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作為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綠色工廠”認定改善了企業的內部治理和運營效率,進而對審計效率產生影響。文章以2014—2023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實證檢驗“綠色工廠”認定對審計效率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綠色工廠”認定能夠顯著提升審計效率,降低審計延遲。異質性分析表明,會計師事務所類型和產權性質在其中發揮正向調節作用。機制檢驗顯示,“綠色工廠”認定通過提升內部控制質量、提高ESG表現、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以及增加媒體關注度,進而提升審計效率。進一步分析發現,“綠色工廠”認定通過提升審計效率進一步降低了審計費用,減少了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出具,提高了審計質量。研究結論為政府部門完善“綠色工廠”評定體系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綠色工廠”認定; 審計效率; 審計延遲
【中圖分類號】 F239.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19-0128-09
一、引言
在全球工業綠色轉型與“雙碳”目標推進的背景下,“綠色工廠”作為綠色制造體系的核心單元,已成為中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自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首次提出“綠色工廠”概念以來,相關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政策目標從初期的示范創建轉向規模化推廣,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獲取政策紅利(如財政獎勵、環保豁免)的關鍵路徑[ 1 ]。該政策不僅推動了生產流程的綠色化改造,而且通過標準化建設倒逼企業優化內部管理,對企業治理的影響逐漸顯現,引起了審計師的關注。首先,“綠色工廠”認定要求企業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披露綠色制造先進經驗,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內部控制質量的提升能夠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審計師面臨的重大錯報風險[ 2 ],從而減少審計師在風險評估和實質性程序中應對復雜事項的投入,縮短審計周期;內部控制質量的提升還能夠通過增強財務信息生成流程的可靠性,間接降低審計師對基礎數據核查的依賴程度,提高審計效率。其次,“綠色工廠”認定作為企業環境責任履行能力的權威認證,可向資本市場傳遞積極的ESG信號,能夠緩解外部利益相關方對企業“漂綠”行為的擔憂,增強審計師對企業管理層誠信度的信任[ 3 ]。環境與社會風險的降低減少了審計師因潛在環境訴訟或監管處罰而需執行的延伸性程序,ESG信息披露的規范化縮小了審計師與企業對環境事項的認知偏差,使審計重點聚焦核心財務問題,而非分散于環境風險的不確定性中,進而降低審計延遲。再次,“綠色工廠”認定通過強制披露綠色制造水平數據并引入第三方核查,構建了一套標準化、可驗證的信息供給體系,能夠有效壓縮企業選擇性披露或信息粉飾的空間[ 4 ],降低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少了審計師信息搜尋成本與驗證性測試的工作量,縮短了審計時長。最后,“綠色工廠”認定賦予企業綠色標簽,使其更易成為媒體及公眾關注的焦點。媒體曝光可能放大企業環境違規的成本,促使管理層主動規避高風險財務操作,從而降低審計師對舞弊風險的評估等級[ 5 ]。公眾關注度的提升會強化企業聲譽維護動機,推動其主動配合審計程序以維持市場形象。審計師面臨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問題得以緩解,實質性程序的設計更傾向于常規性核查而非防御性排查,最終提升審計效率。
已有文獻主要聚焦于“綠色工廠”認定在環境績效、綠色創新激勵、商業信用融資以及企業價值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6-9 ],對其與審計效率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將“綠色工廠”認定的制度效應引入審計效率研究框架亟待深入探究。“綠色工廠”認定帶來的內部控制優化、ESG信息披露強化、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以及媒體監督,可能通過降低審計復雜性和風險敞口影響審計行為,提升審計效率,而現有研究對于“綠色工廠”認定影響審計效率的作用路徑缺乏充分探討。由此可見,“綠色工廠”認定如何通過內部治理優化和外部監督影響審計效率有待進一步研究。
基于此,本文以2014—2023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綠色工廠”認定對審計效率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其內在作用機制。本文的研究貢獻主要有:第一,拓展了“綠色工廠”政策效應的研究邊界。區別于既有文獻聚焦環境績效、創新水平等維度,本文從審計延遲視角切入,考察“綠色工廠”認定對審計效率的提升效應,為綠色制造體系與審計行為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證據。第二,厘清了“綠色工廠”認定影響審計效率的作用機制及其經濟后果。揭示“綠色工廠”認定通過提升內部控制質量、優化ESG表現、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以及增加媒體關注度進而影響審計效率的作用機理,深化了綠色轉型微觀效應的理論認知,為激勵企業主動參與綠色認證、加速可持續發展進程提供了理論依據。第三,本文為政府部門完善“綠色工廠”評定政策、合理引導企業加強內部治理以及助力審計師有效提高審計效率等提供了經驗證據。