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良材的作品因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表現力在江西美術界有口皆碑,在國內也有一定影響力。他的作品一直緊扣時代主題,隨著時代變遷其藝術創作道路也在不斷拓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他從1970年代至今獲得過無數殊榮,曾為毛主席紀念堂創作了大型國畫《紅色故都瑞金》并陳列在井岡山廳;為國務院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北京八一大樓等機構繪制大型國畫;為江西省委、江西省政府繪制大型國畫;為南昌西客站、奧體中心等公共場所繪制大型國畫,等等。他以抒情的筆意、深遠的意境和富于個人審美理想的范式,塑造出極富時代精神氣象的作品。從時間維度對鄒良材的創作進行梳理探討,有助于理解和全面把握其創作道路的演變歷程,凸顯出新中國成立后成長的一代藝術家如何立足時代與人民,創作出關注時代關照人民的作品。
一、早年丹青繪主題的政治題材創作
鄒良材1966年畢業于當時的江西師范學院藝術系,歷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美工、井岡山市文化局副局長、江西工藝美術館副館長、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他對于中國畫的傳統與現代技藝皆培熟于心,其創作既有傳統筆墨的典范,又有現代繪畫的諸多要素。大家所熟知的鄒良材作品以寫意為主,畫如其人,樸素淡泊中帶著儒雅和清新,滿紙云煙中展現元氣淋漓。實際上鄒良材在青年時期因為工作崗位及時代需要,多以工筆畫為主,作品大多表現政治題材和當時的勞動人民形象,且人物造型扎實,畫面布局精妙,制作技法精良,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成就和廣泛的影響力。
鄒良材1976年創作的《毛主席和井岡人民在一起》、1977年創作的《重上井岡山》(與王兆榮、馬宏道、陳重印先生合作)是他1970年代的代表作,這兩幅作品都是用工筆重彩的形式,表現毛主席和勞動人民在一起的場景。其中《毛主席和井岡人民在一起》入選了1976年的全國年畫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毛主席和井岡人民在一起》表現的是男女老幼十余人面帶笑容圍繞在毛主席身邊熱烈交談,畫面構圖緊湊,人物造型扎實,主席形象高大偉岸,男女老幼動態各自不同卻自然生動,表情豐富,整幅畫面洋溢著主席與老區人民簇擁一處的歡愉和親切。畫面中人物用工筆手法層層渲染,豐富細膩;近處的花卉用重彩手法表現,裝飾意趣中表現出花卉既絢爛又欣欣向榮的生命力;中景的松樹和遠處的山脈則用兼工帶寫的手法表現出崇山峻嶺的雄偉。整幅畫畫面層次分明,色彩協調中透著雅致,空間布局氣勢開闊,人物眾多卻組織恰當。作品在當時一經展出就引起較大反響,并被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發行。《重上井岡山》同樣是表現毛主席和勞動人民以及兒童在一起的景象,人物眾多而布局疏密有致,主席站在中間和大家一起眺望前方。畫面人物用工筆手法層層渲染逼真細膩;最前面的映山紅花團錦簇烘托了熱烈而美好的氛圍;中景和遠處的崇山峻嶺用青綠手法描繪出雄偉壯闊的氣象。作品也是一經展出就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二、中西交融背景下的形式語言探索
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全國美術界的創作意識開始改變,由1960年代1970年代以政治題材為主的創作導向開始向繪畫本體轉換,出現了“傷痕美術”和“鄉土寫實”繪畫,美術界同時展開了關于繪畫內容與形式的大討論。尤其19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西方現代主義觀念涌入國內,文藝界激情流溢各種思想興起,形成了“85美術思潮”。對于當時這一思潮,美術理論家尚輝評論道:“85美術思潮是當時中國大地上展開的中西文化比較熱潮的一個縮影,也是20世紀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又一次大規模向西方文化學習的浪潮。其核心精神是,面對開放后的西方現當代文化潮流的再次沖擊,反思傳統,檢驗時代,大膽地進行中國美術走向現代的試驗。”[1]在“85 思潮”的時代沖擊下,國畫界畫家對傳統進行反思與革新,重新比較中西繪畫并積極思考傳統繪畫的優劣,國畫界出現了大量融合中西的作品探索。
