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1985),女,高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整本書閱讀”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學習任務群之一。同時,新課標要求教師要“認識信息技術對學生閱讀和表達交流等帶來的深刻影響,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變革中的價值和功能。”[1]可見,在數字化閱讀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引導小學生深入閱讀已成為語文教育的時代課題。
“快樂讀書吧”作為統編教材中引導課外整本書閱讀的重要載體,其教學實效直接影響學生閱讀素養的形成。然而,當前小學“快樂讀書吧”的教學實踐仍面臨不少困境,教育者可借助生成式AI重構閱讀指導體系,統籌課內課外、集體與個人的閱讀活動,融合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主閱讀,實現“快樂讀書吧”的功能嬗變
一、現狀審視:任務群視野下“快樂讀書吧”的內涵解讀
(一)整本書閱讀中“教、讀、評”的缺失
1.教,缺體系,課外閱讀的“課內化”與 “課程化”不足
新課標提出“整本書閱讀”任務群,但不少教師仍將其視為課外補充,而非正式課程內容教學設計零散,閱讀指導往往依賴教師個人經驗,缺乏系統;資源整合薄弱,未能將“快樂讀書吧”推薦書目與教材單元主題有機融合,導致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割裂;技術支持表層化,部分教師僅用短暫的時間、簡單的課件呈現書籍封面、作者簡介、內容梗概等,后續便采用“簡單打卡”甚至“放任自讀”的方式推進,不能發揮信息技術在深度閱讀中的支架作用,
2.讀,缺韌性,學生閱讀興趣與持久力的雙 重困境
整本書閱讀的核心是培養學生“讀完整本書”的耐力與“讀透一本書”的思維力,從而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然而,對于大篇幅的文章,若缺乏持續閱讀的支持機制,學生難以沉浸式閱讀2]。部分學生僅翻閱插圖或摘要,導致“虎頭蛇尾”的現象普遍存在,閱讀也大多停留于情節記憶,缺乏批判性思考和審美體驗。
3.評,缺標準,導致反饋機制模糊性與評價工具單一性
有效的閱讀評價應兼顧過程性與結果,但學生整本書閱讀的現狀卻是:教師難以及時跟蹤學生課外閱讀進展,大多僅通過讀后感或測驗判定效果;未建立“快樂讀書吧”的閱讀素養評價指標,如信息提取、推理判斷、文化體悟等;評價的主體較為單一,多由教師主導,缺乏學生自評、生生互評、AI輔助評價等多元方式。
多樣性,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第三層次是歷史認知。四大名著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感受到歷史風云的變幻,增強文化認同感。而這些主題定位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學生的閱讀和師生的共讀活動來實現
(二)“快樂讀書吧”之于整本書閱讀的要義 3.導向策略的延展
1.導向文本的擇選
“快樂讀書吧”是統編教材中引導課外整本書閱讀的重要載體,文本的選擇是整本書閱讀的起點。如何選擇合適的版本?首先,以新課標為依據。新課標在“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部分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還特別推薦了包括小說、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科普科幻作品等在內的多種體裁。以五年級為例,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古典名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其次,以教材的安排為方向。教材單元編排與“快樂讀書吧”的書目推薦具有內在一致性。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編排了《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等課文后,在緊跟單元后的“快樂讀書吧”中推薦閱讀中國四大古典名著。這種編排體現了編者的良苦用心:通過課內節選激發興趣,再通過課外整本書閱讀深化理解。最后,以學情的特點為參考。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閱讀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原著對多數學生來說存在較大難度。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基礎上,能夠對生僻字詞進行拼音標注,對復雜句式進行了適當改寫,并配有精美的插圖和閱讀提示語,更符合五年級學生的閱讀實際,建議選擇由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版四大名著作為閱讀版本。
2.導向主題的定位
“快樂讀書吧”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以五年級下冊推薦的古典名著閱讀為例,其主題定位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這個主題包含三個層次的文化內涵:第一層次是人物品讀,如引導學生品讀忠義雙全的關羽、仗義疏財的宋江、機智勇敢的孫悟空等人物,培養其人文素養。第二層次是命運體悟,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武功高強的林沖最終被逼上梁山?為什么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最終要戴上緊箍?通過這些問題的探討,可以初步領悟人生的復雜性和
