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技能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傳統勞動教育模式逐漸暴露出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難以實現五育融合等問題。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實踐與探究的教學方式,為勞動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本文探索如何通過項目化學習構建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小學勞動教育新課堂。
一、回歸生活,確定項目主題
勞動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貼近生活實際。確定項目主題時,教師應深入挖掘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勞動資源,尋找具有教育價值且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同時兼顧學生的能力基礎,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勞動項目,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確定主題前,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小組討論等方式,了解學生對項目主題的認知程度和興趣點。學生是項目化勞動課程中的的主體。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問卷調查表,各個年級抽樣調查,根據學生反饋,結合勞動教育目標,最終確定項目主題。這樣確定的主題,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勞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感受勞動的樂趣。
二、關注學生,制定項目目標
勞動教育課程的科學實施,離不開精準的目標指引。教師應圍繞勞動素養培育,構建知識、能力、價值三維目標體系。在知識與能力層面,需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明確勞動任務,著重培養工具使用、過程管理及問題解決等實踐能力。情感價值維度,則要引導學生理解勞動本質,樹立尊重勞動的價值觀,塑造主動擔責、追求創新的品格。因此,教師開發項目化勞動課程時,務必重視科學建構目標體系,為教學實踐把準方向。
三、五育融合,設計項目內容
項目化學習強調學科融合,在勞動教育中實現五育融合,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要確定好項目方案的目的性,整個活動的步驟都要圍繞勞動項目的目的進行,這樣既可以為學生指明方向,也可以使學生產生勞動動力。另外,還要考慮勞動項目方案的可行性。
在項目中,教師要圍繞項目主題,以勞動實踐貫穿始終,精心設計涵蓋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的項目內容。在 “勞” 的核心目標下,通過五育融合的項目內容設計,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多方面的成長,實現“以勞帶全”的育人效果。
四、多樣方法,開展項目實踐
項目化學習不是成果導向的單向任務,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深度學習過程。勞動課堂中,教師需轉變角色,從主導者變為引導者,賦予學生自主規劃、實踐的空間。學生通過獨立完成任務或協作分工,在真實自主勞動場景中積累經驗、錘煉技能,實現勞動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創設情境,啟動項目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項目啟動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在項目伊始,教師可以播放視頻,通過情境創設,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項目產生濃厚興趣,為后續的項目實踐奠定良好基礎。
(二)分解任務,開展實踐
將項目整體目標分解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子任務,有助于學生有條不紊地開展實踐活動。
(1)驅動問題,搭建支架。在任務執行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搭建支架,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以驅動性問題指導學生開展實踐,并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驅動性問題的設計將“做”“學”“思”有機結合,讓勞動過程中包含更多探究性,讓學生懂得如何創造性地開展勞動。
(2)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勞動教育需要家庭、校園和社會的共同參與。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通過整合資源、明確目標、 協調一致,能夠更有效地構建協同育人體系。它既立足課本,依托課程內容,又走出課堂,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學習體驗,讓學生跨越教室界限,親身體驗榨面中的文化底蘊與歷史痕跡。
(3)跨科融合,深化思維。在小學勞動課堂中,教師以項目化學習為紐帶,打破學科邊界,將語文的文字美學、美術的視覺設計、數學的尺寸計算等巧妙融入勞動實踐。活動中,各小組迅速進入角色,依據組員特長展開分工,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團隊協作的力量。
(三)共享成果,交流反思
項目成果展示是項目實踐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分享經驗、相互學習的平臺。在成果展示活動中,各小組通過實物展示、PPT 匯報、現場演示等多種形式,展示自己在項目中的收獲和成果。
展示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思。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在項目中的心得體會、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對其他小組的成果提出建議和意見。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成績,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勞動實踐中加以改進。
綜上所述,將項目化學習理念應用到勞動課程中,可以使勞動活動變得更加科學高效,為小學勞動教育提供一種創新且有效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勞動情境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實現知識與技能的融合、體力與腦力的結合、個人與團隊的協同發展,真正落實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