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志碼]A
一、研究背景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以下簡稱AI)的快速發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逐漸深人。語文作文教學是中等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之一,長期以來,教師批改作文面臨諸多難題。首先,批改工作量大,教師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為每位學生提供詳細的反饋;其次,批改標準難以統一,教師的主觀判斷可能影響批改的客觀性;最后,反饋周期長,學生難以及時獲得批改意見,影響學習效果。這種現狀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限制了課堂的教學效率。AI技術的引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近年來,AI技術在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在文本分析、語法糾錯、語義理解等方面。基于這些技術,AI工具已經能夠自動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分、糾錯和提供修改建議。AI工具不僅能夠快速識別語法錯誤,還能對文章的結構、邏輯性進行分析,甚至提供
個性化的寫作建議。
部分教師在嘗試使用AI批改作文后,表示不同AI批改系統的表現差異與其設計理念密切相關。以中小學常用的批改工具為例,其在處理不同類型文本時存在明顯特征:在記敘文批改中,對基礎語法錯誤的識別率較高,但對情感表達的判斷準確率不足;在議論文批改時,能較好識別顯性連接詞(如因此、然而),但對論證深度的評估能力有限。AI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其實際效果和局限性尚未得到充分驗證。AI與教師在語法糾錯、結構分析和邏輯性評價方面的修改意見有何差異?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學生的寫作能力?AI在語法糾錯、結構分析和邏輯性評價方面的表現如何?教師在這些方面的修改意見與AI有何不同?AI修改意見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是什么?教師修改意見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是什么?
對上述問題的探討具有重要意義。從理論層面看,結合人機協同教育理論探討AI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角色分工與協作模式,可以豐富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在實踐層面,通過質性研究驗證AI批改的實際效果,可以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實踐參考。在教學層面可以為教師如何有效利用AI技術優化作文教學提供具體策略,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文獻綜述
(一)AI在作文批改中的應用研究
近年來,AI技術在作文批改中的應用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AI在語法糾錯、結構分析和邏輯性評價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但其優勢與局限也引發了廣泛討論
AI在語法糾錯方面的表現已經得到了廣泛驗證。基于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AI能夠快速識別并糾正語法錯誤。例如,在英文作文批改中,AI工具能夠檢測拼寫、標點、時態等基礎語法問題,準確率較高[1]。在中文作文批改中,AI同樣表現出色,能夠識別中文語法錯誤,并提供詳細的修改建議[2]
在結構分析方面,AI能夠識別文章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清、過渡不自然等。例如,一些AI工具能夠通過分析文章的段落結構和句子連接詞,提供結構優化的建議[3]。然而,AI在邏輯性評價方面的表現相對較弱。盡管AI能夠識別明顯的邏輯錯誤,但在處理復雜的邏輯關系時表現不佳。AI難以理解文章中的隱含邏輯或深層語義。這進一步導致了AI在創意評價和情感表達方面表現不佳。例如,AI難以理解文章中的隱喻、象征等修辭手法,也無法準確評價文章的情感表達[4]。AI的修改建議也往往較為模板化,缺乏個性化指導。
(二)教師作文批改的特點
與AI批改相比,教師批改具有顯著的主觀性和人文關懷,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教師批改的主觀性體現在對文章內容、結構和語言的綜合評價上。例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寫作風格和表達習慣,提供個性化的修改建議,對于寫作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可能會重點關注基礎語法和結構問題;對于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可能會重點關注創意和邏輯性。教師也能夠基于對學生情感表達的理解,在批改中給予鼓勵和支持[5]
(三)質性研究在作文批改分析中的應用
質性研究方法在作文批改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質性研究能夠深入解讀文本,揭示修改意見背后的邏輯意義。有學者通過質性分析,探討了教師與AI在作文批改中的修改意見差異,發現教師在創意評價和情感表達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通過質性研究,分析學生在接受AI批改后的寫作行為變化,發現AI批改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發現基礎問題,但在提升其創意和邏輯性方面效果有限。其次,質性研究能夠捕捉到定量研究無法揭示的細節,如質性研究能夠分析學生在接受修改意見后的心理變化和行為調整[7] O