面對全國美術界的藝術變革洪流,鄒良材也完成了重要的藝術探索和跨越,其作品順應時代變遷產生了顯著變化。這一時期他將時代生活和對形式美的追求融入創作中,作品逐漸轉向對普通大眾淳樸精神的表達。1984年鄒良材創作的工筆作品《贛粵邊秋熟》入選了第六屆全國美展并獲得優秀獎。《贛粵邊秋熟》的創作來自生活。這幅作品是根據當時采風時的速寫創作的,表現的是客家的圍樓前,眾多勞動人民曬糧食的場景。畫面由遠及近十余人構圖緊湊,具有新穎的形式感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在當時扭轉原來“文革”時期政治題材的大背景下,顯得鮮活而有生命力,代表了那個時代畫壇求新求變的愿景。畫面中的主體人物用工筆手法表現,五官精微眉眼生動,造型精準動態生動,樹木房屋以及遠景在工筆的精細造型中,用兼工帶寫的方法渲染,輕松而厚重,整幅畫面明亮的黃色調突出秋熟的主題。
1989年鄒良材創作的《雨中節日》是他1980年代的另一件工筆畫代表作,這件作品展示了鄒良材從題材內容到繪畫形式的轉變,畫面注重繪畫本體要素和形式感的探索。作品表現的是一群彝族青年女性穿著節日盛裝撐著雨傘雨中漫步的情形。橫向的構圖中,十余個人物在高矮參差錯落中呈一字形排列,撐起的一頂頂雨傘頂至畫面最上方,一排彝族長裙在前后空間遮擋與疏密節奏中垂至畫面最下方。畫面人物形象完整,整幅作品統一運用黃色調,用淡墨加顏色分染出人物及衣服和銀飾體積,間以裙子小面積的暗紅色塊,色調統一又有明暗節奏的變化。從上至下主體形象的滿構圖,以及橫向展開的畫幅中縱向站立的人物、縱向排列的傘柄、縱向下垂的斗篷和裙子密集的衣紋,加上工筆技法對人物形象和衣冠配飾的細膩分染,讓畫面充滿視覺張力的同時又極具形式感和現代感。
三、執教高校后的時代敘事與詩意表達
1990年鄒良材調入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任教,教授人物和山水。他系統地梳理了中國畫的文脈,并進入中外美術史寬廣的視野中思考作品的個性。這一時期他的創作由工筆為主向寫意轉變。其寫意人物和山水風神俊雅、氣象清明,筆墨有傳統審美特征,畫面則在構圖和形式感上多有創新之處。他的水墨人物畫以錯落有致的線條勾勒輪廓,以皴擦點染的墨與色塑造體積和明暗,以薄施淡彩描繪面龐,常常是幾根線條幾個墨塊,在虛實濃淡中寫生造像,且形神兼備、扎實生動。他的山水畫多以江西本土的井岡山和廬山為題材,在運用自如的傳統技法中,突破傳統山水圖式,營造較為現代的構圖;同時于客觀山水中提煉自我語言的純粹化表達,在水墨氤氬的鴻篇巨制中,建構具有江西地域文化特點和時代精神的敘事圖像,呈現出剛柔相濟、既秀雅又雄渾的文化意象與審美特點。
鄒良材創作于1990年代初的《秋染朱砂沖》獲全國高校美術作品展優秀獎,畫面表現的是井岡山的景象。井岡山是鄒良材大學畢業后工作了十余年的地方,他對井岡山有著深厚的感情。畫面右下角的橋梁和小小的大巴車,襯托出井岡山巍峨雄渾的氣勢。作品取材自然、師法造化,在筆墨線條與塊面的經營上,通過短直線用筆、幾何塊面等構成手法重構山水畫范式,尤其是畫面色彩紅與黑的對比所產生的視覺沖擊,體現出鄒良材對吸收西方視覺藝術的思考和選擇。畫面整體氣韻內省多于張揚、含蓄重于表現,章法布局和筆墨意趣依然透露出對傳統經典內核的尊崇與守望,并且巧妙地在傳統山水的渾厚華滋與現代視覺張力形式之間找到了平衡。
鄒良材在之后1990年代系列山水作品中,均體現出“借古開今”“融合中西”的創作思考與路徑選擇,為其山水畫的現代性和個人面貌探索提供了深厚的基礎。
