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1994),男,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福建師范大學閩學研究特約研究員,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文獻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7.2/G633.3 [文獻標志碼]A
“送別”是詩歌中“事象”的一種,與“意象”相區(qū)別。“‘事象’的核心特點在于,它不是單純的形象,而是對事的要素的提取和捕捉,以呈現(xiàn)動態(tài)的、歷時的行為和現(xiàn)象。”[1]因詩體賅備于唐代,送別詩發(fā)展到此時,在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風格和模式上,更為豐富、多樣且成熟。送別是相逢的結(jié)果,相逢是送別的起因,生命個體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到生命的結(jié)束,一直在反復地體驗相逢到離別的過程,相逢就像夢中,送別則如夢醒。夢又有大夢和小夢之別:大夢,《莊子·齊物論》云:“占之夢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2]指生死之際的大離大別,可以是個體個人的生死體驗,如易等之際的詩文最能體現(xiàn);也可以是個體參與其他個體生死過程的體驗,如賀舉子詩、挽詩、誅碑祭祀文等。至于小夢,則是個體與個體之間體驗得最多的離別。從詩歌產(chǎn)生之后,頻繁的小夢—即離別這一事象,已被詩人察覺并入詩,如《詩經(jīng)》中的《燕燕》《渭陽》等。詩人在小夢中游宴賞景,常常有即席、即景、即事之作,用文字留下夢中美好的體驗,并與同行者進行情感的互動。游宴結(jié)束,詩人從小夢中醒來,與同行者揮手告別,送別的過程與夢中的美好體驗形成劇烈反差,這種反差對詩人的心靈造成了震蕩,以至于形之于詩文中進行消解,送別詩的創(chuàng)作也就隨之逐漸成為社交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流程和技能。
唐代詩人群體擴張,詩人之間的交際活動更顯頻繁。在一次次的夢中、夢覺體驗中,詩人送別詩中的空間感越來越分明且強烈,在古代詩學批評中往往呈現(xiàn)為“情景”或者“虛實”。詩學批評中“情景”和“虛實”范疇的相關(guān)問題已經(jīng)是老生常談,從陸機的“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3],到劉勰的“江山之助”[4],再到近代王國維的“有我”與“無我”之境的論述,等等。就其實質(zhì)而言,通過“情景”“虛實”調(diào)動組合形成的“意境”,是由詩人筆下意象所處時空的跳躍造成,這種跳躍能夠強化詩人的情緒體驗呈現(xiàn),使送別詩更有感染力,從而給送別詩的直接接受者一—同行者,間接接受者一—之后不同空間中的讀者,與其記憶(或者說是離別經(jīng)驗)結(jié)合,造成心靈“回蕩”的真實參與感。在所有詩作的創(chuàng)作中,可供詩人調(diào)度的無非三個空間維度的意象,即過去、現(xiàn)在、未來,而細繹唐人的送別詩,其特別之處在于對“送別”這一事象進行創(chuàng)作時,既能夠從單一的維度人手,訴說這場夢的追念、覺醒或者延續(xù);也能夠從復合的維度人手,在追念、覺醒和延續(xù)三者間來回拉扯,通過比重的調(diào)整,即不同維度的描寫占用篇幅的多少,來激起文本接受者心靈的“回蕩”。
一、相逢如夢:送別詩中的空間調(diào)度模式
(一)單一維度創(chuàng)作模式
以單維模式進行送別詩創(chuàng)作,雖然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供詩人選擇,但是因為“送別”這一事象的限制,不管送別的起因相逢有多么地綢繆悱側(cè),最終還是要歸結(jié)到現(xiàn)在的離別;不管對送別后的未來有多么美好、多么哀傷的幻想,也要點出現(xiàn)在的離別。所以,并不存在單獨過去維度創(chuàng)作的送別詩,那只能算是上文提到的即事、即景、即席之作,也不存在單獨未來維度創(chuàng)作的送別詩。這樣,單維模式的送別詩創(chuàng)作,實際上只有圍繞夢的覺醒之時的單獨現(xiàn)在維度的創(chuàng)作,以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送沈子福之江東》最為典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5]2204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這首送別絕句,在沒有使用任何典故、華麗辭藻的情況下,受到后代詩家的一致好評,如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卷十三:“渾然天成。”