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雙減”政策深入推進與勞動教育質量提升的雙重需求下,針對小學勞動教育存在的課程內容單一、鄉土文化融入不夠等問題,本文聚焦于中醫藥文化與苗木花卉這兩大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校本資源,構建了“認知-實踐-應用-評價”四維一體的育人體系。通過設計分學段階梯式課程、打造“校內實踐基地+校外聯動”的實踐場景,形成了“知識浸潤-動手實踐-價值內化”的特色育人模式。
引言:《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指出,勞動教育應“結合地域特色開發課程資源”。同時,“雙減”政策也強調通過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依托鄉土資源開展勞動教育,不僅是落實政策要求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當前勞動教育“同質化”問題的關鍵途徑。我校地處“千年藥都”,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且周邊苗木花卉產業發達。基于此,我們依托校本課程《認識苗木花卉》《苗木花卉的栽培與管理》《中醫藥文化知識讀本》,因地制宜地整合勞動教育路徑,旨在幫助學生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感悟勞動價值,培育勞動精神,進而提升勞動教育實效。
一、開設校本課程,整合勞動教育路徑
依據《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結合學校特色、地域資源及學生特點,我們開發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勞動教育內容。圍繞“中醫藥與苗木花卉”主題,構建了“識、種、護、用、創”五位一體的課程實施模式。
(1)“識”——文化認知與興趣激發階段。開設《中醫藥文化知識讀本》《認識苗木花卉》《苗木花卉的栽培與管理》等課程,介紹常見藥用植物的名稱、科屬、藥性、功效及文化典故(如“杏林”故事),激發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同時,組織學生參觀本地藥博園、中藥廠或文博中心,以建立直觀認識。
(2)“種”——勞動實踐與技能習得階段。開辟“班級責任田”,將校園勞動實踐基地劃分給各班級。在教師和校外農技、中醫專家的指導下,學生親身參與從選種、育苗、翻地、移栽到覆土的完整農耕勞動過程,學習使用勞動工具,掌握基本農事技能。
(3)“護”——責任錘煉與科學探究階段。建立養護日志制度,學生分組輪流負責澆水、除草、施肥、捉蟲等工作,并以小組為單位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撰寫《我的植物成長日記》,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科學探究能力。
(4)“用”——成果轉化與生活鏈接階段。在收獲季節,學生學習如何采摘、清洗、晾曬、儲藏中藥材,體驗從“田間”到“藥房”的全過程。同時,舉辦“中醫藥文化節”,學生用自己種植的金銀花、菊花泡制涼茶,用薄荷制作清涼膏,用艾葉制作艾條香囊,烹飪藥食同源的膳食(如枸杞南瓜粥),讓勞動成果服務生活,感受勞動的價值和樂趣。
(5)“創”——跨界融合與成果升華階段。鼓勵學生利用干花、葉片制作中藥植物標本畫、書簽,設計中藥文創產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跨學科融合能力。
二、分層設置勞動教育內容,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我們將勞動教育內容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大板塊。低年級側重于簡單的日常生活勞動,如整理書包、穿衣疊被、打掃教室衛生等;中年級增加了一些生產勞動的內容,如校園種植、手工制作等;高年級則著重開展服務性勞動,如社區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具體分層如下:
(1)第一層:低年級(1-2年級)——勞動初體驗。激發興趣,養成基礎自理能力,感知勞動價值。①自我服務勞動:整理書包、系鞋帶、洗手帕;班級值日:擦黑板、擺桌椅、澆植物。②趣味手工勞動:折紙、捏橡皮泥、樹葉貼畫;節日主題:做賀卡(教師節)。③自然觀察勞動:種植豆芽/大蒜,記錄生長日記。
(2)第二層:中年級(3-4年級)——技能養成。掌握實用生活技能,培養責任感和合作意識。①生活技能升級:釘紐扣、縫沙包、簡單烘焙(如制作蛋撻);家庭任務:疊被子、洗碗、垃圾分類。②生產勞動實踐:種植園:班級承包種植蘿卜、草莓;舊物改造:礦泉水瓶變花盆、廢紙做筆筒。③服務性勞動:校園服務:圖書館整理圖書、運動會后勤小隊。
(3)第三層:高年級(5-6年級)——綜合應用。強化問題解決能力,深化社會參與感。①技術性勞動:與齊村甘草加工廠合作,學生參與篩選、炮制、加工全流程。②創意勞動:制作家鄉美食(藥膳、中藥茶飲)、傳統手工藝品(如中藥香囊、艾條等)。③職業啟蒙:采訪父母職業,模擬“一日崗位體驗”。
勞動教育的三層進階課程設計旨在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價值觀和綜合素養。
三、開展特色實踐活動,深化育人實效
(1)“耕讀園”食育融合實踐:劃分中藥園、蔬菜園、水果園,學生參與種植、采摘;依托“食育工坊”制作荷葉粥、小炒山藥木耳等藥膳,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意義。
(2)節氣文化跨學科實踐:結合二十四節氣開展手工制作、手抄報設計等活動,如春分時節組織學生用紙片、超輕黏土制作節氣作品,培養文化認同與創造力。
(3)社區聯動服務實踐:組織學生向社區老人、福利院贈送中藥香囊、盆栽花卉,將勞動成果轉化為社會價值。
四、多樣化評價方式,提升勞動教育成效
完善評價體系,建立勞動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參與項目、技能掌握、創新成果(如手工作品、種植報告),并納入綜合素質評價。結合勞動教育內容,每學年組織一次勞動技能比賽,將勞動教育常態化、趣味化、成果化。這既檢驗了學生的勞動教育成效,又激發了他們積極參與勞動的熱情。同時,開展“親子勞動日”活動,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一項鄉土勞動任務(如制作藥膳、傳統美食等),通過游戲化、階梯化的設計,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逐步從“要我勞動”轉變為“我要勞動”。
依托中醫藥與苗木花卉等鄉土資源開展勞動教育,不僅是“雙減”政策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升綜合素養的有效舉措,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鄉土情懷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只有讓勞動教育扎根鄉土、融入文化,才能真正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育人目標,為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實支撐。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雙減下依托鄉土資源培養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4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