出效率:基于新修《預算法》實施的準自然實驗[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24,36(3):54-64.
[6] 夏先德.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研究[J].財政研究,2013(4):11-16.
[7] 李永明,代飛.當前我國高校財務績效管理體系構建思考:以優化資源配置為視角[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4(5):112-124.
[8] 鐘瑋.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預算績效評價:原則、理論框架與展望[J].經濟縱橫,2023(12):95-102.
[9] 李文彬,陳曉絢.大數據背景下提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數據質量的路徑研究[J].學習論壇,2021(1):61-68.
[10] 于暢,高向輝,李明,等.高??冃гu價的理論邏輯、現實依據及實踐探索[J].現代教育管理,2022(5):65-73.
[11] 應益華.公共價值視域下的高校財務治理[J].財會月刊,2022(13):71-77.
[12] 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0(6):15-19.
[13] 馬海濤,孫欣.全過程預算績效評價結果應用:理論框架構建[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1,37(2):95-106.
[14] 肖廣華,侯玉燕.政府會計制度下高校全面預算績效管理探析[J].會計之友,2020(20):109-115.
[15] 羅新祜,陳敏.中美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績效實證研究:基于中美2000—2011年數據[J].教育科學,2015,31(3):60-68.
[16] 顧效瑜.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構建[J].財會通訊,2018(8):71-74.
[17] 單正豐,王翌秋.平衡計分卡在高校財務績效管理中的應用[J].江蘇高教,2014(6):74-76.
[18] 楊順利,張滿俠.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財會通訊,2014(31):67-69.
[19] 侯玉燕,肖廣華.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綜述[J].嘉應學院學報,2022,40(4):34-38.
[20] 李志情,董玲.高校預算績效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會計之友,2016(8):89-91.
[21] 陸媛.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理論研究及績效指標體系設計[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1):60-61.
[22] 應望江,李泉英.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及應用研究: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45-50.
[23] 蘇鈺雅.基于云計算的高校財務績效動態評價模式研究[J].會計之友,2019(8):147-150.
[24] 湛毅青.高校財務績效的模糊綜合評判[J].中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305-308.
[25] 項華錄,董麗丹,徐珊珊,等.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教育財會研究,2007(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