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618(2025)04-0043-05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是新時代學校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旨在按照學情、學段邏輯將大中小學思政課整合為一個相互銜接、差異共生、貫通融合的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把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作為完善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發揮思政引領力的重要著力點?;诖?,明確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差異,構建不同學段思政課協同貫通的立交橋和同心圓,是推進新時代學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一、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核心要義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核心要義在于其根據不同學段的學情差異,在課程設置、教材內容與教學方法、教師培養等關鍵要素上形成差異與協同的交互共生狀態。
(一)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差異
“人的成長、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辈煌瑢W段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水平具有階段性差異,具體表征為小學階段的播種育苗期、中學階段的生長拔節期和大學階段的孕穗灌溉期。
第一,小學階段是人生的播種育苗期,要通過牢筑個體思想道德意識的基礎扣好“第一??圩印?。小學階段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基礎,主要側重啟蒙道德情感,埋下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熱愛集體的情感種子,為中學和大學思政課講好道理做準備。小學階段還應以學生生活為基礎進行啟蒙性教育。在基于個體經歷和體驗的基礎上,教師要通過故事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和文化體驗法等引導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第二,中學階段是人生的生長拔節期,在價值觀教育的學段銜接上體現為前“引”后“續”、前“墊”后“增”。初中學段是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積累階段,思政課內容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重在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公民素養。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和國家意識的關鍵時期,思政課內容以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為基礎,重在講清楚情理背后的道理,應重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同時,中學階段的思政課課程前后對接小學階段和大學階段,在小學階段以感性認知為主的形象化教育基礎上,中學階段則注重以知性認知為主的知識化教育,以此銜接大學階段以理性認知為主的理論化教育。
第三,大學階段是人生的孕穗灌溉期,要通過思政課向學生講清楚黨的創新理論的本質和規律,用徹底的理論闡釋增進其對理論的深刻理解和掌握。高校教師要結合新時代大學生思維特點推動理論話語向教學話語、教學話語向學生易于理解的話語轉化。教師要綜合運用專題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案例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方式實現思政課講好道理的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通過場館參觀等實踐方式使其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形,中學《思想政治》課側重對學生進行自我、社會、國家意識培養以明理,大學階段則引導學生在各種思想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壯大主流價值,彰顯了尊重學生認知發展邏輯的差異化教學設計。
(二)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協同
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協同在于處理好各學段、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構建一套循序貫通的育人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所強調的:“在大中小學的不同學段,無論是通過講故事、講歷史還是講理論的方式講思政課,都要體現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盵2]
第一,這種協同著重指向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師隊伍等關鍵要素,要求各要素遵循教育規律,循序漸進,以有效規避不同學段課程在教學內容以及形式設計上的簡單重復。就教育內容而言,不同學段的教學側重點有所區別,呈遞進之勢。小學階段著重從學生日常生活人手,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直觀的情境體驗等方法培育學生“真善美”的道德情感,引導其遵守日常行為的基本規范。初中階段側重法治意識培養,借助法律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性與公正性。高中階段通過國內外政治制度對比分析、國家發展成就介紹等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認可與擁護,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與使命感。大學階段通過理論教學、專題研討、社會實踐調研等方式引導學生對人生意義、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思考,形成理性的價值觀認知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遞進式的課程體系設計使不同學段思想政治教育有機串聯,逐步夯實學生思想理論根基。
第二,這種協同是思政課的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師隊伍等要素在不同學段之間的銜接。在課程目標上,教師圍繞“新時代好青年”這一主旨形成從小學階段的情感行為養成、中學階段培育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到大學階段提升學生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的循序遞進,并貫穿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之中,依據學生特點與知識儲備逐步進階、協同配合。在課程體系上,小學是以直觀性、趣味化的課程模塊為主,中學通過系統的理論框架深化學生的理論認知和分析判斷能力,大學拓展為多學科融合的高階知識體系,著重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講授方式趨于豐富,形成從感性的直觀體驗到理性的邏輯判斷的發展。小學以直觀教學法為主,運用故事講述、情景模擬、游戲活動等教學方法;中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探究式教學、案例分析、社會實踐活動等教學方法;大學則注重學術性和研究性,運用專題講座、實踐調研、小組研討等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在教師隊伍構成上,不同學段形成了特色鮮明又彼此承接的專兼職思政課教師協同體系。小學階段以思政課專職教師、少先隊輔導員、德育主任為主,中學階段以思政課專職教師與班主任為主,大學階段則以高校輔導員和思政課專職教師為主。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在教學內容螺旋上升的基礎上實現學段銜接,構建循序漸進的理論教育鏈條。高校輔導員等思政工作者通過角色定位的梯度演進實現銜接。少先隊輔導員與德育老師協同開展啟蒙教育,形成生活化育人合力。中學班主任通過強化價值觀辨析,成為連接理論教學與生活實踐的橋梁。輔導員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們直接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就業、交友等現實場景,“深刻的了解、長期頻繁的溝通,師生彼此之間的情感流動與增長有利于輔導員對學生成長發揮影響和作用”。[3]