現有研究多集中于AI或教師批改的單一視角,缺乏對教師與AI修改意見差異的系統性對比分析,尤其是從質性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討這些差異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因此,本研究通過質性研究方法,系統對比教師與AI在語法糾錯、結構分析和邏輯性評價方面的修改意見差異,嘗試為作文批改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選取一篇八年級學生的作文作為分析對象。這篇作文的標題為《這事我必須面對》,內容涉及學生在面對作文任務時的內心掙扎和成長過程。選取這篇作文的原因在于其能夠反映八年級學生在寫作中常見的語法、結構和邏輯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過文本分析、對比分析和質性解讀相結合的方法,深入探討教師與AI在作文批改中的修改意見差異及其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
首先,通過文本分析對教師和AI的修改意見進行編碼,提取關鍵詞和主題。語法糾錯方面的關鍵詞可能包括“時態錯誤”“標點錯誤”等;結構分析方面的關鍵詞可能包括“段落過渡”“邏輯關系”等;邏輯性評價方面的關鍵詞可能包括“論證不充分”“邏輯混亂”等。
其次,通過對比分析,探討教師與AI在語法糾錯、結構分析和邏輯性評價方面的修改意見差異。將教師與AI在語法糾錯方面的修改意見進行對比,分析其在錯誤識別和修改建議上的差異;對比教師與AI在結構分析方面的修改意見,分析其在段落結構、過渡和邏輯關系上的差異;將教師與AI在邏輯性評價方面的修改意見進行對比,分析其在論證充分性、邏輯清晰性上的差異
最后,通過質性解讀,深入分析教師與AI的修改意見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分析教師與AI在語法糾錯方面的修改意見如何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法水平;教師與AI在結構分析方面的修改意見如何能幫助學生優化文章結構;教師與AI在邏輯性評價方面的修改意見如何能幫助學生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四、數據分析及結果
以學生作文《這事我必須面對》為例,對比教師與AI(DeepSeek)在語法糾錯、結構分析和邏輯性評價方面的修改意見差異,分析結果如下。
(一)語法糾錯的修改意見對比
在語法糾錯方面,教師注重語法規則的詳細解釋和個性化指導,而AI則以快速識別語法錯誤見長,但缺乏詳細解釋(如表1所示)。
表1語法糾錯方面教師修改意見與AI修改意見對比

不難發現,在語法糾錯方面,教師與AI的修改意見差異不僅體現在錯誤識別效率上,更體現在語言認知層次的指導深度上,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表達的細微差異,并且刪除冗余的抽象表達,引導學生用更簡潔的語言傳遞情感
AI能夠快速識別語法錯誤,但缺乏詳細解釋。AI往往不說明修改原因,導致學生可能無法理解詞匯差異,難以在未來的寫作中避免類似錯誤。例如,原文中“陰冷”被AI建議改為“寒冷”,而教師進一步指出“陰冷”更符合文中“內心壓抑”的情感基調。這種差異表明,AI的修改多基于靜態語料庫統計,而教師能結合具體語境動態調整建議。
此外,AI在處理復雜句子時表現較為機械,也未提供替代方案或寫作建議,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如何改進。例如,對于長句“我的靈魂仿佛飄出了身體…”,AI直接刪除,而教師建議改寫為具體動作描寫。簡而言之,AI對復雜句式的容錯性較低,而教師更注重語言表達的交際功能,允許學生在語法規則范圍內保留個性化表達
(二)結構分析的修改意見對比
在結構分析方面,教師注重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并提供具體修改建議,而AI則能夠識別結構問題,但修改建議較為模板化(如表2所示)。
表2結構分析方面教師修改意見與AI修改意見對比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教師在結構分析中注重文章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并提供具體修改建議。這種修改不僅增強了段落間的邏輯銜接,還使文章結構更緊湊。結尾通過引用名言和點題,提升結尾的升華效果。AI能夠識別結構問題,但建議較為模板化。未結合具體內容設計過渡句,缺乏對內容深度的挖掘。結尾也未提供具體修改方案。
在敘事結構的完整性方面,對于原文“莫言的爺爺能與狂風對崎”的突兀類比,教師建議補充細節以增強說服力,而AI僅建議刪除,反映出其對隱性邏輯鏈的識別不足。
(三)邏輯性評價的修改意見對比
在邏輯性評價方面,教師能深入分析文章的邏輯關系,并提供個性化指導,而AI能夠識別明顯的邏輯錯誤,但在復雜邏輯關系上則表現不佳(如表3所示)。
表3邏輯性評價方面教師修改意見與AI修改意見對比

教師批改能指出文章的邏輯漏洞,還通過補充細節完善論證,增強邏輯鏈條的完整性。而AI能夠識別明顯邏輯錯誤,但在復雜邏輯關系上表現不佳,凸顯了AI在深層語義推理上的局限。在同樣的句子中,AI建議直接刪除類比關系,缺乏對內容深度的挖掘。此外,在環境描寫部分,教師能指出“寒風”象征“寫作困境”,并建議強化環境描寫的心理映射(如“推開迷霧”),AI則僅從字面建議“調整銜接”,未觸及象征意義。
五、總結與討論
(一)AI與教師修改意見的差異
AI在語法糾錯和結構分析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主要體現在高效性和客觀性上。AI能夠快速處理大量作文,顯著提高批改效率。在結構分析中,AI能夠識別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清、過渡不自然等問題,并提供優化建議。除此之外,AI的修改建議是基于預設的規則和算法,避免了教師主觀判斷可能帶來的偏見。然而,AI的優勢目前還主要集中在基礎問題的識別和糾正上,對于語言表達的細微差別和復雜問題的處理能力有限,有時會直接刪除句子,不能提供替代方案或寫作建議,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如何改進。