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從內部控制角度來看,“綠色工廠”認定能夠促進企業優化內部控制,提升審計效率,降低審計延遲。為確保企業生產行為的綠色化與環保性,“綠色工廠”認定制定了嚴格的標準,對企業的綠色生產流程及環保舉措作出了明確要求。企業一旦被認定為“綠色工廠”,監管部門將對其進行不定期的檢查監督,若未能持續滿足綠色制造的示范要求,企業將被從示范名單中移除,面對入選“綠色工廠”帶來的約束性,企業有動力優化內部控制。一方面,當企業建立規范的管理體系和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時,審計師可以依賴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 2 ]。較高質量的內部控制為審計人員提供了清晰的審計路徑和充分的審計證據,減少了審計人員在了解企業內部控制和收集證據方面的工作量,減少了審計程序,從而降低審計延遲。另一方面,當企業內部控制得到優化時,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面臨的固有風險降低,因內部控制缺陷而引發的審計失敗風險隨之減少,使得審計師可以適當減少審計程序,從而提高審計效率[ 10 ]。相反,若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審計師將面臨更高的審計風險,需要增加審計程序。因此,“綠色工廠”認定能夠通過優化內部控制有效減少內部控制缺陷,進而降低審計延遲。
從ESG表現角度來看,“綠色工廠”認定要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并采用環保技術和工藝,推動企業提升ESG表現,進而提高審計效率。ESG表現優異的企業更注重合規性和風險管理,在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方面的投入更多,能夠降低因違規行為導致的法律風險,進而降低了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的可能性[ 11 ]。ESG表現越好的公司向市場傳遞出更積極的信號,資本成本顯著下降,企業價值顯著增加[ 12 ],公司未來的財務困境風險和違規風險明顯減少,有助于促進企業業績的持續增長,減輕管理層的短期績效壓力,從而降低管理層對財務報告操縱的傾向和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對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的擔憂,進而降低審計延遲。基于ESG表現,審計師可以更準確地評估企業的風險水平,從而合理分配審計資源,降低審計延遲,提高審計效率。
從信息不對稱角度來看,“綠色工廠”認定可以降低企業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程度和信息風險,使審計師獲取高質量信息難度降低,進而提升審計效率,降低審計延遲。隨著“綠色工廠”認定標準的不斷完善,對企業信息披露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企業而言,及時準確的信息披露能夠緩解其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 13 ]。同時,入選“綠色工廠”能夠加強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減少審計師的工作投入,進而降低審計延遲。“綠色工廠”認定的實施能夠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審計師則能夠獲取更多高質量的信息,有效控制審計工作范圍和審計程序的投入,進而降低審計延遲。因此,“綠色工廠”認定通過緩解企業信息不對稱,使審計師的投入時間減少,導致審計延遲降低,審計效率提高。
從媒體關注角度來看,入選“綠色工廠”的企業會吸引更多的媒體關注,媒體監督能夠促使企業在“綠色工廠”認定過程中及認定后更加主動地披露相關信息。“綠色工廠”作為環保標桿,其環境績效、綠色技術創新、資源利用效率等信息受到媒體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外部壓力會促使企業提前整理和準備相關數據,減少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審計過程中的信息收集成本和時間,提高審計效率。媒體的持續監督會強化企業對“綠色工廠”認定標準的重視,一旦企業在認定后出現環境績效下滑或違規行為,媒體的曝光不僅會損害企業的聲譽,還可能引發監管部門的嚴格審查[ 5,14 ]。因此,企業會更加注重合規性,主動配合審計工作,減少審計中的抵觸情緒和拖延行為,從而降低審計延遲。
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設1:企業入選“綠色工廠”能夠降低審計延遲,提高審計效率。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4—2023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并進行以下處理:(1)剔除金融行業上市公司觀測值;(2)剔除ST、*ST公司;(3)剔除存在數據缺失的觀測值;(4)為排除極端值的影響,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上下1%的縮尾處理。經過處理后,本文得到27 867個公司—年度觀測值。本文獲評“綠色工廠”的企業名單通過工信部官網手工收集獲得,內部控制數據來自迪博數據庫,ESG表現數據來自華證ESG評級結果,媒體報道數據來自CNRDS數據庫,其余數據均來自CSMAR數據庫。
(二)主要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審計效率(Ainvest)
審計延遲代表了審計師的審計效率,本文借鑒李英和梁日新[ 15 ]、劉笑霞和李明輝[ 16 ]以及蔡春等[ 17 ]的做法采用資產負債表日(12月31日)至審計報告日之間的天數并取自然對數衡量審計延遲,該值越大,代表審計延遲越長,審計效率越低。
2.解釋變量:企業是否入選“綠色工廠”
