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1988),男,高級教師,從事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的“古詩詞誦讀”欄目,收錄了黃庭堅《登快閣》一詩。全詩以登高抒懷為主線,融合了超逸襟懷與沉郁哲思,用典渾成,句法新奇,是公認的宋代七律名篇,其中頷聯(lián)更是流傳千古的名句。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三宗”之首,全詩也自然有體現(xiàn)江西詩派“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等創(chuàng)作理念,但并沒有全然落入江西詩派“好用僻典,煉生詞,押險韻,制拗句,講究語言韻律”的形式主義窠白。全詩在展現(xiàn)“瘦硬奇崛”風格的同時,又展露出了清新自然、自在閑適的精神豐姿,實為黃詩中風骨與神韻并存的難得之作。筆者在引導(dǎo)學(xué)生深入文本感受本詩魅力的過程中,捕捉到了幾處值得商榷的教材注釋,在糾正的同時補錄幾處應(yīng)注未注的內(nèi)容,以期教師讀者對該詩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反哺課堂教學(xué)
一、“快閣東西倚晚晴”之“倚”
“快閣東西倚晚晴”句,詩人用七個字點出了時間、地點、環(huán)境、活動,語言不事雕琢而高度凝練。此句中的這個“倚”字歷來是煉字的重點對象,教材注解將“倚”字注為“倚欄欣賞”,筆者認為此處值得商榷
“快閣”句道出了詩人了卻公事之后登高臨遠的暢快心情,此句中的“倚”字則是將詩人此時的暢快閑適表現(xiàn)得更加具象。詩人并未用“倚欄”“憑欄”這樣的字眼道出詩人此時的具體狀態(tài)和遠眺的方式,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在“倚”字后面接一個“晚晴”,而正是這“晚晴”使得詩的意境就一下子出來了,詩人此時倚靠著美景這一“虛物”,虛物就瞬間變成了實物,不僅變得有質(zhì)地,可倚靠;而且變得有感情,愿意給詩人倚靠,而且似乎是等待著詩人來倚靠,頗有點地壇等待史鐵生的宿命意味。統(tǒng)編教材編者將“倚晚情”注解為“倚欄欣賞”,似乎是又把“虛”還原成“實”了,這就把以我觀物之“晚晴”的人格化特點消弭了。這不僅有違于詩人關(guān)于該句的構(gòu)思初衷,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xué)生在理解此句時的感性詩思。
二、“朱弦已為佳人絕”之“佳人”
“朱弦已為佳人絕”是較為典型的能體現(xiàn)江西詩派“奪胎換骨”“字字要有來處”特點的句子,句中對“伯牙絕弦”典故的化用再明顯不過,教材注解也直接將整句注釋為“這是借‘伯牙絕弦’的典故慨嘆世無知己”,并直接將“佳人”注釋為“知己”,筆者認為此處需要商榷。
如果“佳人”做“知己”解,那和“朱弦已為伯牙絕”幾無區(qū)別,詩人為何要以“佳人”替“伯牙”?在此,“佳人”是可以有“香草美人”般的豐富內(nèi)蘊指向的:佳人就是知己,“因世無知己而絕弦”是一種理解;佳人也可以不實指具體的某一個人,而是理想,“因理想無法實現(xiàn)而絕弦”也是一種理解;甚至佳人就是佳人,“因某位傾慕的佳人遠離而絕弦”也是符合人性的。而且“佳人就是佳人”的理解反而可以增添此句的感性詩思和詩人為人之生氣。郁達夫《釣臺題壁》中的“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寫得是多么的率真坦蕩、具有氣性啊,似乎美酒自古配佳人。教材關(guān)于“佳人”的注解,無疑極大地消解了學(xué)生對于該句的豐富聯(lián)想
三、“青眼聊因美酒橫”之“橫”
此句“青眼”所出典故,教材在注解中作了詳細注明:“《晉書·阮籍傳》載,阮籍善為青白眼,用白眼看世俗禮法之士,用青眼看他喜歡的人。”同時,該注解將“橫”字注釋為“睨視、斜著眼看”,筆者認為此處值得商榷。