“快樂讀書吧”其本質是對各冊課外閱讀的引領,它既不同于傳統的自由閱讀,也區別于課內的精讀教學,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閱讀引導,架起課內與課外、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之間的橋梁,它的重要價值在于閱讀策略的指導。統編語文五下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這個要素在“快樂讀書吧”中得到了充分延展。首先是閱讀方法的遷移。在課文學習中,已經滲透了古典名著的閱讀方法,如借助注釋理解難詞,聯系上下文領悟內容,跳過不影響理解的生字等。在“快樂讀書吧”的整本書閱讀中,這些方法將得到進一步應用和鞏固。其次是文體特征的把握。中國古典名著大多采用章回體結構,每個章回既有獨立性又有連貫性。“快樂讀書把”就引導學生關注文體特點,如通過“章回標題猜內容”,幫助學生掌握章回體小說的閱讀策略。最后是閱讀深度的推進。“快樂讀書吧”不是簡單要求學生讀完書,而是通過任務驅動促進深度閱讀,將淺層的情節記憶轉化為深度的思維訓練,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閱讀品質。
上述“快樂讀書吧”的“三導”要義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好的文本選擇是基礎,明確的主題定位是靈魂,有效的策略指導是保障。只有三者協同發力,才能真正發揮“快樂讀書吧”在整本書閱讀中的引領作用。
二、輔助轉型:生成式AI賦能古典名著閱讀的路徑探索
(一)導讀:提供“從開始到最后”的“情緒”價值
針對學生整本書閱讀中“缺韌性”的核心問題,可構建全程情緒陪伴機制,通過智能化手段為學生的閱讀旅程注入持續的情感動力,有效解決閱讀興趣難以維持、持久力不足等現實困境。
1.私人定制閱讀計劃
一般在閱讀整本書之前,學生都會對名著的內容進行整體了解,確定閱讀的時間安排和進度計劃,以便更好地掌握閱讀的節奏和重點。借助AI可以幫助學生制定個性化閱讀方案。學生可以從預設完成時間、每日閱讀時長、復讀重點篇章等方面著手與AI對話,自動生成包含“預讀期”“適應期”“重溫期”的閱讀方案,讓自主閱讀更系統。
2.智能伴讀精靈系統
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維持持續的閱讀興趣是確保閱讀效果的關鍵。基于AI技術的伴讀,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在長篇閱讀中容易出現的興趣衰減問題,通過多維度互動陪伴,讓閱讀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伴讀精靈”智能體具備三大核心功能:首先是教師數字分身功能[3]。生成式AI大都可以自定義虛擬形象和聲音,學生就可以錄制教師、家長或者自己喜歡的人物的導讀語音。學生可以根據書籍內容智能匹配不同的陪伴模式,比如在閱讀《西游記》時選用輕松幽默的語音語調,而在閱讀《三國演義》時則轉為莊重深沉的風格。其次是實時互動功能。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有需要可以適時對智能體提問,與之交流,如:“你覺得主人公接下來會怎么做?”激發思考興趣。最后是進度激勵功能。將“伴讀精靈”智能體馴化為會用欣賞、鼓勵的眼光評價整本書閱讀效果,通過虛擬勛章、語言表揚等及時給予學生正面而有溫度的陪伴。
(二)推進:給予“從單一到多元”的“追劇”體驗
針對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推進中“缺體系”的核心問題,教師可借鑒“追劇”式的沉浸體驗設計,聚焦小說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通過技術賦能實現從碎片式理解到系統性把握的轉變。
1.情節脈絡可視
基于“章回體”敘事特點,利用AI可以智能梳理小說的情節,如《西游記》取經路線圖。以往的指導推進中,教師一般建議學生動筆在紙上進行手繪路線圖,這種傳統做法耗時長、任務重,且沒有美術特長的學生難以完成任務。借助AI,學生只需輸入人物、取經地、遇到的妖怪等關鍵信息,系統即可自動生成情節圖。若能在路線圖上將文字、圖像和顏色等融為一體,就能形成更為生動的視覺呈現,便于學生趣味性地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除了以地點轉換為中心進行繪制,也可以從人物鋪開關系圖。如《水滸傳》,小說的開始章節并無明確的主角,是圍繞史進、魯智深、林沖等英勇人物逐步展開故事。這種連續登場的好漢形象,對初讀的學生而言可能造成記憶混淆。教師可以指導他們緊隨故事發展,借助核心人物、所遇事件、引出英雄等要素,借助AI繪制水滸時間軸,協助他們厘清線索,從宏觀層面把握《水滸傳》中的人物架構、情感沖突等,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投入,閱讀體驗也更為流暢。
2.人物矩陣分析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是把握作品內核的關鍵環節。如果僅讓學生進行簡單的人物性格概括和片段分析,難以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立體的人物認知。借助AI技術,為學生打造沉浸式的人物分析體驗,讓文學形象真正“活”起來。例如:分析孫悟空的形象,使用AI生成包含“基礎檔案-性格光譜-經典臺詞-他人評價”四維度的電子名片,從基礎檔案里提取孫悟空的出身、年齡、外貌等基本信息;從性格光譜中聚集超凡戰力和英雄主義、桀不馴與反抗精神等全面性格;從經典臺詞中提取“大鬧天宮”時的狂妄語錄與“取經后期”的成熟對白從而形成對比;從他人評價中匯總《西游記》中各路神仙對孫悟空的看法,制作成思維人物電子名片,突破以往對人物單一、扁平的分析模式,構建起多維立體的認知體系。由此,使學生對孫悟空猴性、人性、神性的形象理解深度得以顯著提升。
