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618(2025)04-0036-07
在當今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談心談話是高校輔導員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寶。談心談話依托深度情感交互與思想碰撞機制,可以構建一種在解決學生現實問題的同時協同建構正確價值觀念的實踐范式。談心談話既是教育主體通過知識整合與方法創新,在情感共鳴與理性引導雙重維度上完成“問題診斷-價值引領”的教育實踐閉環的載體,也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群眾路線和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具體運用。馬克思始終將思想引領視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生命線,曾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亦強調:“我們不知道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強制處在健康清醒狀態的每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上述論斷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需理論武裝與情感共鳴相統一的內在規律,教育者需通過“交往性實踐”實現價值傳遞,而這正是談心談話的核心要義。
一、數字化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談心談話中價值引領的意蘊
數智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開展談心談話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在教育實踐中的創新性運用,既傳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傳統,又創新技術賦能的育人模式。
(一)數字化重構是意識形態教育價值引領的時代必然選擇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3號)明確規定:“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3]“掌握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思想政治狀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學習生活、擇業交友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是輔導員工作職責,旨在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當前,數字技術已經深度嵌入了青年學生的認知圖景、交往方式與意義世界,如何精準把握數字化生存下的思想行為特質,這對高校輔導員做好價值引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推動話語體系的數字化轉型,絕非單純的技術適配,而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主動因應時代變遷,創新實踐方式,以期在數字化生存場域中更有效地實現思想理論人腦入心。
一是話語體系數字化轉型。傳統“面對面”模式向“人機協同”模式演進,形成“智能話術生成-情感計算反饋-人工干預校準”閉環,能夠將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青年學生可感知的價值符號。適切的談心談話通過對學生思想與情感深層次的分析達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高校輔導員基于對學生思想行為特點與思想政治狀況的精準把握,協助學生解決學業、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與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
二是情感認同機制創新。情感認同是談話雙方通過語言交流與情感交融,形成情緒共情-認知共識-心理共鳴的遞進機制。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在具體實踐中,教育者通過給予談話對象主動關注與情感支持,使學生感受到被理解與被接納,從而彼此建立共情鏈接。在數字化情境中,技術賦能突破了物理空間區隔,實現了談心談話場景的多維拓展。教育者借助新媒體技術創設沉浸式場景,依托大數據技術精準識別學生情感需求,使價值引導得以突破傳統時空限制。由此,高校輔導員需創新運用數字技術,將抽象價值轉化為可感知的情感實踐,在虛實融合的交互中實現價值共創。
(二)主體建構的內生性驅動是價值引領的規律使然
高校輔導員價值引領的根本任務在于通過主體性培育,推動學生價值觀念由外在向內生轉化,進而實現學生認知層次的躍升。這一過程本質上體現了主體性建構驅動價值內化的育人規律。