因魯迅《自嘲》詩中“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前攝影響,學(xué)生極其容易把“青眼聊因美酒橫”的“橫”字同樣理解成“怒目而視”,這就和“青眼”的語意完全矛盾了,顯得極不友善。而教材將“橫”注解為“睨視、斜著眼看”,并沒有消解這種不友善,和“怒目而視”最多也就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區(qū)別。學(xué)者蔣方認為“‘橫’就是一種‘特立獨行’,一個字寫出詩人遭遇挫折而不悔其志、堅持自我而兀然傲世的姿態(tài)”[1]這樣的解讀十分牽強不說,而且根本沒把“橫”具體是什么意思考據(jù)清楚。
學(xué)者吳晟認為,“橫”是“流動”之意,“青眼聊因美酒橫”就是看到了愛喝的美酒目光流動,而且還舉了宋人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一句為例[2]這就說得很清楚,而且有理有據(jù),符合情境。但是細作考證,古今各大字典中關(guān)于“橫”的釋義,并無“流動”之意。
筆者認為,此處的“橫”應(yīng)該是“充滿”之意,《孟子·滕文公上》有“洪水橫流”句,就是“到處充滿洪水”之意,《后漢書·馮異傳》有“橫被四表”句,就是“充滿(遍布)四面八方”之意,《禮記·樂記》有“號以立橫”句,就是“號令使軍隊氣勢充滿(充沛)”之意。那么將“橫”的“充滿”之意稍作引申,引為“充盈”意,這樣就庶幾接近“目光流動”了。如此,方不失此句之活力。
四、“萬里歸來弄長笛”句的幾處補注
(一)“歸來”
“萬里歸來弄長笛”句,教材并未作任何注釋。而在實際教學(xué)中,學(xué)生卻對該句產(chǎn)生了諸多疑問。比如“萬里歸來”四字,學(xué)生會將其理解成“風塵仆仆地從萬里之外歸來,所以想要歸隱”之意,進而會思考詩人從何處歸來,而不是去考慮要歸向何處。教材中該詩下面的簡略版賞析中,編者將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內(nèi)容概括為:“在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中,詩人感慨知音難覓,唯幸美酒相伴,期望坐上歸船,吹著長笛,與白鷗訂盟,相誓歸隱,永訣機心。”從“坐上歸船”“相誓歸隱”等內(nèi)容看,“歸來”一詞明顯有“歸去”之意,可能考慮到了平仄格律問題,最終詩人選擇了“歸來”一詞來表達歸隱之心。因此,應(yīng)在注解中增補:歸來,實為歸去之意。
(二)“萬里”
在了解了“歸來”實為“歸去”之意后,學(xué)生就能很好理解整句的倒裝現(xiàn)象,應(yīng)為“歸去萬里弄長笛”,具體歸向何處?從詩人仕途失意的普遍規(guī)律來看,自是歸向故鄉(xiāng)。黃庭堅的故鄉(xiāng)在修水縣(今屬江西省九江市),離他作此詩時主政的泰和縣(今屬江西省吉安市)不過三百多公里距離,江西境內(nèi)水路發(fā)達,乘船也不過一兩天的時間。在知人論世之后,學(xué)生不免要對“萬里”一詞產(chǎn)生疑問,程度較好的學(xué)生會將“萬里”理解成一種夸張的手法,卻不知作者刻意夸張的深意。此處的“萬里”顯然不是實指空間距離,而是詩人和故鄉(xiāng)的心理距離,足見想要隱退之艱,知不可乎驟得耳。因此,應(yīng)該在注解中增補:萬里,極言隱退之不易。
(三)“弄”
詩人在此不說“吹長笛”而是“弄長笛”,“弄”字也值得在教材中注一筆。它不是我們所謂的“玩弄”“擺弄”,也不似被王國維所稱道的“云破月來花弄影”(張先《天仙子》)中的“境界全出”的這個“弄”字。“弄長笛”的“弄”,其實是一個專業(yè)的音樂術(shù)語,它是一種吹奏技巧,專業(yè)術(shù)語叫“三調(diào)弄”,可分為“下聲弄”(低吹)、“高弄”(高吹)和“游弄”(低高相間雜吹)。唐代李益《從軍北征》的“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句,歷來詩家將“偏吹”做“遍吹”解,認為“偏”是“遍”的通假字,我認為它不是通假,“偏吹”很可能也是一種類似于高吹低吹的演奏技巧,因為是“橫笛”,所以得用“偏吹”。
