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獲獎論文作品聚焦“媒體深度融合”“黨報事業”“Z世代”等熱點議題,著力探討中國特色新聞業務領域的前沿實踐。對相關獲獎論文進行內容分析,以期為中國應用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新聞論文
2024年11月7日,第34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評選結果揭曉。統計結果顯示,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獲獎論文共15篇,其中一等獎2篇,二等獎5篇,三等獎8篇(見表1)。本文聚焦獲獎論文的主題、內容、刊發平臺、來源機構、作者等關鍵要素,對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論文進行內容分析,探討中國特色新聞業務研究前沿動態與熱點議題。
一、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論文獲獎作品概況
(一)焦點熱詞:主題領航,時代議題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也是“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整體推進的第十年。[1]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重大事件與重要時間節點,為新聞業務的知識生產研究提供了核心議題,論文主題中的高頻詞緊扣時代脈搏,具有重要的研究與探討價值。
統計顯示,第34屆中國新聞獎獲獎新聞業務研究論文中,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匯是“媒體融合”“內容創新”“渠道創新”“策劃創新”“省級黨報”“主題報道”等,呈現當前新聞傳播領域所關注的前沿熱點。
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的圖譜分析,首先,中心性最高的關鍵詞是“媒體融合”,與之有共線關系的是“寧夏實踐”“新機制”“數字經濟”“文藝宣傳”,說明媒體融合的相關研究是該年度新聞業務最大的研究熱點。其次,“省級黨報”“地方媒體”“主題報道”形成完整閉環,說明黨報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是信息傳遞的橋梁,更是輿論的監督者和引導者。圖譜中的關鍵詞(見圖1)反映了新聞業務領域的多個重要研究方向與熱點議題,同時涉及新聞業務的新趨勢、新技術和新應用,這些議題與時代發展、媒體深度融合與數字化生存的新聞傳播行業背景息息相關。
(二)刊播單位:行業屬性,多元分布
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論文作品,刊發平臺共有5家,分別為《新聞戰線》《中國記者》《傳媒》《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上海廣播電視研究》。
從統計數據上看,《新聞戰線》刊發的中國新聞獎獲獎論文作品最多,共9篇,占比60%;《中國記者》《傳媒》各2篇,分別占比13.33%;《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上海廣播電視研究》各1篇,分別占比6.67%。
刊載獲獎論文的期刊來源情況總體呈現出行業化、色彩鮮明的突出特點。這些刊物都屬于新聞業界期刊,主辦單位分別是人民日報社、中央廣播電視學會、上海廣播電視臺、中國出版研究院等,在新聞行業認可度較高,顯示出中國新聞獎是行業最高獎項的鮮明特色。
(三)來源機構:合作共振,專業性強
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的相關論文的作者、報送單位,涉及人民日報社、江西廣播電視臺、工人日報社、寧夏廣播電視臺、陜西日報社、湖南日報社、中國青年報社、安徽廣播電視臺、大眾日報社、河北日報報業集團、海南日報社、經濟日報社、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等。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論文獲獎作品主要來源機構涵蓋央媒、地方廣播電視臺、報業集團、專業協會等(見圖2),各新聞機構內部合作共振,專業性強。
(四)作者關系:知識生產,合作共創
為研究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獲獎論文作者情況,了解在該研究領域中各作者合作的關系,筆者在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中將網絡節點類型設置為“作者”并進行可視化分析。
由圖譜可見,該領域作者間存在合作關系。學術共同體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學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規范,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推動學術的發展,從而形成的群體。[2]圖中出現了部分合作關系網絡,最多的組合有4個節點,分別是龔榮生、王志奇、陳道生、趙洪潭。其次是2個節點,有4組,分別是邵曉暉和王永連,胡信松和孟姣燕,李海燕和婁和軍,劉長發和侯金亮(見圖3)。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新聞機構內部,作者之間合作共創,在新聞業務研究領域形成合力。
二、基于獲獎論文內容分析的中國特色新聞業務研究前沿
基于對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獲獎論文知識圖譜的建構,結合時代發展趨勢與特征,本屆獲獎論文的關鍵議題大致可以分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研究、黨報、地方新聞報業的實踐策略研究、“Z世代”群體的新聞業務“新”研究等三個板塊。