應時《李詩緯》評首二句:“敘事有致。”末句:“收得送意。”總評:“不言情卻使人情深。”又(丁)龍友云:“使于送別吟時吟之,自使人淚下。”徐增《而庵說唐詩》:“黃鶴樓在武昌縣,白于樓上送孟浩然。首便下‘故人’二字,扼定浩然便牢固得勢。‘西’字好,遂緊照揚州,以揚州在武昌之東。此時浩然意在揚州,故云‘西辭黃鶴樓’也。揚州乃煙花之地,三月又煙花之時。下者,從上而下,武昌在上流故也。‘孤帆‘是浩然所乘之舟之帆。遠影,浩然已掛帆而白猶在樓上佇望。‘碧空盡’,漸至帆影之水從天際之管流來,而已有神理在內(nèi)。詩中用字須板,用字須活,板則不可移動,活則不可捉摸也。”5]2206篇意直白,灼然可見,寫“送別”事象,從第一句到第四句,都是寫現(xiàn)在送別空間。那么,這首以單獨現(xiàn)在維度模式創(chuàng)作的送別詩如何能做到“板”且“活”,且達到讓接受者的心靈受到“回蕩”而獲得好評呢?答案是對于現(xiàn)在送別空間中的動態(tài)把握,從而呈現(xiàn)空間感,即夢覺這一刻的流動書寫。
第一,這首絕句的流動書寫體現(xiàn)在四句雖然都是以李白自身視角說“故人”的行動如何,但前兩句是由主語“故人”領(lǐng)出的“西辭”和“下”兩個動作,而后兩句則是隱去主語李白,由“孤帆”“遠影”“碧山”三個并列名詞引出的“盡”和“見”兩個動作,第三句的“孤帆”替換了第一句的“故人”,“孤帆”又與“遠影”“碧山”互相替代,最后一句的“流”實際上也替代了“故人”,因為詩人知道盡管“盡”,故人的孤帆仍在長江之上。通過這種替代,這位面辭的故人由近而遠地消失在李白面前,就像面前的長江,不斷地向前流動。第二,為“西”“下”“盡”“流”四字的照應使用。從后兩句的內(nèi)容可知前二句的“西”和“下”是指故人現(xiàn)在將要執(zhí)行的動作,“西”為已經(jīng)執(zhí)行的辭別,“下”則為準備接著執(zhí)行的動作,而且“西”和“下”之間已經(jīng)有了從近到遠的空間差異。“盡”則照應上句的“下”,由準備“下”到動身“下”,而且“盡”字還帶有“下”的一段空間位移過程,即故人上船后,行至天水交際之處的這段體驗。“流”字承“盡”而來,此字實寫的是長江,虛寫的是故人的船,故人的船已不可見,但李白深知這艘載著故人的船正在那一頭悠悠前行,是李白對于現(xiàn)在異域空間的想象。從“西”到“流”,給予讀者空間感越來越強烈。第三,在末句中,李白又將兩個生命個體的運動置放于接近永恒的長江流動之中進行觀照,這種生命個體在空間上的渺小與闊大、在時間上的短暫與永恒的懸殊,足以激蕩讀者的心靈,使其從送別這一小夢的覺醒,產(chǎn)生對于生命這一大夢的思考,而這一思考又必然是讓人無奈且心生哀愁的。
送沈子福之江東 唐·王維[6]226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王維此送別絕句同樣明白易懂,且富有韻味,也頗受唐詩評者和唐詩選家的青睞,特別是末兩句,如李攀龍評云:“相送之情,隨春色所至,何其濃至!末兩語情中生景,幻甚。”唐汝詢評云:“蓋相思無不通之地,春色無不到之鄉(xiāng),想象及此,語亦神矣。”[7]422王堯衢評云:“春色不限江南北,相思亦不限江南北,當隨君所往而相送之,不令君嘆愁寂也。送別乃有此情深之語。”[6]227而能讓讀者產(chǎn)生“幻”“神”“深”這種閱讀體驗的原因即在于空間感的凸顯。全篇隱去送者王維,而寫被送者沈子福離開時的場景。第一句描寫的送別空間,并非完全靜止,“行”和“稀”讓這個空間有了些微弱的生命脈動。第二句由“罟師”領(lǐng)出,由于題目的信息補足作用,王維寫“罟師”,實際上寫的是被送者沈子福,二者被王維進行了替代,罟師的蕩漿,意味著沈子福的離去,而且“向”字讓本句相比于前句,流動了起來。第三、第四句,王維仍未出現(xiàn)在送別的空間中,而是以抽象的“相思”進行替換領(lǐng)出,又以“春色”將抽象具象化,進而寫出“江南江北送君歸”的落筆絕唱。這種替換將受限于現(xiàn)在時空的送別者王維的抽象送別之情,轉(zhuǎn)化為可見而且受現(xiàn)在時空限制的春色,前兩句狹隘的送別空間,一下子被置放到了江南、江北如此闊大的空間中進行審視,“春色”在給予沈子福千里送行慰藉的同時,它的殷勤和所代表的生機也消解了其他讀者對于小夢覺醒的哀思
(二)復合維度創(chuàng)作模式
復合模式下的送別詩創(chuàng)作又有三種形態(tài):現(xiàn)在一未來、現(xiàn)在一過去一未來和過去一現(xiàn)在。
1.現(xiàn)在一未來送劉秀才歸江陵唐·杜牧[8]302
彩服鮮華覲渚宮,鱸魚新熟別江東。劉郎浦夜侵船月,宋玉亭春弄袖風。落落精神終有立,飄飄才思杳無窮。誰人世上為金口,借取明時一薦雄?
