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2002),女,碩士研究生,從事學科教學(語文)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5.1/G635.1/G623.2/G633.3
[文獻標志碼]A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教育領域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教師的個人能力結構也隨之迎來了深刻且多維度的調整,這種調整不是簡單的技術干預,而是涉及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等多方面的變化。《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強調:“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合理融入中小學教育,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響應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的重要實踐,是激發學生創造潛能、提升教育品質的關鍵路徑,是鍛造面向未來的創新能力、推動教育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核心支撐。”[1]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對語文教師的影響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步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項基礎工作中來。在過去,教材分析、教學評價、課堂設計、作業批改等環節主要依靠教師的專業素養與經驗積累;而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憑借著獲取信息快速、便捷等特點,成為語文教學的有力助手。例如,以往教師備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收集資料、素材等,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快速生成教學素材,教師只需輸人相關內容,就能快速獲得豐富的教學素材。生成式人工智能還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參考;作業批改系統則能高效完成基礎題目的評判,并生成詳細的數據分析報告。
教師的角色定位發生了變化。以前,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但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新課標指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2]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智能工具輔助學習,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辨別信息真偽、整合信息資源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意味著教師需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的陪伴者和助力者,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終身學習。
這些變化無疑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學方式上,教師需要將傳統的教學經驗與智能工具有機融合,充分發揮語文教師傳統的教學經驗與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具有高效、快捷的優勢,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汲取多方之長,實現人機協同的教學模式,助力語文教師的
專業發展。
二、當前語文教師的四大核心能力
在“備、教、學、評一體化”的教育視域下,教師與生成式人工智能協同教學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這一趨勢并非簡單地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課堂,而是要求教師具備與之協同教學的關鍵能力,即“辨”“度”“評”“育”,充分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優勢,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一)辨:工具篩選能力
在當前技術發展背景下,各類生成式人工智能軟件層出不窮,它們在功能特性、應用場景以及適用范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需要審慎挑選出契合教學實際需求的工具,即“辨”。
教師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與精準的判斷力,從語文學科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根據教學目標與重點,結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術特性,對不同軟件進行分析與比較,從而選擇出適配度高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3]。例如,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教師要考慮所選工具是否具備文言文翻譯功能,能否準確、流暢地將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轉化為現代白話文,幫助學生理解文意;在詩歌教學中,則要關注工具是否支持詩歌意象分析,能否輔助學生深入挖掘詩歌中蘊含的意象,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與思想。通過“辨”,教師能夠更好地將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教學,為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
(二)度:介入把控能力
“度”是指教師要明確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教學的邊界與流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時,必須清晰界定其介人教學的邊界,并規范具體的操作流程。這一舉措對于保障教學質量、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積極作用至關重要。
以寫作教學為例,教師在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于該教學環節時,應當明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參與范圍,如檢測作文中可能存在的邏輯漏洞,幫助學生梳理寫作思路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同時,還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獲取豐富的寫作素材,拓寬學生的寫作視野,豐富文章內容。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必須嚴格禁止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全文,因為寫作是一個極具創造性和個性化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對于同一個主題可能會產生諸多不同的想法,而直接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全文會剝奪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機會,長期以來會使學生乏于思考,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另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生成作文評價時,通常是對作文進行語法檢查、詞匯運用分析等,無法深人挖掘學生作文背后獨特的思維過程和情感表達,呈現模式化評價、評價內容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化反饋等問題。因此,教師需要給出真正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具有高度指導意義的評價。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語文教學中僅僅是一種輔助工具,它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豐富教學手段,但絕不能取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三)評:效果診斷能力
“評”是指教師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成效進行量化評估。這種評估絕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方面,而應當從多個角度出發,綜合多方評價主體的意見,才能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實際影響,進而助力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感受和反饋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例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小組訪談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對生成式人工智能這一工具的使用體驗,比如,豐富寫作素材、拓寬寫作思路、確定寫作方向等。此外,還可以觀察學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后寫作能力的變化情況。比如,分析學生在語言表達、邏輯結構、內容深度等方面是否有顯著提升。同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討論、作業反饋等方式,引導學生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分析結果進行審視和質疑,不要盲目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分析結果,而應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有直接的觀察和體會。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對比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前后備課所需的時間和精力來判斷其是否提高了教學效率。此外,家長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陪伴者和教育支持者,他們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著獨特的觀察視角和評價需求。比如,完成作業質量、學習積極性是否提高、是否獨立自主思考、是否存在不良信息等。
通過多個層面的調查評估,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學成效的影響,更好地發揮其優勢,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四)育:價值評判能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已逐步融入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但許多學生未能正確認識到其作為輔助學習、激發思維工具的本質屬性,不當的使用方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面對這種情況,需要教師運用好“育”這一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價值觀。
一方面,教師可以發揮學科優勢,加強教育引導,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向學生展示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學習所帶來的積極效果,以及不當使用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4]。例如,在講解古詩詞賞析時,教師可以選取兩組學習成果進行對比。一組完全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獲取詩詞的賞析內容;另一組則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獲取一些背景資料,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進行賞析,提出獨特的見解。通過這樣的對比分析,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教師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創新能力。比如,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進行寫作時的行為和思維過程,教師可以設計“生成式人工智能寫作反思日志”。這一日志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更是學生自我反思和成長的重要載體。學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完成作文后,需要在日志中詳細標注出哪些部分是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的,如“論點框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這種標注要具體到段落或句子層面,讓學生對自己的寫作過程有清晰的認知。
同時,學生還要說明自己對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部分進行修改的理由,在闡述理由時需要詳細描述自己當時的思考過程,比如論據的背景與主題時代不符,論據所表達的觀點與主題相悖等。此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在日志中記錄自己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寫作過程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反思,明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寫作中起到的作用以及自身的思考和改進方向。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寫作水平,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判斷能力,讓他們在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各種信息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選擇。
三、構建智能時代的語文教育新生態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迭代與教育實踐的深度融合,語文教學將迎來更加開放與創新的發展格局。未來,技術賦能情境下的語文教育需在“工具理性”與“人文關懷”之間尋求平衡,既要擁抱技術革新,又要堅守育人初心。
教師的角色將進一步向“智慧引導者”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雖能承擔部分教學任務,但情感共鳴、價值觀引導、思維啟發等核心育人功能仍需教師主導。同時,倫理與安全始終是不可逾越的底線,教師需警惕技術濫用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侵蝕,應通過制度約束與教學干預進行雙管齊下。
從長遠來看,語文教育的目標仍是培養“完整的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價值不在于替代語文教師,而在于重塑更高效、更包容的學習生態[5]。當技術真正能啟發思維、滋養心靈時,學生方能在人機協同中實現知識積累與人格成長的統一— -既能借助工具拓展認知疆域,又能以獨立思辨守護人文精神,最終成為兼具數字素養與人文底蘊的時代新人。這一愿景的實現,需要教育者、技術開發者與社會各界的持續探索與協同共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
[3]劉曉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J].公關世界,2025(09).
[4]廖瑞云,曾海,鄭燕芬,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師教育的重構路徑研究[J].科學咨詢,2025(08).
[5]賈隆嘉.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機遇、挑戰與進路[J].大學教育,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