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山東淄川張元生平及交游考述

2025-11-15 00:00:00朱新林
蒲松齡研究 2025年3期

中圖分類號:K825.6 文獻標志碼:A

明清時期,以歷下為中心,形成一個盛極一時的文人文化圈。這個文化圈涵蓋淄博、濰坊、德州、聊城和泰安等地,其中尤以淄博為代表,淄博又以新城、淄川二地為代表,涌現出王士稹、張篤慶和張元等名顯一時的詩人。“于昔多詩人,般陽尤著”[],張元宗族作為淄博文學世家,在清初詩壇占有重要一席。

筆者在《山東淄川張元著作考論及詩文輯佚》[2]149-160一文中對張元詩文版本、作品輯佚作了系統爬梳和全面搜集。在研究推進過程中,筆者發現關于張元宗族源流、生平交游等問題仍有系統勾稽梳理的必要。在張元家族詳明世系圖的構建,張元和時人如高鳳翰、王洪謀和韓逢麻等人的交游,做館朱氏和德州羅氏期間的門人考辨等方面,仍有不少研究空間。

一、張元宗族源流及其生平考述

關于張元宗族源流,張作哲曾在詩中對其族源有過追溯,他在詩中說:“儀部始創垂,高曾遞相繼。我祖稱績學,晚歲博第一。父克振前勛,遂攀月中桂。于今紀書香,及身閱七世。”[3]張氏宗族,祖上自棗強(今屬河北衡水)遷至淄川①。有明一代,張敬登進士第[4],官至儀部,善屬文,為淄川開人文之先。張敬長子張中發,長于理學,又擅書法,時人稱為碩隱先生,是為張元高祖。張敬次子張至發官至首輔,功在綸扉,業著國史,由是張氏成為當地巨族。張元曾祖張泰瑞,順治四年(1647)謝遷部破淄川,張氏被害最酷,張泰瑞一門三杰皆被殺,高珩《丁亥淄邑三烈行》載錄其事[5]。德州田同之作《張氏一門三烈歌》,序稱:“土賊謝遷陷淄川,諸生張泰瑞被執不屈,死,其妻譚氏、媳高氏相繼韁結,忠節可風。蓋順治四年六月事也?!盵5]歌作:

般陽城外來群丑,般陽城上無人守。四門瓦解霹靂飛,劫焚殺戮連雞狗。何來一孤士,氣節凜無雙,脅降誘降不可降。不可降,罹白刃,口血噴濺,一死猶憤。殺身成仁豈易得?同心且復有巾幗。大呼天者三,閉門甘就繹。又一新婦來,哀哀依姑側,結以韁,無難色。嗚呼!夫死難兮妻死夫,妻死夫兮婦死姑!取義義無忝,潔身身不污。高門亮節有是夫,計年于今九十矣。時在我朝定鼎始,歲遠事湮不得聞。今日特承明圣旨,巍巍綽楔表幽光.鼎峙忠貞孰可擬.一門三烈紀張氏。[5]

可以看出,這個發生在淄川當地的大事件中的張氏三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成為時人稱道的道德楷模。盡管事情過去了將近百年,仍有德州田同之作歌表彰?!皬埵掀茪堉?,在外未被難者,出黃金三千兩,贖族中被擄之人。其后孫支分析”[4]。這件事情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張氏宗族從此走向衰敗,再不復有明一代的榮光。張家傳至張元,已是家無中人之產,長年以坐館講學為生。綜合《淄川縣志》《淄川張氏族譜》《張元墓表》《明經先生傳》等有關地方志和族譜等文獻記載,張氏宗譜源流如圖1所示。①

圖1張元宗族譜系圖

張元(1672一1756),字殿傳,號榆村,今淄博淄川人。祖張詢,父張永躋,從父張篤慶,皆有文名。綜合《綠筠軒詩》前附宋弼所撰《墓表》、盧見曾《平山詩草原序》申士秀《傳》,并參證詩中所記,張元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九月初五日,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九月廿二日,享年八十五歲②。張元有三子,分別是張作礪、張作哲和張作賓。作礪、作哲早卒。張元六十歲時,張作賓補博士弟子員,張作礪和張作哲分別作詩祝賀,并勉勵張作賓,說:“長兄彈精勤,扶搖嗟垂翅。余也強騰踔,亦復困顛踴。君今負奇姿,亭亭表英異。奔馳不可羈,詎非人中驥。奮身貴及時,勖哉惟此際?!盵3]又載:“遠大有程期,萬里方縱轡。區區弟子員,敢云畢乃事。隔歲躍龍驤,坐待秋風至?!盵3]

張元身材高大,在《自知》篇中曾寫道:“漫將骨相詫魁奇?!彼簧F困,“家無中人之產,不能不出游為饘粥計”;次子張作哲也曾在詩中追憶家中的貧困,云:“老父年六十,母氏更余二。自昔家清貧,況兼數口累。無計娛晨昏,忍復貽怨懟。”[3]雍正八年(1730)除夕之夜,“彈指青春六十年\"的張元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長饑久謝胡奴米,破悶惟傾陸羽茶。檢點辛盤酬令節,陽春還到野人家?!边@種貧困狀態伴隨其一生,“年來漸與窮愁狎”成為其晚年生活常態。這種狀態在《漫興》中有甚為寂寥孤殘的呈現,詩云:“家計嗟寥落,終期獨掩扉。釜空饑鼠竄,樹冷暮鴉飛。謀醉愁沽酒,甘貧憶卻衣。那堪逢歲暮,雨雪更霏霏?!比松ьD往往是詩家之幸,故沈廷芳評價其詩說:“其遇窮,其詩益工?!?/p>

張元一生汲汲于功名,但郁郁不得志,《題王禹陳抱犢樓詩五首》之四云:“憶昔橫戈翰墨場,而今各訝鬢毛蒼。\"張元累計參加科舉11次,直到雍正四年(1726),在他五十五歲時,方才考取舉人。雍正七年(1729),他赴京參加會試,未果。他曾任魚臺(今濟寧魚臺)教諭,擔任教諭期間,給黃叔琳寫過信,彼時黃氏督學山東,“曰為齊魯須文衡,汝往欽哉稱此職?!彼谛胖斜磉_自己已無意科場的想法,專心教諭,“但恐白發老蕭騷,不堪桃李滋培植?!边@一年,兩人同為37歲,但張元的困頓之情顯而易見。

