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短視頻創作的浪潮中,用戶生成內容憑借其真實性展現出強大傳播力。工地父子視頻通話、街頭生活敘事、陌生人工作紀實等日常片段,常引發裂變式傳播,掀起流量巨浪。主流媒體敏銳洞察到此現象,積極征引此類內容進行創作發布,其傳播效果常常超越傳統報道范式。這揭示了一條核心傳播規律:人間煙火藏流量密碼,真善美具有穿透力量。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轉型的關鍵在于深度融入生活語境,與受眾建立深層心理共振。
【關鍵詞】素人創作;正能量短視頻;情感共鳴;煙火氣;主流媒體轉型
一、素人正能量視頻的“高流量密碼”
(一)核心生命力:真實感與煙火氣
真實感與濃郁的生活氣息是素人視頻內容的核心生命力。這些引發共鳴的內容扎根于日常生活——家庭餐桌旁的絮語、街頭巷尾的喧囂、工作一線的忙碌。它們記錄的是未經雕琢的生活切片,環境里的細微聲響、鏡頭的自然晃動、言語間的質樸表達,共同營造強烈的沉浸感,有效消解了觀眾對表演性內容的戒備。不追求宏大主題,而是聚焦個體與家庭中微小卻動人的瞬間和情感,最終產生直擊心靈的強烈情感沖擊。例如,2025年6月25日,網友“孫圖圖”記錄下自己坐輪椅赴天安門看升旗途中,一位陌生男生主動折返相助的暖心一幕。鏡頭晃動中奔跑的身影、男生未搶到最佳位置時的懊惱神情,配合“有光推我前行,前行必有曙光”的樸素心聲,將陌生人之間純粹的善意與共同奔赴的溫暖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則1分15秒的視頻在平臺掀起巨浪,獲得5000多萬次觀看和18萬次點贊。新華社官方賬號轉發后,截至6月28日點贊超56萬次、評論1.2萬多條,引發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共鳴,這正是微觀敘事與原生真實交織所釋放的強大能量。
(二)核心驅動力:情感價值觀引發共鳴
素人內容廣泛傳播的核心驅動力,在于其高強度的情感表達與引發的普世共鳴。親情、愛情、善良、堅韌、感恩等人類共通情感,在素人創作的視頻中自然流露,直抵人心。素人博主以“鄰家榜樣”的身份,分享真實生活經歷與奮斗故事。其內容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而極具“煙火氣”,消除了距離感。這易于激發觀眾的自我激勵或強烈代入感。相比遙不可及的英雄模范,這種源于現實、貼近受眾的榜樣力量,往往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更易深入人心。2025年6月23日,網友“津津”分享的一組研究生畢業時刻與老家麥地里勞作的父母視頻連線的截圖,生動詮釋了這一點。畫面中兒子莊重的藍色學術袍與父母身后翻滾的金黃麥浪形成震撼人心的對比。他的配文“貧瘠土地上盛開的向日葵,父母用鐮刀割下麥子,我用知識收割未來,土地養大了我,他們用一生托舉我的夢想”,深刻描繪了親情的無私托舉與奮斗的深遠意義。這則分享獲得超32萬次點贊,《人民日報》抖音號敏銳捕捉并轉發,同樣收獲32萬多次點贊和上萬條深情評論,網友們“麥子在娘后,麥穗在兒頂”“一頂學術帽是兩頂草帽的托舉”等留言,精準道出了千萬普通家庭共同的情感密碼。
(三)破圈核心密碼:正能量的具象化呈現