首聯(lián)“覲”“別”互相照應,寫現(xiàn)在離別空間;頷聯(lián)“劉郎浦”“宋玉亭”均在楚地,而且“船”“袖”均指劉秀才,所以,此聯(lián)寫的是送別之后的未來空間;頸聯(lián)是對現(xiàn)在劉秀才其人進行描述;末聯(lián)承上聯(lián)而來,慨嘆劉秀才未來的去路將何從。此類又有高適《送柴司戶充劉卿判官之嶺外》、岑參《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送張子尉南海》、李白《送友人》、王昌齡《送別魏二》《盧溪別人》、賈至《送李侍郎赴常州》《巴陵夜別王八員外》、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送李睢陽》等。
2.現(xiàn)在—過去—未來
青門歌送東臺張判官唐·岑參[6]113
青門金鎖平旦開,城頭日出使車回。
青門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幾人別。
東出青門路不窮,驛樓官樹灞陵東。
花撲征衣看似繡,云隨去馬色疑璁。
胡姬酒瀘日未午,絲繩玉缸酒如乳。
灞頭落花沒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黃鸝翅濕飛轉(zhuǎn)低,關(guān)東尺書醉懶題。
須臾望君不可見,揚鞭飛楨疾如箭,
借問使乎何時來,莫作東飛伯勞西飛燕
前四句為現(xiàn)在送別空間的描寫,第五至第十句為現(xiàn)在對異域空間的想象,第十一句又轉(zhuǎn)回現(xiàn)在送別空間,第十二句追念相逢的過去時空,第十三句至十六句再度轉(zhuǎn)回現(xiàn)在送別空間,第十七至十八句進人送別后未來時空的幻想。此類又有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送崔十二游天竺寺》等。
3.過去一現(xiàn)在 同崔興公送璦公 唐·王維[7]214
言從石菌閣,新下穆陵關(guān)。
獨向池陽去,白云留故山。
綻衣秋日里,洗缽古松間。
一施傳心法,唯將戒定還。
首聯(lián)寫璦公離開楚地,為過去時空的描寫;第二聯(lián)寫璦公由楚入池陽,轉(zhuǎn)入現(xiàn)在時空的描寫;第三聯(lián)為第四聯(lián)點出送別的主題伏筆,寫璦公將行的準備;末聯(lián)點題作結(jié)。這首送別詩由于被送者的特殊身份,加上王維的處理,呈現(xiàn)出來的是有別于讀者一般的送別體驗,即非對于離別的曠達、哀愁,也非離別之后祝愿、重逢的祈愿,而是一種人生信念的傳達,因而今人評此詩云:“由于所送為出家人,因此缺少一般送別詩所特有的感傷情緒。”[7]214當然,非一般的送別詩體驗,并不意味著此作不佳。首聯(lián)“從”“下”互相照應,再到下聯(lián)的“去”“留”,恍如過去的璦公逐漸走來并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在的璦公,又用故山白云的意象突然轉(zhuǎn)向現(xiàn)在異域空間和過去的常住空間一—石菌閣,由此產(chǎn)生了強烈的時空感。最后兩聯(lián)又轉(zhuǎn)回現(xiàn)在空間的描寫,“還”字又對應到了過去空間中的石菌閣,而且“還”字前的“戒定”和第二聯(lián)的“白云”也形成了呼應,這次的還似乎是履行前日與白云的約定,所以,這次的離別是為了與過去重逢,一般送別的感傷體驗就被送友人完成夙愿的欣慰所消解。此類又有李白《送當途趙少府赴長蘆》、王維《送崔五太守》《送權(quán)二》《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據(jù)十韻》等。
二、夢的拉扯與回蕩:送別詩中相逢一夢的覺醒、追念與幻想
