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1966),男,黑龍江省高級教師,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語文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文以載道”,即通過文本傳達高尚的人格精神與價值觀念。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課文《蘇武傳》,講述了蘇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堅貞不屈的事跡,而班固《漢書》則記載了他回到漢朝后的淡泊與從容。蘇武的一生不僅體現了忠貞愛國的崇高精神,更展現了他作為一名“士”的擔當與從容。這些內容在實際教學中雖有涉及,卻往往浮于表面,教師未能深入挖掘其人格魅力對學生人格形成的深刻影響。本文將結合文本細節與歷史語境,從“不推脫,敢擔當”“公私分明,有操守”“敢直面,嚴拒誘惑”“堅貞不屈,不畏權勢”四個方面細致分析蘇武人格的豐富內涵和育人價值,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同時,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提供有效參考。
一、立足教材文本,深入挖掘蘇武的人格魅力
(一)勇于擔當:困境之中的責任意識
蘇武出使匈奴之初,即遭遇意外困境。副使張勝因參與匈奴內部的謀反事件被捕,雖然蘇武并未參與其中,也毫不知情,但作為漢朝使團主使,他深知在國家外交事務中難以推卸責任。面對如此突發危機,蘇武并未試圖推卸責任或將過錯歸咎他人,而是毅然決然地表態:“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言辭之間充分體現出其視死如歸的決絕與忠誠,彰顯出士大夫勇于擔當的氣節與風范
孔子曾言:“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2]蘇武的舉動恰與孔子所倡導的道德理想相契合。他的擔當不僅限于承擔責任,更展現了舍生取義的高尚品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深人解讀蘇武的這種擔當精神,尤其可通過課堂情境再現、文本細讀等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擔當”二字的分量,從而在生活與學習中培養學生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與能力。
(二)公私分明:清醒堅定的界限操守
《蘇武傳》李陵勸降的情節是教材中的經典片段,其中蘇武始終在“私”與“公”的邊界上保持清醒,詮釋了他人格中極具分寸感的堅守。這種“界限操守”體現在他對“私人情誼”的理性定位上。蘇武與李陵曾為同僚好友,面對李陵的勸降,甚至保留“畢今日之歡”的情誼體面,這是他對“私”的尊重。但他的尊重始終有“邊界”:當李陵試圖以友情為籌碼,勸說他放棄漢朝使者的身份、選擇“降胡茍活”時,蘇武立刻斬斷“私誼”對“公義”的干擾,直言“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充分展現了他“守節報國”的核心原則。這種公私分明的界限操守,是蘇武人格完整性的關鍵支撐,讓他既避免了“為公忘私”的冷酷,也杜絕了“因私廢公”的軟弱,最終在極端困境中,守住了漢朝使者的使命尊嚴,讓“公私界限”成為其精神世界中的核心特質。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緊扣文本細節,讓學生感知“公私界限”內涵,再遷移到自身生活當中,形成指導學生生活實踐的認知與準則。
(三)剛直拒降:直面誘惑的道義堅守
蘇武在面對曾叛漢投降匈奴的衛律勸降時,采取了強硬的立場與毫不留情的斥責:“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女為見?”[]這番嚴厲的斥責不僅表達了蘇武堅決不降的意志,更體現出士大夫剛直不阿、守護道德底線的勇氣。
衛律的勸降策略采用了明顯的“威逼利誘”[4],先是當面斬殺虞常以威逼,又拿出自身叛漢后的榮華富貴加以利誘。然而,蘇武面對種種威脅與誘惑,毫不動搖,堅定表達出對國家忠貞不二的精神。這種敢于直言、不懼威脅、不受誘惑的品格,為學生樹立了維護道德正義的楷模。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具體情境分析,讓學生感受到蘇武這種剛直不阿品格的道德力量,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堅定道德底線,樹立正直的人格理想與民族自尊意識。
(四)堅貞不屈:強權面前的人格尊嚴
蘇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其中大部分時間在環境惡劣的貝加爾湖牧羊。匈奴單于企圖通過長期的精神與肉體折磨迫使他屈服投降。蘇武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1],即使瀕臨死亡,也從未放棄回歸祖國的堅定信念。這種堅貞不屈的精神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士大夫人格中最可貴的節操與尊嚴
單于先是斷絕蘇武飲食,使之以草籽、田鼠果腹;接著又將他放逐北海荒漠,徹底隔絕人際交往的可能[5]。然而,長期的孤寂與困苦并未摧毀蘇武的意志,反而更強化了他對祖國的忠誠與堅持。這種堅持原則、面對強權毫不妥協的精神,不僅展現了蘇武人格的高貴與堅韌,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不朽的精神財富。
在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這些細節,通過文本研讀、專題討論及情境再現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蘇武堅韌不拔、永不言棄的精神內涵。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學習如何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進而形成堅韌不拔的人生態度和堅守人格尊嚴的堅定信念。