素人視頻內容破圈的關鍵在于讓正能量價值觀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場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再抽象,而是通過誠信經營的攤主、和睦的鄰里、奔波的外賣員等真實人物與故事,變得可感知、可觸摸。這種場景化表達讓友善、敬業等理念走出理論,成為身邊的溫暖實例,極大增強了傳播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信息過載與普遍焦慮的輿論場中,這些承載人間溫暖的“輕內容”如同心靈慰藉。它們精準契合了公眾對美好、希望的情感需求,憑借天然的情感共鳴,釋放出強大的傳播能量。例如,一位僅擁有5000多名粉絲的網友分享了一條18秒的視頻,展現了深圳一位開店大叔凌晨手工揉面的場景,畫面音樂極其簡單,卻獲超1.6億次觀看、160多萬點贊,評論數高達6萬多條。其傳播效果的成功關鍵在于:畫面精準聚焦師傅充滿力量感的揉面動作,在預制菜盛行的環境下凸顯了手工的珍貴;無意呈現的“深圳1.5元包子”價格牌激發網友對稀缺性的自發討論;配樂文案“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二字#雖然很辛苦但很幸福”在凌晨燈光下勾勒出千萬普通勞動者堅韌而充滿希望的群像,引發深刻共鳴。
(四)高轉發核心特質:契合平臺生態與社交心理
素人正能量視頻得到高轉發在于其與短視頻平臺的生態及算法高度契合。感動、溫暖等正向情緒能直接驅動用戶點贊、評論、轉發等互動行為,符合算法優先推薦高互動內容的機制。更重要的是,此類內容已成為有效的“社交貨幣”。用戶分享它們,既能強化積極個人形象、獲得認同感,又能傳遞溫暖、建立連接。2025年6月25日,博主“抗哥很老實”以“我老婆為什么情緒穩定”為切入點,分享家庭生活感悟的視頻獲得22萬次點贊和驚人的60多萬次轉發,3.8萬條評論,觀看量突破1200萬次。新華社轉發后獲得10萬多次點贊,在抖音平臺的轉發更是收獲了16萬多次點贊、1.7萬評論、37萬多次轉發的亮眼數據,充分證明了素人講述生活哲理所引發的巨大共鳴及其強大的社交傳播力。這些特質,根植生活的真實底色、飽含濃度的情感共鳴、直觀可視的價值表達、對平臺生態與社交心理的精準契合,共同構成了素人內容難以被替代的傳播優勢,使之成為連接個體、溫暖社會、傳遞主流價值的重要力量。
二、素人正能量視頻賦能主流媒體形象革新
(一)嫁接素人情感流量池
高流量素人素材本身已凝聚巨大的公眾注意力與深層情感共鳴。主流媒體通過權威平臺的及時引用或轉發,能夠迅速將自身強大的話語體系接入這個充滿活力的流量場域,實現傳播范圍和影響力的顯著擴大與高效轉化。例如,2024年6月,普通博主“霸主弟位”分享弟弟安慰高考失利的姐姐笨拙而真摯的視頻,這則充滿手足情深的片段迅速獲得480多萬次觀看量、89萬多次點贊、5.4萬條評論和38萬次轉發,積蓄了巨大情感勢能。《人民日報》敏銳捕捉并轉發,借助原作的情感基礎,在主流平臺旋即獲得75萬+點贊和近10萬轉發,成功實現了引流與價值轉化。
(二)破除主流媒體的距離感
主流媒體通過主動發現、展示并放大普通人的閃光點和生活智慧,得以向公眾展現其扎根生活、心系民生的溫度與人文關懷。2023年2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轉發博主“打工仔小張”制作的“如何坐地鐵”等基礎生活科普視頻即為明證。這些素人博主真誠填補了主流媒體日常報道中關于生活瑣事的空白領域,因其極強的實用性和共情點獲得巨大流量。央視的主動轉發,正是其貼近普通人真實生活需求、展現親民形象的生動體現。
(三)素人傳播具有潛移默化效果
普通人用真實經歷、樸素話語與切身感悟詮釋宏大主題或主流價值,常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2024年2月,博主“發發呀”分享對李商隱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的頓悟視頻,因其深刻的生命體驗共鳴獲得820萬次點贊、236萬次轉發和26萬多條評論。2025年6月,新華社官方賬號敏銳捕捉其文化價值并轉發,配以精練文案,成功將個體的感性生命感悟有機融入主流媒體關于傳統文化傳承的價值傳播中,獲得57萬次點贊和22萬次轉發。“發發呀”本人在評論區互動,更增強了真實感和引流效果。
(四)豐富生產內容素材