參考王茂斌等[ 4 ]、鐘廷勇和杜點點[ 8 ]的研究,本文基于2017—2023年工信部公布的七批次“綠色工廠”示范名單進行研究設計。其中,Treat表示“綠色工廠”認定的實驗組,若企業本身或其子公司獲評“綠色工廠”示范名單取值為1,否則為0;Post表示“綠色工廠”認定的時間虛擬變量,企業在獲評“綠色工廠”的當年及之后年份取值為1,否則為0;Treat×Post表示企業是否入選“綠色工廠”的虛擬變量。
3.控制變量
參考王茂斌等[ 4 ]、孫洪鋒等[ 18 ]以及李英和梁日新[ 15 ]的研究,本文控制如下變量:資產收益率(Roa)、資產負債率(Lev)、四大事務所(Big4)、產權性質(Soe)、企業規模(Size)、股權集中度(Top1)、應收賬款比率(Rec)、現金流量(Cash)、管理層持股比例(Manr)、兩職合一(Dual)、是否虧損(Loss)。主要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三)模型構建
為檢驗“綠色工廠”認定對審計效率的影響,本文借鑒王茂斌等[ 4 ]的研究,構建模型如下:
Ainvesti,t=α0+α1Treat×Post+α2Controlsi,t+Industry+Year+εi,t" "(1)
其中,i代表企業個體,t代表年份。Ainvest表示審計效率,Treat×Post表示企業本身或其子公司是否入選“綠色工廠”示范名單的虛擬變量,Controls表示不同年份企業個體的其他相關控制變量集合,Industry表示行業固定效應,Year表示年份固定效應,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審計效率(Ainvest)的均值為4.602,最小值為3.466,最大值為5.094,標準差為0.187,表明不同企業的審計時長存在明顯分化。Treat×Post的均值為0.093,表明9.3%的樣本屬于處理組且處于政策實施后的觀測期。控制變量與現有文獻結果一致。
(二)基準回歸分析
“綠色工廠”認定與審計效率的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列(1)是未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審計效率(Ainvest)回歸的系數為-0.030,在1%的水平上顯著。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如列(2)所示,“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審計效率(Ainvest)回歸的系數為-0.024,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綠色工廠”認定顯著提升了審計效率,審計延遲降低,支持研究假設1。其原因可能是“綠色工廠”認定過程往往要求企業建立更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和資源監控機制,有助于提高企業ESG表現,推動企業內部控制與環境管理的協同改進,緩解利益相關者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向審計機構傳遞企業全面合規經營的積極信號,審計人員能夠更便捷地獲取企業信息,從而優化審計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整體審計流程的運行效率,降低審計延遲。
(三)穩健性檢驗
1.平行趨勢檢驗
為檢驗雙重差分模型回歸結果的有效性,本文進行了平行趨勢檢驗,結果表明企業獲評“綠色工廠”前,其審計效率與未獲評“綠色工廠”的企業無顯著差異,但從獲評“綠色工廠”后的第一年開始,審計效率具有顯著差異,說明本文的雙重差分模型滿足平行趨勢假設,回歸結果有效(限于篇幅,相關結果留存備索)。
2.傾向得分匹配法
為排除實證研究中可能出現的自選擇偏差問題對結論的干擾,本文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對樣本進行處理,若企業本身或其子公司獲評“綠色工廠”,則為實驗組(Treat=1),否則為對照組(Treat=0),以所有控制變量(Controls)作為協變量計算傾向得分,采用以0.05為卡尺的1■5近鄰匹配,利用匹配成功的樣本重新進行回歸分析。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樣本的回歸結果如表4列(1)所示,Treat×Post的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本文的研究結論仍然穩健。
3.安慰劑檢驗
為進一步排除其他偶然因素的干擾,本文參考唐浩丹等[ 19 ]的研究,通過隨機分配獲評“綠色工廠”的企業和獲評年份進行安慰劑檢驗,結果顯示本文真實估計結果屬于抽樣估計結果中的明顯異常值,表明本研究的估計結果不太可能受到不可觀測因素的干擾,證明研究結論可靠(限于篇幅,相關結果留存備索)。
4.熵平衡法
為了驗證基準回歸的可信性,本文參考Hainmueller[ 20 ]的研究,采用處理高維度數據更準確的熵平衡方法,熵平衡匹配后回歸結果如表4列(2)所示,Treat×Post的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假設1仍然成立。
五、進一步分析
(一)調節效應
1.會計師事務所類型
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通常擁有專業的審計團隊,可以通過跨部門協作或全球網絡快速獲取行業標桿數據,縮短審計基準制定時間,而中小型事務所可能因資源分散導致流程延遲。基于此,為檢驗會計師事務所類型對“綠色工廠”認定與審計效率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本文在模型(1)基礎上加入會計師事務所類型與“綠色工廠”認定的交乘項,即Treat×Post×Big4,表5呈現了會計師事務所類型對“綠色工廠”認定與審計效率之間關系的調節檢驗結果。列(1)的回歸結果顯示,交乘項Treat×Post×Big4與審計效率(Ainvest)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負相關,表明與非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相比,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強化了“綠色工廠”認定對審計效率的提升效應,其原因可能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通常規模更大、資源更豐富,其審計團隊在項目管理和資源調配方面更具規模優勢。
