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3年度教學研究專項“立學課堂:指向思維優化的高中語文課堂轉型研究”(編號:JY2023009)。
[作者簡介」(1986),女,一級教師,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教學、學習和評價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依然存在,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而“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為解決這些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1]。它要求教學、學習和評價有機融合、相互促進,構建動態的育人系統,使語文教學能夠更好地圍繞核心素養目標展開,實現從知識傳授到素養培育的關鍵轉變,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文以《赤壁賦》教學為例,探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教學策略,以實現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
一、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背景下“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內涵闡釋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在語文教學中,這四個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
[文獻標志碼]A
“教一學—評”一體化是一種將教學、學習和評價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學習活動,并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及時反饋和有效指導。這種模式能夠充分發揮教學、學習和評價的協同作用,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和培養素養[2] 。
“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緊密相連。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和有效的評價反饋,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在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核心素養的要求,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并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為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背景下“教一學—評”一體化教學策略
(一)設定精準教學目標
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使其能夠流暢地朗讀《赤壁賦》,注意語音、語調、語速和節奏的把握,體會文言文的語言魅力。同時,注重學生文言積累,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如“凌萬頃之茫然”中的“凌”“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中的“馮虛御風”等。通過反復誦讀和理解課文,讓學生能夠準確理解詞語和句式,并能夠在類似的文言文閱讀中進行遷移運用。
在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引導學生分析蘇軾在《赤壁賦》中所表達的復雜情感變化,如從“飲酒樂甚”的歡樂到“托遺響于悲風”的悲涼,再到“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豁達。引導學生思考蘇軾在面對人生困境時所展現出的豁達心態和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探討《赤壁賦》中主客問答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主客雙方的觀點和論據,理解這種寫作手法如何深化文章主題,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在審美鑒賞與創造方面,讓學生體會文中意境的優美和深遠,感受蘇軾筆下自然景觀的壯麗與寧靜,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賞能力。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將《赤壁賦》中的意境轉化為自己的藝術創作,如繪畫、書法或現代詩歌等形式,表達自己對文中美的獨特理解和感悟,提升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赤壁賦》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如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等。讓學生了解蘇軾在文中所展現出的對人生的思考,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
活動一:誦讀感悟,品味語言之美。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韻律和節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從而提高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教師提供誦讀指導,涉及朗讀技巧、語音語調等方面,并制作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的表格供學生參考和記憶。首先,教師進行范讀,讓學生聆聽和感受文章的節奏和韻律;接著學生自由朗讀,嘗試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時注意語速和語調的把握;之后分小組討論文中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的含義及用法,教師適時指導;最后,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誦讀展示,解釋所讀段落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式,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和補充。
活動二:小組探究,剖析情感與思維。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情感變化和思想內涵,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能力。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和討論法,教師提供蘇軾的生平經歷、創作背景等資料,并提出“蘇軾在文中表達了哪些情感?這些情感是如何變化的?你從中感受到了蘇軾怎樣的人生態度?”等探究問題。教師將學生分組并發放資料和問題,各小組圍繞問題討論,分析蘇軾的情感與思想,教師給予指導啟發;隨后小組代表發言,闡述討論成果,其他小組補充質疑,教師總結提升,引導學生形成對蘇軾情感思想的全面認識
活動三:藝術創作,展現審美與想象。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讓學生借助藝術創作表達對《赤壁賦》中意境美的理解和感悟。運用藝術創作法和展示交流法,教師首先提供繪畫、書法、詩歌等多種藝術創作形式的范例,組織學生參觀藝術展覽或欣賞相關藝術作品以拓寬藝術視野。然后,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選擇藝術創作方式。學生創作時,教師加以指導并交流創作思路。創作完成后,學生展示交流作品,介紹創作靈感和表達意境,其他學生欣賞評價,教師總結點評,以激發學生的創意和想象力。
(三)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
多元化評價體系具有評價理念、方式和內容的轉變等特點[3]。在《赤壁賦》教學中,改變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量性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傳統評價方式與現代化技術評價方式相結合,形成“教—學—評”三位一體,充分發揮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作用。同時,評價重點從重結果轉向重過程,從單一評價基礎知識轉向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形成性評價以自我評價為主,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為輔,具有自我診斷、自我校正、自我激勵和教學反饋等功能。在《赤壁賦》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形成性評價。如課堂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參與討論的積極性等;作業分析,通過學生對《赤壁賦》相關作業的完成情況,了解他們對字詞、文意、情感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學生自評互評,學生對自己在《赤壁賦》學習中的收獲、不足進行總結,也可以互相評價對文章的理解、朗讀表現等。教師通過形成性評價能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而調整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指導每名學生。
終結性評價應綜合評估學習成效,采用多元化評估方式。比如,在《赤壁賦》教學結束后,讓學生完成一篇關于《赤壁賦》的賞析文章,評價其對文章的理解深度、文學鑒賞能力;進行測試考評,考查學生對《赤壁賦》字詞解釋、文章翻譯、文學常識等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對文章主題、藝術特色等綜合知識的理解。終結性評價要兼顧結果與能力,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能力提升與全面發展。
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憑借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知識掌握程度、能力發展等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教師評價可以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方向和改進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是對自我問題的歸納、總結、糾正,是建立自我意識的有效手段。在《赤壁賦》學習中,學生可以反思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過程,發現自己在文言知識積累、閱讀理解、情感感悟等方面的優點和不足,從而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學生間相互評價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鍛煉學生思維。在《赤壁賦》的學習討論中,不同學生對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相互補充式的評價有利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總結與反思
(一)實踐效果驗證
在《赤壁賦》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實施“教—學一評”一體化教學策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主動思考、踴躍發言、認真探究,學習氛圍濃厚。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學生積累了文言詞語和句式,能夠準確解釋和運用所學知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在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學生對《赤壁賦》中的情感變化和思想內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認識,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在審美鑒賞與創造方面,學生欣賞到了《赤壁賦》中優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感知能力增強,部分學生通過藝術創作展現了自己獨特的審美創造能力。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學生深入了解了《赤壁賦》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增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感,文化自信得到了提升。同時,教師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反思與展望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例如,在教學活動設計中,部分活動對教學時間和教師指導能力要求較高,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確保教學進度不受影響;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存在“搭便車”現象,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小組合作的組織和管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多元化評價體系的實施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評價標準制定、評價過程組織和評價結果分析,教師的工作負擔較重,需要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評價工具和方法,如利用信息技術平臺輔助評價等。
今后應繼續優化“教一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改進,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同時,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支持,提升教師實施“教一學—評”一體化教學的素養和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高中語文教育的發展需求,培養具有扎實語文功底、創新思維和文化素養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韓吉旺.“教—學—評”一致性的基本問題解析[J].基礎教育課程,2025(05).
[2]任春霞.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高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策略[J].教育,2025(07).
[3]黃娟,葉秋池.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多元化評價探析[J].教育科學論壇,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