一是自我意識覺醒與“主體-客體”關系的重構。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回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意識形態建構與物質實踐的辯證統一,主體性構建既是意識形態傳播的載體,又是價值引領的內生動力。面對青年主體性崛起表現出的個性化需求增強、自主判斷能力提升、自我意識強烈等現實趨勢,高校輔導員需以主體性建構為路徑,在談心談話過程中,通過雙向交流與平等互動,將價值引領從單向的外部灌輸轉化為雙向的內生認同。具體實踐中,高校輔導員需要突破傳統“主體-客體”二元對立模式,通過語言與思維的雙向交流,進行信息和情感的傳遞,動態關注學生的情感反應并及時給予回應與反饋,在嘗試解決問題過程中,創造共同的價值和目標。這種情感的交流與信任既是價值引領的先決條件,又是推動學生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當學生感受到被“看見”,其內在成長動力被激活,主體性建構便從“被動”轉為“主動”,最終實現價值觀念的自主生成。
二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結構化轉型。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在馬克思看來,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雙向建構的實踐活動。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數字化時代,理想信念教育實踐面臨著話語異化、場域割裂、主體缺位等多重挑戰。高校輔導員需要將宏大政治敘事解構為生活化、具象化的實踐經驗,使抽象真理轉化為個體可體驗的感性現實。高校輔導員通過結構化談心談話,促進師生深度互動。在此過程中,學生從“傾聽者”轉變為“講述者”,在分享與討論中反思個人價值觀與社會規范的關系,實現理想信念從“認知認同”到“情感認同”再到“行為認同”的遞進,最終完成價值觀的內化。
三是價值判斷能力的數智化升級。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在其日常學習、生活、交往等具體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形塑的。因此,提升價值引領的效能,關鍵在于準確把握學生在現實世界中面臨的真實矛盾與思想困惑,并引導他們投身于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實現價值認知、價值情感與價值行為的統一。教育數字化轉型為此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術路徑。“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通過綜合應用數字技術,掌握數字化能力,構建智慧教育生態和數字治理體系的過程。”高校輔導員可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構建多維需求分析矩陣,通過語義特征提取與聚類分析實現學生需求的精細化解構與動態感知,針對性開展“職業價值觀澄清”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符合自身特點與社會需要的價值標準,最終實現從“他律遵守”到“自律踐行”的跨越,真正將價值引領內化為行為自覺。如圖1所示。
圖1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多維需求光譜分析矩陣

(三)教育范式的現代化轉型是價值引領的實踐應然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強調:“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以理服人’的內在邏輯,是高校輔導員開展談心談話工作的根本遵循。高校輔導員應深刻把握理論徹底性的真諦,即始終立足‘人本身’這一根本,在談心談話實踐中,通過嚴密的邏輯演繹,用生活化的語言,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轉化為具象的可感知、可認同、可踐行的價值框架。然而,數智時代的教育生態變遷使得傳統顯性知識傳遞范式出現理論深化與批判性重構,技術異化逐漸消解了教育者的主體性,算法推送壓縮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獨立思考空間。
高校輔導員工作方法的革新需從“知識傳輸”到“意義共建”的范式轉換。這種轉化機制蘊含著認識、情感和行為的三層遞進關系。一是在認知維度上,建立“真理-價值”統一體的意識形態解釋框架。通過矛盾分析法剖析社會現象,將抽象理論與社會現實關聯,構建兼具學理深度與實踐溫度的價值解釋體系。二是在情感維度上,形成“共情-認同”的交往理性場域。運用新媒體創設沉浸式對話場景,結合大數據精準識別學生情感需求,在共情支持中建立信任,推動價值認同從“認知接受”向“情感共鳴”躍升。三是在行為維度上,達成“規范-實踐”的知行合一閉環。通過“微實踐”設計,引導學生將價值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在實踐中強化價值認知、固化行為習慣,最終實現“知一情-意-行”的統一。
因此,教育范式的現代化轉型是價值引領的實踐應然,其核心在于通過“認知解構-情感內化-行為固化”的遞進機制,推動價值引領實現“理論說服”和“實踐浸潤”二者相互結合,從而達到意識形態教育人腦入心的實效。
二、數字化轉型中高校輔導員談心談話中價值引領的三重困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環境經歷了三次范式躍遷:2000年桌面電腦端以文本化為表征的“數字”時代、2010年移動手機端圖像化的“智能”時代和2013年之后智能設備端場景化“數智”時代。這一變遷重構了信息的生產、流通與接受的內在邏輯,也深刻改變了高校輔導員談心談話所遵循的話語體系與價值引導機制。這種結構性改變給高校輔導員談心談話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制約著其價值引領的實效性。
(一)意識形態傳播的媒介化困境:從“在場說服”到“云端博弈”