2.產權性質
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在治理結構和監督機制上存在顯著差異,國有企業通常受到更嚴格的政府監管和政策約束,其決策過程可能相對復雜,但內部監督機制較為完善。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可能更靈活,但內部監督機制相對薄弱。基于此,為檢驗產權性質對“綠色工廠”認定與審計效率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本文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產權性質與“綠色工廠”認定的交乘項,即Treat×Post×Soe,表5呈現了產權性質對“綠色工廠”認定與審計效率之間關系的調節檢驗結果。列(2)的回歸結果顯示,交乘項Treat×Post×Soe與審計效率(Ainvest)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負相關,表明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強化了“綠色工廠”認定對審計效率的提升效應,其原因可能是國有企業通常承擔更多政策性任務,其治理結構與政府目標具有高度一致性,相較于非國有企業,市場更傾向于將國有企業環保行為解讀為政策導向下的實質性行動(而非“漂綠”策略),審計師可能減少審計程序,提高審計效率。
(二)機制檢驗
1.內部控制質量
參考溫忠麟和葉寶娟[ 21 ]的研究,采用三步法檢驗“綠色工廠”認定提升審計效率的作用機制。借鑒董小紅和孫文祥[ 2 ]的研究采用迪博內部控制指數/100衡量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IC),分值越高,表明內部控制質量越好。表6列(1)和列(2)的回歸結果顯示,“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內部控制質量(IC)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內部控制質量(IC)與審計效率(Ainvest)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審計效率越高,審計延遲越少;同時“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審計效率(Ainvest)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驗證了“綠色工廠”認定通過提高內部控制質量進而提升審計效率,降低審計延遲的作用渠道。
2.ESG表現
參考方先明和胡丁[ 22 ]、李亞琴和魏瑾[ 23 ]的研究,將上市公司ESG等級從低到高分別賦值為1至9,檢驗ESG表現在“綠色工廠”認定與審計效率之間發揮的中介作用。表6列(3)和列(4)的回歸結果顯示,“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ESG表現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ESG表現與審計效率(Ainvest)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ESG表現越好,審計效率越高,審計延遲越少;同時“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審計效率(Ainvest)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驗證了“綠色工廠”認定通過提高ESG表現進而提升審計效率,降低審計延遲的作用渠道。
3.信息不對稱程度
借鑒宋敏等[ 24 ]的研究,提取流動性比率指標、非流動性比率指標以及收益率反轉指標的第一主成分衡量信息不對稱程度(ASY),該指標數值越大代表信息不對稱程度越嚴重。表6列(5)和列(6)的回歸結果顯示,“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信息不對稱程度(ASY)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負相關,信息不對稱程度(ASY)與審計效率(Ainvest)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信息不對稱程度越大,審計延遲越高,審計效率越低;同時“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審計效率(Ainvest)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驗證了“綠色工廠”認定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進而提升審計效率,降低審計延遲的作用渠道。
4.媒體關注度
參考王福勝等[ 25 ]的研究,采用各公司全年媒體報道數量加1后取自然對數衡量媒體關注度,該指標的數值越大,表明媒體關注度越高。表6列(7)和列(8)的回歸結果顯示,“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媒體關注度(Media)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媒體關注度(Media)與審計效率(Ainvest)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媒體關注度越大,審計延遲越低,審計效率越高;同時“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審計效率(Ainvest)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驗證了“綠色工廠”認定通過增加媒體關注度進而提升審計效率,降低審計延遲的作用渠道。
(三)經濟后果檢驗
前文已證實“綠色工廠”認定能夠提升審計效率,那么其能否進一步降低審計費用,影響審計意見和審計質量?本文構建模型(2)對“綠色工廠”認定、審計效率與審計費用、審計意見和審計質量的關系進行檢驗。
Afee/Aop/AQi,t=λ0+λ1Treat×Post+λ2Ainvesti,t+λ3Co-ntrolsi,t+Industry+Year+εi,t" " (2)