張元早年主要在今淄川、和德州等地活動。其中,張元在主要是在朱家坐館。歷城朱氏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文化世家,居住在今歷城七里鋪附近,其家族中著名者有朱緗、朱綱兄弟。朱緗(1669-1707),字子青,號橡村。館于朱家時期,張元和朱緗長子朱崇勛(字彝存,號怡園)朱緗次子朱崇道(字帶存,號荷園,又號筱園)朱緗從子朱懷樸(字素存,號退園)[6]和朱令昭(字次公,號漆園,朱懷樸從弟)[6]等過往甚密。他曾云:“怡園生于貴胄,而簡寂若寒士平生無他好尚,惟耽吟詠,與濟寧王斗南元樞、膠州高西園鳳翰、博山王鷗亭禹臣為友。余每至,必主其家云。”[5]怡園即朱緗之子朱崇勛。又據《歷城縣志》卷四十朱緗小傳記載[6],張元受朱緗之子朱崇勛延請,教授子弟三十余年,則康熙末年張元已在朱家做館,后于乾隆十四年(1749)離開朱家去河北永平主持敬勝書院[7]385-386。在這三十多年里,張元往來于淄川、和德州等地,在往還中創作了不少詩歌作品。張元在《歷下秋懷》之九云:“明湖秋老綠萍灣,三十年來數往還。\"在期間,他曾赴泰山、曲阜等地游覽,創作了一些懷古和詠物詩,風格多直抒胸臆,清新明快。如《望太山》《登太山》《圣廟古檜》《謁至圣墓恭紀一律》《曲阜訪孔先生村居》等。①

綜合《綠筠軒詩》記載,張元一開始應在朱家坐館待了大約四年,他曾和朱崇道云:“憶我與君共,回頭已四年。\"和朱佐臣、朱佑存云:“四年留絳帳,五夜共青燈。\"和朱崇勛云:“結交垂四載,歡洽連朝暮。\"期間曾在、淄川之間往還。往還期間,他曾收到朱崇勛和朱令昭的來信,如《次韻答朱彝存見懷之作》云:“窮冬多雨雪,日夕醉不起。醒來見尺素,目眩燈花紫。”《次韻答朱次公見懷之作》:“秋風蕩城郭,余時歸故里。故人念小別,悵望暮山紫?!边@些詩作和他年輕時期胸懷青云之志不同,傳達的更多的是晚年凄涼。不久,張元又回到,作有《哭羅蘭齋比部》《秋日與朱彝存同賦》等詩。

張元后赴德州,因現存文獻有限,雖然我們不能確知他何時去的德州,但可以推知的是,張元先后在德州做館十余年。宋弼云:“先生昔客吾州,先后十年。”又云:“淄川張榆村先生元屢客吾州。”[5]這里的\"吾州\"和張元詩中的“陵州”,即今德州。張元在離開德州時云,“托契當遲暮,驚心已十年”,“十年為客地,披豁賴君存?!睆堅诘轮莸氖辏侵盖昂罂途拥臅r間。他第一次在德州待了兩年左右,《送趙蔭谷還吳》云:“兩載客陵州,素心每晨夕。\"第二次待了八年左右,他在《瀕行別羅蘭齋比部靈寢》中云:“八載淹留慚負托,九原不作嘆沉淪?!薄读魟e羅素文逢原兩門人》則明確云:“八載同晨夕,于今別汝行。\"在德州期間,張元和田霹、田白巖、田同之等同調唱和,游覽了濯錦園等勝地。如《過訪田香城先生承以lt;鬲津草堂詩集gt;見示》《重過濯錦園贈程后三四首》《題小山姜詩卷后》《田白巖招飲杜亭五首》《羅蘭齋比部招飲清芬堂和金谷村韻》等。詩題中的“田香城”,即田霹,字子益,號香城居士,又號樂園,田雯之弟。詩題中的“小山姜”,即田同之(1677—1756),字彥威,號在田,又號小山姜,是德州著名詩人田雯(1635一1704)之孫。詩題中的“田白巖”,名中儀,字無咎,白巖是其號,田雯之子。田雯、田霹、田中儀和田同之,共同構成了德州詩歌創作代有傳承的文學世家,其中田同之就力主王士稹“神韻說”。

在德州期間,張元曾赴臨朐游覽,寫下《登石門》《再題石門》《游冶源》《再題冶源》《馮家亭子》諸詩,這些詩多自抒胸次,清新可喜。如《游冶源》云:“岸曲春水環,亭高遠山屏。\"《再題冶源》云:“野花三徑冷,風竹一林秋。\"離開德州時,張元曾作《送盧雅雨先生出塞》《留別羅素文逢原兩門人》《留別田西圃二首》《留別葉仲一二首》《金谷村招飲留別二首》《留別李北山》《瀕行別羅蘭齋比部靈寢》諸詩。綜合盧見曾出塞時間以及詩中所記,張元離開德州歸家的時間應該是在乾隆六年(1741)前后。

張元從德州歸家途中,途經,又游覽了禹登山等地,作有《秋夜朱彝存置酒小飲》《禹登山歌》《游禹登山五首》《華不注道中懷邊華泉先生》《韓倉道中懷李滄溟先生》《望長白山》《滸山道中》諸詩。

張元到家后,作《秋日超載酒堂》《初見曾孫》《至家》等詩。《至家》云:“風吹落葉滿柴關,久客歸來思就閑。結習未能疏翰墨,曠懷還欲對溪山。不逢舊雨心多迕,偶得新詩手自刪。遲暮生涯聊漫興,莫臨秋水照衰顏。”這次歸家后,張元“衰殘懷舊友,偃蹇課童孫”,意興闌珊,境遇困頓,“可憐垂老知交盡,腸斷山陽憐笛邊。\"期間,張元又曾赴游玩,作《朱怡園招同家弟彥信游張氏園林八首》《蠟華橋吊李滄溟先生五首》。

張元這次在淄川待了將近十年,此后張元為了生計,入德州盧見曾幕府,因此他晚年的遠足出游和詩歌創作都和德州盧見曾的任職路線有關[8]228,曾先后到永平(今河北盧龍)、長蘆(今天津)等地。馬榮祖《出塞集序》載盧見曾乾隆五年(1740)重九出塞,張元《送盧雅雨先生出塞》即作于此時。出塞的四年中,盧見曾曾創作《出塞集》,張元讀后作《讀盧雅雨先生出塞集題后》。

