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躺槍現象是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與事件無關的個體、組織或事物因信息的誤導、誤傳或誤解而被卷入輿論風波,遭受不應有的指責、誤解或傷害的傳播現象。聚焦于智能傳播時代的躺槍現象,探討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本質屬性及其表征。研究發現,躺槍現象的表現形態復雜多樣,涉及信息源頭的真實性缺失、媒體報道與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失范、網絡傳播技術的“雙刃劍”效應以及受眾認知偏差的放大等。本研究不僅揭示了智能傳播時代躺槍現象的復雜性,也為構建健康的信息傳播環境提供了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智能傳播;躺槍現象;信息誤傳;社交媒體;媒介素養
一、引言
“躺槍”一詞出現于2010年前后,目前只是語言學界有一些研究成果,早已經成為顯性傳播學研究問題的躺槍及其“躺槍現象”,卻未獲得新聞傳播學界的學術觀照。
智能傳播時代的到來,徹底重塑了信息的生產、分發與接收模式。社交媒體、智能算法與個性化推薦技術的深度嵌入,雖極大地提升了信息傳播效率,卻也滋生了諸多新型傳播問題,躺槍現象就是其中的突出現象。這一現象表現為原本與事件無直接關聯的個體或群體,因信息的誤傳、誤解、過度聯想或算法偏差,被卷入輿論漩渦,遭受名譽受損、經濟受挫等一系列負面影響。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智能傳播時代的躺槍呈現出更高的發生頻率、更廣的波及范圍、更復雜的成因及更深遠的影響,成為信息傳播環境中亟待深入研究與解決的突出問題,同時,也是公眾個人、組織、企業、政府等主體需要重視和科學應對處置的社會問題。
從學理角度分析,躺槍現象的本質在于信息傳播過程中關聯機制的異化。誤讀、扭曲與重構使躺槍者與事件之間被強行建立聯系,呈現出動態與靜態交織、有意與無意并存、直接與間接交錯的復雜特征。其外延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涵蓋從個體到國家等多類主體,形態多樣、構成復雜,加大了防范與治理的難度。
人類信息傳播史上,媒介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深刻形塑了社會交往與認知模式,躺槍現象亦隨之不斷演變。系統研究該現象,不僅有助于把握智能傳播時代信息傳播的內在規律,也為理解媒介技術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提供了新視角。
二、躺槍現象的研究現狀與本文研究的側重點
“躺著也中槍”這一網絡流行語在2012年廣泛傳播,學界對其研究多集中于語言學領域,涵蓋詞匯溯源、語義分析、語用功能及文化心理解讀等方面,但傳播學視角的研究相對薄弱。
關于躺著也中槍的出處眾說紛紜。有學者指出,電影《逃學威龍》是“躺著也中槍”一詞的重要起源,影片中的經典臺詞“躺著都能中槍”推動了該詞的流傳,多數媒體在評選該詞時也多提及這一出處。[1]有學者提到“躺著也中槍”出自電視劇《千山暮雪》的一句臺詞,但編劇郭寶賢表示該臺詞實為“抄襲”自網絡用語,且躺槍一詞早在2010年就已在臺灣PTT登上流行語榜首。[2]有學者分別提出電影《回魂夜》和《國產凌凌漆》是“躺著也中槍”一詞的潛在起源,這兩部電影中都存在與躺著也中槍含義相契合的槍戰情節。[3]盡管起源難以確切考證,但上述出處均涉及真實的“躺在地上”和“中槍”情景,且與娛樂性影視作品相關,體現了躺著也中槍從現實行為到語言行為的隱喻演變過程。
在語義層面,有學者認為躺槍意義具有隱喻性,刻畫了當事人無辜受牽連時無可奈何與自我嘲諷的心情,是面對不幸遭遇的調侃及尋求心理平衡的幽默策略,反映出當代人在復雜輿論環境中的心理調適機制。[4]有學者指出,躺槍作為躺著也中槍的縮減詞,遵循語言經濟性原則,在信息傳播快速且碎片化的背景下,其簡潔形式更易被接受,提高了語言使用效率,為語言創新注入了動力。[5]
語用功能方面,有學者分析躺槍在網絡社交中的語用功能,發現主要有四種用法:戲謔調侃用于自嘲、反調侃用于反駁他人、表示無辜澄清冤屈、指飛來橫禍用于宣泄。[6]躺槍因語義內涵豐富、表達方式靈活,成為構建社交關系和表達情感的重要語言工具,有助于緩解社交緊張氛圍,建立情感共鳴。有學者在《網絡流行語“躺著也中槍”的語用探究》中還關注到躺槍一詞在語言形式上的演變與創新,“躺著也中槍”經歷“躺著中槍”“躺槍”等演變,發展出多種衍生形式,豐富了詞匯表達形式,展現了網絡語言的創新性與活力,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交需求與文化環境。[7]