二、借助史料拓展教學視野,深化蘇武人格認知
蘇武作為歷史人物,其人格魅力不局限于特定歷史事件或短暫時期,而是貫穿于整個人生過程。然而,目前高中語文教材中所呈現的蘇武,主要集中于他出使匈奴期間堅守節操的經歷,整體形象稍顯單一和局限,未能充分展現蘇武人格精神的完整性與豐富性。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全面認識歷史人物與提高人文素養,有必要借助史料進行拓展,使學生從更寬闊的視野中深人理解蘇武這一人物。
(一)歸漢后的坎坷經歷及人格表現
根據班固《漢書》記載,蘇武在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后,終于在漢昭帝始元六年返回長安,朝廷授予他典屬國的職務,秩中二千石,并給予賞賜。然而,這種回國后的榮耀與平靜并未持久。蘇武歸漢次年,其子蘇元卷入謀反事件而被處死,這不僅給蘇武帶來了巨大的家庭創傷,更嚴重的是牽連了他的政治前途。盡管沒有被明確追究責任,但蘇武仍然因此丟官去職。這樣的打擊,對于剛經歷長期流亡苦難而歸的蘇武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挫折,
然而,在面對這樣巨大變故時,蘇武表現出極為難得的平靜與從容。《漢書》這樣描述其生活態度:“武所得賞賜,盡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財。”[1]展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淡泊胸懷。這種胸懷并非短暫的隱忍,而是經歷長時間的苦難后所達成的一種精神境界。蘇武這種遇困境而能平靜處之、遇榮譽而不驕不躁的品格,為他的人格魅力添上了濃重而深刻的一筆。相比教材中以“堅守漢節”為核心的單一敘事,這一史料中的蘇武更具現實的感染力和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值得教師深入挖掘。
(二) 融通史料與教材,建構完整的蘇武形象
高中語文教材對蘇武的記述多取自班固的《漢書·蘇武傳》,重點放在蘇武身處異域時堅守節操、抵制勸降的精神上[。然而,人物精神的表現是多維度的,僅憑堅守節操遠不足以勾勒出蘇武完整的人格輪廓。《漢書》對蘇武歸國后的記載為教學提供了重要的補充材料,有效彌補了教材的空缺7
通過對史料與教材文本的融通,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起更為立體而真實的蘇武形象。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主動引入這些歷史記載,與教材文本形成互補互動[8]。比如,可將蘇武歸漢后所經歷的家庭災難、政治挫折以及他的反應和態度,與其在匈奴期間所表現出的堅韌不拔、寧死不降的人格精神加以對比,使學生對蘇武的人格認知不是停留于他在特定歷史事件中的高光表現,而是更深入理解其內在的精神力量及價值追求。
從教育視角看,這種整合式教學也體現了新課標對教材整合、拓展的要求,有利于培養學生整合史料與教材、形成完整歷史認知的能力,提升學生對歷史人物的綜合認知,鍛煉批判性思維
能力。
總之,史料補充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蘇武人格精神的理解,更能促進其歷史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與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從而實現更深層次的教學目標。
三、蘇武人格精神對語文教學的啟示與現實意義
《蘇武傳》之所以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占據重要位置,不僅因其文學價值,更在于蘇武這一歷史人物的人格精神對學生成長和價值觀塑造的深刻啟發。通過深入挖掘和拓展史料,可以使學生更為全面地認識蘇武,從而有效地將蘇武人格精神的精髓融人教學中,提升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具體而言,蘇武人格精神在教學中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促進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形成
責任擔當是個人成長中必須具備的核心品質之一,蘇武的經歷恰恰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無論在匈奴面對威逼利誘還是回國后面對家族變故,蘇武從未選擇逃避責任,而是勇敢承擔。他作為使臣,即使張勝等人私自謀反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蘇武并未推卸責任,反而以死明志,體現出高度的責任擔當精神。這種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態度,不僅體現出傳統士大夫對國家與社會的高度使命感,也凸顯出高尚的個人品格,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蘇武事件的深人分析,引導學生討論和反思責任擔當的重要性。例如,可以結合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探討在遇到挫折或失誤時應如何正確面對、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具體的情境模擬,激勵學生從小事中培養擔當精神,逐步形成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
(二)培養學生公私分明的認知準則