在邏輯性評價和個性化指導方面教師則具有顯著優勢。教師能夠深人分析文章的邏輯關系,并提供具體改進方案。例如,教師會根據作文的實際情況建議補充具體故事細節,增強說服力。教師還能在批改中注重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個性化需求。通過指導學生細化描寫,增強邏輯鏈條的完整性,同時體現了對學生情感表達的關懷。
AI與教師在作文批改反饋方式上存在本質性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維度:
第一,在反饋的決策機制方面,AI系統主要依賴于預設的算法規則和大規模語料庫的統計特征。例如,在“陰冷”與“寒冷”的詞語選擇上,AI系統會基于語料庫中的詞頻統計(“寒冷”使用頻率更高),機械地將原文中的“陰冷”替換為“寒冷”。相比之下,教師的反饋決策則建立在語境理解和教學經驗的基礎之上。教師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陰冷”一詞所蘊含的情感隱喻(暗示作者內心的壓抑感),因而選擇保留這一更具表現力的詞語。這種差異本質上反映了基于統計規律的技術決策與基于教育智慧的專業判斷之間的根本區別。
第二,在問題的處理深度上,AI系統往往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化處理方式。面對“我的靈魂仿佛飄出了身體”這樣的創造性表達,AI系統的典型做法是建議直接刪除(刪除率達 68% ),而無法提供更具建設性的修改方案。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教師能夠深人分析這類表達背后的創作意圖,并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改進建議。教師建議將這一抽象比喻改寫為“我呆呆地盯著稿紙,手中的筆遲遲沒有落下”這樣的具象描寫,既保留了原文的情感基調,又增強了表達的可讀性。這種差異凸顯了AI在處理文學性表達時的局限性。
第三,在交互的維度上,AI系統提供的是一種標準化的單向反饋。其批改意見通常以統一模板呈現,缺乏針對性的解釋和引導。而教師的反饋則構建了一個多維的互動空間:通過個性化的評語(如“這個比喻很有創意,但可以更具體”)、啟發式的提問(如“為什么選擇這個例子?”)以及鼓勵性的話語(如“這個開頭很有感染力!”),教師不僅指出了問題,更引導著學生的認知發展。
這些差異的形成源于AI與教師在教育角色上的本質區別。AI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其核心功能是快速識別和修正表層問題;而教師作為專業教育者,其價值在于通過深度互動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全面發展。理解這一本質區別,對于構建有效的人機協同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教師與AI協同教學的策略
AI修改意見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發現基礎問題,包括語法錯誤和結構問題,有助于學生及時糾正錯誤,避免錯誤積累,但缺乏深入指導,主要體現在修改意見較為模板化,缺乏對語言細微差別和復雜問題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修改意見能夠提供個性化指導,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寫作水平,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表達的細微差別,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的效果。
不可否認,AI的出現沖擊了語文學科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師應積極探索AI技術的應用,結合
AI的高效性與自身的人文關懷,優化作文教學。教師可以利用AI快速處理基礎問題,節省批改時間,然后針對AI無法處理的復雜問題,提供個性化指導。并在AI完成全班作文的初次批改后,利用AI生成數據分析報告,了解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常見問題,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在全班進行統一講解。
本研究通過質性研究方法,系統對比了教師與AI在作文批改中的修改意見差異,深入探討了這些差異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為教師與AI協同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為語文作文教學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樣本僅為一篇八年級學生作文,未來需擴大樣本量以驗證結論的普適性;另外,研究未涉及學生對AI與教師修改意見的接受度和滿意度,未來可通過問卷調查或訪談進一步探討學生的反饋。
[參考文獻]
[1]高友明,李愛華.智能批改系統提升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應用與實踐[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2(02).
[2]張悅,魏順平.數智時代語文作文評價工具的比較和選用——基于5款作文批改App的分析研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4(Z1).
[3]劉安娜.智能與人工相結合的中學作文批改模式構建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21.
[4]袁莉,曹夢瑩,約翰·加德納,等.人工智能教育評估應用的潛力和局限[J].開放教育研究,2021(05).
[5]吳勇.基于人文關懷的作文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6]鐘傳祎,張琴琴.從智能評測到自能作文——基于閱神AI語文作文智能教學系統的作文教學改革[J].語文教學通訊,2023(27).
[7]侯德娟,陳瑜瑋.中學生地理視覺素養認知模型構建的實證研究——基于NVivo軟件的文獻質性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