從文化心理與社會影響來看,有學者剖析躺槍現象凸顯了群體心理的易感性與從眾性,大眾易在未深入了解與理性判斷下加入討論與指責,導致無辜者受害,對個體造成心理壓力與傷害,影響網絡輿論生態,易引發網絡暴力與不實信息傳播,阻礙健康理性輿論氛圍的形成。[8]有學者提出,躺槍的廣泛傳播促使人們在言語交往中更加注重措辭的準確性與謹慎性,增強了人際交往中的同理心與包容度,推動了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有利于人們理性平和地溝通交流,構建健康的社交環境。[9]
總體而言,學界從語言學角度對躺槍現象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討,但在傳播學領域,針對躺槍和躺槍現象的研究還存在諸多空白。在智能傳播時代,躺槍現象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傳播現象,其研究涉及多個層面,包括概念界定與理論框架、表現形式、生成觸發機制、負面影響評估、公眾認知與行為、媒體責任與倫理、技術平臺優化以及防范與應對策略等。限于篇幅,本文對躺槍和躺槍現象概念進行探究,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在不同場景下的表征,這有助于人們初步認識躺槍現象,增強躺槍現象的防范和應對,減少和避免躺槍現象造成的負面影響。
三、躺槍現象及其本質屬性
(一)躺槍及其躺槍現象
人們通常所謂的躺槍實際是指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信息躺槍”,是因信息傳播產生的負面傳播效果觸發的傳播現象。信息躺槍指的是某些個體或群體因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誤導或誤傳而遭受無端指責或負面影響,是躺槍主體無端被信息關聯受到意外影響和傷害的現象。
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躺槍是指與所傳播的事實或信息無關聯的個體、組織、地區、國家或事物因信息傳播的誤導或誤判被無辜關聯而遭受不應有的指責或傷害。這一概念涉及“關聯”一詞。關聯一詞通常指事物之間存在某種聯系或關系。與關聯意義相近的同義詞主要有:聯系(指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關聯性(強調事物之間的關聯程度或性質)、相關(指事物之間存在某種聯系或相互影響)、相連(側重于事物之間的連接狀態)、牽連(多指因某種原因而被卷入或涉及)。與關聯意義相近的近義詞主要有:連接(側重于事物之間的物理或邏輯上的連接)、牽涉(指某事物與另一事物有某種關系或被卷入其中)、涉及(指某事物與另一事物有關或有聯系)、波及(人和事物被牽涉到、影響到)、旁及(兼及、遍及或牽連他人和事物)、殃及(指因為某種原因而使他人受到牽連或遭受不幸,有“連累”的意思)、交織(多用于形容多種事物之間相互交錯、關聯)、耦合(常用于技術領域,指兩個或多個事物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或相互依賴)、依存(強調事物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被傳播的信息所關聯或波及無傷大雅的個人也會以此自嘲和調侃)等。
已有的躺槍概念局限在于未能更好地從躺槍現象本身界定其具有本質特征的內涵,也未能明確其外延,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認識其特征,把握事物內在規律,以及正確認識、面對和有效應對處置其可能給社會乃至國家的影響和危害。而躺槍現象是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與事件無關的個體、組織或事物因信息的誤導、誤傳或誤解而被卷入輿論風波,遭受不應有的指責、誤解或傷害的傳播現象,是個人和社會機構等社會主體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傳播的信息所關聯、波及甚至殃及,以及可能引發輿情,進而造成不利影響乃至傷害的傳播現象。
(二)躺槍現象的本質屬性
