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1979),女,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級中學正高級教師,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及教師專業發展研究;(1979),男,高級教師,從事高中語文單元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志碼]A
一直以來,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教學都是難題,經常出現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低效的現象。究其根本,這主要源于寫作教學“邏輯思維”的缺位。高中語文教師要思考:“為什么教師很難教會學生寫出形式靈動、內容翔實、思想深刻的議論文?”“如何讓議論文擺脫‘有形無神’的困境?”“如何將碎片化的知識轉化為縝密的邏輯論辯能力?”
議論文寫作首先需要確定整體邏輯結構,如問題解決邏輯結構(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金字塔”邏輯結構(結論先行一歸納分組一邏輯遞進)、起承轉合結構等,然后才能基于邏輯思維,呈現議論文寫作的完整過程,引領學生全面掌握寫作知識,實現邏輯思維能力的不斷深化和有效運用。本文以“邏輯賦能”為出發點,建構議論文寫作的整體邏輯結構,通過“思維進階”與“結構構建”的并進,既追問“何為有效論證”的本質問題,也探索“如何實現深刻說理”的實踐路徑,讓寫作教學有效發生。
一、論證基礎:明辨知識與契合性論證
議論文的根基在于有效論證,而有效論證始于對寫作知識的深刻掌握。我們在閱讀、評改學生作文時,很容易發現學生無法精準區分客觀事實與主觀判斷,或者不會選擇(甚至沒有積累)有高度契合性的論據,從而無法構建嚴謹的論證邏輯,陷人“偽論證”的陷阱。那么,怎樣區分事實與觀點?如何確保論據與論點之契合呢?
“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立論/駁論”“歸謬法”等概念、術語是需要掌握的,但僅僅掌握這些還不能真正提升議論文寫作水平。在這些概念、術語之外,學生還需要掌握更多的有效的文體知識。尤其是要以說理為核心,從形式到功能,從文體到語篇,構建議論文寫作的有效知識體系,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助力。議論文寫作的有效知識包括形式、內容、語言、思想主題等多方面的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等,需要在運用中熟練、適切,用得有說服力。如分清“事實”和“看法(觀點)” O
例如:“常州是一座城市”“常州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一年來大家相處很融洽”“某同學上課時喜歡睡覺”,以上哪句是事實,哪句是觀點,這需要明辨。議論文要“擺事實,講道理”,然而我們有時并不能界定事實和觀點,二者的區分就是一個關鍵知識:事實一定是客觀的、真實的、可以確認的,如“常州是一座城市”。觀點往往是主觀的,需要事實的證明,如“常州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掌握這些知識,我們才能用事實證明觀點。
例 1[1] :我們要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帶來的機遇。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的發現,源于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一次未蓋好培養皿蓋子的偶然事件。 pH 值測量是丹麥化學家索倫森不小心將堿液滴到紫羅蘭花朵上發現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曾入獄多年,看守只準許他演奏一根弦的小提琴作為消遣,然而他卻在獄中練就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G弦絕技。
乍一看,這是論點明確、論據充實的一個段落。仔細推敲,這段文字有哪些事實材料?事實能證明觀點嗎?分析可知,文段要論證“抓住小事帶來的機遇”,而“機遇”強調是意外收獲或有利條件。因此,偶然、意外不是機遇;牢獄之災和僅有一根弦的極端惡劣條件,更不能稱為機遇。由此判斷,這個段落中的事實和觀點不契合,不是優秀的論證。
例 2[1] :《擁有一顆平常心》選段
① 歷史上,懷揣著一顆平常心做事而獲得成功的人遍及中外。
② 司馬遷因惹怒漢武帝而遭受腐刑。常人受此奇恥大辱自會悲憤欲絕,而司馬遷卻能懷著一顆平常心,繼續完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是這種平常心使得《史記》沒有成為一本謗書,也使得司馬遷青史留名。
③ 荷蘭科學家居里夫人也是懷有平常心的人。她勤于科研,不畏艱辛,從數噸鈾礦物廢料中提煉出了鐳。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后,她保持平常心,埋頭工作,因分離出純的金屬鐳而獲諾貝爾化學獎。榮耀加身,她依舊很淡然,使得愛因斯坦也對她大加贊譽:“在眾多科學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一個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④ 始終忘不了巴赫如小溪一般清澈優雅的音樂,那是葆有平常心的人才能譜寫出來的;也難以忘記貝多芬的《命運》,那也是懷有一顆平常心的人對命運無畏的怒吼!