參考翟勝寶等[ 26 ]的研究,審計費用(Afee)采用企業審計費用取自然對數衡量,將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賦值為0否則為1作為審計意見(Aop)的虛擬變量。參考許亞湖[ 27 ]的研究,采用實際發表的審計意見與預計發表無保留意見概率偏離程度的負絕對值衡量審計質量(AQ),AQ值越大,代表審計質量越高,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列(1)展示了“綠色工廠”認定與審計費用的回歸結果,顯示“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審計費用(Afee)回歸的系數為-0.046,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綠色工廠”認定通過提升審計效率降低了審計費用,其原因可能是“綠色工廠”認定促使企業優化內部治理、披露可持續發展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審計工作量和審計風險減小,進而導致審計費用降低。列(2)展示了“綠色工廠”認定與審計意見的回歸結果,顯示“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審計意見(Aop)回歸的系數為-0.006,在10%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綠色工廠”認定通過提升審計效率降低了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發表,其原因可能是審計師在評估企業風險時,認為入選“綠色工廠”的企業具有更低的重大錯報風險,從而更傾向于出具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列(3)展示了“綠色工廠”認定與審計質量的回歸結果,顯示“綠色工廠”認定(Treat×Post)與審計質量(AQ)回歸的系數為0.006,在10%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綠色工廠”認定通過提升審計效率進而提高了審計質量,其原因可能是“綠色工廠”認定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環境績效,增加媒體關注度,促使企業注重內部管理與信息披露的質量,有助于審計師更高效地獲取和驗證企業信息,提高審計效率,從而提高審計質量。
六、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2014—2023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了“綠色工廠”認定對審計效率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了其內在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綠色工廠”認定能夠顯著提升審計效率,降低審計延遲。研究結論在經過平行趨勢檢驗、傾向得分匹配法、安慰劑檢驗、熵平衡法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進一步的異質性分析發現,會計師事務所類型和產權性質在“綠色工廠”認定對審計效率的提升作用中發揮著正向調節作用。機制檢驗結果表明,“綠色工廠”認定通過提升內部控制質量、提高ESG表現、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以及增加媒體關注度,進而提升審計效率,降低審計延遲。經濟后果檢驗表明,“綠色工廠”認定通過提升審計效率降低了審計費用和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出具,提高了審計質量,為企業帶來了直接的經濟利益,提升了企業的社會形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建議:第一,企業需將“綠色工廠”認定視為戰略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從頂層設計到日常運營全面深化綠色治理實踐。在戰略規劃中,應系統性地整合低碳發展目標,建立覆蓋研發、生產、供應鏈的全流程環境管理體系,強化內部控制的規范性與風險管理的前瞻性,通過制度優化與資源投入確保環境治理與經營效率的協同提升;應主動構建標準化、透明化的ESG信息披露機制,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環境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動態監控,減少審計過程中的信息驗證障礙,從而降低審計延遲與溝通成本。
第二,會計師事務所及審計師應積極適應綠色經濟轉型趨勢,將ESG因素深度嵌入審計流程與風險管理框架。在審計實踐中,需重點識別企業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性、數據披露的完整性以及綠色投入的持續性,通過優化風險評估模型與審計程序設計,針對性配置審計資源以提升效率;同時,積極推動綠色審計標準體系的構建,明確環境績效與財務數據的關聯分析框架,促進審計方法論的創新與知識共享,引導審計行業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演進,從而為實體經濟綠色轉型提供更高效的鑒證支持。
第三,政府部門需通過政策協同與制度創新構建綠色發展生態體系,強化“綠色工廠”認定的政策效能。完善“綠色工廠”認定的動態管理機制,細化行業評價標準并納入碳排放強度、資源循環利用等進階指標,通過“激勵—約束”并重的政策工具擴大企業參與覆蓋面,將認證等級與稅收優惠、融資支持、市場準入等掛鉤,形成梯度化獎勵體系;注重國內國際雙循環聯動,推動中國綠色標準與國際接軌,助力獲認證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并在重點區域試點跨產業鏈綠色治理協作機制,形成政策引導、市場驅動、技術賦能、社會協同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 戴魁早,王思曼,黃姿.綠色工廠建設促進了企業綠色創新嗎?[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11):177-199.