乾隆九年(1744),盧見曾赴任永平。乾隆十二年(1747),盧見曾主事,建成敬勝書院。書院建成后,乾隆十四年(1749),受德州盧見曾延請,張元以七十八歲高齡主持敬勝書院[9],設帳講學,授業后進,聲譽頗隆。初至永平,張元創作了《偶成》《漫興》《連朝》《倚杖》《夢回》《遲暮》等詩,他在詩中感嘆一生無得,無奈晚年的孤苦生活,只能自我寬慰。晚年除感嘆孤苦之外,他的詩歌觀念也有改變。從《讀李義山詩二首》《讀孟襄陽詩七絕句》內容看,張元晚年更推崇唐詩,主張歸于真樸。如《讀李義山詩二首》云:“莫向題襟爭艷冶,須從詩史問真詮。”《讀孟襄陽詩七絕句》之二云:“不爭奧博逞雄才,直舉胸情貯興來。\"之六云:“杜陵才筆雄千古,只愛襄陽孟浩然?!睆纳厦孀髌房?,張元并未一味推崇唐詩,在唐詩中他也推崇孟浩然的清新自然之作,宗法杜甫的詩史筆法,不太贊同李商隱富麗詞采的創作風格。

盧見曾在永平官署中建有平山堂[10]82,乾隆十四年(1749)和乾隆十五年(1750),他曾先后在此組織兩次平山雅集,張元詩歌載錄其事,見《盧雅雨先生九日置酒平山堂邀同看菊十四絕句》《雅雨先生九日宴諸生于平山堂賞菊,酒中因授以作詩之法,誠盛事亦佳話也,詩以紀之》二詩。在永平期間,張元又作有《平山除夕》。

在永平期間的乾隆十下年(1750),張元妻子劉氏去世。宋弼《墓表》載:“先生之卒以九月二十二日,年八十有五。雍正丙午科舉人,授魚臺教諭。娶劉氏,婦德母儀,為宗黨所稱,前八年卒。\"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后,他一口氣寫下《悼亡絕句二十六首》,妻子一生操持,晚年侍奉他的病軀。對張元來說,妻子的去世,導致其生活更轉凄涼,往事皆是昨日幻影,恍如隔世,以致結恨綿綿。在詩中,他為妻子的辛勤操勞和一生窮愁表示慚愧,妻子的去世使他感到痛心和無力,詩中充滿二人的深厚感情。

乾隆十六年(1751),由于盧見曾轉任長蘆(今天津)鹽運使,張元短暫歸鄉,途徑、泰安,作《次韻和趙無愆小留軒四首》《登泰山二首》《辛未初度示諸門人二首》《北渚園雜詠十三首》《夏晚門人李荊圃、南珍兄弟攜酒邀余及其宗人圣臺、余門人翟楝亭泛舟大清河二首》等詩。同年,盧見曾延請張元協助校讎編纂漁洋先生《感舊集》。署名盧見曾的《漁洋感舊集小傳》,據宋弼《墓表》,實為張元倡議并主其事。張元協助盧見曾完成《漁洋先生感舊集》小傳后,以詩紀念,《盧雅雨先生屬補lt;漁洋先生感舊集gt;小傳成,奉呈二首》。又有《中秋對酒歌》,其中云:“前年憶客平山址,月明倒映橫灤水。今年偶客古天津,秋水連天無片云?!庇衷疲骸傲芾戾δ唇鸩?,記取津門醉后歌?!庇秩纭稇虺伞罚骸敖蜷T河水抱城流,白酒赤鯶堪送秋。何事關心更惆帳,曾聞有蟹無監州。”再如《送萬鳴嘉明府解組歸南昌二首》等。乾隆十七年(1752),作《不必詩為畢河津作》,詩載:“不見榮啟期,行年已九九。”

乾隆十八年(1753),盧見曾再次轉運揚州,張元寫下《盧雅雨先生再轉運揚州賦寄》,遂歸鄉。歸鄉(1754—1756)后,張元赴古棠學署任教,主要是和朋友的往來之作,如悼亡詩和祝壽詩。在此期間,他或“偶得新詩手自刪”,或“衰殘懷舊友,偃蹇課童孫”,創作了《初至古棠學署雪中戲題》古棠除夕》《古詩一首壽同寅梁獻仲》《讀傅仲和縣尉新作題贈》等詩。乾隆十九年(1754)春,張元寫下為高秋白祝壽詩,《飲酒詩壽高秋白》,其文云:“今我行年八十有三歲,余三蕉葉已如泥。君年花甲已過四,如澠快意方搴旗。\"這一年九月,張元生日,《甲戌初度邀請同堂三叔父共飲即席呈正》說:“余年八十有三歲,莫謂桑榆是偶然。”這一年的重陽節,張元和比他大六歲的三叔父度過,《九日再呈三叔父七絕句》,詩云:“八十匆匆過,或逾三與九。合稱大小阮,共此一樽酒。”

需要指出的是,盧見曾和張元的交游除了有歷下地域的原因,更多的是基于共同的詩學主張。神韻詩主導清初詩壇,王士鯙去世后,推動神韻詩傳播和延續的關鍵人物之一就是盧見曾。“盧雨先生轉運揚州,以漁洋山人自命?!盵I]405《漁洋lt;感舊集gt;小傳》是盧見曾對王士稹文學傳統的體認,而《國朝山左詩鈔》的編纂則是盧見曾通過選本進一步標明自己的詩學觀念和創作宗旨。神韻詩因沖淡含蓄的風格,在當時的詩壇被打上了單一的審美風格,遭到當時的批評。為了強調王士稹創作的多元風格,他在《國朝山左詩鈔·凡例》中云:“海內風從,浸淫規摹,流而為翡翠蘭苕,而不知先生之所謂神韻,即在雷霆走精銳,冰雪凈聰明。”[5]此后沈德潛編纂《清詩別裁集》也盡量從整體上呈現漁洋創作風格的非單一性,“全集以明麗博雅勝者居多,然恐收之不盡,茲特取其高華渾厚,有法度神韻者,覺漁洋面目,為之改觀”[12]125?!袄做呔劇盶"高華渾厚”都在努力呈現神韻詩的另一面?!氨R見曾正是看到了漁洋創作的多元一面,試圖通過婉約與豪放的交融,清空與質實的并重凸顯出神韻詩學理念的豐富內涵,試圖一改時人偏重神韻詩學‘空中傳神'的審美印象。”[13]

