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是教育領域中一對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師生關系的狀況直接影響到教育高質量發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更是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重要保障,更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從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國教育界對數學課堂師生關系展開了大量探討與研究.然而,20年后的今天,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研究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擬對目前數學課堂師生關系在研究方面的問題進行梳理,旨在為后繼研究者提供借鑒,
1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研究中的問題
1. 1 概念容易混淆,尚未達成共識
目前,國內關于師生關系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常常將其與“師生互動”“師生活動”等概念相混淆.通過系統梳理相關文獻發現,現有研究對于師生關系的定義大多缺乏明確的界定,往往僅提供簡要定義后便轉人大段的描述性解釋.例如許高厚[1]認為“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以教和學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張大均[2認為“師生關系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教師通過師生互動過程對學生施加影響.”馮建軍[3]認為“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師生關系是老師與學生在教與學中形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種課程與教學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現在師生關系研究逐步走出了靜態描述的階段,逐步把師生關系看成是具有動態生成性質的“師生互動”“師生交往”[4].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師生互動、師生活動與師生關系是有本質區別的,所以不能將它們相提并論.正由于這種概念混淆和認識不足,導致很多學者對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研究缺乏更深層次的探討,甚至出現重復低效的研究現象.
1.2 觀念眾說紛繪,缺乏研究體系
新課改以來,對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研究的相關論文達到了近千篇.學者們基本上是圍繞“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影響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因素”這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但是,每一方面都是眾說紛紜,沒有研究的層次,缺乏系統的歸納與總結,沒有形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邏輯體系.例如楊景等[5]認為“新課程數學的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老師轉變思想觀念、尊重與理解學生、提高教師的素養、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曹秀明認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鼓勵學生、因材施教、并充分發揚民主作風.梁珍利[7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建立好的師生關系的途徑主要包含:“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二、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三、重視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四、吸納和發揮學生在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中的積極作用.”學者們經過理論思辨得到上述結論,看起來正確無誤,但是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讓一線老師和后來學者無所適從,不知道以哪一個為基礎開展深人研究.
1.3 研究視角單一,數學聯系不足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眾多關于數學課堂的師生關系的研究都是從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去探討.研究視角單一且未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導致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王愛菊通過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師生關系研究指出,當下師生關系研究仍亟需“以現實教學活動為立足點、重視不同教育階段師生關系的特殊性、加強師生關系對策研究的實踐可行性”.這一反思特別適用于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研究領域—其要求研究者必須立足真實的教學活動,通過學科特色視角增強研究的可行性與針對性
具體而言,和其他學科不同:數學的基本特點是抽象性、嚴謹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數學學習需要較強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所以數學課堂的師生關系顯然不同于一般課堂的師生關系.用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理論分析數學課堂的師生關系顯然是不全面的,并且缺乏一定的客觀依據.從數學學科的角度研究數學課堂的師生關系,勢必是數學課堂師生關系今后研究的重點.
1.4理論演繹過重,實踐研究欠缺
縱觀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文獻,大部分研究者對師生關系的建立途徑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其研究的成果多數通過理論思辨得到的,理論性極強,但是缺乏實踐驗證
然而,我國基礎教育的實證研究曾經在世界范圍內領先,著名的“青浦實驗”是實證研究的典范,顧泠沅從1977年起探索青浦教學模式:將篩選、概括出來的方法與模式進行實驗研究,探索嘗試指導與效果回授等心理效應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當前我們在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研究上缺乏突破與創新,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們缺少老一輩數學教育學家深埋于實證研究的優良作風.
2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研究的反思與建議
以上筆者分析了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研究近20年來的問題,現給出如下幾點反思與建議.
2.1 更新研究理念,推進實踐研究
當前,數學教育由“精英教育”“應試教育”向“素養教育\"轉變,這一轉變與新課改背景下新型師生關系的理念高度契合.研究表明,該類新型師生關系強調“平等交往、相互尊重和理解信任”,能夠幫助學生發展健康心理、培養獨立思考能力[9],這與數學素養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所以,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研究不僅從數學學科的角度考慮,而且要體現出新課程數學的理念,做到與時俱進.
與此同時,學者們還要埋頭于對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實踐研究,為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實證性和可操作性的材料.尤其是很多學者提出的相關建議一定要經過數學課堂的實踐檢驗,否則很難為工作在一線的數學老師所信服和采納,從而缺乏對具體的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
2.2擴大研究范圍,把握未來方向
正如之前筆者所談到的,當前對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研究局限于圍繞“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影響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因素”研究.我們要擴大當前師生關系觀的研究視域,把師生關系放在心理學、社會學、美學、文化學等視域進行考察,來豐富師生關系的內涵.例如,有學者[1從核心素養視域出發,對新型師生關系進行了系統性重構,提出其基本特征應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立足學生核心品格培養,關注學生適應未來的關鍵能力”.