蘇武面對李凌的勸說,他的底線從未松動,甚至在李陵試圖突破其原則時,展現出不容置疑的堅定。他從未因“好友”的身份而模糊他與李陵的根本立場差異,不讓私人關系突破“守節”的規則,不讓私人悲情干擾“漢使”的責任。這體現了他對責任的敬畏、對邊界的尊重。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李凌與蘇武之間的對話,通過對比、追問等方式讓學生深入思考“公私不分”的危害與“公私分明”的價值,通過列舉日常場景引導學生體會“公私分明”判斷邏輯,并轉化為自身的認知準則,同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活動,深化學生認知,幫助他們在個人與集體、情感與規則的沖突中,做出守護集體、尊重規則的選擇,使其認識到“公私分明”不僅是道德要求,更是行為自覺。
(三)增強學生剛直不阿的道德品質
蘇武在面對衛律威逼利誘時毫不動搖,不僅拒絕了高官厚祿的引誘,更是以嚴厲的言辭揭露衛律背叛國家和倫理道德的錯誤行徑,彰顯出剛直不阿、堅守道德原則的氣節。這種剛直品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道德品質,同時,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圍繞蘇武“剛直拒降”的情節,設計相應的討論問題或辯論題目,如:“在利益誘惑面前如何堅守道德底線?”“如何看待現實生活中道德原則與利益之間的沖突?”引導學生積極發言與討論。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將傳統道德觀念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培養學生面對道德困境時敢于堅持原則、維護正義的品質。
此外,教師也可以結合當代社會典型案例,如反腐倡廉的故事,讓學生進行案例分析,通過比較分析進一步鞏固剛直不阿的道德觀念,使學生在面對社會現實時能夠做到不畏強權、不慕虛榮,勇敢堅持正確的內心的道德信念。
(四)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人生態度
蘇武牧羊十九年堅持不降的堅韌品格,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堅韌精神的象征。這種面對巨大苦難依舊堅持初心、不改初衷的堅韌精神,正是現代學生應積極學習和培養的品質。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挫折與壓力不可避免,如何有效應對和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尤為關鍵
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文本細節深入分析蘇武在苦難環境下堅持不降的內心歷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這種精神的力量。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自身經歷,討論如何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通過“困難面前我如何堅持”的話題作文或演講,鼓勵學生表達個人體驗,強化對堅韌不拔的內心認同。
此外,教師也可組織學生閱讀或觀看與堅韌精神相關的勵志文學作品、電影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內心的共鳴。例如,結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老人與海》等經典文學作品,讓學生多角度理解堅韌精神的意義與價值,形成對困難與挫折更加積極、主動的認知。
總之,本文立足教材文本,并結合史料補充拓展,深入分析了蘇武在“勸降”與“拒降”事件中的人格精神及其教育價值。蘇武所體現的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公私分明的界限操守、剛直不阿的道義堅守以及堅貞不屈的人格尊嚴,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內核,更為新時代的語文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現實啟示與實踐路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蘇武傳》這一經典文本,深入挖掘人物精神內涵,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成為有擔當、有情懷、有原則、有毅力的新一代青年。這不僅體現了“文以載道”的教學追求,更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教育語境中的持久生命力與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陳蒲清譯注.論語[M].廣州:花城出版社,2024.
[3]李乃龍.千古悲辛俘虜歌——論李陵《答蘇武書》有關諸問題[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8(03).
[4]應敏佳.于序事中見史家之旨—部級精品課《蘇武傳》品賞[J].語文教學通訊,2024(01).
[5]趙曉非.“義士”蘇武—《蘇武傳》中的勸降與拒降[J].語文教學通訊,2009(13).
[6]蘇雪影.淺析蘇武對衛律和李陵勸降的態度[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11).
[7]廖昌燕.辯證評價歷史人物文言專題教學—以蘇武、李陵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2013(08).
[8]王鵬偉.專題設計:文本拓展與課程建構[J].中學語文教學,2013(08).
[9]周斌.對李陵的重新認識——以《蘇武傳》為例[J].語文月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