張元嗜酒,且“豪于酒”,認為喝酒可以防病,“嗜酒常防病”。他最喜德州羅酒,即清代德州豪族羅氏所釀之酒。王培荀《鄉園憶舊錄》載:“羅酒出德州,以羅氏善釀得名。”[4]推為酒中第一品,認為羅酒比重慶云陽的曲米春和蘭陵酒都要好喝,并專門為羅酒作歌,即前后《羅酒歌》。《后羅酒歌》云:“我于羅酒分不淺,十年取醉無旦晚。”這里說的“羅酒\"是張元弟子羅以書、羅以深宗族所產之酒,因有師徒之誼,羅氏饋贈張元。張元作為答謝,創作了《羅酒歌》。羅酒在康雍乾三朝,享譽全國,創始人是德州羅國士。明末,羅國士因多年任職河南安陽,得見當地釀酒作坊,歸里后,根據德州水土環境對釀酒工藝加以革新,成為名噪一時的佳釀。德州羅酒的名聲大振,文人雅士以喝到羅酒為傲。張元創作前后《羅酒歌》的心境也就可以理解了。由于家境貧寒,張元有時甚至買不起酒,“爭似典衣沽一斗,銜杯樂圣是生涯”。喜酒后作詩,如《和朱彝存春日閑居之作》云:“名酹醺人成薄醉,濃陰釀雨覺微寒。新詩應共春花好,漫興長緣午睡覺。即日天香看爛熳,期君泥飲更憑闌。”張元酒后的詩興和心境更為暢快輕松,可以一掃平日苦惱。

其實,對張元來說,酒更多的是一種澆愁的方式,是個人保持內心清狂的一種注腳。他的詩作多次載錄他與友朋酌酒之樂,沉浸在酒酣的詩興與游興中不能自拔,以此澆心中塊壘,如“莫怪風前多酌我,年來頗負酒人名”;“窮冬多雨雪,日夕醉不起”;“飲興頗豪惟怯病,吟懷未減愧稱詩。\"詩中反復出現“醉倚”\"對酒”“薄醉”“取醉”等用語,張元內心清狂,因酒之媒介,他曾自比劉伶,醉時“狂似伯倫思頌酒”?!澳陙硭ヒ焉?,所剩只清狂。人索買書債,家無釀酒糧?!薄八V磺蹇馶"傳達出張元在凄寂外僅存的文人體面和尊嚴。這類以酒澆愁的篇什在其晚年詩歌創作中多見,其詩歌創作風格也走向平實。

張元晚年反思自己的科場之路,“年衰始悔初來誤”。他認為自己之所以不得志,主要是秉性使然。如《自笑》云:“自笑迂疏拙世情,人間何處說平生??衽蕬B由天定,結習難忘是性成?!睆堅砟暾J識到自己的科舉之路“由來皆惹笑”,終是幻境,“塵夢迷離寤已休”,不如“懸崖撒手任優游”。詩中多次提到自己的懷才不遇,如《歲暮述懷次韻王禹陳夏日雜詩》之一云:“連謇于今悟已遲,且將懷抱寄新詩。法猶用我終成癖,文不逢時未是奇。根觸休教匣劍覺,支離惟有酒杯知。生平常笑昌黎子,欲送窮愁無去時。”《歲暮述懷次韻王禹陳夏日雜詩》之二云:“已識青云非我事,何妨白社竟同盟。\"在永平期間,他曾給宗侄回信,詩中云:“余生知有限,安命是吾師?!庇衷疲骸盀榭驼\非計,傳經亦枉然。白頭憐老病,絳帳愧虛懸。\"最終,他以“安命\"對待自己的晚年,是其詩歌創作從追求神韻到歸于樸實的關鍵因素。

由于自己訥于言而文不逢時,張元多自我寬慰,“莫向射堂爭分位,英雄原自媿忘情。”他晚年孤獨落寞,時常感嘆時光流轉,人生日暮已至,“知音寥落惜殘年,流水高山獨撫弦”;“翠袖天寒嗟日暮,好將心事問嬋娟。\"詩中流露出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寂之情,“不堪世用由才劣,恥受人憐亦數奇。便了一生甘屈蠖,敢從泥淖奮之而。\"或即物抒情,“蕭騷短發恣徜徉,潦倒何從問瓣香。意外營求皆幻境,眼前清靜即仙鄉?!蔽淖掷锍錆M慨嘆、無奈和潦倒。古人在抑郁不得志時,往往去莊子和屈原作品中體認其人格和精神,尋求精神慰藉,莊子和屈原作品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張元晚年只能直面現實,晚年轉向《莊子》《離騷》和佛法尋求自我慰藉,他曾發出“惟有莊騷堪枕藉,昏花老眼尚重披”“垂老惟余皮骨在,只應彌勒與同龕”的感嘆。

鑒于晚年反思,張元認為自己更適合主持書院,像在盧見曾幕府時期主持敬勝書院那樣,以己之學養教育培養后進,遂與魚臺縣令謀劃創辦書院。但不久去世,終成永憾。乾隆二十一年(1756)九月廿二日,張元在魚臺學舍去世。

臨死前,他寫下劉公的“六十年來一夢醒”一句禪語,大夢初醒,既傳達出不堪回首的痛苦,也隱有心有不甘的無奈。

二、張元交游考述

張元生活的時代正是神韻詩學主導詩壇的時代,他仰慕王士稹的同時,在、德州坐館期間又和膠州高鳳翰、朱緗之子、德州盧見曾等人多有交往,在詩歌創作、交流和實踐中呈現出多個面向,形成了較為獨特的詩學觀念。德州宋弼曾云:“怡園承世德,濡家學,資稟英異,恬澹不試,無所見于時。獨往往為詩,以寫其懷抱。所與唱和,若安邱張卯君,淄川張榆村,膠州張山農、高南阜,皆一時老宿。”[6]這些交往不僅有其詩歌觀念的呈現,也有其生命體驗的感悟。綜合相關歷史文獻記載和詩歌作品,較為全面地考察張元交游情況,既可以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張元的生命歷程,他與歷下詩人交游的真實寫照,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張元詩學觀念的變化。

