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出發(fā),審視當前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現(xiàn)狀與面臨的挑戰(zhàn),進而探討高中英語寫作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實施路徑。研究指出,應通過提升教師素養(yǎng)、整合教學內容與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來實現(xiàn)英語寫作育人功能的有效提升。文中還提供了教學設計案例,闡述了該路徑在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家認同感方面的積極作用。結果表明,對教材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系統(tǒng)挖掘與創(chuàng)造性運用,是增強英語學科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寫作教學課程思政 路徑
引言:“思政”通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簡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根據(jù)社會和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以正確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論為指導,在適應與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促進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1985)。在21世紀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新形勢下,高中英語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文化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實現(xiàn)“語言學習”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
一、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思政教育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通過英語寫作與思政教育融合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政治自信,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然而,當前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和思政教育融合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主要體現(xiàn)在:
(1)英語教師教育理念需要更新。部分英語教師的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側重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教學,忽視文章主題和作者寫作目的的深度理解。此外,教師進行教學規(guī)劃時沒有將思政的內容充分考慮進去,英語課程學習與思政教育相脫節(jié),使得學科教學無法發(fā)揮育人的價值,也難以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2)英語寫作與思政教育融合教學的探索不足。寫作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承擔著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與邏輯組織能力的任務,更是滲透思政教育,實現(xiàn) “以文育人” 的重要載體。但當前高中英語寫作與思政教育融合教學還處在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路徑。同時,部分教師缺乏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英語寫作教學的能力,這是影響思政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高中英語寫作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高中英語寫作與思政教育融合教學的路徑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融入思政教育并非單一環(huán)節(jié)的調整,而是需貫穿教學全流程的系統(tǒng)工程,其核心在于通過教師素養(yǎng)的提升、教學內容的整合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語言訓練”與“價值引領”的深度融合,最終達成以寫育人的目標(陳雪,2025)。根據(jù)以上路徑,結合當前教學實際,以下步驟可以推進這一目標落地:
(1)教師素養(yǎng)的提升。英語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以適應融合思政教育的教學需求。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yǎng),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將思政教育與英語寫作教學有效結合。
(2)課程內容的整合。將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與英語寫作教學相結合,例如在主題寫作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通過寫作練習引導學生思考和表達對社會責任、道德倫理、國家發(fā)展等方面的理解和看法。
(3)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法。通過分析英語課程的單元主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價值觀和思想表現(xiàn)。同時,設計相關的寫作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通過這些路徑的實施,有助于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活動設計案例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到英語寫作教學中。如教授文化、歷史、社會服務等主題時,可以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方法,利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在提升英語寫作技能的同時,自然地接受到思政教育熏陶。現(xiàn)以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寫作教學設計為例,探索英語寫作與思政教學融合可能路徑。
(1)增強文化認同感,提升教學設計能力。作為肩負立德樹人使命的英語教師,既要提升自身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也要提高英語寫作與思政教育融合教學的能力,內外兼修。對內通過系統(tǒng)研讀經典、體驗傳統(tǒng)藝術深度內化中華文化底蘊,對外錘煉跨文化闡釋能力,精準掌握核心術語英譯,繼而將素養(yǎng)轉化為教學實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觸點,設計任務式學習、項目學習、文化對比等創(chuàng)新活動,將思政元素無痕融入語言教學。最終,實現(xiàn)從“語言教師”到“文化使者”與“人生導師”的升華,培養(yǎng)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
(2)注重思政元素挖掘,科學整合教材內容。在進行教學設計前,教師應深入分析與整合教材內容,準確把握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點(文秋芳,2022)。以“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單元為例,教學不應僅停留在引導學生了解節(jié)日名稱、時間、活動形式及特色飲食等表層信息,而應深入挖掘如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與文化內涵。同時,也應引導學生對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等世界其他地區(qū)節(jié)日的由來、文化意義及慶祝方式形成更系統(tǒng)、更深層的認知。通過這種跨文化視角的教學,幫助學生拓寬視野、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包容。
(3)大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升思政教育成效。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時,可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組織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開展寫作學習,同步接受思政教育。以本單元教學為例,具體實施可分為四步:首先,教師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圍繞國內外傳統(tǒng)節(jié)日組織頭腦風暴與討論。這一過程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互助學習能力,又能引導他們自主探究,主動拓展節(jié)日相關知識;接著,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深入思考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與慶祝活動,完成初步的語言輸出;隨后,通過播放春節(jié)的英語介紹視頻,讓學生結合影像與文字資料,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最后,引導學生以 “文化大使” 的身份,參考視頻文本內容,用書信形式向外國友人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中國節(jié)日——通過英文講述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文化,既鍛煉寫作能力,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文化自信。
小結:本文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對課程思政與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融合路徑進行了初步探究。研究不僅明確了當前教學中存在的教師理念更新不足、融合路徑缺乏等現(xiàn)實問題,更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度開發(fā)與利用為抓手的實踐方案,從教師素養(yǎng)、內容整合與方法創(chuàng)新三個維度構建了可操作的實施框架,并通過具體案例驗證了其在提升學生語言能力、文化自信與國家認同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證實,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英語寫作教學,不僅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也為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高中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富有啟發(fā)性的實踐范例。
參考文獻
[1]陳雪.高中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探討[J].英語教師,2025,25(13):115-118.
[2]柳華妮,於銀梅,陳安瀾.立德樹人目標下英語教材思政育人價值融入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2,(05):18-24+107.
[3]文秋芳.對“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思考:課程思政視角[J].外語電化教學,2022,(02):9-14+113.
[4]王薔. 高中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J]. 外語教育, 2019(2): 45-51.
[5]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本文系陽江市中小學(幼兒園)教育教學研究2023年度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英語課程思政研究》(課題批準號:2023KT106)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