與此同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進行,學生和老師在數學課堂上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從而對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許多方面值得大家進一步探討和研究,例如: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評價、數學課堂師生關系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數學學科對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影響、新課程下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構建等等.同時,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課程變革從追求“技術理性”到追求“實踐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及人本主義對教育的影響,對我國數學教育發展的要求也在改變.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研究的著眼點不能局限于眼前,應著眼于未來,所以我們對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研究應該具有適當的趨前性,從而更好地指導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
2.3 借助人工智能,融合不同學科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對數學教育研究的影響越來越深遠,同時也為數學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教師要發揮信息技術直觀便捷、資源豐富的優勢,幫助學生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時代,技術已對師生關系產生了全方位影響,“教學關系更加多元化、靈活化、個性化”,促使學生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發現者、參與者和創造者”,雖然人工智能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仍需教師傾注人文關懷,這些變革為師生之間的深度互動和共同成長創造了新的可能.所以,我們要注意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上的應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構建應當更突出“人本性”,教學方法要強調“雙向互動”,通過技術賦能實現真正的個性化學習.除此之外,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DeePseek,SPSS,CIS,SAS等)對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某些因素進行科學的定性與定量的分析,從而得到科學的結論.
同時,我們還要借鑒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從更多角度且運用更多方法研究數學課堂師生關系,力求達到研究的全面與客觀.例如,有研究[]從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出發,強調實現交往型師生關系需要“在師生之間形成精神支柱”,這對理解數學課堂中師生思維互動具有啟發意義.
2.4 借鑒國際經驗,加強合作交流
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不僅是經濟的全球化,更是教育的全球化.我們要注意擴大與國外研究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與方法,提高我們對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研究的水平與層次.曹一鳴教授等研究人員[1]基于LPS項目課堂錄像資料圍繞“中學數學課堂師生話語權”進行的量化研究就值得我們深思.當前國內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研究,缺乏縱向和橫向比較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與國外的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比較研究更是匱乏,因此這是今后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一個研究方向.
2.5 立足中國本土,重視中國傳統
當前師生關系的研究中,很多學者有生搬硬套西方哲學理論的趨向,從而導致一些觀點的片面性.此外,由于東西方思維有顯著的差異,且國外理論不一定適合中國的國情與學情,因此我們要立足當代本國實際,深人研究我國的數學課堂師生關系.近些年隨著國內重視西方數學教育理論的學習與研究,研究者容易忽視幾千年來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數學教育思想.《師說》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明確了古代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我國南宋末年的數學教育家楊輝就曾結合數學學科的學習特點提出: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數學時要“循序漸進,步步為營”和“精講多練,注重啟發、引導”.對后世數學課堂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且在當時數學課堂教學的理念也是遠遠領先于西方世界的.那么,今天研究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我們就要對中國傳統教育中有益的思想給予足夠重視,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使我國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研究站在古往今來、國內國外研究成果的制高點上.
參考文獻
[1]許高厚.現代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8.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40.
[3]馮建軍.現代教育學基礎[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62.
[4]樊萬奎,段兆兵.近十年我國師生關系研究的回顧、反思與展望[J].教育科學研究,2009(12):70.
[5]楊景,田堃.讓“新課程理念下的師生關系”扎根于數學課堂[J].理科考試研究,2012(22):19-20.
[6]曹秀明.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營造高效數學課堂[J].考試周刊,2012(38):58-59.
[7]梁珍俐.數學課堂中怎樣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J].中學教學參考,2012(19):75.
[8]王愛菊.中國師生關系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社會科學戰線,2020(7):230-239.
[9]劉曉星.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J].科教導刊,2022(8) :68-70.
[10]梁明偉,王媛.核心素養視域下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J].教育導刊,2024(2):5-12.
[11]杜建軍.論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基于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8(4) :129-135.
[12]曹一鳴,王玉蕾,王立東.中學數學課堂師生話語權的量化研究:基于LPS項目課堂錄像資料[J].數學教育學報,2008(6) :1-3.
作者簡介于洋(1989—),男,山東濟南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團委書記,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南京市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研究方向為數學課堂教學與數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測量與評價;主持省“十三五”規劃課題1項,參與多項省級課題;發表論文26篇.
錢駿霖(2000一),男,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發表論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