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定位與教學內容分析
《夢游天姥吟留別》選自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該單元歸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單元導引明確要求學生“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寫作文學短評”。本詩作為一首典型的歌行體長詩,以其恢弘恣肆的想象、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超凡脫俗的意境,集中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魅力與盛唐氣象的雄渾底蘊。
詩歌通過“夢游”的虛幻形式,展現了詩人從追求、彷徨到幻滅,最終在精神上完成超越的心路歷程。學習提示指出,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發揮想象,品味組成夢境的意象及夢境所隱含的精神追求”。[1]這要求教學不能止步于字面疏通與手法羅列,而應深入挖掘意象組合、意境營造與詩人情感、時代精神之間的內在關聯,理解其“濟世”與“歸隱”矛盾下的深層精神追求。
二、學情診斷與教學目標設定
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他們對詩人李白及其所處的“盛唐”已有初步概念,但認知多停留在名詞層面,對于“盛唐”的社會風貌、文化精神與時代氣質,缺乏具體深入的感知。這種對時代背景的“隔膜”,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李白詩中那種蓬勃自信、即便失意也依然豪邁曠達的精神底色。
基于以上分析,設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一)通過多層次誦讀,理解詩歌內容,了解歌行體特點,并結合作者生平,增進對盛唐時代背景的具體化認識。
(二)賞析詩歌中豐富奇特的想象、極度的夸張等藝術手法,品味夢境意象的組合與意境的轉換,探究其藝術手法與精神表達之間的關系。(重點)
(三)在反復吟詠中,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與音韻美,體會詩人從愉悅、迷惘到超脫的情感變化軌跡。
(四)嘗試撰寫文學短評,在對詩歌手法的品析中,領悟詩人于困境中依然昂揚向上的精神追求,感受盛唐士人開闊宏大的精神氣象。(難點)
三、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
本設計秉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將課堂轉化為學生主動探究、建構意義的實踐場域。為此,綜合運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情境教學法。以“古典詩詞中的藝術手法與精神世界”文學短評征文活動為統領性情境,以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二)誦讀體悟法。通過多形式、有梯度的誦讀,引導學生“以聲入情”,直觀感知詩歌的氣韻與情感。正如明代王世貞所評,李白歌行“以氣為主,詠之使人飄揚欲仙”,誦讀便是最佳感知途徑。
(三)合作探究法。圍繞核心問題(如探究藝術手法與作者人格氣質的關系)設置小組討論,在思維碰撞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四)以寫促讀法。將寫作文學短評作為深度閱讀的驅動力與成果輸出,實現閱讀與寫作的良性互動。
四、教學過程設計與實施環節
第一環節:誦讀詩歌,感豪放之韻
本環節旨在以朗讀評價量表引導學生建立初步審美印象,通過分層朗讀與多維評價引導學生把握詩歌韻律節奏與情感基調。在“感知—修正—強化”中初步觸摸李白詩歌恢弘恣肆的語言風格。
第二環節:品味夢境,析藝術之法
此環節是教學的主體,旨在通過細讀文本,分析其核心藝術手法。
1.整體感知。通過填空引導學生梳理出“夢前—夢中—夢醒”的詩歌脈絡,把握其敘事框架。
2.重點品析。賞析“夢游之因”:引導學生抓住“橫”“拔”“掩”等關鍵詞,分析詩人如何運用襯托、對比與極度夸張等手法塑造天姥山。品鑒“夢游之境”:采用小組合作形式,要求學生以時間、地點為序,將夢境劃分為四幅圖景,并完成如下表格。
在完成表格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其核心藝術手法——想象與夸張,并指出這些手法共同服務于營造一個超越現實的、瑰麗奇幻的審美世界。袁行霈曾指出,李白詩歌的意象銜接是大跨度的,“離奇惝恍,縱橫變換”;意象組合雄起壯美,給人崇高感。本詩正是其典型代表,須緊扣文本,讓學生明確感受到手法本身的表現力。
第三環節:探究情感,悟精神之魂
本環節旨在跨越文本形式,直抵詩人精神內核,并與時代背景緊密關聯。
1.探究夢境本質。設問:“李白為何要以如此瑰麗的夢境來‘留別’?”引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夢”是詩人理想世界(自由、尊嚴)的象征。進而追問:即便在失意離場時,李白為何能營造出如此輝煌、充滿生命力的夢境,而非陷入凄厲哀怨?由此引出對詩人精神特質的思考。
2.追溯精神與時代成因。呈現李白生平及其所處的盛唐社會背景(如國力強盛、文化包容、士人普遍抱有建功立業的雄心等),組織學生探討其豪放自信詩風與樂觀精神的成因。通過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其詩風中昂揚的基調、開闊的胸襟,與開放包容、充滿自信的盛唐時代密不可分。可適時簡要對比李賀詩歌中常出現的“冷、艷、凄、詭”的意象與悲觀色彩,反襯出李白即使寫幽深恐怖的景象,其整體情感流向也是指向最終的超越與解放,這正源于盛唐時代賦予他的底色。正如王素美所言,李白的思想融儒道于一身,其表達則源于盛唐的自信與力量。
3.勾連升華認知。聯系初中所學的《行路難》,通過對比兩首詩共有的“苦悶—追求—自信”的情感模式,印證其于困境中始終不失希望、積極向上的精神主線,并點明其詩歌所展現的“筆力雄壯”與“氣象渾厚”正是“盛唐氣象”的生動體現。
五、教學評價與反思
本課以“撰寫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學短評”作為終結性評價。為降低寫作難度,提供了寫作支架(如“從手法切入”“敘議結合”)及范例,引導學生圍繞詩歌的想象與夸張手法,分析其如何助力于表達詩人的精神世界,將感性體驗理性化、零散認識系統化。
回顧本設計,其特色在于依托任務群要求,構建了一個“情境—任務—活動—評價”閉環的教學系統。教學實踐中,尤為關鍵的是將詩人及其作品放回宏大的盛唐背景中去解讀,讓學生知人論世,避免架空分析;對于其藝術風格,則淡化術語,深究具體手法與精神內涵的關聯,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