(一)與高鳳翰的交往

高鳳翰(1683—1749),字西園,號南村、南阜,山東膠縣(今膠州)人。早年應科舉不第,后寓居揚州十四年,和“揚州八怪\"長相過往,晚年歸鄉,貧苦凄涼。長于詩文、書畫,著有《南阜山人集》《南阜山人教文存稿》《南阜山人詩集類稿》《硯史》等??滴跞辏?697),高鳳翰隨父高曰恭赴淄川教諭任,此時張元與之結識,他們經常雅集文會。高鳳翰《南阜山人教文存稿·春草堂詩自敘》:“歲丁丑春,先君子以公交車走都門,余已生十四年…是年秋,余從先君子以薄宦游般陽。般陽故名勝地,又去新城王司寇不遠,以故其鄉人往往能詩。一時名士如李希梅堯臣、高梓巖之澼、張殿傳元、劉世琦肇昌,皆卓犖有才氣。而余以世好,故得從之游,風晨月夕,尊酒論文,酬唱既多,頗難自掩?!盵14]12-13 高鳳翰《李希梅傳跋后》載:“憶余往昔客淄川,時在戊寅、己卯間,余年可十五六,才發覆額耳。然所與游者,皆其老蒼名宿,若張殿傳元、高梓巖之澼、劉世其肇昌與先生四五人者,于余或十年長,或倍長,獨先生長余四十許,蓋巋然稱翁矣?!盵14]8i 又據高鳳翰《憶舊古詩一首答淄川故人張榆村》:“吾年十四五,結發事交游。時從先子側,侍坐接朋儔。少者十年長,兄事張與劉謂榆村及劉世奇。梓巖老宗家,交等行則優。相攜走東城,共拜李郵侯李希梅先生。少長互參錯,公然相綢繆。文字洽情性,聲詩交唱酬。一朝散浮云,浪跡分萍鷗。最先死梓巖,楚些哀靈修。劉生復繼之,四十曾未周。老者雖后歿,余光亦旋收?!盵15]347 則高鳳翰此次在淄川結交認識了張元、劉世奇、高梓巖和李希梅等人。據詩記載,高梓巖最先去世,劉世奇不滿四十離世。張元作有《讀高梓巖遺詩有感二首》《挽劉世其四首》。

高鳳翰在淄川期間,寫下《讀古文賦》《梅花賦》,“當時父老頗嗟賞”[16]127此后的雍正八年(1730)左右,張元作《梅花詩》,序文說:“余初不敢為梅花詩,頃歲吾友高南村牽率為之,遂得四首??痛盁o事,偶檢舊稿,將略改定存之。一時興到,又得六首。然信手拈來,都無檢束,殆所謂狂語不須刪者,不敢謂復而不厭,多多益善也?!边@是張元對高鳳翰的唱和。高鳳翰在淄川期間還作有《秋日過沈蔚文齋中賞桂》,說“此亦在淄遺詩,沈即淄川人”[I6]I81,詩文云:“桂是閩南樹,仆亦東海潯。流香偏近我,欲與訴同心。”[16]181

雍正元年(1723),高鳳翰赴參加拔貢優試,兩人再次見面,并同游大明湖,推盞唱和,彼時張元詩有“一湖落疏雨,萬葉盡秋聲\"之句,高鳳翰大為嘆賞[7],贊嘆的原因是詩句有自然之美、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二人游覽大明湖后,張元寫下《歷下與高南村話舊》,其詩云:“昨因文戰來濟上,與我抵足談寒溫。憶昔吾師在般水,君才束發我初婚。謔浪跳蕩絕拘忌,總角之交良所敦。彈指流光三十載,相看白發驚心魂。\"高鳳翰唱和有《贈同學張榆村》,其詩云:“二十年如過眼云,半生牢落竟平分。相憐作客還羞客,自笑知君未盡君。三月聯床忘姓字,千秋放眼薄詩文。何時痛釀山中酒,與爾悲歌大海漬。”[5]不久,高鳳翰赴德州游歷,張元有《送高南村之德州》載錄其事。

乾隆六年(1741),高鳳翰五十九歲,回歸故里,并寫信給張元。此時兩人已經十多年未曾謀面,張元收信后,寫下了《放歌答老友高南村》一詩,勸慰高鳳翰說:“識玉嘆無人,偃蹇終抱璞。垂老膺一命,未足言橫槊。不如竟賦歸去來,雞肋于我何有哉!\"高鳳翰在回歸膠州故里后,自撰《生壙志》。張元讀后,寫下《讀高南村自撰生志有贈》。張元在詩中表達了欲效仿高鳳翰自撰墓志銘的想法。乾隆十四年(1749),高鳳翰逝世,張元極為痛心,寫下《哭高南村同學》。“回首難忘湖上酒,傷心望斷海西云?!被叵氘斈暝诜褐鄞竺骱r的暢快淋漓,張元對膠州老友離世的痛心之景,如在眼前。

(二)與王洪謀的交往

關于王洪謀,袁世碩先生已經指出,張作哲《聽雨樓詩》卷前和詩中批語的“鷗亭\"即王洪謀。[7]263-280通過系統梳理材料,筆者又發現了一些王洪謀的新線索和材料,這里再稍作申述。王洪謀是博山趙執信門人,《國朝山左詩鈔》載:“(畢海絖)澗堂,名父之子,詩文并著。受業于秋谷先生之門,與王孝廉洪謀并為高足?!保?]洪謀和張元父子兩世交好,張元曾說:“平生無他好尚,惟耽吟詠,與濟寧王斗南元樞、膠州高西園鳳翰、博山王鷗亭禹臣為友?!盵5]王洪謀的有關情況,在張元詩歌中明確記載。張元《哭王禹陳同學四首》之二小注:“禹陳號棗村,有《抱犢樓詩》。\"張元《哭王禹陳同學》:“棗村人去林花落,抱犢樓空月影寒。\"《山東通志·藝文志》載:“《抱犢樓詩》,王洪謀撰。洪謀,字禹陳,號棗村,博山人。康熙庚子舉人,官四川鹽場大使。”[18]《國朝山左詩鈔》卷五十一:“洪謀字禹陳,號棗村,博山縣人。康熙庚子舉人。有《抱犢樓詩》?!盵5]盧見曾案語:“棗村早游庠序,甚負時名,而屢困場屋,薦而不售者數數矣??滴醺邮伎浣洠卉囉謴蛯摇<河戏中:幽希萌俗钍ⅲ庠獙嵆銎溟T。家貧甚,不得已就選,補四川鹽場大使。郁郁不得志,旋謝病歸里,卒于家?!盵5]綜合上述文獻,王洪謀是博山人,字禹陳(又作禹臣),號棗村,是趙執信的門人,齋名抱犢樓,著有《抱犢樓詩》。他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舉,雍正七年(1729)赴四川任職,乾隆元年(1736)曾在西安短暫停留。