一是信息生態的碎片化與接收路徑的隨機化。社交媒體、知識分享平臺及人工智能推薦算法的普及,教育信息環境呈現“碎片化 + 可視化”特征,使得學生價值觀困惑的解決路徑從“依賴權威”轉向“社交搜索”。青年大學生傾向于通過短視頻、在線論壇等場景獲取碎片化信息,并基于社交互動與個體經驗建構價值判斷。這一轉變使學生主動尋求輔導的意愿降低,直接削弱了高校輔導員談心談話的“直接性”與“權威性”,價值引領的“在場說服”效果被分散化的信息流稀釋。
二是教育時空的區隔與場景的虛擬化。數字技術突破傳統地域與時間的物理限制,推動教育場景從“實體空間”向“虛擬交互場景”延伸。虛擬場景的“隱蔽性”與“流動性”特征,直接導致教育場域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強。地理空間的區隔被消解,空間被壓縮為“即時可達的在場形態”,社交關系從“屬地依附”轉向“跨域連接”,信息生成模式從“人為主體”向“智能生成”演變。這一轉變迫使高校輔導員的談心談話時空結構從“固定場所”轉向“動態情境”。同時,技術賦能也會導致學生認知表達的非理性現象顯著增加,從而使價值引導工作更加復雜化。
(二)師生交互的算法化困境:從“主體對話”到“數據驅動”
一是技術重構了師生交往互動過程。數字時代,社交媒體的互動設計重構了師生交往的關系。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通常憑借“知識權威”占據話語主導地位。而在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當下,面對處于碎片化、可視化環境下的“數字原住民”,青年大學生更傾向平等、互動的對話模式。部分高校輔導員仍沿用單向輸出式的表達,缺乏共情與回應,導致談心談話淪為“信息傳遞”而非“價值共創”。這種“技術賦能下的話語錯位”,本質是教育者對“算法推薦”“沉浸式交互”等新技術的適應不足,未能將技術工具轉化為對話資源。
二是算法繭房導致教育效能圈層化衰減。“算法推薦通過信息過濾、議題設置、話語溝通等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想,甚至驅使人們的行動。”[0由于受到算法的個性化推薦機制的影響,學生信息獲取更趨于同質化。長期同質化信息輸入持續構建“信息繭房”,推動學生群體在網絡的圈層分化。圈層內部互動日趨緊密,而與外部交流互動顯著減少,形成了一種相對封閉的異質性格局。這種格局導致學生價值觀認知呈現向內收縮態勢,具體表現為對同類群體的關注呈現離散化特征,對異質群體的關注則具有排斥性封閉化傾向。在此背景下,傳統的“一對多”模式,難以精準識別個體需求。2024年,某高校開展的一項調查(共收集輔導員有效問卷115份、學生問卷385份)顯示,學生更關注學業發展、心理健康、職業規劃等具體問題,而高校輔導員更側重思想政治教育與價值觀塑造,“供求錯配”現象凸顯,直接削弱了談心談話的實效性。(如圖2所示)。
(三)情感賦能的技術化困境:從“心靈對話”到“智能操控”
一是“技術工具”與“情感共鳴”的范式沖突。傳統說教式話語在抖音短視頻的“黃金7秒法則”沖擊下,價值傳遞的“注意力閾值”顯著降低,短視頻的強互動性與即時性特征,使學生對價值觀引導的接受模式從“深度玲聽”轉向“碎片化接收”。部分輔導員仍沿用宏觀敘事,缺乏具體情境化案例支撐,導致學生因“說教感”過強而產生抵觸心理,對價值觀引導的接受度顯著下降。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交媒體中“故事化敘述”“情境式表達”等富有感染力的形式更易引發學生的認同和共鳴。真實場景的還原、情感細節的刻畫,能更自然地喚起學生的價值共鳴。值得警惕的是,學生在信息接觸與認知建構過程中日趨自主選擇和甄別信息源,若高校輔導員未能適應這一傳播生態的變遷,極易陷人“話語權弱化”的困境。技術賦能的“傳播效率”與“情感共鳴”難以平衡,最終導致價值引導的實效性衰減。
二是“工具依賴”與“主體性喪失”的雙重遮蔽。教育空間從有限向無限的邊界擴展,推動信息檢索與價值判斷模式的深刻變革。在此過程中,高校輔導員若過度依賴技術,則極易引發雙重風險。其一,技術工具的“便捷性”可能弱化獨立思考能力。當算法推薦、智能檢索成為主要信息獲取方式,學生易陷人“信息投喂”的被動接收狀態,甚至出現“算法決策替代教育判斷”的異化現象,導致自主探索能力衰退。其二,技術賦能的“虛擬性”可能遮蔽主體性。虛擬場景的“去抑制性”與“沉浸感”易使學生混淆“現實自我”與“數字自我”,削弱其對真實世界的感知力。在數字教育環境中,學習者正經歷著從被動消費者到積極參與者再到知識創造者的轉變,需要警惕技術依賴的陷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離不開必要的灌輸,但這不等于搞填鴨式的‘硬灌輸’。要注重啟發式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高校輔導員要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深度思考,通過啟發式、對話式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復雜的數字環境中養成自主、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尤其是用共情聯結傳遞價值溫度,在對話中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引導式對話、情感共鳴以及自我反思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在深層次上認同和內化主流價值觀。
圖2輔導員談心談話內容與學生需求統計表

三、高校輔導員談心談話中價值引領的三重轉向
(一)從管理為重轉向成長賦能的教育理念
高校輔導員需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根基,通過系統化教育方法破解學生價值困惑,實現從“管理約束”到“成長賦能”的理念躍升。