躺槍現象的本質屬性在于其與被傳播信息的關聯性,即躺槍者與事件之間因信息傳播的誤讀而被強行建立聯系。其關聯性可以分為動態關聯、靜態關聯、有意關聯、無意關聯、因果關聯、條件關聯、直接關聯、間接關聯、隱性關聯、陌生關聯、貶低式關聯、信息要素關聯、地域國家關聯、行業關聯、人物關聯(姓名相關關聯、工作關聯、利益關聯、對比襯托關聯、顯擺炫耀式關聯、揚此抑彼式關聯)、事物關聯(同類事物負面新聞及其要素關聯等)。不同的關聯就可能產生不同的躺槍現象。
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躺槍現象中的關聯性體現在如下多個維度的復雜關系中。一是符號與意義的關聯性。在躺槍現象中,某些符號或事件可能被誤解或過度解讀,從而引發與實際無關的負面聯想。如上所述,躺槍一詞源自躺著也中槍,表示無辜受牽連。這種符號與意義的關聯性在傳播過程中被放大,導致一些無關的社會主體和事物被卷入負面輿論中。二是信息傳播中的關聯性。信息傳播過程中,媒體和公眾對事件的解讀和傳播方式會影響躺槍現象的發生和擴散。三是公眾聯想與猜測的關聯性。公眾的聯想和猜測是躺槍現象中常見的關聯性來源。當公眾對某個事件缺乏完整信息時,可能會基于有限的線索進行過度聯想,從而將無關的主體和事物牽連進去。如在一些公益機構被冒用名義進行詐騙的事件中,公眾可能因為對公益機構的不信任而將其他無辜的公益機構也納入質疑范圍。四是輿論場中的關聯性。在輿論場中,不同主體之間的關聯性會影響躺槍現象的傳播和影響。譬如當某個知名品牌出現問題時,其上下游供應商、合作伙伴甚至競爭對手都可能被卷入輿論風波。這種關聯性不僅體現在企業之間的直接關系上,還體現在公眾對品牌的認知和聯想上。五是議程設置與輿論引導的關聯性。媒體通過議程設置可以影響公眾對某些議題的關注程度,從而在躺槍現象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幾年前的所謂“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事件中,虛假信息被大量轉發和媒體報道,最終引發輿論風波。盡管事件本身是虛假的,但由于媒體的廣泛報道,導致一些無辜的個體或群體被牽連。
躺槍現象的外延包含躺槍的各種形態,躺槍現象種類繁多,極為復雜,其多樣性是復雜性的一個重要特征,即躺槍現象由多種不同的要素和狀態構成,從而形成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從不同視角進行分類,躺槍現象就會產生不同的類型和表現形態。以社會領域進行分類,躺槍現象有政治博弈躺槍、經濟競爭躺槍、戰爭躺槍、人事任用躺槍、災害處置躺槍、信息傳播躺槍等。以主體視角進行分類,躺槍現象有個人躺槍、組織和機構躺槍、國家和地區(地域)躺槍、物品等事物躺槍等。躺槍現象的多樣性、復雜性導致了形態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這無形中給躺槍現象的防范與應對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四、智能傳播時代躺槍現象的表征
躺槍現象實質上是指無辜個體或群體因不實信息傳播而遭受輿論攻擊、名譽損害等不良后果。在智能傳播時代,躺槍現象作為一種獨特的傳播病理,其表征形式復雜多樣,涉及傳播鏈條的各個環節。
(一)真相缺失:傳播事實本身的問題
1.事實失真:信息源頭的污染
在智能傳播環境下,信息源頭的真實性危機是引發躺槍的關鍵因素。一些媒體或個人為博眼球、制造轟動效應,不惜篡改、夸大事實,導致信息失真。例如,在某些明星事件報道中,部分自媒體無端夸大明星的某些行為或言論,引發公眾誤解與指責,明星無辜躺槍,名譽受損。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原則,新聞真實性原則要求新聞報道必須基于客觀事實,如實反映事件原貌。這些不實信息制造者為了一己私利,將這一原則拋之腦后,使無辜者深陷輿論漩渦。
社交媒體平臺上不實或誤導性信息的泛濫,進一步加劇了躺槍現象。一些媒體或自媒體為追求點擊率,發布模糊且缺乏事實依據的信息,誤導受眾認知。如某新聞報道無確鑿證據地提及某企業家涉嫌違法經營,致使企業家個人聲譽受損,商業活動受阻,無辜躺槍。此外,網民在信息傳播中的二次加工行為也易引發信息變異。由于網民對原始信息理解不全或帶有主觀想法,在轉發、評論時可能會修改或添加個人解讀,導致信息失真,引發躺槍。例如,謠傳他人“被死亡”,不僅給當事人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精神傷害,還可能影響相關事務的正常進行。這種信息失真與變異現象,充分體現了信息傳播過程中“二手信息”的不可靠性,信息在多次傳播后極易偏離原貌,造成無辜者受害。