張元在詩作中往往向王洪謀吐露心聲,視作知己。張元曾在《題王禹陳lt;抱犢樓詩gt;五首》之四中云:“憶昔橫戈翰墨場,而今各訝鬢毛蒼。\"《歲暮述懷次韻王禹陳夏日雜詩即效其體》云:“連謇于今悟已遲,且將懷抱寄新詩。法猶用我終成癖,文不逢時未是奇?!蓖鹾橹\和張元在詩學主張和創作風格上較為一致,張元在詩歌中也有表達,“髯蘇千載堪同調,抱犢樓中萬首詩”;“惟有驚人詩句好,憑誰吟向李青蓮”;“可憐老失論文友,誰向泉臺寄此詩?!彼麄兺瞥缣K軾、李白和杜甫之作及其創作風格。張元與王洪謀往來之作,《綠筠軒詩》中尚有《都下喜王禹陳同寓》《甲寅春日讀王禹臣長安除夕詩有感輒效其體次韻十首》。王洪謀對張元詩歌稱贊有加,原因也是在于他們有相近的詩學主張。張元三子張作賓《南圃詩草》高中謀序云:“(張元)詩初學晚唐,后宗大蘇,昔王鷗亭先生洪謀評先生詩云:風格蒼渾,意境清超,弦指之外,妙有遺音,洵善道先生詩者。以之嗣響《綠筠軒詩》,殆無愧也?!保?9]

王洪謀和張元交好,很自然地成為張元次子張作哲的師輩。他不僅和張作哲有詩作往來,還對張作哲的詩歌曾加以指點和評點?!堵犛陿窃姟返呐Z云:“絕句有豐神,須有寄托,得古人比興之旨乃佳?!盵3]又云\"長古詩力求排募,又當苦心格律”[3];“詳閱近作,視前又為進格”[3],已經是明顯帶有老師指導學生的口吻,相當于老師對學生詩作的總評語。對張作哲所作具體詩篇,王洪謀也有一些評點。如《山丁香》:“百結玲瓏意態閑,卑枝低壓未全刪。蕓窗棐幾時相對,置我小山叢桂間?!盵3]王洪謀評點:“有意無意,似拈似脫,詠物高手。”[3]《秋柳四首伊鼎臣韻》四首之三:“隴上誰為出塞歌,長條折盡影婆娑。銷殘楚女含愁遠,零落吳宮入恨多?!盵3]王洪謀評曰:“豐神。”[3]此外,張作哲《聽雨樓詩》中尚有《秋日讀鷗亭先生長安除夕詩感懷次韻十首》《送鷗亭先生之任潼川》《暮秋讀禹臣先生長安除夕詩感懷次韻十首》諸詩。

王洪謀和張作賓也有交往。張作賓《南圃詩草》有《秋日書懷步鷗亭先生韻》十首,這組詩和張作哲《秋日讀鷗亭先生長安除夕詩感懷次韻十首》,應是二人收到王洪謀詩作后的唱和。張作賓的唱和,更多的是抒發自己的落寞之情,“落寞心情原冷澹,酸寒骨格尚崚嶒”,詩句沉郁凄寂,仿佛整個世界頓失顏色,只剩下自己孤零零的骨格在寒風中挺立,這是張作賓在舉業不成的情況下借景抒懷的集中體現。

(三)與韓逢麻的交往

明清之際,淄川的名門望族有畢氏、張氏、王氏、高氏、孫氏和韓氏六大姓。其中,韓逢麻就是韓氏這一支的重要人物。韓逢麻祖上和張元祖上都來自棗強(今河北衡水),韓家先是遷到了青城(今淄博高青),后寄居淄川,張家則是直接遷到了淄川。這是根據文獻可以上溯兩家關系的最早淵源。

韓逢庥(1655—1738),韓庭芑(1619—1689)次子,是韓家最有名望的一位。據王士鎮《中奉大夫整飭天津海防道山東按察司副使韓公墓志銘》[20]1856-1858,韓庭芑于順治三年(1646)年參加鄉試,名列第四。順治九年(1652),舉禮部,授翰林弘文院庶吉士,先后任河西道僉事、湖南道參議、江西督糧道參政等職。韓逢床則和張元的祖父張詢交好,張元《樾依韓公墓表》載:“與先大父道義交好,五十余年始終一節,忘形投契,有古陳荀、龐馬之風。”[21]綜合有關文獻,韓逢庥,字樾依,一字四勿,曾出為武康(今浙江湖州)令,歷任新寧(今廣東江門)、橫海(今廣東江門)中山(今廣東中山),治政有聲。韓逢庥一直關心留意張家向朝廷申請表彰一門三烈的事情,張永躋曾經拜請蒲松齡撰文,但沒有成功,到了張元,才實現這個幾代人的夙愿。張元《樾依韓公墓表》載:“歲戊午,以公誕辰拜床下。公遽曰:‘聞君曾祖一門三烈,大節已允旌表。此君祖生前遺恨,而君能成之,因極嘉嘆。'蓋先父嘗以請旌未得,痛結心中,而斯時適值命下,故深為故人喜慰,而不覺失口及之如此也。鳴呼!此豈今世之人哉!”[2I]“戊午”指的是乾隆八年(1738),吁請朝廷表彰一門三烈之事,幾經周折坎坷,幾代人的夙愿終于實現,其中也可見張韓兩家幾代通好。

張元作為晚輩,和韓逢床詩歌往來并不多,據張元詩作,他曾參加韓逢庥八十壽辰,這一年是雍正十二年(1734),并賦詩《溪上草堂歌壽韓樾依先生》,其中云:“人間今日啟清宴,誰其主者八十翁,龐眉皓首方雙瞳。\"詩中表達的是主要是他作為晚輩的尊崇和敬仰之情。