世紀之交后,鄒良材將所有精力都用在表現好山好水上。在幾十年的藝術創作積累中,鄒良材將對自然的感悟和個人審美理想以及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為筆下山水畫的空間秩序和筆墨關系注入時代文化內涵。畫面營造的意境與個人藝術語言互為表里:意境賦予作品和語言精神內涵,而藝術語言又是意境表現的載體和視覺呈現,二者共同建構了鄒良材作品中的個性特點與耐人尋味的意境美,使畫面成為他詩意心靈的折射與呈現。這一時期,他進一步深度挖掘江西本土山水,筆下的井岡山和廬山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與時代氣息,廬山的氤氬奇秀和井岡山的磅礴厚重在他酣暢淋漓的筆墨表現中完美地體現出來,代表性作品有《紅色故都瑞金》《多少樓臺煙雨中》《巍巍井岡》《廬山清涼圖》《山外青山樓外樓》等。這些作品重視畫面的形式美,并以傳統筆墨為根基,線面結合,筆墨語言豐富,用筆圓柔溫潤,皴擦點染等技法灑脫雋秀,墨色干濕濃淡渾然天成,點線面的運用恰到好處,表現風格巧妙自然。這一時期鄒良材的作品也大都用色較淡,畫面變化豐富,濃淡相宜、疏密有致,畫面效果或幽深曠遠,或清秀蒼莽,或雄渾而充滿意趣,透露出濃郁的書卷氣息,突顯了中國畫的筆墨趣味和寫意精神,同時又體現了鄒良材對現代山水新范式的探索,呈現出新的語言特點與美學高度。
《廬山清涼圖》是鄒良材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的作品。畫面傳統山石趣味退居其次,廬山別墅與茂盛挺拔的林木是表現主體,運用層疊直上的滿構圖形式,卻不顯局促與緊張,反而多了林宇掩映的靜謐之氣。同時,畫面方形的房屋和筆直修長的三角形柏樹穿插于崇山峻嶺和雜樹之中,構成畫面的節奏和形式美,間以溪水瀑布,畫面郁郁蔥蔥中又不乏典雅清新的意境,令人賞心悅目;而遠處煙霧繚繞中的層林和房舍,讓人如同置身于仙境之中。細觀畫面,筆墨和線條的立意介于理性控制和自然抒寫之間,爽利的用筆和線條力量讓畫面骨氣峭峻,墨氣淋漓,層層積染的淡墨和淡雅著色使作品蒼潤秀雅。整幅畫重點把握縱向樹木和橫向房屋的大塊面和大對比,在處理線和塊面的組合穿插時,擺脫模式化和程式化以畫面的合理性駕馭物象之間排疊組合的秩序和節奏,從而使畫面松緊適度、意境開闊,既有整體感又有形式美,生動的自然之氣撲面而來,所謂“會心處不在遠,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2]。
退休后鄒良材依然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原則。無論酷暑嚴寒,鄒良材依然親近自然山水,常常外出寫生采風,在國內外留下了他勤奮寫生的足跡。而他的山水畫的鮮活正來自大自然賦予的靈感和感悟。無數次的遠行近游,長年累月的筆耕不輟,使鄒良材的繪畫功力愈加深厚。如果說退休前鄒良材以現代意識的構思和筆墨語言,建構出融合時代敘事和個人審美的山水圖式,那么退休后的鄒良材其作品更加沖淡超然,畫面多用淡墨相積,配以淡著色,不追求強烈對比與視覺張力,而是注重墨色細膩而微妙的變化。他游走于山林之間,呼吸林間朝露,感受山川靈氣,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畫稿必定生動鮮活,作品的生命力自然而然散發出來,滋生出江南山水的詩意。
縱觀鄒良材的創作歷程,他不僅是敏銳的具有個性的藝術創作者,而且是時代精神的真實反映者。無論他的題材和藝術語言、風格特點如何變化,他始終堅持“為時代而歌”“為人民立傳”的創作立場。其作品歷史與現實密切交融,個人與時代互相呼應,體現出他對藝術創作中個人特點與時代精神的深刻體悟。他以恬淡的胸臆表現出層巒疊嶂、白云出岫的厚重蒼茫。其心境從容淡定,胸有丘壑,畫出心中之山,寫出自家之水。他的作品所營造的煙雨變幻、山河蒼茫把觀者帶入淳樸的詩意之境。
注釋:
[1]尚輝:《開放中的審美突破與文化穿越——中國美術改革發展30年》,《藝術百家》2009年第1期。
[2][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4頁。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本文為江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中國工筆重彩畫體系建構”(項目編號:19WT11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