2.事實扭曲:信息傳播中的偏差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事實的扭曲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一些媒體或個人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會對信息進行選擇性報道或片面解讀,從而導致公眾對事件的認知出現偏差。例如,在某些社會事件的報道中,部分媒體只關注事件的某一側面,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實,使得公眾對事件的全貌產生誤解。這種選擇性報道不僅違背了新聞傳播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原則,還可能導致無辜者被誤解和指責。
此外,信息傳播中的情緒化傾向也會加劇事實的扭曲。一些媒體或個人為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會在報道中加入大量情緒化的語言和表達,從而影響公眾對信息的理性判斷。例如,在某些突發事件的報道中,部分媒體使用夸張的標題和語言,引發公眾的恐慌和焦慮,而這些情緒化的報道往往缺乏對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準確解讀,導致公眾對事件的認知出現偏差,進而引發躺槍現象。此外,在報道新聞或傳播信息過程中出現夸張、失實、以偏概全的表達,導致被涉及、提及的人群、地域等躺槍。如某報報道當地法院判決某市一警察搶劫的案件,編輯在標題的制作上就存在類似問題:《誰是搶劫犯——警察!》這一標題是“標題黨”的一種表現,為吸引眼球,使用夸張或誤導性的標題,導致無辜者躺槍。其表達方式就存在明顯的以偏概全、夸張性表達的問題,同時這也是一種新聞失實。這種新聞標題間接使某警察躺槍受到傷害。
(二)把關不力:媒體報道方式與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問題
1.報道方式的不當:媒體的失職
媒體報道方式的不當是引發躺槍的重要環節。報道方式不當的表現一是正面傳播表達不當所致。部分媒體正面傳播方式存在偏差,如在報道中夸大事實、細節,或雖無主觀故意卻間接貶低、傷及他人,導致被報道對象躺槍。例如,有一家媒體發表了一篇題為《XXX醫院熱心為病人》的表揚文章,詳細敘述了醫院干部病房醫務人員對一名長期臥床的老干部的精心照料,其中包括一次醫生親手為其摳出大便的情節。然而,文章發表后,該老干部的家屬找到報社,稱該報道“有損家屬名譽”。原因是文章在列舉事例后寫道:“久病床前無孝子。就算是自己的兒女也難以保證做到這一點。干部病房的工作人員就是這樣用勝似兒女的孝心服務于老干部,實在難能可貴?!崩细刹康募覍僬J為,這幾句話暗示了他們作為子女未盡孝道,而實際上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們在照料老人。[10]
二是在新聞報道對涉及的主體(國家、地域、民族、人)存在偏見性、歧視性表述,使其躺槍受傷。例如西方媒體對新聞事件涉及的一些國家的矮化、歧視性表達,國內有些媒體對涉事的江蘇北部人、河南人、東北人等的刻板性、歧視性表述,使這些區域的人躺槍,心理受到傷害。
這類躺槍還包括網絡用戶運用社交媒體曬生活、顯擺炫耀,炫富炫美炫快樂,缺乏保護他人隱私權的意識,涉及、暴露他人(主要是關系親近的人)隱私,導致其躺槍。傳播者泄露暴露他人隱私或可能涉嫌的違法違紀信息,產生輿情和負面影響,導致親朋好友和其他相關人躺槍。2024年3月,網友“北極鯰魚”因發布“家里有9位數(存款)”、家人“感覺貪了”等言論引發輿論關注,該網友曬出家中長輩多年前與領導的合影,被質疑炫富、家中涉貪腐等問題。這類躺槍者通常是其親友或關系特殊的個人,躺槍者如果涉嫌違法亂紀,將會受到黨紀國法的查處。這些行為嚴重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權是個人的基本權利之一,媒體和網絡用戶在信息傳播中應充分尊重并保護他人的隱私。
2.隱私保護的缺失:無辜者的二次傷害
報道中不當提及涉事主體或相關人隱私,如姓名、單位、地域等,導致其躺槍。這類躺槍包括本應進行隱私處理,受到隱私保護,卻不當透露或縮小受害人及其相關人(特別是婦女兒童)隱私保護的范圍,導致相關地域的受害人及其相關人躺槍,受到莫名無辜傷害和第二次傷害。例如,筆者曾工作過的一家都市報在報道法院判決某地奸淫幼女犯罪團伙犯罪案件時,提及犯罪團伙犯罪的案發地鄉鎮,這間接導致該鄉鎮的幼女和少女躺槍,帶來無法想象的負面影響。