法國巴什拉在《空間詩學·導論》中說道:“我們可以說,對明科夫斯卡來說,生命的本質(zhì)不是‘一種存有、存在的感受’,而是一種參與一道長流而前進的感受,這種感受必然要通過時間來表現(xiàn),其次才通過空間來表現(xiàn)。有鑒于此,明科夫斯卡非常貼切地選擇了他稱為聽覺的隱喻回蕩,因為,聲音之中同時濃縮了時間與空間。”[9]3同時,又指出:“詩的意象,即心理上驀然浮現(xiàn)的立體感。”[9]2“如同所有當代科學革命的狀況,就此而言,詩意哲學就必須承認,詩意之作用沒有過去,至少,沒有最近的過去,讓詩意之作用的準備和降臨有跡可循。稍后,當我們有機會說明,一個清新的詩意象跟沉睡在潛意識深淵中的某個原型究竟有何關(guān)系時,我們當盡力厘清,這種關(guān)系絕不是因果關(guān)系。詩意象既非驅(qū)力推動所致,亦非一段往事的回聲。其實正好相反:借由某個詩意象的乍現(xiàn),遙遠的過往才轟鳴回響起來,我們很難知道,這些回聲會折射出什么樣的深度,又將消逝于何方。依其清新感與活動力來看,詩意象具有其自身的存有、自身的動力。它標舉出一門直接的存有學,這門存有學,正是我們的研究目標。常處于因果論域的反面,我們想要從中尋找詩意象的真正存在尺度。當此回蕩之中,詩意象會成為存有的響聲。詩人透露存有的人口。所以,為了要厘定意象的存有,我們勢必要采取明科夫斯卡的現(xiàn)象學做法,去體驗意象的回蕩。”[9]3-4
也就是說,巴什拉認為詩歌中的意象具有喚起讀者過去存在體驗的作用,而且意象本身也是過去存有的象征,這種作用和象征,如果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中呈現(xiàn),讀者就能夠在現(xiàn)在參與過去存在的生命體驗,即明科夫斯卡所提出的“回蕩”。唐代的送別詩就能夠很好地處理三維時空中的意象,從而給讀者帶來“回蕩”。
如上節(jié)所示,送別詩有單維和復合兩種創(chuàng)作模式。從激起回蕩的效應來說,因調(diào)度空間的限制,單維的難度更大,更加考驗詩人的創(chuàng)作能力,而復合模式相比則較為自由,所以佳篇更為容易產(chǎn)出。單維模式創(chuàng)作上文已舉兩例,不再贅論,茲對舉復合模式中的三種形態(tài)各舉兩首例詩,以文本細讀的方式,闡釋詩人在送別詩中如何通過空間的拉扯給讀者造成心靈的“回蕩”。
(一)現(xiàn)在一未來
盧溪別人唐·王昌齡[6]219
武陵溪口駐扁舟,溪水隨君向北流。
行到荊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猿愁。
第一聯(lián)為現(xiàn)在送別空間的描寫。上句到下句,畫面由靜止轉(zhuǎn)向流動,下句的“溪水”呼應上句的“溪口”;視角由近處受限的送者王昌齡轉(zhuǎn)向動態(tài)的溪水,因“流”字而有由近及遠的漸進空間感。第三句承第二句而來,送者有空間的限制,而溪水突破了空間的限制,能隨被送者前行,溪水在這里似乎與送者進行了替換,溪水代替送者送行,所以,送者能夠順勢進行未來空間的想象,想象送至荊門、三峽有啼猿哀嚎于月下,囑咐“莫對此而生愁也”。在空間的拉扯中,我們體驗過去的存有而心靈得以為之“回蕩”。
春別
唐·章碣[8]196
擲下離觴指亂山,趨程不待鳳笙殘。
花邊馬嚼金銜去,樓上人垂玉箸看。
柳陌雖然風裊裊,蔥河猶自雪漫漫。
殷勤莫厭貂裘重,恐犯三邊五月寒。
首聯(lián)上句用“離”點題,且明示為現(xiàn)在送別空間;“擲下”為近景,“指亂山”為遠景,一句之內(nèi)將現(xiàn)在空間的視角由近處轉(zhuǎn)向遠處,能夠給讀者造成空間流動感,故此處清代何焯批云:“發(fā)端虛含赴警,看似無奇,后人少能得其氣脈。”首聯(lián)下句承接上句而來,乃送者之言,勸勉被送者盡快啟程,不必留戀現(xiàn)在,描寫的視角又因此從遠處拉回近處來。頷聯(lián)上句,視角又切換至現(xiàn)在橫向空間的花邊,寫被送者離去,而“去”字又將視角由近及遠;下句視角再切回近處而轉(zhuǎn)為現(xiàn)在縱向空間的“樓上”,而“樓上人”的“看”,又將視角移動至遠處。兩句之間,不斷地在遠近空間推拉,極具空間的流動感。頸聯(lián)上句,承接“看”字而來,寫“看”的內(nèi)容;下句因上句的現(xiàn)在空間意象“柳”,而有現(xiàn)在異域空間的幻想,即被送者所要到達的地方“蔥河”。