從唐人的詩句中可以發(fā)現(xiàn),“弄”字和樂器聯(lián)系在一起時,往往只和笛子搭配,后來發(fā)展到偶爾和其他吹奏樂器搭配,到了明以后,才逐漸擴大到彈奏樂器。根據(jù)《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梅花三弄》作為著名的古琴曲,本身就是改編自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3]。因此,可在注解中增補:弄,一種吹奏技巧。
對“弄笛”之“弄”字進行考證的意義還在于,它告訴我們,古詩詞的教學(xué),“煉字”是需要非常審慎的,好比老師為了讓學(xué)生體會“弄笛”之“弄”的妙處,而和“吹”進行對比,那就枉顧了文化常識,沒有了比較的意義,如果聽課老師中正好有這方面的專家,難免就要被詬病了。事實是,這樣的情況在當下的古詩詞課堂教學(xué)中時常發(fā)生。比如,有老師為了讓學(xué)生理解什么是古詩詞的“煉字”,舉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句子,問學(xué)生“春風又吹江南岸”好不好?這樣的比較的確非常直觀,高下立判,易于學(xué)生理解。但是格律是詩詞的起點,“吹”不符合格律,“綠”符合格律,課堂上懂點格律的學(xué)生一句話就可以讓教師語塞。所以,我們在用比較法“煉字”時,首先要考慮格律、文化常識等基礎(chǔ)性內(nèi)容,在此之上再建立起審美教學(xué)。
五、“此心吾與白鷗盟”句暗含的形象矛盾
“此心吾與白鷗盟”句演化自《列子·黃帝篇》中的《好鷗鳥者》的寓言故事:“海上之人有好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這個故事情節(jié)不太復(fù)雜,但想象力豐富,鷗鳥居然能看穿人心。但以此入詩,并不是黃庭堅首創(chuàng),唐代李商隱《樊南文集·卷八·太倉箴》就有“海翁無機,鷗故不飛”這樣的句子。唐代陸龜蒙在《甫里集》里也寫到:“除卻伴談秋水外,野鷗何處更忘機。”“忘機”二字是道家語,意思是“忘卻機心(巧詐之心)”。后世文人便約定俗成般用“鷗鷺忘機”喻淡泊歸隱、不問世事之心。黃庭堅欲與“白鷗盟”,我們也自然能看到他的歸隱之意。如果以此種理解,那么在學(xué)生眼中,黃庭堅就是一位求隱不得的滿腹牢騷的失意仕人形象。
但我們知人論世來看,他全然不是這樣的形象,在主政泰和的三年里,他為百姓做了大量實事,不僅書寫了《戒石銘》,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天難欺”16個字勒刻在縣衙大門前的戒石之上,來警示自己和同僚要對得起州縣老百姓上交的稅錢。同時還公然抵制不利于民的新法,當時朝廷派售官鹽以斂財,各縣長官不顧百姓困苦而爭報數(shù)量,唯獨黃庭堅體恤民生而不迎合時俗、不虛求政績。在泰和卸任之后,從黃庭堅“知德州德平”“充館閣,除神宗實錄院檢討官”等后來經(jīng)歷來看,他顯然是一位頗有政績的實干家形象。他不僅沒有實現(xiàn)那日快閣之上的玄想,反而官越做越大,“公家事”的泥淖越陷越深。所以,我們就暫且將這快閣之上的“躺平語”當作是一種公務(wù)之余的無聊抱怨吧
統(tǒng)編版教材“古詩詞”誦讀欄目作為沒有“單元導(dǎo)引”,沒有“教學(xué)建議”,沒有“單元研習(xí)任務(wù)”的“三無”欄目,在教學(xué)上可參考的資料本身就極少,而古詩詞作為融合“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核心素養(yǎng)的最完美文本樣式,無疑有著重要的文學(xué)鑒賞價值和素養(yǎng)提升價值。對于《登快閣》一詩中幾處注釋的商榷及補注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對本詩理解,它同時也在提升學(xué)生的文學(xué)審美認知水平,最終使得如空中樓閣般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真正落地。
[參考文獻]
[1]蔣方.癡兒、青眼及白鷗——黃庭堅《登快閣》詩賞析[J].古典文學(xué)知識,2008(05).
[2]吳晟.意態(tài)兀傲風骨絕高——黃庭堅《登快閣》讀解[J].中文自修,1994(08).
[3]劉碩.從朱權(quán)《神奇秘譜》看明代古琴譜的傳承與演變[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