(四)坐館期間門人

張元教授的對象有朱家子弟,也有外家子弟。教授的朱家子弟文獻可考的,分別是朱緗四子朱崇典、五子朱崇禧,朱緗之孫朱琦。袁世碩先生認為,被張元稱為門人的朱佐臣、朱佑存,應是老三朱賓理和老四朱翊典[20]383,這個說法還有可商的地方。據《綠筠軒詩》卷前??闭叩茏邮鹈小笆軜I朱崇禧祐存朱琦景韓編次”,可知,朱佑存名崇禧。其中的朱琦為朱緗之孫。結合高鳳翰《壽母篇并勗朱五弟祐存》一詩[15]98,知朱崇禧排行老五。張元有《朱帶存招偕王公舒、成若眉及余門人朱佐臣、朱佑存月下明湖泛舟同賦》《留別朱佐臣、朱佑存兩門人》,知朱佐臣當是朱佑存之兄。老三為朱賓理,則老四即朱佐臣。經侯林、侯環考證,朱崇典即老四,他又名翊典,字佐臣,號敘園、望華樓主[22]。又高鳳翰《胡海集》收有《古詩壽朱敘園銘弟》,其中明言:“阿四生年當壬午,鼎盛春秋才廿五。當時我剛十九齡,初踏場門捉桂斧。予鄉試自壬午始。只今轉眼半白人,牢落猶然羞短羽?!盵15]103 也可證老四是敘園。高鳳翰《夜月泛大明湖》云:“將別諸同仁,邀錢于湖上亭。同集者張榆村、朱侖仲、朱筱園、敘園、佑存昆季也?!盵5]其中朱筱園即朱崇道,敘園即朱崇典,佑存即朱崇禧。

館于李氏期間,張元教授李家子弟李士琛、李士珠等。王培荀《鄉園憶舊錄》卷二載:\"(張元)館李氏,士琛、士珠兄弟受業。”[4]二人即《綠筠軒詩》乾隆丁酉本署名“李士琛獻南 李士珠謹亭\"者,牌記有“及門諸子校刻\"字樣。其中,李士琛,字獻南,又字南珍。性穎敏,能文,尤善書,年十一已能作擘窠大書。[23]李士琛曾在濼口筑別業,名曰“基園”。李士珠,字寶巖,歷城人。補諸生。兩試棘圍不售,援例選山西興縣。[23]這兩人也是名士申士秀的弟子。又,《綠筠軒詩》乾隆丁酉本有署名“李士瑜荊圃 李士珣萩亭\"者,據《綠筠軒詩》張廷宷識語“比部郎李君荊圃,先祖門人也”,則李士瑜也是張元及門弟子。從名字來看,二人也應是李氏同輩之人?!陡尽肪砦迨d:“李士瑜字荊圃,優貢生。由內閣中書補刑部郎中,治案牘至勤慎?!盵23]李士珣,未見文獻記載,存疑俟考。

他在的弟子除朱家子弟、李家子弟之外,尚有曾尚增、周永年等人。《鄉園憶舊錄》卷二載:“(張元)及門曾公尚增、周公永年二先生服膺尤深。”[5]曾謙益,后得一甲傳臚,張元頗為寬慰,并表現出對直上青云的羨慕,作詩祝賀。詩云:“果然一舉破青冥,萬里扶搖無阻擋。前年月窟挹天香,今朝楓陛聽臚唱。”曾尚增亦是歷下宋云的門生。周永年(1730一1791)除師事張元外,又是申士秀的門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周永年入四庫館,參與編纂《四庫全書》,任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為同館所推重。雖家貧,但嗜藏書,曾作《儒藏說》,成一代碩儒。

(五)赴德州期間門人

張元的德州籍授業弟子有羅以書、羅以深和盧謨等人。張元在悼念羅植詩中云:“徐卿二子年猶少,井氏五經誰與傳。愧我龍鐘多懶慢,感君付托致纏綿。”\"付托當年意,低徊此日心?!睆脑娭锌芍?,張元受德州刑部員外郎羅植的拜托,教授其子羅以書、羅以深,達八年之久?!读魟e羅素文逢原兩門人》云:“八載同晨夕,于今別汝行。\"羅植即《綠筠軒詩》中的“羅蘭齋”“羅蘭齋比部”。羅植去世后,張元曾作《勵志詩》勉勵其子,其詩云:“嚴訓不可違,況當已易。欲言有萬端,縈郁攢五內。有口不能言,畫掌僅數字。為人與讀書,諄命當切記。砥行良已難,勤學更非易。人事既多端,家務復滋累。中間據案時,得半恐猶未。念茲誦習功,晷刻當寶貴。須知日所營,冥中皆臨視。勉旃慎無忘,孝思在繼志?!痹娭械淖掷镄虚g充滿對子嗣勤勉讀書和修養德行的期盼與囑托。

羅植,德州人,官刑部浙江清吏司員外郎,有二子,即羅以書和羅以深,皆張元弟子。羅以書,即《綠筠軒詩》所稱“門人羅素文”者,《綠筠軒詩》鈔本、乾隆丁酉本的抄寫刊刻者之一。張元曾為羅以書創作《北渚園雜詠十二首》,載北渚園中勝概,如見山亭、得月廊和聽玉山房等。據《府志》卷十一《古跡》載:

“白鶴亭,《縣志》云,城北有白鶴書院,亭或因此而名。相傳為崔家亭子,后歸張圣,張復售之德州羅以書,易名北渚園,中有見山亭、小華不注、得月廊、曲澗來、雁閣、竹徑、倚華書屋、沚亭、涵青樓、眾香臺諸勝。”[23]北渚園當年名氣如此,時人把它當成北郊。羅以深,字淵碧,號樸園,曾知云南劍川州,湖廣直隸州灃州知州趙念曾之婿。即《勵志詩示羅素文逢原兩門人》中的“逢原”,他也是杭州沈廷芳弟子。羅以深“少慧而學早就,屢踴名場,遂隱居不求仕進。家有舊園亭,稍加修葺,不為侈靡,臺榭花竹,疏落有古致,名曰樸園,結小雅詩社于其中,與金谷村、李秋厓、宋蒙泉諸名流相唱和,文酒高會,殆無虛日。尤肆力于古文,多得沈椒園先生之傳授”[24]。清乾隆間,羅以深購置五龍潭中之原“逯園”,更名為“賢清園”,張元曾作《賢清園雜詠十首呈羅蘭齋比部》。張元和金谷村也有詩作往來,金谷村,即金英,金煉之孫。

盧謨,盧見曾之子,《鄉園憶舊錄》卷二云:“盧雅雨先生深相推重,歲以二千金延課其子?!盵5]又卷二盧見曾小傳末小注云:“公子名謨,舉人張榆村先生門人。\"[5]