一是需求識別的精準化。激活學生需求是價值引領的基本前提和最終歸屬。談心談話的本質是通過激發學生內在需求,引導其在社會背景下積極主動地建構正確價值觀。在實踐中,高校輔導員需突破單向輸出思維,敏銳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深度溝通幫助學生識別顯性表層需求與內在深層的隱性需求,并為其提供“問題診斷-路徑指引”的個性化支持路徑。這一過程不僅要關注知識傳遞,更要注重需求喚醒。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案例共鳴等方式,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追尋”,真正將價值引領內化為成長動力。
二是場域生態的智能化。面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時代性”與“可塑性”特征,高校輔導員需創設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的智能化教育場域,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由于大學生價值觀的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可變化性的特點,高校輔導員在談心談話過程中,應把握好“技術賦能 + 人文浸潤”。一方面,高校輔導員可以利用數字工具精準把握學生認知特點,動態調整引導策略;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要依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與實踐性,引導學生辯證分析復雜的社會現象,在“解疑釋惑”中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社會價值認同,最終實現“將個人價值觀融入社會主義事業”的育人目標。
(二)從角色規定走向身份自覺的認識重構
青年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其思想觀念易受復雜社會思潮影響,呈現“模糊性”與“可塑性”的雙重特征。這要求高校輔導員超越傳統“角色扮演”與“經驗傳授”的局限,深刻把握自身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守護者”“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者”“青年成長的引路人”的身份,實現從“被動履行角色”到“主動擔當使命”的深刻自覺。
一是在師生關系上實現同心共進。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本質上體現著無產階級教育者與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之間的政治關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2這一論述為高校輔導員的身份自覺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輔導員要做知心人,就要深入學生實際,了解學生思想困惑,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分析方法找到問題背后的社會根源,在真誠平等的交流中建立信任關系。高校輔導員要做熱心人,就要將解決學生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困難相結合,將黨的關懷溫暖傳遞到學生心坎上。高校輔導員要做引路人,就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學生頭腦,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學生。因此,師生關系的重構,是從單向度的“知識講授者”轉向“真理傳播者”“實踐指導者”和“思想引領者”,在共同學習、共同參與、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建立同心共進的關系。
二是在實踐中實現身份的政治自覺。高校輔導員的身份自覺,不是孤立的自我認識更新,而是源于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的深刻體認,在投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實踐中實現的深刻政治覺悟提升。價值觀絕非抽象的個人偏好或文化習俗,而是特定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的反映,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歷史性。要做好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工作,高校輔導員必須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和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集中體現,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引導學生辯證分析社會矛盾與個人困惑,精準回應其“思想盲點”與“困惑焦點”,筑牢理論認同的思想根基。高校輔導員要勇于實踐擔當。高校輔導員的身份自覺,最終落腳于高度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的提升。這一過程需要高校輔導員在復雜嚴峻的意識形態斗爭中淬煉黨性,在解決學生深層次思想問題的實踐中積累經驗,在組織學生服務國家戰略的行動中強化使命。通過“理論一實踐一反思”的螺旋式提升,高校輔導員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要求內化為自覺行動,引導學生將理論認同轉化為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實踐自覺,真正實現“政治自覺”向“行動自覺”的跨越。