(一)“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展,媒體融合早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以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為目標,推動核心競爭力向新媒體全面拓展。[3]在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論文中,有5篇獲獎論文以主流媒體或地方媒體的融合發展為研究對象,梳理在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過程中存在的機制壁壘,結合媒體深度融合經驗,提出更好地融入新媒體時代的策略和路徑。
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一等獎論文《“爆款長紅”的探索與思考》,從融媒體產品“兩會藝覽”的“流量密碼”與“長紅秘訣”入手,深入闡釋人民日報文藝融合報道實踐經驗,提煉出“內涵驅動、技術升維、矩陣傳播”的關鍵范式。作者認為,內容需要從“技術驅動”轉向“內容驅動”,強調新聞工作者對某一領域的深度理解,將成為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關鍵所在,其主力軍作用和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顯現和鞏固。[4]一等獎論文《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 構建媒體深度融合新生態》,視野開闊,前瞻性強。據該文介紹,江西廣播電視臺成立了“廣電媒體融合機制探索”調研組,突出問題導向,面向中央、省、市、縣級廣電媒體從業者進行了分層抽樣,收回有效問卷8155份。通過對多個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實地考察,深入調研各級廣電媒體在媒體深度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機構設置分散、資源流通不暢、自主可控技術缺乏、用人考核機制缺乏彈性等。在此基礎上,通過系統分析、科學研判,提出了重構組織系統、再造生產流程、強化技術引領、優化考核機制等舉措,為構建媒體深度融合新生態提供借鑒。[5]二等獎論文《主流媒體“賬號化”發展現狀、挑戰與對策》,從主流媒體的運營賬號發展管理角度入手,分析主流媒體“平臺化”“賬號化”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了高質量推進“賬號化”發展對策。[6]
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三等獎論文《數字經濟時代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路徑分析》,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經濟和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指導,著眼于數字技術發展對傳媒產業市場結構的重構,通過分析傳統媒體與平臺媒體的多層次市場競爭,探索數字經濟時代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路徑。[7]三等獎論文《都市類媒體深度融合的策略選擇》認為,都市類媒體發展應著眼傳播,人在哪里新聞輿論陣地就在哪里;著眼改變,從短視頻探索中尋找方向;著眼場景,從經典品牌打造中尋求最優解;著眼連接,用創意、體驗與用戶取得緊密聯系。通過社群運營、創意互動等多重手段,與用戶重新建立聯系,深度挖掘粉絲經濟、注意力經濟,提高用戶黏性,提升變現能力。[8]
此外,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二等獎論文《共情,新聞評論的流量密碼》認為,強化共情的力量,在方法論層面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新聞評論的運作模式,成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進程中新聞評論尋求突破的一條可期路徑。[9]
(二)黨報、地方新聞報業的實踐策略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實施“以報立社、人才興社、產業強社”的報業發展戰略,強調黨報應著力在新聞宣傳、融合傳播、人才隊伍、群眾路線、風險防范等維度進行深化改革,全力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提升現代傳媒治理能力,推動黨報事業各領域建設煥發新風貌,取得新成效。[10]
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三等獎論文《融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以海南日報的探索為例》指出,黨報話語體系固化、程序化現象嚴重,呈現形式單一等問題,認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時政新聞報道,是省級黨報堅守輿論陣地的現實需要,論文對融媒體背景下省級黨報如何提升議題設置能力、創新傳播策略,做好內容、形式、渠道等方面的創新進行了策略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11]
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二等獎論文《聚焦“六個維度”,推動黨報事業高質量發展》,從六個維度入手,闡釋高質量推動黨報事業發展的相關策略,具有提升現代傳媒治理能力的現實意義和價值。[12]二等獎論文《攜手“出圈”,“小屏”挑大梁》,從主動設置議題、創新報道方式、聯動互動壯大輿論三個層面,提出省級黨報應積極拓展媒體“朋友圈”,從單打獨斗到協同作戰,從聯動破題到攜手“出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創優質全媒體產品。[13]
(三)“Z世代”群體的新聞業務“新”研究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20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Z世代”在2019年達到24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32%,是世界人口中占比最大的一代群體。其中,中國“Z世代”已超過3億人。[14]在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中,有3篇論文關于“Z世代”,分別是《體育盛會傳播如何吸引Z世代》《“理響青年”:理論宣傳的視頻化創新》《國際傳播中如何打造“元軟實力”》。
