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傳承今古文化,成就華夏智慧,古詩文是傳承古今文化的一大載體。古詩文教學既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亦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然而,古詩文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課堂參與度較低等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如何巧創情境激趣、多元設問引發學生思考、高效互動以及課內外拓展鞏固提升來達到高品質教學課堂已成為當下古詩文教學研究的一大課題。
關鍵詞:情境激趣" 設問激活" 互動高效
學習古詩文可以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可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與審美能力。然而,目前古詩文教學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古詩文因時代的久遠,學生理解有困難;另一方面,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更新教學理念提質古詩文教學已是當務之急。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趣來提升學生參與度來達到高效的古詩文教學的目的呢?我認為以下幾個策略可以使古詩文教學課堂提質增效。
一、多元化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增加學生的感官體驗,初步建立古今關聯
(一)借助信息技術、AI技術、圖片視頻畫面為學生學習古詩文創設情境
例如,在學習王維的《竹里館》時,展示“獨坐幽篁里”,時而彈琴,時而長嘯的圖片,一輪明月與人相伴清新古樸的意境,體會詩人閑適、寧靜、淡泊的思想情感。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播放古風音樂音頻,營造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情境,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學古詩文就有了好的情感基礎。
(二)通過故事講述創設情境,了解作者生平,為品讀人物形象蓄勢
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春望》時,講述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經歷,幫助學生理解山河依舊,可是國都早已在戰火中破敗不堪了,昔日長安的繁華,眼下已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滄桑之景,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由此便可了然于心。這種古詩文教學中講述作者生平與古詩文相關的歷史故事能夠讓學生穿越今古,設身處地了解人物形象。
(三)創設角色扮演情境,學生在扮演角色中深入理解古詩文的內涵
例如,在學習古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時,分角色扮演來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為。教師可以扮演詩人或古人,與學生進行對話,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文的內涵。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促進學生品讀鑒賞的參與度。
錢理群先生說:“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2022版的新課程標準第八條目標指出:“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注重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
二、多元設問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巧設課堂提問,對齊教學目標
課堂設問好,則可“一石激起千層浪”,從而增加學生參與度。例如,在學習《錢塘湖春行》時,提問“詩人是如何通過描寫景物來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的?”教師從宏觀景象入手,勾勒早春的遠景春水初漲,水與湖岸齊平,白云低飄與湖面相接,構成寧靜而美好的初春之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詩中以動態描寫用“鶯歌燕舞”等動態之景來表達對春天生機勃勃的喜愛。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提問中,積極地思考,既活躍了課堂氛圍,也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審美能力。
(二)巧設課堂開放性問題,激勵學生各抒己見,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望岳》和《登飛來峰》時,教師可以提問“這兩首詩在表達詩人抱負時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勾連,讓他們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明白兩者的相同之處在于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都展現了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不同點在于《望岳》是通過描寫泰山的雄偉壯麗間接表達自己的抱負,《登飛來峰》采用了更為直接的方式,明確表達自己對真理的追求和對困難的無畏。在對比古詩文的異同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就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拔高。
三、任務驅動,互動評賞中,深悟古詩文的主旨、語言與韻律之美
(一)小組合作學習,提高交流合作能力
在合作中交流可事半功倍。例如,在學習《陋室銘》時,讓學生小組討論“陋室為何不陋?” 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將學生分成小組,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暢所欲言,在活躍的課堂氛圍里,最后讓學生明白《陋室銘》“陋”表現在書房形陋。“不陋”是因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即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室便“不陋”之理。在互評互動中,提高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與古詩文欣賞能力。
(二)打造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多元場域,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有互動才有參與,才有動態生成的精彩。例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教師提問“這首詩中哪些意象讓你感受到了秋天的蕭瑟?”學生提問“天凈沙”是什么,“秋思”是何意,這首小令描繪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與其景物描寫有何不同?“斷腸人在天涯”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等等。師生共同提問探究,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生的參與度增加了,學生古詩文的積極性就會不斷提升。
(三)拓展延伸與實踐活動
拓展延伸與實踐可以讓學生拓寬與積累古詩文的知識,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例如,課后教師可組織班級古詩文朗誦比賽,通過各種各樣的朗誦形式去感受古詩文的韻律之美;可舉辦古詩文創作活動,學習《陋室銘》之后,創作一首《交友銘》《校園銘》等,還可以組織學生文化考察活動,參觀與古詩文相關的文化遺址或博物館,如參觀杜甫草堂、岳麓書院等,讓學生在實地考察中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
總之,在古詩文教學中應用巧創情境、多元設問和高效互動,為古詩文教學的優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巧創情境,多元設問,能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多元互動可以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增加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未來的古詩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繼續探索和創新情境、問題和互動三個要素的高效課堂,以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