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間手法到國際推廣,國醫大師韋貴康以60余載的臨床實踐與理論構建奠定了“韋氏疏筋振骨術”的診療體系,并在脊柱相關疾病治療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作為傳承人的韋堅,則將中醫手法與現代醫學科技相融合,把中醫智慧推向世界舞臺。他們用雙手詮釋中醫骨傷手到病除的奧秘,踐行傳承與創新的使命,成為中醫骨傷學領域備受矚目的代表。
韋貴康出生于中醫世家,自幼跟隨家人采藥行醫,耳濡目染打下了扎實的傳統醫學基礎。1964年,他從河南平樂正骨學院骨傷專業畢業,正式踏上中醫治療骨傷之路。在中醫經典的基礎上,他結合現代醫學的解剖、生理知識,將脊柱視為調節全身氣血運行的核心通道,并把脊柱相關疾病從理論中抽離出來,首創“脊柱相關疾病學”這一中醫學分支,提出“養生先養骨,養骨先調脊”的理念。在60余年中醫臨床中,他將手法貫穿于日常醫療實踐,不僅獲得良好的療效,也拓寬了認知的視野,在2017年,他被評為第三屆國醫大師。
韋貴康將“養骨”與“調脊”緊密相連,認為調理脊柱不僅是骨傷治療的起點,更是整體健康干預的關鍵。他在診療中,始終堅持以脊柱為綱、以手法為要,通過手法正骨、疏筋理氣,恢復脊柱平衡,激發人體自愈力,達到防病治病、延緩衰老、強身益壽的綜合效果。這一理念不僅指導了“韋氏疏筋振骨術”的理論構建,也被廣泛應用于養生保健、亞健康調理、康復醫學等多個領域。在傳承與創新中,他主編《中國手法診治大全》《實用中醫骨傷科學》等10余部權威著作,將“骨正筋柔”“脊柱為中軸”的核心思想貫穿其間,形成了完整的學術體系,構建起獨特的韋氏醫學理論。
近期,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健康中國——脊柱養護的生命智慧》一書即將面世。作為該書編委會顧問,韋貴康指出,這本書正是回應新時代全民健康理念、應對現代人致病因素多樣化趨勢的成果之一,旨在將傳統中醫手法與現代醫學理念有機融合,探索一條更適合當代人的健康養護路徑。“這本書的核心,是更通俗、更有效地講清楚我們傳統手法的現代價值?!表f貴康表示,當前社會節奏快、壓力大,許多病癥來源于久坐少動、精神焦慮、營養失衡等新病因。傳統中醫的調理思路,必須以更貼近人情的方式呈現,從治療中心向健康中心轉化,才能更廣泛地服務于大眾。
韋貴康特別強調手法在中醫治療中的獨特作用。“針灸、草藥都有相應適應癥,但手法靠的是手的感知力,是對患者身體狀態的即時回應?!睘榱吮WC弟子的手感訓練,他堅持要求學生在臨床一線練手,而不是停留在課堂講解,因為“醫者之手,不可替代”。
“中醫不神秘,它就在我們手里?!边@句樸素的話語,是他數十年如一日行醫講學的初心。如今,他的治療理念和手法體系已在國內多個省區市推廣,并指導建立了多個培訓中心、康養基地,讓中醫手法從診室走向更廣闊的健康服務平臺。
在韋氏疏筋振骨術的傳承人中,韋堅是特殊的一位。他既是韋貴康的學術傳承人,也是其兒子,求學期間師承父親,又赴歐洲深造神經生物學,是中醫與現代醫學融合的實踐者和傳播者。
“我從小就看父親行醫,很早便參與到臨床中?!币虼?,韋堅不僅繼承了韋氏手法的基本功,還融入生物力學、心理學、解剖學等現代醫學知識,使傳統手法治療更加科學、精準、系統。他與父親韋貴康共同開發的韋氏疏筋振骨術,已形成標準化、可復制的治療流程。韋堅介紹,這套手法特別適應當代人久坐少動、壓力大、產后恢復難的特點,治療范圍包括頸肩腰腿痛、關節錯位、術后康復、美學調理等。其中對于產后骨盆前傾、大小臉、青少年脊柱側彎等現代生活方式相關病癥效果顯著,深受患者歡迎。