“Z世代”與體育傳播的新表達。2023年是體育盛會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三等獎論文《體育盛會傳播如何吸引Z世代》,作者根據“Z世代”的時代畫像,創新性地提出以社交媒體為體育傳播主戰場,以視覺化為體育傳播主要產品樣態,以新技術賦能內容創新和傳播等觀點,強調應該跳出體育賽事文化傳播的固有思維,尋求體育賽事吸引“Z世代”的新方式,找到與“Z世代”的話語共同點和情感共鳴點。[15]該文研究前沿,分析深入,有較強的創新性和指導性。
“Z世代”與國際傳播的新視角。新媒體蓬勃發展,重塑了傳播格局。數字媒體平臺成為國際傳播新的發力點和未來的布局重點。三等獎論文《國際傳播中如何打造“元軟實力”——以〈原神〉帶動中國文化出海為例》,從傳播學角度,剖析《原神》帶動中國文化風靡海外的原因,并在實操層面論述了智媒語境下的國際傳播如何夯實數字空間的軟實力,建立國際文化傳播新秩序。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搶占數字媒體平臺席位,應建立以“Z世代”為核心的興趣部落,貼合海外受眾的分眾化喜好,提升文化生命力,從而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16]
“Z世代”與黨報理論的新闡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17]三等獎論文《“理響青年”:理論宣傳的視頻化創新》,以《重慶日報》創新推出的理論視頻欄目“理響青年”為例,以“Z世代”群體為主要受眾,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念、模式、技術、話語等維度,分析其面向青年群體進行理論宣傳視頻化創新的經驗做法,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視頻化傳播提供了借鑒。[18]
三、結語
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業務研究論文聚焦新媒體時代的新現象、新問題、新特點和新規律,研究視角新穎,選題與時俱進。本屆論文關注媒體深度融合,如“技術驅動”與“內涵驅動”,人才隊伍建設機制的靈活度不夠,主流媒體“賬號化”存在的問題等,提出了構建媒體深度融合新生態的相應對策。同時,本屆獲獎論文關注“Z世代”群體,強調“Z世代”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提出黏合“Z世代”特殊受眾,加強文化交流與跨文化傳播的觀點。總體而言,這15篇中國新聞獎獲獎論文,基本展現了2023年度我國新聞業務研究領域所關注的核心議題和前沿實踐探索,對于新時代中國應用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文為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基本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前沿實踐探索研究”(項目編號:2024BXW00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志安,丁超逸.數字新聞實踐中的專業變革、失守與重思:2023年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J].新聞界,2024(1):49-58.
[2]韓啟德.學術共同體當承擔學術評價重任[N].光明日報,2009-10-12(10).
[3]龔榮生,王志奇,陳道生,等.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 構建媒體深度融合新生態:廣電媒體融合機制探索調研報告[J].傳媒,2023(16):23-28.
[4]董陽.“爆款長紅”的探索與思考:從“兩會藝覽”看人民日報文藝宣傳的媒體融合實踐[J].新聞戰線,2023(7):12-14.
[5]龔榮生,王志奇,陳道生,等.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 構建媒體深度融合新生態:廣電媒體融合機制探索調研報告[J].傳媒,2023(16):23-28.
[6]邵曉暉,王永連.主流媒體“賬號化”發展現狀、挑戰與對策[J].新聞戰線,2023(24):70-73.
[7]劉翠敏.數字經濟時代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路徑分析[J].傳媒,2023(6):28-31.
[8]王文堅.都市類媒體深度融合的策略選擇[J].新聞戰線,2023(23):46-48.
[9]劉文寧.共情,新聞評論的流量密碼[J].中國記者,2023(9):76-79.
[10]李偉.聚焦“六個維度”,推動黨報事業高質量發展[J].新聞戰線,2023(23):4-8.
[11]羅清銳.融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以海南日報的探索為例[J].新聞戰線,2023(15):71-72.
[12]李偉.聚焦“六個維度”,推動黨報事業高質量發展[J].新聞戰線,2023(23):4-8.
[13]胡信松,孟姣燕.攜手“出圈”,“小屏”挑大梁[J].新聞戰線,2023(13):72-74.
[14]吳湘韓.體育盛會傳播如何吸引Z世代[J].新聞戰線,2023(19):30-32.
[15]吳湘韓.體育盛會傳播如何吸引Z世代[J].新聞戰線,2023(19):30-32.
[16]王文佳.國際傳播中如何打造“元軟實力”:以《原神》帶動中國文化出海為例[J].上海廣播電視研究,2023(4):38-45.
[17]劉長發,侯金亮.“理響青年”:理論宣傳的視頻化創新[J].新聞戰線,2023(15):22-25.
[18]劉長發,侯金亮.“理響青年”:理論宣傳的視頻化創新[J].新聞戰線,2023(15):22-25.
作者簡介:高紅波,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河南大學中國特色新聞研究中心研究員(鄭州 450046);何苗苗,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鄭州 450046);盧成鑫,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鄭州 450046)。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