3.環境特征解密
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時,環境描寫往往容易被忽視。但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的環境,對作品氛圍營造和主題表達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AI,我們可以突破傳統教學中環境分析的抽象性局限,為學生打造身臨其境的場景體驗,讓學生可觀、可感真正的文學空間。《西游記》中有很多神幻的場景,上至天庭下至地府,若能先通過閱讀文字進行想象、再通過3D模態直觀,對學生理解這部神話中的取經路之艱難大有益處。借助AI,能夠將文字描述轉化為三維立體場景,輸入提示詞生成瀑布飛瀉、洞內石桌石凳齊備的立體水簾洞奇觀、凌霄寶殿的空間全景。同樣,這種技術賦能的場景生成,也能讓學生“走進”《紅樓夢》中大觀園的亭臺樓閣,或“親歷”《三國演義》中赤壁的烽火連天,使他們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將達到全新高度,
(三)分享:跨越“從淺閱到深讀”的“時空”對話
針對古典名著閱讀中“缺評價”的難題,可通過生成式AI技術構建時空交錯的多元對話,促進貫穿閱讀全程的動態評估,有效解決反饋模糊、標準缺失等評價痛點
1.增強過程性評價的頻次
借助生成式AI智能體伴讀精靈的教師數字分身功能,能夠實現與學生一對一的閱讀交流,并跟蹤、評價學生閱讀的全過程。學生可以就自己的閱讀計劃、閱讀痕跡(如批注、導圖、讀后感等),通過語音、文檔或者圖片發送,由智能體調動知識庫對閱讀過程性資料進行對比評價,并給出優化建議;學生和教師也可以通過智能體鏈接分享對其進行點贊、質疑或補充,實現自評、生評和師評的互動融合。
2.聚焦總結性評價的深度
借助AI平臺開發總結性測評,創建知識競賽試題、圖形選擇、劇情接龍等,對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后的總結性評價,以此掌握學生閱讀的整體成效。如聚焦“三國演義的魅力何在?”除了讓學生分享對扣人心弦的謀略情節、鮮明立體的英雄人物等閱讀痕跡的展示交流外,還可以借助AI平臺,讓學生與數字人作者跨越時空對話,詢問“羅貫中”:“水滸傳的英雄結局為何大都很悲壯?”這樣突破傳統的閱讀收獲,讓學生真正走進了名著的世界,更好地理解經典名著的魅力所在,為深度閱讀提供了可能
三、邊界把握:技術驅動古典名著閱讀革新中的風險規避
(一)警惕過度依賴技術
1.正確定位“輔助閱讀”與“深度品讀”
在數字化閱讀浪潮中,我們既要善用技術賦能,更需警惕過度依賴技術導致的閱讀能力退化問題,避免“輔助閱讀”替代“深度品讀”,這就需要師生對技術工具進行合理定位。AI的角色應是“助推器”而非“替代品”,要引導學生建立好“技術輔助-文本回歸”的良性循環,最終回歸到學生自己對文字的閱讀和品味。
2.合理平衡“技術交流”與“自我思考”
在與AI互動中要指導學生強制馴化AI智能體,對話時不讓其直接輸出想要的答案,而是用啟發式的模式,層層深入,與學生進行閱讀交流。如此,學生也將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和創造者,學習將更加個性化和高效[4] 。
(二)避免通盤信任AI
AI技術的深度介入正在引發新的認知危機,“AI輸出即標準答案”的定式,正在悄然侵蝕學生的思辨能力。
這就要求學生帶著批判性的眼光與AI展開交流,對不熟悉的AI回答追問“為什么”追溯文本證據[5]。總之,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復讀機”,而是造就“AI駕馭者”。當學生在《水滸傳》閱讀中既善用AI梳理108將的關系網,又能對“招安結局”提出比AI更深刻的批判;當他們在《紅樓夢》賞析時既能借助技術工具,又能從“好了歌”中讀出AI無法捕捉的生命感悟時,才真正守住了古典名著的本質。
綜上所述,生成式AI技術支持下的“快樂讀書吧”古典名著閱讀的新模式,是新課標對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期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完成率,解決傳統閱讀教學的痛點,通過“人機協同”的方式培養學生深度閱讀能力,可以提升他們的數字素養和文化自信。但同時也需警惕技術依賴導致的風險,真正實現古典名著的閱讀從“要我讀”到“我要讀”再到“我會讀”的轉變,最終達成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葛新月.基于AI技術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化研究[N].考試報,2025-04-18(005).
[3]黎加厚,牟艷娜.邁向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學行動[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4(04).
[4]朱彤.數字技術賦能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創新實踐[J].新科技與教育,2025(03).
[5]再穎,周家翠.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路徑研討[J].西藏教育,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