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至高點”的核心定位:以情感為課堂基調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至高點”是統領整篇課文教學的核心情感與價值取向,是課堂設計與實施的靈魂。無論是《荷葉圓圓》傳遞的“可愛”,還是《葡萄溝》展現的“美”,其本質都是文本蘊含的核心情感,而非理性的內容概括或結構分析。
教學“至高點”的確定需緊扣文本語言細節。以《荷葉圓圓》開篇“荷葉圓圓的,綠綠的”為例,“圓圓”“綠綠”并非單純的形狀與顏色描述,其背后承載著“可愛”“靈動”的情感內核。若缺失這類情感化解讀,文本會失去生命力,淪為干癟的知識講解。因此,教師首要任務是挖掘文本語言背后的情感密碼,將“至高點”轉化為課堂的情感基調,使教學從“理性分析”轉向“感性融入”。
二、基于“至高點”的情感化訓練路徑
圍繞“至高點”的情感基調,需通過“讀—想—說—比”的遞進式訓練,引導學生實現文本情感的深度體驗,核心在于“文字解讀—畫面還原—語言表達”的三階轉化。
(1)第一階:文字解讀,初觸情感此階段以“讀”為基礎,通過定向提問引導學生提取文本關鍵信息,初步感知語言與情感的關聯。以《荷葉圓圓》第一段教學為例:①初讀文本,提問“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引導學生明確“荷葉的形狀(圓圓)和顏色(綠綠)”,完成基礎信息獲取;②聚焦關鍵詞,追問“‘圓圓’‘綠綠’讓你對荷葉產生什么印象”,將信息解讀轉向情感感知,為后續情感深化鋪墊。
(2)第二階:畫面還原,深化情感。畫面還原是連接文字與情感的橋梁,是學生實現“生命體驗”的關鍵。該階段需引導學生基于文本語言展開合理想象,將抽象文字轉化為具象畫面:①再讀文本時,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子里想畫面”,明確想象需以文本為依據,如從“圓圓的,綠綠的”延伸出“一片或多片荷葉”“鮮亮的綠色”等畫面,避免無依據的空想;②針對未形成畫面的學生,通過追問“你從哪個詞能想到荷葉的樣子”“顏色是淺綠還是深綠”,引導其緊扣文本關鍵詞構建畫面;③鼓勵學生分享畫面,用語言描述“看到很多圓圓的荷葉鋪在水面上”“綠綠的荷葉很有光澤”等內容,實現“文字—畫面—語言”的初步轉化。
(3)第三階:對比品讀,內化情感。通過語言形式的對比,讓學生在感性體驗中領悟文本情感表達的精妙,避免理性說教:①對比句子“荷葉圓圓的,綠綠的”與“荷葉是圓的,綠的”,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感受前者的親切、可愛與后者的平淡、生硬。②結合“小水珠說荷葉是我的搖籃”等語句,通過情境創設深化情感——讓學生聯想“搖籃”的舒適體驗,代入“小水珠躺在荷葉上”的場景,感受“搖籃”一詞背后“愜意、享受”的情感。
三、教學實施中的關鍵原則
(1)緊扣文本,錨定畫面依據:無論畫面想象還是情感體驗,均需以文本語言為錨點。當學生分享畫面時,需追問“你是從哪個詞想到的”,防止想象脫離文本;若學生偏離教學目標,需及時引導回歸“根據文字找畫面”的核心任務。
(2)尊重差異,分層引導體驗:承認學生情感體驗的差異性,如部分學生能快速構建畫面,部分學生需逐步引導。教學中需給予足夠時間讓學生“讀”與“想”,對表達困難的學生通過具體問題降低體驗門檻,如“你覺得荷葉的顏色像什么”,逐步激發其情感共鳴。
結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至高點”本質是文本的情感核心,其訓練路徑需圍繞“情感體驗”展開,通過“文字解讀—畫面還原—對比品讀”的三階訓練,讓學生在與文本的深度互動中感受語言的情感溫度。教師需以情感為課堂靈魂,緊扣文本、尊重差異,引導學生從“讀懂文字”走向“讀懂情感”,最終實現語文素養與情感體驗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