韋堅同韋貴康走訪五大洲問診,將中醫手法推廣至多個國家,這期間他把中醫理念翻譯成外國人更加易懂的話語,入鄉隨俗,幫助中醫文化更好地被當地人接受?!霸S多西方患者不想先學陰陽五行,只想看病?!表f堅坦言,在中醫哲學體系與西方認知習慣的碰撞中,針灸與手法因“直觀療效”成為突破口。他舉例,歐洲患者對中國功夫、太極拳等“肢體行為藝術”接受度高,團隊便以此為切入點,將中醫手法與生物力學、能量醫學等現代理論結合,讓抽象的“經絡”“筋骨”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科學表達。他說:“外國人并不抵觸中醫,但他們更關注療效和機制。我們通過將‘筋’轉譯為‘肌肉應力線’,解釋成肌肉受力的時候,這根‘筋’就會暴露出來;將‘氣滯’對應‘能量阻滯’,在邏輯上更易被理解。如此解釋,中醫手法能在國外得到廣泛的認同。”
在2024年第二屆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典型案例評選中,韋氏團隊《突出中醫手法特色,推動國際傳承與傳播》被評為“十大經典案例”獎,用現代語言講好中醫故事,讓世界感知中國手法的溫度與力量。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變遷,韋氏疏筋振骨術的應用邊界不斷延展,其理論體系也在實踐中持續深化。韋貴康與韋堅在訪談中強調,該技術脫胎于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韋氏筋絡療術”,并在數十年臨床與科研中,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發展形成了更為系統化的“筋骨并重”診療體系。究其根本,其核心始終圍繞中醫經典理論——筋柔則骨穩,骨正則筋舒。
韋堅說:“韋氏疏筋振骨術包含兩大協同維度:‘疏筋’與‘振骨’。‘疏筋’為首要,其理論根基源于《內經》‘肝主筋’之說?,F代人生活節奏快,情志因素易致肝氣不舒;加之久居空調環境易受風寒濕邪侵襲,日?;顒踊蜻\動不當又常造成積累性損傷。肝失疏泄、外邪痹阻、勞損瘀滯,皆易使筋脈失于柔順,出現筋結、筋郁、筋滯、筋歪等病理狀態?!杞睢峭ㄟ^特定手法技巧,松解肌肉筋膜的異常應力與粘連,如同解開糾纏的繩結,恢復氣血在經絡中的自然流注,為骨骼復位創造先決條件。”
他繼續解釋道:“‘振骨’則基于人體解剖結構與生物力學,以精準角度與可控力度,引導偏移的骨關節回歸生理位置。筋病日久,必然累及所附之骨,使骨關節失去原有的平衡與活力。因此,‘振骨’不僅是矯正結構,更是通過手法激發骨關節的生理潛能,調整其內在平衡狀態,恢復其穩定與運動功能。疏筋為振骨奠基,振骨助筋脈舒展,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p>
韋貴康補充說,這一原理在應對現代高發癥群時尤為顯著。“當代人久坐、低頭、單側發力等習慣,導致筋骨失衡已從脊柱蔓延至全身。例如面部輪廓不對稱(大小臉)、圓肩駝背、產后骨盆旋轉、青少年脊柱側彎等,本質都是筋骨系統在三維空間中的錯位與代償?!彼貏e以產后康復為例解釋說明,“女性產后因激素變化及分娩牽拉,易出現‘腹直肌分離合并骨盆傾斜’。傳統束腹帶僅能暫時塑形,而韋氏手法通過先松解腰腹筋膜鏈(疏筋),再復位腰椎椎間關節(振骨),可有效重建核心穩定性,從根源改善腹部膨隆與腰臀疼痛。”
韋堅說,“韋氏疏筋振骨術”的終極目標,是通過“疏筋”暢通氣血以養形,通過“振骨”調整結構以正形,最終激發臟腑機能與生命活力,實現中醫倡導的“形神共養”。
“中醫手法是我們用手認識生命的新方式。父親用60年證明中醫的深度,我們要用新語言拓展它的廣度——守好這一技之長,讓它走出去服務更多人?!表f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