除上述交游對象外,張元還有與其他時人的交往,如他曾和章丘張在辛交往。張在辛(1651—1738),字卯君,號柏庭,清初書法、篆刻家和金石鑒賞家,山東安丘人,和高鳳翰是好友。張在辛曾寄張元《畫石》一幅,張元褒獎有加,還贈《畫石歌》,并慚愧地表示,無力付款,“用為答贈寄微衷,百朋莫償惜匆匆”。雍正四年(1726),張在辛曾寄給張元百首詩篇,張元賦詩答贈,贊美張在辛,在《答贈家柏庭先生五首》中云:“坦懷從跌宕,睥睨海云間。”又如,據張元《浮云閣歌為膠州宗叔藥山先生賦》張作哲《浮云閣四首為膠州家藥山先生題》,父子二人應和膠州張沅有交往,并去參觀過張沅的浮云閣。其中機緣應得之于高鳳翰,高鳳翰作有《浮云閣詩為張藥山賦》。張沅,字起湄,號藥山,膠州漕汶(今膠南)人,歲貢,曾任青州府訓導,妻高氏生子七,如張存仁(伯剛)張秉義(忍齋)等。其妻高氏系高鳳翰本家姊,其十弟張鄴同是高鳳翰親家,即高鳳翰女婿張克讓(巽齋)之父。[25]35再如,張元是蒲松齡的晚輩,二人在各自著作中未曾留下交游記載,但“張元肯定很了解蒲松齡,并尊重這位頗有文名的父執,因而當蒲箬請其為其父作表時,他便欣然應允,且頗有感情、立意極高地撰寫了《柳泉蒲先生墓表》,為后人研究蒲松齡及其著作留下了重要文獻,可見當年張元對蒲松齡生前印象及其敬仰之情?!盵26]43

三、結語

上文結合張元作品及相關地方志作品,筆者對張元生平、交游等問題做了一些勾稽和梳理。這些考述對我們更好地研究張元詩歌成就及其詩歌創作觀念演變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也是今后張元研究的應有之義。針對張元詩學觀念演變及其成就,筆者將另撰專文探討。張元的詩歌成就代表了張氏宗族的最高成就,關于張元詩歌的文學成就,《般陽詩鈔》載德州小山姜田同之序,評價其詩歌云:“故其詩不騁奇,不斗巧。以南以雅,深契乎六朝三唐之旨。其始終自守,不稍牽于世俗之趨舍,而又虛懷若谷,不自以為是且工。特屬予刪之訂之,而序以存焉。因憶謝四溟,每為詩輒思割愛,而意不自決,屬之滄溟,直筆去取,則大叫稱快。余雖不敢妄擬滄溟,而榆村之視四溟,何多讓焉?!盵18]袁世碩先生認為田同之的評價是不符合實際的,有過譽之嫌。[7]269-270這當然和二人追隨王士慎有關。倒是四庫館臣的評價近于事實,說張元之“詩法本王士禎之論,以神韻為宗。晚乃漸歸樸老而終未忘其故轍”[27]1680-1681。宋弼《墓表》云:“先生于詩,亦漸于漁洋之傳。其后學益老,文益工,自成一家,諸老之后,巋然為耆宿焉。”從張元的創作分期、詩文內容來看,田同之、四庫館臣和宋弼的評價是符合事實的,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他的個人遭遇與詩歌觀念的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清]馮繼照.般陽詩萃[M].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柳波館刻本.

[2]朱新林.山東淄川張元著作考論及詩文輯佚[J].蒲松齡研究,2021,(3).

[3][清]張作哲.聽雨樓詩[M].山東博物館藏稿本.

[4][清]王培荀.鄉園憶舊錄[M].上海圖書館藏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5][清]盧見曾.國朝山左詩鈔[M].乾隆二十三年(1767)雅雨堂刻本.

[6](乾?。v城縣志[M].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7]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M].:齊魯書社,1988

[8][清]李斗.揚州畫舫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7.

[9][清]史夢蘭.史夢蘭集(第1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

[10]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68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清]袁枚.隨園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12]清]沈德潛.清詩別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3]袁麟.盧見曾與康乾之際主流詩學的離合[J].東吳學術,2024,(4).

[14][清]高鳳翰.南阜山人教文存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5]劉才棟.高鳳翰詩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6]劉才棟.高鳳翰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7]清]孫錫嘏.般陽詩鈔M].山東博物館藏淄川孫錫嘏輯稿本.

[18]山東通志(民國)M].民國七年(1918)鉛印本

[19][清]張作賓.南圃詩草[M].山東省圖書館藏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20]袁世碩,主編.王士鎮全集[M].:齊魯書社,2007.

[21][清]楊啟東,趙梓湘.青城續修縣志[M].鉛印本,1935.

[22]侯林,侯環.殿春亭主人到底是誰[N].時報,2019-4-23.

[23]府志(道光)M].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24]德縣志(民國)M].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25]劉才棟.高鳳翰編年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6]袁世碩.蒲松齡志[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27]清]永璿.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A Study on the Life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of Zhang Yuan in Zichuan, Shandong Province

Zhu Xinli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O1OO,China)

Abstract: Zhang Yuan (1672-1756) was a famous poet in Zichuan,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Kangxi and Qianlong periods. Pro. Yuan Shishuo onc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ebate on Zhang Yuan's character and a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Zhang Yuan's poetry collection,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literature materials related to Zhang Yuan,such as his Lu Jun Shi,Zhang Zuozhe Ting Yu Lou Shi,Feng Jizhao Pan Yang Shi Chao,Lu Jianzeng Guo Chao Shan Zuo Shi Chao,as well as local chronicles such as Qianlong Zichuan Xian Zhi,Licheng Xian Zhi. These materials can further enrich the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Zhang Yuan.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and examines the origins,life history,and social interactionsof Zhang Yuan's clan.

Key words: Zhang Yuan;clan origin and development;biography ;make friends

(責任編輯:李漢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高h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激情网址|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欧美一级片在线|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看国产一级毛片|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拍爱|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国产白浆视频|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综合网| 欧美福利在线|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不卡在线看|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a毛片|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在线观看av永久|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午夜激情婷婷| 久热精品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天堂网国产|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毛片网站观看|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亚洲综合二区|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午夜毛片福利|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99热亚洲精品6码|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亚洲成a人片|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精品9|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久久a毛片|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