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敘事視角已由送者詩人轉(zhuǎn)向送者“樓上人”,才會有下聯(lián)“樓上人”對于被送者的囑咐。末聯(lián)因上聯(lián)下句的現(xiàn)在異域空間幻想而來,又進一步幻想被送者于此春離去,到達蔥河預計已經(jīng)五月,而有未來空間的幻想,“恐三邊之地,雖五月而猶沍寒”,所以有末聯(lián)上句的囑咐。通過以上文本細讀,現(xiàn)在和未來維度中的意象被詩人來回推拉,透過這種推拉造成的空間感,我們仿佛置身于當日送別的空間之下,而體驗過去存有給心靈造成的“回蕩”。
(二)現(xiàn)在一過去一未來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唐·杜甫[10]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yǎng)殘生。
首聯(lián)第一句點題的同時,“遠送”二字即包含著從過去相逢到現(xiàn)在送別的空間感,作于同一時期的《送嚴侍郎到錦州同登杜使君江樓宴(得心字)》,清代黃生批云:“從水路至錦州,故云重船。其《奉濟驛重送》,則舍舟登陸,故分手于此。”[11]915可證并補充“遠送”略去的詳細過去空間;第二句承上“此”,轉(zhuǎn)入現(xiàn)在空間的描寫。為什么是青山而不能說是群山,或者其當下送別空間的其他意象?首先,按《杜詩詳注》,此詩的系年“年次同前”[11]916,前《送嚴侍郎到錦州同登杜使君江樓宴(得心字)》的時間是寶應元年六月,六月為夏末,“青”字與季節(jié)符合。其次,在送別空間下用“青”字形容山,而不是“群”,還在于“青”字帶有生氣的象征,在這里使用能造成情緒的反差感,又引出本句的“空復情”和下聯(lián)的空間轉(zhuǎn)換,且于末聯(lián)“獨歸”和“寂寞”再次形成反差,而且本句式現(xiàn)在空間情緒體驗,末聯(lián)則是未來想象情緒體驗。所以,這就是此處現(xiàn)在空間意象的“青山”不可變動的原因所在。頷聯(lián)上句為未來空間的幻想,而未來時空的幻想來源于過去空間的體驗,即昨夜如夢般的相逢飲酒。頸聯(lián)又拉扯回現(xiàn)在空間,描寫送別的場景,同時贊頌嚴武的不凡政績。前句列郡百姓的謳歌嘆息是單純的現(xiàn)在送別時空的描寫,而下句“三朝”則囊括過去、現(xiàn)在時空,還有未來時空對于嚴武政績的期望。兩句由一維時空描寫逐漸進入三維空間的暗示,層次感由此產(chǎn)生。末聯(lián)則轉(zhuǎn)入夢覺之后,對于未來空間的幻想,“獨”呼應上聯(lián)的“列”,“寂寞”呼應“謳歌”,現(xiàn)在空間和未來空間的體驗形成強烈反差,通過時空差異帶來的反差越強烈,給讀者的參與感就更強烈,存在感也更加真實,心靈也就為之久久“回蕩”,讓讀者回味無窮,不禁再三體味、體驗。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6]218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時以被謫入?yún)牵坝暌剐小敝伶?zhèn)江府芙蓉樓遇到即將入洛的辛漸,而有此作送行。根據(jù)第二句,可知第一句描寫的是過去時空,即送別的前夜。對于送別前夜的描寫,王昌齡與一般的送別詩追念宴飲笙歌不同,而是寫這次離筵之外的夜雨,又將雨與江并置,“雨”本身帶有憂愁的象征,又帶上“寒”字,而且有限的“寒雨”進入近乎無限運動的長江,這種抽象的憂愁似乎具有了動感而且更加綿長,不可遏止。第二句轉(zhuǎn)入現(xiàn)在送別空間和未來空間的描寫。前句雨和江,因“連”和“人”而富有動感,進入現(xiàn)在空間的描寫后,動感削弱,將行的辛漸使王昌齡有了“楚山孤”的未來空間幻想,原本動態(tài)的畫面似乎靜止下來,一片索莫。末聯(lián)又將視角從“楚山孤”的幻想中拉回現(xiàn)在送別空間,敘述王昌齡對辛漸的囑咐。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空間的推拉中,讀者“進入了意象與記憶的統(tǒng)一狀態(tài),進入了想象力和記憶在作用上的整合狀態(tài)”[9]4l,體驗過去存在帶來的“回蕩”。