3.社交媒體平臺的推波助瀾:信息傳播的失控
社交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其傳播方式和管理機制也存在諸多問題,導致躺槍現象頻發。首先,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得信息傳播速度極快,但同時也加劇了信息的碎片化和表面化。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往往只關注信息的標題或者簡短的描述,而很少深入去了解和核實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這種“快餐式”信息消費習慣導致了信息的誤傳和誤解,進而觸發躺槍現象。
其次,社交媒體平臺的算法推薦系統可能存在缺陷,容易將不實信息推送給大量用戶。當誤導性信息被廣泛傳播時,不相關的人或組織可能成為公眾批評的對象。此外,社交媒體平臺對用戶發布內容的審核機制不夠完善,導致一些未經核實的信息或謠言得以傳播,引發無辜者躺槍。例如,2016年1月,某平臺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件中,當辯護人披露舉報者是樂視之后,不少網民將樂視當成樂事薯片。樂事薯片無辜躺槍,不僅微博被罵,自家貼吧也被爆吧。樂事通過借機“自黑”,參與到#沒想到你是這種薯片#的微博話題中,發動了一場關于薯片的集體回憶,最終收獲了大量的點贊和好評。
(三)技術“雙刃劍”的負面效應:網絡傳播與智能傳播技術設計與方式的問題
1.網絡環境的匿名性:責任的缺失
網絡環境的匿名性使人們發表言論時責任意識減弱,盲目跟風評論或轉發信息,導致無辜者受牽連。由于網絡空間的匿名性,一些人隨意發表言論而不考慮后果,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傳播不實信息或進行惡意攻擊。例如,在某些熱點事件的評論區,大量匿名用戶發表未經證實的傳言或謠言,引發公眾的誤解和恐慌,導致無辜者躺槍。這種匿名性導致的責任缺失現象,充分反映了網絡空間治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信息繭房”:認知的局限
社交媒體和智能傳播算法形成的“信息繭房”是躺槍現象的重要誘因。信息繭房是指用戶在使用社交媒體和智能傳播平臺時,由于算法推薦的作用,用戶只接觸到與自己觀點和興趣一致的信息,從而形成一個封閉的信息環境。這種信息環境使得用戶缺乏對不同觀點和信息的接觸和了解,容易對信息產生片面和極端的理解,進而引發躺槍現象。例如,在智能傳播時代,AI算法依據用戶的行為和偏好,為其提供高度個性化的內容,這可能導致用戶陷入更為封閉的信息環境之中。用戶長期處于信息繭房中,會產生“信息繭房效應”,缺乏批判性思維,容易對信息產生錯誤解讀,導致無辜者躺槍。這種信息繭房效應與傳播學中的“選擇性接觸”理論相符,人們傾向于接觸與自己已有觀點一致的信息,從而形成封閉的信息環境,導致對信息的片面理解和誤讀。
3.算法推薦的偏差:錯誤信息的擴散
社交媒體平臺算法推薦系統可能將錯誤信息推送給大量網絡用戶,觸發或加劇躺槍現象。當誤導性信息被廣泛傳播時,不相關的人或組織可能成為公眾批評的對象。例如,某些社交媒體平臺的算法推薦系統可能會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和興趣偏好,推送與之相關的不實信息或謠言,從而引發用戶的誤解和誤判。這些錯誤信息在算法推薦的作用下迅速擴散,導致無辜者躺槍。因此,社交媒體平臺應加強對算法推薦系統的管理和優化,避免錯誤信息的傳播和擴散。
此外,由于智能推薦算法的普及,用戶接收到的信息日益個性化,這也加劇了信息繭房效應,使得某些錯誤信息在特定群體內迅速擴散,導致更多的個人、單位或組織等無辜躺槍。
4.傳播方式的缺陷:信息的誤導
社交媒體、智能媒體技術設計所伴隨的傳播方式,客觀上容易引發躺槍現象。如社交媒體的圈層疊加傳播、一段時間的重復反復傳播,以及熟人、親人和“朋友”不加質疑的傳播,使接收者默認傳播內容的真實性,為躺槍現象打開了縫隙。一旦傳播的內容是不實的傳言或謠言,就可能導致無辜者受到牽連和傷害。截圖截屏的不當傳播也是引發躺槍的因素之一。例如,2024年9月,博時基金因一則截圖消息被誤解為向某人討薪而引發投資者熱議。這一事件中,信息傳播的源頭是一個用戶上傳的截圖,但由于截圖中的備注信息未被修改,導致公眾誤以為博時基金存在資金爭議。這一躺槍現象揭示了信息傳播方式不當的巨大負面影響。這也揭示了傳播效果理論中的“魔彈論”在社交媒體傳播時代和智能傳播時代依然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在金融領域,信息的敏感性極高,公眾對涉及資金安全的信息往往缺乏獨立判斷能力,容易受到誤導。這些技術設計與傳播方式的問題,反映了技術在信息傳播中的雙刃劍效應,若使用不當,極易引發不良后果。