(三)從經驗傳授轉向共同體實踐的引導范式
一是認知維度上要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把握思想規律。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提升價值引領實效的內在要求。高校輔導員需要深入分析學生思想問題產生的根源與實踐基礎,從個體和群體兩個角度,把握思想變化的規律,構建動態、辯證的干預思路。
在個體層面上,高校輔導員要引導學生破解“自我認知矛盾”,把“小我”融入“大我”。當前,部分大學生存在職業規劃迷茫、學業發展不清等個體“自我認識矛盾”,其本質是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的錯位。高校輔導員要在談心談話過程中,結合唯物史觀剖析社會現象根源,引導學生辯證看待社會發展階段的矛盾。針對學生個人發展的困惑,高校輔導員可以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尋求個人職業發展與國家戰略需求的契合點,將“個人興趣”與“社會價值”統一,實現“小我”向“大我”的升華。
在群體層面上,高校輔導員要努力化解“師生認知沖突”,構建“同心共進”關系。師生間的觀念差異、代際理解隔閡等,本質是“經驗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碰撞。在具體實踐中,輔導員通過“五同工作法”創設平等對話場域。“同住宿舍”建立15分鐘響應圈縮短物理距離,“同勞校園”強化師生情感鏈接拉近心理距離,“同餐思源”實現價值引領消解情緒阻隔,“同創墻繪”促進成果共享提升價值認同,“同行助力”構建導師-輔導員雙軌生涯強化職業認同。
二是實踐維度上要區分對話類型,實現價值共生。談心談話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在共同教育實踐基礎上雙向互動的過程。依據實踐目標和互動性質,談心談話可分為探究型、情感型、社會型三種對話類型。談心談話的價值引領需根植于學生真實的學習、生活場景,通過三類對話的有機融合,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最終實現“價值內化”與“行為外化”的統一。
探究型對話以“問題導向”實現精準引領。探究型對話的核心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高校輔導員要通過深度調研與針對性建議,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困惑。在談心談話前,通過舍友走訪、日常觀察等方式,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在談話中,結合學生“個體”特征,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情感型對話以“共情共鳴”傳遞價值溫度。情感型對話的關鍵是“真誠關懷”與“情感共鳴”。高校輔導員通過語言、表情、情感的互動,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接受價值引導。當學生面臨失戀、親人離世等情感困境時,高校輔導員需避免“說教式安慰”,而是以“傾聽者”“陪伴者”的身份,通過換位思考傳遞共情,在情感疏導后,引導學生將個人情感升華為集體精神力量。
社會型對話以“集體實踐”培育責任擔當。社會型對話的核心在于“立足集體”,促進社會性發展。高校輔導員通過引導學生參與集體活動,在社會關系中理解個人價值。當學生面臨人際關系困惑、自我認知失調、社會適應困難等問題時,高校輔導員通過個體的談心談話引導學生參與集體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個人與集體”的辯證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在集體中,才能讓個人獲得全面發展,使他們學會在團隊協作、社會服務中處理人際關系、認識社會規則、明確社會責任,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參考文獻:
[1][6][7][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78,134,9-10.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0.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EB/0L].(2017-09-29)[2025-06-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621/201709/t20170929-315781.html.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7.
[8]王萍,薛一雪.國內外教育數字化轉型研究的比較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5):130-137.
[10]駱郁廷,肖天樂.算法推薦視域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10):109-117.
[1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
[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責任編輯: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