[2] 董小紅,孫文祥.企業金融化、內部控制與審計質量[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1,36(1):26-36.
[3] 唐凱桃,寧佳莉,王壘.上市公司ESG評級與審計報告決策:基于信息生成和信息披露行為的視角[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3,25(2):107-121.
[4] 王茂斌,葉濤,孔東民.綠色制造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基于中國綠色工廠創建的政策實驗[J].經濟研究,2024,59(2):116-134.
[5] 李小光,邱科科,周易辰.媒體關注、審計投入與審計質量:來自中國傳媒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8,32(3):90-103.
[6] 周程,王紅建,舒玉婷.共同股東視角下綠色產業政策的溢出效應:基于綠色工廠評定的準自然實驗[J].財務研究,2024(4):78-92.
[7] 朱朝暉,林雯,曾愛民,等.“綠色工廠”認定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研究[J].當代財經,2023(7):3-16.
[8] 鐘廷勇,杜點點.綠色制造與商業信用融資[J].財務研究,2024(2):67-79.
[9] 陳艷瑩,于千惠,劉經珂.綠色產業政策能與資本市場有效“聯動”嗎:來自綠色工廠評定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2(12):89-107.
[10] JI X D,LU W,QU W.Internal control risk and audit fees: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amp; Economics,2018,14(3): 266-287.
[11] ZHANG C,ZHA Q,SUN X,et al.Does ESG rating disagreement affect audit opinion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mp; Finance,2024,96:103659.
[12] WONG W C,BATTEN J A,AHMAD A H,et al.Does ESG certification add firm value?[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21,39:101539.
[13] 方紅生,夏愷楠.稅收征管數字化與企業盈余管理的策略性選擇[J].財貿經濟,2025,46(4):22-38.
[14] 葉陳剛,初春虹,段佳明.媒體關注、審計師變更與審計質量[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0,33(6):39-48.
[15] 李英,梁日新.董事高管責任保險與審計效率:基于審計延遲的視角[J].審計研究,2023(1):149-160.
[16] 劉笑霞,李明輝.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本特征對審計延遲的影響[J].經濟管理,2016,38(1):116-126.
[17] 蔡春,黃昊,趙玲.高鐵開通降低審計延遲的效果及機制研究[J].會計研究,2019(6):72-78.
[18] 孫洪鋒,劉嫦,郭娟娟.政府綠色認證制度對制造業企業的環境激勵效應與溢出效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4,34(7):76-87.
[19] 唐浩丹,方森輝,蔣殿春.數字化轉型的市場績效:數字并購能提升制造業企業市場勢力嗎[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39(12):90-110.
[20] HAINMUELLER J.Entropy balancing for causal effects:a multivariate reweighting method to produce balanced samples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J].Political Analysis,2012,20(1):25-46.
[21] 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
[22] 方先明,胡丁.企業ESG表現與創新:來自A股上市公司的證據[J].經濟研究,2023,58(2):91-106.
[23] 李亞琴,魏瑾.企業數字化轉型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基于ESG表現的調節效應[J].會計之友,2025(10):144-150.
[24] 宋敏,周鵬,司海濤.金融科技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賦能”和信貸配給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1(4):138-155.
[25] 王福勝,王也,劉仕煜.媒體關注、管理者過度自信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22,19(6):832-840.
[26] 翟勝寶,許浩然,劉耀淞,等.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審計師風險應對[J].管理世界,2017(10):51-65.
[27] 許亞湖.租金性異常審計費用影響審計質量嗎?[J].會計研究,2018(5):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