5.信息傳播的海量性與交互性:誤解的放大
由于社交媒體和智能傳播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海量性和交互性的特點,海量信息的快速傳播和用戶的互動性使得信息更容易被誤解和放大。如網絡空間的信息傳播途徑全程存在新質信息加入的可能,這就大大增加了多元信息的相互反應和變異概率,使得躺槍現象更易發生。例如,在某些突發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大量的信息在短時間內涌入網絡空間,這些信息中可能包含不實信息或謠言,而用戶的互動和評論又會進一步放大這些錯誤信息的影響,導致無辜者躺槍。因此,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應加強對信息的審核和管理,避免不實信息的傳播和擴散。
(四)認知偏差的放大:受眾解讀與再傳播引發的問題
1.信息模糊性與公眾猜測:誤解的根源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躺槍現象的形成往往與信息的模糊性、公眾的獵奇心理以及媒體競爭等因素有關。在信息不完整或存在歧義的情況下,公眾往往傾向于猜測和推測,從而加劇了躺槍現象的發生。信息的模糊性使得公眾難以準確理解信息的含義,從而產生各種猜測和誤解。這些猜測和誤解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被放大,最終導致無辜者躺槍。
2.“快餐式”信息消費:理性思考的缺失
社交媒體和智能傳播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速度。信息現在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到全球各個角落,而這種速度的提升也帶來了信息的碎片化和表面化。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往往只關注信息的標題或者簡短的描述,而很少去深入了解和核實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這種“快餐式”信息消費習慣容易導致信息的誤傳和誤解,進而觸發躺槍現象,或加劇了躺槍現象的發生。例如,在某些熱點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公眾往往只關注事件的表面現象,而忽略了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和復雜背景,從而導致對事件的誤解和誤判。這種淺層次的信息消費方式不僅影響了公眾對事件的認知,還可能導致無辜者躺槍。因此,公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避免被不實信息誤導。
3.過度聯想與解讀:認知的偏差
受眾對信息內容的過度聯想或解讀,同樣可能導致與事件無關的個體或群體無辜躺槍受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受眾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框架對信息進行解讀,而這種解讀有時會偏離信息的真實含義,導致對事件的誤解和誤判。譬如在某些社會事件的傳播中,一些受眾可能會將事件與自己已有的偏見和刻板印象聯系起來,從而對事件中的某些群體或個體產生誤解和指責,導致無辜者躺槍。
4.信息源頭的復雜性:真相的難以辨別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任何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這無疑增加了信息源頭的復雜性和信息躺槍的可能性。一些未經核實的信息或謠言往往是躺槍現象的“始作俑者”。這些信息在發布時可能并無惡意,但一經傳播,便可能引發廣泛的誤解和誤導,進而導致無辜者受到牽連。因此,加強對信息源頭的管理和監管,提高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減少躺槍現象的重要途徑。