海量的素人創作本身就是一個極其豐富、鮮活且低成本的優質素材庫,為主流媒體內容生產提供了有力補充,有效降低了內容采集和制作成本。將鏡頭聚焦于平凡人身上的不凡之處,著力構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敘事框架,本身就深刻契合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實現“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傳播本真。這不僅是主流媒體踐行職責使命的體現,更是其緊密連接人民群眾、反映時代精神的重要途徑。
三、素人正能量視頻對主流媒體轉型的深刻啟示
(一)選題上建立“民生雷達”
主流媒體的內容生產革新需從底層邏輯進行系統性重塑:在選題機制上,要架設敏銳的“民生感知雷達”,主動捕捉社交平臺熱點中閃爍的平凡微光。從普通人的命運變遷、家庭溫情到職業精神、社區互助,再到個人成長與鮮活的傳統文化實踐,皆可成為敘事源頭。敘事策略需真誠擁抱“接地氣”表達與“煙火氣”質感,將鏡頭堅定對準街頭巷尾的市井百態、工廠車間的生產一線等,以平視視角捕捉普通人身邊的真實故事;在語態表達上褪去刻板說教,采用更具生活氣息的對話式敘事,珍視素人視頻原聲中未經修飾的情感力量。
(二)制作上以情感驅動為核心
視頻編輯邏輯應以情感驅動為核心,放緩敘事節奏以保留生活質感,避免過度剪輯與炫目特效對真實感的消解;善用字幕提煉生活金句,通過“手機視角”與豎屏構圖強化沉浸體驗,讓鏡頭聚焦未經雕琢的原生場景;背景音樂以簡單溫暖為基調,以烘托情感而非喧賓奪主。價值傳遞的關鍵在于追求“潤物無聲”的境界,讓友善、敬業等正向理念從真實人物的樸素言行與具體場景中自然生長,拒絕生硬標簽與口號化表達;勇于展現人性的復雜肌理與成長軌跡,以對普通人尊嚴、微小幸福與奮斗歷程的深切尊重,推動傳播視角從“俯視”到“平視”再到“融入”的深層轉變,在煙火氣中完成價值理念的浸潤式傳遞。
(三)內容生產構建共生“生態平臺”
從更深層次看,主流媒體的戰略轉型需要完成角色定位與功能范式的雙重革新,需從“全能生產者”向兼具智慧與洞察力的“內容策展人”“創作賦能者”轉變。依托權威性、公信力與專業判斷力優勢,在社交平臺一線構建敏銳的優質內容發現機制,可與短視頻平臺聯合發起話題活動,以互動形式吸引創作者參與,在話題發酵中孵化“現象級”內容;亦可搭建開放式創作平臺,為素人提供展示舞臺,邀請其深度參與內容生產。
在海量UGC浪潮中精準打撈真善美的“珍珠”,通過主流媒體的專業挖掘能力,對優質內容進行背景解構、意義闡釋與價值升華,將瞬時流量轉化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以創作激勵、主題征集等方式培育健康的創作者生態,形成“專業媒體引領方向+全民智慧參與創造”的協同傳播格局。最終實現從傳統“信息把關人”到“生活共同體”構建者的角色跨越,打破封閉的生產閉環,搭建與素人創作者、MCN機構、社交平臺的長效合作橋梁,共同構筑開放、協同、共生的內容生態平臺。
四、結語
素人正能量視頻的破圈傳播與主流媒體的深度認可,是傳播生態多元共生的鮮活注腳,繪就了“人民書寫人民、人民感動人民”的時代畫卷。這揭示出傳播的核心密碼:人間煙火是最大的流量源泉,真善美永遠是最有力的表達方式。在去中心化的傳播浪潮中,主流媒體的未來競爭力,體現在對社會價值的敏銳捕捉、多元聲音的專業整合,以及與公共情感的深度共鳴上。只有將素人內容的原生真實與自身的專業權威、宏大敘事能力有機融合,主流媒體才能構建起兼具溫度與深度的新型傳播范式,在堅守權威公信的同時,煥發蓬勃生命力,推動主流價值與民間情感同頻共振,共建更加清朗、溫暖、積極向上的網絡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羅欣,《楚天都市報》黨委委員、總經理(武漢 430023);孫婷婷,《楚天都市報》記者(武漢 430023)。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