如何分析上述語段?第一,司馬遷的關鍵品質是忍辱負重,最終完成父子兩代“太史公書”的家族使命;以司馬遷的經歷看,他何曾有過平常心?一—這與語段觀點不一致。第二,居里夫人事例的側重點與語段觀點也不一致:居里夫人一生執著于科研,能力突出,成就卓著;同時,她視名利如糞土,淡泊名利;但她絕不是因“平常心”而兩獲諾貝爾獎——若我們也有平常心,是否也能獲諾貝爾獎?第三,巴赫、貝多芬的事例與觀點之間缺少契合性論證,讓人不明所以。第四,居里夫人是法國波蘭裔,材料失真。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寫作要經得起推敲,就要選擇與觀點高度契合的事實進行精準說理,如用司馬遷論證忍辱負重,用居里夫人論證淡泊名利等。對具有多種核心特征的事實,在“議例”時要能夠從與觀點契合的共性角度逐層、深度分析,實現論證邏輯的契合。
由“用事實證明觀點”這個知識點的習得可知,契合性論證包括事實與觀點契合、論證邏輯的契合、主題與材料的契合等類型,這都是寫作過程中需要反復推敲的。這樣分析下來我們就會明晰,區分事實和觀點也未必能夠用事實有力論證觀點;會用對比論證,但不代表能夠用好這一手法;有效知識的掌握需要對文字、語言、手法、思維等方面不斷錘煉,需要不斷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二、立意策略:深度開篇與發散思維
開篇是議論文的“門面”。開篇部分的立意深度,決定文章格局。如何從材料中提煉獨到的見解?如何通過發散思維實現開篇的先聲奪人?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意在筆先”、追求深度立意是其典型特征。在日常教學中,需要有意識地開展立意訓練,開展論證邏輯鏈條構建訓練,發展基于邏輯的準確表達[2]。基于這種思考,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工于發端,寫好開篇,破題而蘊深,舉綱以張目。
(一)以“分析—綜合”呈現深度
要從所給作文材料的綜合理解出發,首先整體把握材料,把材料分解為各個部分(層次、句子),進而發現這些部分的特點,理順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這樣,我們就有可能將材料內涵理解為各個組成部分的內涵之和。然后綜合統整材料,把各部分的內涵進行有層次的整合,最終聚攏融匯為一個核心內涵,圍繞它提出深刻見解。如此,我們就有可能結合先分析后綜合的路徑,以小見大、由表及里、見微知著,展現對材料深刻的洞察力。
例3:魯迅《拿來主義》開篇選段
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此后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我在這里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征主義的關系,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但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的儀節,說道:拿來!
這是名篇《拿來主義》的開篇語段,典型的“分析一綜合”選段。該文段以“有情的諷刺”先具體分析中國的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做法與事例,之后綜合現象提出了“拿來”的觀點,見解深刻,發人深省。
(二)以“聚合一發散”呈現廣度
聚合材料,就是化繁為簡,確定要討論的話題(問題、命題),然后準確給出觀點(結果、結論)。對材料的發散則要求在聚合材料的基礎上,關聯實際生活情境,縱向關注過去、現在和未來,橫向關注多個社會生活領域,在話題思辨或者說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多個方面進行復雜的實踐論證,尋找更優方案,展現寫作者廣闊的
視野。
例4:信息繭房讓人形成狹隘的認知閉環。從以前的“人找信息”,到現在的“信息找人”,很多人已經慢慢習慣從信息平臺獲取信息,長期接受并沉溺于單一信道中。眼晴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是自己愿意聽到的。比如一個人看到某博士送外賣為生的新聞后,點贊留評“讀書無用”。此后,基于大數據,這個人可能會收到更多類似的信息和案例,讓這個極小概率事件集中出現在他的視野中,反向固化他的“讀書無用論”,并極可能“不接受反駁”。
可以發現,“聚合一發散”的寫法并非觀點之后的事例羅列,而是多種論證方式的統籌建構,既有個例,又有一般性認識,還有理論觀點,是具有廣度認知的綜合呈現,能夠引發讀者的多元思考,值得掌握
(三)以“演繹一歸納”呈現高度