二、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表現形式
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核心是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實現不同學段、不同類型的思政課的交互共生,構建學校思政課程育人的立交橋和同心圓。
(一)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橫向協同
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橫向協同,旨在促進教學場域、課程體系、育人主體三大維度的系統性聯動,具體表現為三個層面的深度融合。一是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場域貫通。各學段教育者通過小課堂與大課堂的融通,構建貫通各學段的一體化教學場域。其實質是思政課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即“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4這也進一步與“大思政課”格局形成聯動,將社會資源融人思政課之中,“將傳統思政課小課堂拓展到社會大課堂的視野之中,將思政課教學空間從學校延伸到寬廣的社會空間,并從社會空間中獲取豐富的資源”。5例如,北京學校依托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舊址,以現場教學實現“思政小課堂”向社會“大課堂”的轉化。高校農學專業通過“大國三農”“田間課堂”銜接理論與實踐,在體驗中領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價值,將知識、能力與價值觀塑造統一于“田間思政課”之中。二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體系交融。專業課程教師運用各學段、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為深化思政課內容學理化闡釋提供學科知識支撐,以實現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空洞的價值觀說教,沒有科學的知識作支撐,價值觀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結合,有助于從理論上、知識上、邏輯上把價值觀教育貫穿于其他專業課程之中,進而形成課程思政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之間的育人合力。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為落實這一要求,教育部整合優勢資源打造涵蓋學校、研究中心、教師團隊、課程、項目等在內的課程思政示范矩陣,致力于以高質量示范引領,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向縱深發展。三是多育人主體的協同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縱深發展需要健全主體協同機制,著力構建以思政課專職教師、高校輔導員、中小學德育工作者、黨政干部、校外導師等共同參與的育人共同體。思政課專職教師作為思政課的主導者,聚焦育人主渠道的學段銜接與課程體系化建設,按照“八個相統一”要求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高校輔導員、中小學德育工作者等育人主體立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依托貼近學生、覆蓋全程的獨特場域優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化。二者協同的核心在于構建“理論供給-實踐轉化”的雙向賦能機制,即思政課專職教師的系統化理論為高校輔導員、中小學德育工作者等育人主體日常引導提供依據和方向,高校輔導員、中小學德育工作者等育人主體的學情洞察與實踐反饋則反哺教學優化與創新,形成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
(二)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縱向貫通
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縱向貫通主要是將不同學段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有效銜接,從而實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育人目標。列寧關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的論斷反映了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縱向貫通的邏輯主線。他指出:“認識的全過程是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到實踐三段。當然這不是說三段就結束了,三段不過是代表,實際是實踐與認識的反復過程,可以實踐一認識一實踐來代表;實踐同感性階段不可分,這個過程又可以感性一理性一感性來代表。”其一,各學段育人主體要主動連通大中小學思政課之間的學段,通過跨學段教學研討、同課異構或異課同構的創新方式,推動整合思政課的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師隊伍等核心元素。以愛國主義主題為例,各學段教育內容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小學聚焦國旗、國徽、傳統習俗等國家標識與文化,培育情感認同。中學側重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文化,形成理性認知。大學重在研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把握愛國、愛社會主義和愛中國共產黨的統一之道,實現從識形、明理到求道的螺旋上升。其二,各學段教育者要深度考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特點,建構整體性育人鏈條。小學低年級階段著重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價值觀情感體驗,小學高年級至初中階段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等;高中到大學階段幫助學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處理好因不同價值觀沖突帶來的困惑。貫通過程中教育者需精準定位學段銜接點,避免同一內容簡單重復。其三,各學段育人主體注重在明確各學段目標框架下,全程跟蹤各學段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認知水平設置差異化的課程目標和內容,確保各學段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實現符合其學齡階段的成長。
三、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踐進路
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點在于把握學生成長發展規律、構建一體化課程群和凝聚教師隊伍合力。
(一)把握新時代學生成長發展規律