5.隱私暴露與無辜牽連:表達自由的邊界
社交媒體賦予了每個人表達和傳播信息的權利。然而,網民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信息時,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犧牲自己的隱私權,甚至有意無意地暴露與自己相關人員的隱私,從而侵害他人的隱私權,導致無辜者受到牽連和傷害。例如,一些網民在社交媒體上曬生活、顯擺炫耀時,可能會無意中暴露他人的隱私信息,導致他人被卷入輿論風波,無辜躺槍。這提醒我們,在行使表達自由權利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隱私權,避免因自己的不當行為而使他人受到傷害。
智能傳播時代躺槍現象的表征復雜多樣,涉及傳播事實、媒體與平臺、技術設計以及受眾等多方面的因素。傳播事實的真實性缺失是根源之一,媒體與平臺的不當傳播方式加劇了躺槍現象,網絡傳播與智能傳播技術的設計與方式為躺槍現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而受眾的認知偏差與不當傳播行為則進一步放大了躺槍現象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社交媒體賦予了每個人表達和傳播信息的權利。然而,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信息時,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犧牲自己的隱私權,甚至有意無意地暴露與自己相關人員的隱私,從而侵害他人的隱私權,導致無辜者受到牽連和傷害。筆者認為,為實現個人表達自由(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隱私權利)而不顧及他人的隱私權利,這不是真正的表達自由。
五、余論
本文深入探討了智能傳播時代躺槍現象的本質屬性、表現形態及其對個人、組織和社會的深遠影響,揭示了其在信息傳播鏈條各個環節中的復雜表征。
如何應對智能傳播時代的躺槍現象?首先,應加強對信息源頭的管理和監管,建立健全信息審核機制,提高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其次,媒體應增強社會責任感,避免不當報道和偏見性表述,同時加強對隱私保護的意識。再次,社交媒體平臺應優化算法推薦系統,完善內容審核機制,避免不實信息的傳播和擴散。最后,公眾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避免被不實信息誤導,同時在行使表達自由權利時,應尊重他人的隱私權,避免因自己的不當行為而使他人受到傷害。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健康、高效的信息傳播環境,減少躺槍現象的發生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魏小清,熊智煌.網絡流行語“躺著也中槍”的語用探究[J].現代語文,2023(4):41-43.
[2]譚茜.淺談網絡新詞語[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3(5):188.
[3]潘璐.躺著也中槍[J].學海泛舟,2020(6):49.
[4]孫秀銀,吳勝偉.小議“躺槍”[J].語文建設,2018(18):62.
[5]周敏莉.說新詞語“躺槍”[J].勵耘語言學刊,2016(1):154.
[6]潘璐.躺著也中槍[J].學海泛舟,2020(6):49.
[7]魏小清,熊智煌.網絡流行語“躺著也中槍”的語用探究[J].現代語文,2023(4):41-43.
[8]孫秀銀,吳勝偉.小議“躺槍”[J].語文建設,2018(18):62.
[9]周敏莉.說新詞語“躺槍”[J].勵耘語言學刊,2016(1):1.
[10]李啟瑞.我們錯了(內部資料)[J].2011:81.
作者簡介:靖鳴,南京傳媒學院特聘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 210097);袁志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講師(南京 210097)。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