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日,美國針對中國擁有、運營或建造的船舶以及所有外國制造的汽車運輸船征收“港口費”的細則正式公布。這場由美國蓄意挑起的海運領域貿易戰已箭在弦上,勢必對國際航運業、全球供應鏈穩定造成嚴重干擾。
根據該細則,自10月14日起,中國擁有或運營的船舶將被征收每凈噸50美元的“港口費”,3年內逐步攀升至140美元。中國建造的船舶則按每凈噸18美元或每集裝箱120美元的孰高原則計費。這無疑將嚴重沖擊全球海運業,迫使全球運營集裝箱的7000多艘船舶每年多繳納數以千億美元計的額外費用。
美國所謂“港口費”本質上是“美國優先”理念的極端化延伸和對華貿易戰的升級版,更是披著“糾正不公平競爭”外衣的單邊霸凌行徑。美國粗暴踐踏全球海運秩序,將引發全球供應鏈動蕩。作為全球化、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國際海運業承載著約85%的全球貨物貿易,其運行根基在于效率與規則的穩定性。中國造船業的領先地位源于持續的技術創新與全產業鏈協同,而非所謂“不公平競爭”。美國試圖以行政手段強行改變國際市場分工,反映了其對全球產業格局的嚴重誤判。
有數據顯示,2025年1—9月,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53.8%、67.3%和65.2%,而同期美國造船業在全球的占比不足1%。這種航運產業實力的懸殊差距,決定了打壓中國船舶產業的企圖如同緣木求魚。
更諷刺的是,“港口費”在大幅推高全球貿易成本、制造港口混亂與擁堵、沖擊供應鏈韌性的同時,也在反噬美國自身。2025年3月,美國零售聯合會就曾發出警告,點明“港口費”比傳統關稅“更具威脅”,將導致每集裝箱成本增加600至800美元,而這些成本最終都將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
從全球海運市場反應看,“港口費”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清晰可見: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單日跳漲10.7%,休斯敦港訂購的8臺中國起重機因疊加100%新關稅,成本飆升,直接威脅當地碼頭升級計劃。洛杉磯港的數據更揭示了市場的真實反應,該港2025年10月吞吐量預計環比下降12%,“大船繞行、小船擁擠”的混亂景象已然顯現。
面對美式霸凌,中國的反制于法有據、精準有力。2025年9月12日,國務院第68次常務會議通過《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的決定》,明確授權對歧視性措施采取包括收取特別費用、限制船舶進出等反制手段。10月10日,中國交通運輸部宣布將于10月14日起對美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從每凈噸400元逐步升至1120元,反制美方歧視性舉措。
運用法律手段反制的背后,是中國在全球航運網絡中的結構性優勢:2024年中國國際海運量占全球海運量的31.3%,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而美國大豆、液化天然氣等核心出口產品高度依賴中國港口服務。更具戰略性的是,中國已啟動“船隊優化計劃”,將20艘中國建造船舶轉至亞歐航線,并拓展東南亞造船市場,2025年上半年對該地區造船出口同比增長27%,將有效對沖風險。
即便在美國國內,反對聲浪也已席卷多個行業。2025年4月,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之際,包括沃爾瑪、通用汽車、嘉吉、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在內的多家美國企業聯名致信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警告“港口費將擾亂供應鏈、推升物價、損害出口”。在關于“港口費”的兩輪聽證會上,反對聲不絕于耳,超過300個貿易團體提交了反對證詞。美國航運協會首席執行官凱西·梅特卡夫指出,替換中國制造的船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港口費”政策與貿易談判目標背道而馳。海岸海運公司首席執行官愛德華·岡薩雷斯警告稱,“港口費”將可能對所有美國航運公司造成毀滅性沖擊。世界航運理事會(WSC)首席執行官喬·克拉梅克指出,美國的相關提案不僅將導致其消費者與出口企業面臨更高成本,而且將導致供應鏈效率下降,更不會達到沖擊中國的效果。
國際航運業的市場選擇更凸顯了美國政策的失效。盡管面臨收費威脅,全球航運公司仍在向中國船廠下單,2025年前8個月,中國船廠接單量全球占比仍達53%,幾乎與2023年全年水平持平。馬士基、達飛等巨頭紛紛調整航線,將中國建造船舶轉至非美航線,用市場行為否定美國政府的單邊政策。與此同時,替代運輸通道正在加速形成:中歐班列開行量持續增長,多地開通的“海運轉鐵路”通道正成為海運供應鏈避險的重要選項。
歷史早已證明,試圖以單邊主義打破全球供應鏈平衡的行為終將失敗。如今,美國政府在海運領域故技重施、倒行逆施,不僅難以撼動中國造船業的全球優勢,更將削弱美國港口的國際競爭力,加速全球航運資源向亞洲轉移。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拉維·克里希納所言:“當規則制定者成為規則破壞者時,市場會自發尋找新的規則。”美國政府試圖用19世紀的“炮艦外交”綁架21世紀的海運業,只會加速全球航運重心向東轉移,也會讓美元定價、美國規則、美國港口逐漸失去吸引力。

當前,美國政府“停擺”導致政策混亂,航運企業無所適從,農業州企業因大豆出口受阻面臨破產風險,這些內部矛盾正在不斷累積。而中國的反制始終留有余地,特別港務費的分階段實施為談判保留了空間。但這絕不是妥協,而是對多邊協商的尊重和堅持。
如果美國執意將單邊霸凌進行到底,等待它的將是更廣泛的全球反制與更深刻的自身危機。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訴訟、更多國家的反制、全球航運聯盟的集體抵制等正在形成合力。中國的態度很明確: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但談判的前提,必須是尊重規則與平等互利。
全球海運秩序容不得肆意踐踏,多邊貿易體系容不得強權橫行。美國的“港口費”鬧劇,動搖不了中國航運業的根基,只會讓美國在全球經貿格局中日益孤立。穿透保護主義的迷霧,世人終將看清:合作共贏才是全球航運發展的唯一正道,任何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都必將被時代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