從整體上把握大、中、小學段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是更好地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基礎。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受到生理、情感、思維、心理等因素影響,這決定了價值觀教育是從知事、明理到求道的螺旋推進,其實質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躍升,正如列寧強調的“要理解,就必須從經驗開始理解、研究,從經驗上升到一般。要學會游泳,就必需下水”。一般而言,大中小學學生在心理認知層面呈現從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從簡單記憶向復雜記憶、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特征。在需要層面呈現從直接表層的活動需要向深層的精神文化需要、從個體性需要向社會性需要的轉化;在行為層面呈現從外在約束向主體自覺、個體主觀性向社會實現性、榜樣模仿性向價值創造性的轉化。這就需要把握好不同學段學生的段間轉化規律,根據學生的成長發展階段供給不同的思政課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分合有度、螺旋上升,正如列寧強調的“人的認識不是直線而是無限地近似于一串圓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線”。[面對身心發展和認知水平處于初級階段的小學生群體,教育者需要運用具體材料和生動形式將教育內容進行直觀展現;面對已經具備感性認識和一定理性認識能力的中學生群體,則需要用鮮活的案例、議題式教學等方式講好道理,幫助他們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面對身心發展相對成熟、主體性凸顯的大學生群體,則需要用深層次的學理分析和規律闡釋幫助大學生回應理想與現實、主義與問題、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的思想困惑。
(二)建設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課程群
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一體化呈現為以自標、內容、教材、教學為主線,構建遞進式、系統化的思政課課程群。一是建設以思政課主體課程為支撐的課程模塊,將理論教育、價值觀教育、實踐教育和時政教育等主題貫穿在“必修課 + 選修課”之中。在這一課程模塊中,既有用道德與法治、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將必修課程模塊承接理想、信念、價值觀、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制度等主題,又有用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邏輯與思維等選修課程模塊承接科學社會主義、國家和國際組織等主題,形成“固本培元-承上啟下-系統深化”相互串聯和“基礎性-銜接性-高階性”螺旋遞進的課程體系。二是建設基于學科協同和資源整合的課程群。在學科協同方面,教育者緊扣不同學段學生認知特點、各學科知識體系及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系統優化課程設置與教學設計,深度梳理各學科課程中的育人元素,如語文課程的家國情懷,歷史課程的民族精神,理工類課程的創新精神、大國工匠精神等,精準匹配育人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教學體系,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同頻共振。在資源整合層面,思政課教師要明確技術賦能和場館聚合的資源供給思路,拓寬一體化建設的視野和邊界。一方面,運用AR/VR等技術開發跨學段沉浸式數字資源庫,將抽象理論具象化。另一方面,整合地方紅色場館、博物館等資源,設計梯度化活動,如小學“感知家鄉美”、初中“體驗社會情”、高中“探究發展路”、大學“服務新時代”,形成從認知到實踐的進階式育人路徑。
(三)提升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共同體建設質量
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在于凝聚思政課教師隊伍共同體合力。根據2022年教育部《關于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的通知》要求,全國共組建由中國人民大學等為牽頭單位的32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建構了學段貫通、協同育人的實踐范式。共同體建設以教研協同、備課創新、培訓升級為支點,推動資源整合與效能聚合。
一是建設區域性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通過開展同課異構、異課同構的跨學段攻關,發揮思政名師、專業課教師、高校輔導員、中小學德育工作者的引領示范作用。育人主體既要打通同一學段教師在備課、授課、評課中的互動壁壘,促進教研流通,還要貫通思政課與其他課程的目標銜接和內容互融,實現“思政課程 + 課程思政”的育人協同,為學段銜接筑牢教研根基。
二是優化“手拉手”備課機制,依托省市共建的“一省一策思政課”“手拉手集體備課”“大手牽小手”等平臺,既建設好各門思政課教學的問題庫、案例庫、素材庫、精品課程庫等資源庫,又運用示范觀摩課、專題研討、教學展示等推動不同學段教師在教材解析、教法創新上的深度對話,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學段間教學邏輯相銜接。
三是構建體系化、階梯化、分層分類的教師隊伍培訓體系。一方面,各學段學校依托“國家示范培訓-省級分批輪訓-學校全員培訓”三級體系,落實“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每3年至少進行一次不少于5日的集中脫產培訓”、高?!八颊n專職教師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專業培訓,新入職教師需參加崗前專項培訓”和“專職輔導員每年參加不少于16個學時的校級培訓,每5年參加1次國家級或省級培訓”。[另一方面,各育人主體優化理論提升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既統籌“周末理論大講堂”等平臺強化理論武裝,又依托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修基地、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校企共建實踐基地、實踐導師模式等提升思政課教師實踐能力,通過掛職鍛煉、社區治理參與、城鄉基層調研等將國情素材轉化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在培訓設計上,教育管理部門可通過思政課專職教師、高校輔導員、中小學德育工作者共同參與的聯合研修、掛職鍛煉等項目,促進雙方視角融合與能力互補。如此,思政課教師隊伍共同體才能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教師隊伍支撐。
參考文獻:
[1][2][4][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18,20,18.
[3]趙秀娟,張明志.論高校輔導員職業價值的邏輯意蘊與實踐觀照[J].思想教育研究,2023,(03):133-138.
[5]周琪,張浩.新時代高?!按笏颊n”資源建設的理與路[J].高校輔導員,2024,(04):9-13.
[7]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0L].(2020-05-28)[2025-04-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5517606.htm.
[8]黃楠森.列寧的《哲學筆記》及其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J].高校理論戰線,2006,(10):20-33.
[9][10]列寧.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75,311.
[11]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EB/0L].(2017-09-21)[2025-04-1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5244874.htm.
(責任編輯:畢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