演繹強調從一般到具體,基于一個一般原理推演出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是分析問題的過程,“分而析之”有助于理解復雜問題。歸納強調從具體到一般,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例 5[3]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選擇方捆,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積極地將自我價值融入社會建設中去。方之做人,做一個弘毅、充實的人;圓之處世,做一個靈活變通的人,懂得暫避鋒芒,迂回前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既不能極度追求方,也不能極度追求圓。…
該語段是基于以下寫作材料的開篇段:
秸稈打成圓捆和方捆都可以,區別是圓捆便于滾動,但不好堆積;方捆便于堆積,但不好滾動。屈原有詩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意思是:哪有方枘和圓鑿能夠互相配合?哪有志向不同能彼此相互安處?又有人說:“方是做人之本,圓是處世之道。”
日常寫作教學中,這種二元思辨的話題很多。例5的立意,既沒有在認識層面具體明確方、圓、做人之本、處世之道的關系,也沒有在方法層面給出具體的解決辦法。我們嘗試結合上述立意、思路再作示例分析。
基于“分析一綜合”的方式立意:具體分析方(做人之本)與圓(處世之道)的關系,二者不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是體用關系。具體而言,做人之本與處世之道是不可分離的,做人之本中同時具有方與圓。經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回看例5就能意識到,既然方圓一體,不可分離,那么又何談方圓結合?方(做人之本)與圓(處世之道)聚攏在一個人的身上,就像我們踏上不同的臺階,本身不需要取一舍一或者非黑即白的辯論。
基于“聚合一發散”的方式立意:如何解決“方圓”之問?顯然,最好是方圓兼備,體用融合。這個觀點是如何產生的?結合廣闊的社會生活來看,這個觀點并非被所有人接受。這在論述中就呈現出具體的復雜性,需要更敏銳的洞察力。從這個層面看,“演繹一歸納”本質上與“聚合一發散”存在一致性。
(四)掌握“他說/我說”[4]等開篇方式
寫好開篇段的方式方法是豐富多樣的。“他說/我說”的開篇就不失為一種具體的好做法。“他說”與“我說”是構成一個嚴密論證段落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如果把“我說”看作開篇段的主干,“他說”則為主干添磚加瓦,增加了文段的趣味和可閱讀性。
例 6[4] :《看電視讓我們更聰明》(節選)
幾十年來,我們一貫假定,大眾文化總是穩定地朝著“最小公分母”的方向前進。據說,原因在于“大眾”想要的是麻木、簡單的娛樂,而媒體巨頭們也在努力滿足大眾的需求。但是,…實情恰恰相反:文化傳媒對智力的要求更高了,而非降低了。
“他們說過/我要說”這個開篇屬于有利于學生發揮所長的論證結構。原理在于:好的、有說服力的議論文不僅要提出論據嚴密的觀點(“我說”),更要將自己的觀點與其他人的觀點(“他說”)聯系起來。該寫法具有多樣性和生發性,能激發學生在寫作中繼續探索新的技法。
當然,“他說/我說”只是一種開篇模式。寫作初始需要掌握基本技法(如以模板形式呈現),做好規范,以實現寫作的優質啟動。
三、段落構建:規范結構與深度說理
主體段是議論文的“筋骨”,其邏輯思路直接影響說理力度。如何精心組織段落寫作,讓段落層次清晰、論證有力?如何讓主體段成為邏輯與文采兼具的優質段,實現從“形式合規”到“思想深刻”的跨越?
語言學家張志公認為:“在語言表達中,段落是至關重要的。幾乎可以斷言,能夠寫好一段,一定能寫好一篇。不重視段落的訓練,這是不少學生寫不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一些學生雖反復訓練,作文水平依舊不高的關鍵原因是主體段寫得不夠好。一般來說,一個標準的議論文主體段,需要功能俱全,層次清晰,包含分論點句、闡釋句、事例句、分析句、總結句等。說理是議論文的核心,分析和論證是說理的核心[5]缺少分析和論證的寫作,往往缺乏認知與思維的廣度,缺乏辯證與理性的深度,缺乏邏輯與雄辯的力度。“材料”是血肉,“結構”是“骨骼”,嚴謹的論證結構是考量議論文高下的重要指標[6。真正做到深刻說理,要整體把握作文的論證結構,寫好復雜的主體段,建立論點與分論點、論點與論據、論據與論據之間合理的邏輯鏈條。
(一)追根溯源的主體段
例7:學生習作《龍騰盛世,國潮奔涌》節選
① 國貨緣何受青睞,源于本身的與時偕行、自主創新。 ② 諸多國貨品牌,摒棄“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矜自大,摒棄“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媚外自卑,在古典、傳統與科技、時尚之間,跨界破圈,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和現代消費理念,讓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遇。 ③ 因此,國貨突圍,并風靡世界,理固宜然。
