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美術教育承載著審美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雙重使命。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效融入美術教學是當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探討初中美術課堂中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路徑,結合教學實踐與理論分析,提出課程內容的本土化重構、教學方法的創新運用、教學資源的整合開發以及評價體系的優化設計等策略,梳理二者內在聯系、探索融合機制,為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審美素養提供支持。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育" 傳統文化元素" 實踐路徑
在基礎教育體系中,美術教育兼具培養審美能力與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當下,如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有效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議題。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蘊含著豐富的藝術資源與思想內涵,融入美術教育可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但實際教學中,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流于形式,缺乏系統性與深度。因此,需從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資源開發與評價機制等維度,深入探索二者融合的實踐路徑,促進文化傳承與藝術教育的雙向發展。
一、傳統文化元素在初中美術教育中的價值定位
(一)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的構建
在當代教育語境中,初中美術教育不只是藝術技能傳授,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像書法、國畫、剪紙等文化元素,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組成,承載著特定歷史階段的審美觀念與價值體系。將其融入初中美術教學,有助于學生在藝術實踐中感知文化符號的深層意涵,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教育介入可潛移默化地強化其文化歸屬感,在藝術體驗中建立個體與民族文化的深層連接。因此,傳統文化元素的引入,既拓展了教學內容,又在文化認同建構層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二)審美教育與藝術素養的提升
審美能力的培養是美術教育的核心目標,傳統文化蘊含的審美體系為審美教育提供獨特而系統的資源。初中階段學生審美意識正處于發展關鍵期,系統學習傳統文化藝術,能有效提升其對形式美、意境美與文化美的感知理解能力。因此,美術教育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不僅是審美教育內容的補充,更是提升學生藝術思維與表現能力的重要路徑。[1]
二、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初中美術教育的具體路徑
(一)課程內容的本土化重構:深耕本土,聯結傳統與當下
初中美術課程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不能停留在碎片化的知識補充層面,要通過本土化的重構,實現文化內容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深度融合。
1.教材甄選與主題架構:依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的要求,篩選優化現行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增強其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以主題式教學為基本組織形式。
2.在地資源整合:教學內容設計注重地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將本地非遺、傳統工藝、民間美術等納入課程資源。組織學生參觀民俗博物館,收集素材并創作,增強教學內容的在地性與可感知性,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與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就在身邊。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運用:多元策略,激活傳統魅力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提升傳統文化元素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傳統講授式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與深度理解,應探索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增強教學的互動性與實踐性。
1.項目式學習驅動:圍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設計項目式學習。以“家鄉年畫新說”項目為例,學生分組完成“調研家鄉年畫歷史與寓意—分析年畫構圖色彩—模仿創作傳統年畫—創新設計現代主題年畫”任務鏈,在“觀察—分析—模仿—創新”中實現知識建構與文化理解,掌握美術技能的同時,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
2.情境創設與技術賦能: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虛擬現實(VR)、沉浸式展廳、實地考察營造學習環境。使其在真實或模擬的文化語境中體驗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2]
(三)教學資源的整合開發:匯聚資源,拓寬傳統視野
整合開發教學資源,為傳統文化融入美術教育提供多元支撐。
1.校內校外協同:校內建設傳統文化美術資源庫,收集經典作品、教學案例、藝術家訪談等資料,方便學生隨時查閱學習;校外與本地博物館、美術館合作,打造實踐基地。實現校內外資源互補,拓寬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渠道。
2.數字資源拓展:利用互聯網平臺,引入優質線上傳統文化美術課程、數字展覽;搭建學習傳統文化美術學習交流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資源生態,讓學生接觸更廣泛的傳統文化資源。
(四)評價體系的優化設計:多元評價,護航傳統傳承
優化評價體系,保障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教學效果,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1.評價主題多元:構建教師、學生、家長等參與的多元評價主體。教師評價關注學生美術技能、文化理解;學生自評與互評,反思創作思路、文化表達;家長從生活感知角度評價學生對本土傳統文化的關注。
2.評價形式多樣: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貫穿教學,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終結性評價除作品評分,增加文化闡述環節,讓學生講述作品中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及文化意義,深入考察學生文化理解與表達。[3]
三、結論
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不僅是初中美術教育內容的拓展,更是文化傳承機制的重要體現。通過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資源開發與評價體系的系統重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深度與審美體驗。實踐表明,在教學中注重文化語境的營造與學生主體性的激發,有助于實現知識傳授與文化認同的雙重目標,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育體系提供可行路徑。
參考文獻:
[1]楊雯玥.傳統文化元素在初中美術色彩教學中運用分析[N].山西科技報,2025-03-24(A14).
[2]田亞利.初中美術色彩教學中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與創新[J].色彩,2024(08):139-141.
[3]黃敏德.初中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滲透路徑[J].浙江工藝美術,2024(0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