追根溯源,剖析原因,是文章走向深刻的不二法門。該語段針對國貨備受青睞這一現象,運用設問句式“緣何…”提出問題,引發思考,自問自答,營造互動意識;進而順勢詳細釋疑,濃墨重彩,從審視自我、悅納自我、科技賦能等方面剖析原因;最后用“理固宜然”完成了這簡潔的一段——麻雀雖小,引論本論結論俱全,為下文奠基。
(二)具體分析的主體段
例8:錢鐘書《〈宋詩選注〉序》節選
宋的國勢遠沒有漢唐的強大,我們只要看陸游的一個詩題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土》便知。宋太祖知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把南唐吞并,而也只能在他張臥榻上做陸游的這場仲夏夜夢。到了南宋,那張臥榻更從八尺方床收縮為行軍帆布床。此外又寬又濫的科舉制度開放了做官的門路,既繁且復的行政機構增添了做官的名額,宋代的官僚階級就比漢唐的來得龐大,所謂“州縣之地不廣于前,而…官五倍于舊”;北宋的“冗官冗費”已經“不可紀極”。宋初有人在詩里感慨說,年成隨你多么豐收,大多數人還不免窮餓:“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貧!”最高增加到一百倍的收成只是幻想,而至少增加了五倍的冗官倒是事實,人民負擔的重和痛苦的深也可想而知,例如所選的唐庚《訊囚》詩就老實不客氣地說大官小吏都是盜竊人民的“膏血”的賊。國內統治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矛盾因國際的矛盾而抵觸得愈加厲害;宋人跟遼人和金人打仗老是輸的,打仗要軍費,打敗仗要賠款買和,朝廷只有從人民身上去榨取這些開銷,例如所選的王安石《河北民》詩就透露這一點……
作為一個主體段,這一段之所以如此打動人,關鍵在于寫作本身就是對邏輯思維能力的嫻熟運用,是充溢文采、飽含情感的深度思考過程。這一段圍繞分論點“宋的國勢遠沒有漢唐的強大”,從三個角度(國土面積、“冗官冗費”、國際矛盾)層層推進,有理(觀點、層進小觀點)有據(實例、援引文獻數據等),采用例證、引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假設論證、因果論證等手法,有力、有效地論證了觀點。各層次的論證分析都恰當地使用了關聯詞,讓閱讀者一目了然地看到文段嚴密的邏輯鏈條。同時,下一個分論點的產生,都是基于對上一個分論點的深化或發散,在自然而然地思考深化中形成了新的分論點,這樣就讓整個文段的思想認識呈現“階梯式”上升,一步步逼近問題的本質,以結構的力量推動文章的認識走向深刻。
(三)獨具一格的主體段
例9:周國平《奢華降低了我們生活的質量》
① 為了抵御世間的誘惑,積極的辦法不是壓抑低級欲望,而是喚醒、發展和滿足高級欲望。② 我所說的高級欲望指人的精神需要,它也是人性的組成部分。 ③ 人一旦品嘗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樂,面對形形色色的較低快樂的誘惑就自然有了“定力”。 ④ 最好的東西你既然已經得到,你對那些次好的東西也就不會特別在乎了。 ⑤ 物質帶來的快樂終歸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樂才可能是無限的。 ⑥ 遺憾的是,現在人們都在拼命追求有限的快樂,甘愿舍棄無限的快樂,結果普遍活得不快樂。
這一段先提出分論點“抵御誘惑要喚醒、發展和滿足高級欲望”;然后具體闡釋,層層挖掘,邏輯推理;最后用現實反差呼應全文觀點:“奢華降低了我們生活的質量”。整個文段沒有事例,只是不斷深化論證,卻自然而然地引導讀者漸入佳境,乃至對觀點心悅誠服
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寫作,包括段落的寫作,是極其復雜多元的過程,是思想的創造,文字的舞蹈,多姿多彩,妙手天成。上述認識管中窺豹,期待引發大家深思。
[參考文獻]
[1]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紀秋香.依托“概念”,提升寫作表達能力[J].中學語文教學,2022(04).
[3]黃劍.如何擺脫議論文寫作中的折中論[J].語文學習.2024.
[4]杰拉爾德·格拉夫,凱茜·比肯施泰因.高效寫作的秘密[M].姜昊騫,譯.北京:天地出版社,2014.
[5]余黨緒.說理與思辨—高考議論文寫作指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6]何傳躍,張慶芝.巧安排,重有序,邏輯嚴謹事理明議論文的論證結構[J].中學語文,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