(三)過去—現(xiàn)在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12]941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縱觀這首《渡荊門送別》,雖然用“送別”名篇,卻隱去或者說虛化了送別的對象——故鄉(xiāng)蜀地,把筆墨集中于描寫送別者對于這次送別的體驗。此外,過去時空只用一句淺淺帶過,側(cè)重于當下送別空間的存有描寫。其中第二聯(lián)廣為傳唱,歷代評價頗高,如嚴羽評:“此二句意象渾樸。”明人批云:“‘山’‘江’聯(lián)氣象開闊。”[5]2225王夫之評曰:“丁友龍曰:‘胡元瑞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此太白狀語也。子美詩:‘星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二語,骨力過之。予謂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概論。”[12]942但應該看到的是,這一聯(lián)雖為全篇警策之處,如果摘句拎出來,它的閱讀體驗,必定不如放在全篇中進行閱讀來得好,其中的核心原因就在于警策句脫離原篇后,它所具有的空間感下降,給讀者造成的“回蕩”也就削弱了。
警策句與非警策句在全篇中具有內(nèi)在的聯(lián)動,這種聯(lián)動會增強讀者的空間感,也即存在感,能讓讀者更為真切地感受、參與這次送別體驗。《渡荊門送別》第一句“渡遠荊門外”不是直接寫過去空間,而是從過去空間到現(xiàn)在空間的過程,這一過程就包含了過去空間,只是被李白用巧妙的手法隱去了,即被形容詞用作名詞“遠”所隱去的、所從來的蜀地,同時,“遠”字作為形容詞的空間感也被保留。同句中又有“外”字,進一步強化從過去空間蜀地到現(xiàn)在空間的距離感。第二句“來從”承上句而來,轉(zhuǎn)入現(xiàn)在空間的描寫。第二聯(lián),既有動態(tài)的橫向空間變化,又有縱向的空間變化。上句從山到平野的變化是縱向高低的變化,而“隨”字將舟的運動轉(zhuǎn)化為山的運動;下句,“大荒為荒遠之地”[5]2224長江一路委蛇,流入遙遠之地,則是橫向遠近的變化。第三聯(lián),在流動且闊大的空間下,又布置了月和云兩個意象,而且分別帶了兩個動詞“下飛”和“生結(jié)”,一幅動態(tài)江山圖儼然于眼前。最后末聯(lián),王夫之評云:“結(jié)二語得象于外圜中。‘飄然思不群’唯此當之,泛濫專研者,正由思窮于本分耳。”[13]所謂“得象于外圜中”,指的是李白從上面闊大的、永恒的、美妙的外物的關(guān)注,轉(zhuǎn)向?qū)Σ蛔杂傻淖陨淼年P(guān)注,而且能綰合流動的水對這種無奈進行消解。該聯(lián)上句的“憐”和下句的“送”是因果關(guān)系,下句的“送”是上句“憐”的原因,詩人先說“果”后說“因”來“賣關(guān)子”,為該聯(lián)的亮點之一。另外,最重要的是,這一聯(lián)用“故鄉(xiāng)水”又強調(diào)了一次前文由蜀地到荊門的空間距離,而且此時帶有故鄉(xiāng)象征的流水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相送”,讓受限于空間而留戀故鄉(xiāng)的李白感受到了慰藉。也正是上文的闊大和遙遠的空間敘述,才能讓一下子突破空間限制的“故鄉(xiāng)水”能有如此大的鄉(xiāng)愁消解力量,由受限到非受限的空間感變化,讓讀者能夠體驗到這次過去送別空間中的存在,從而產(chǎn)生心靈上的“回蕩”。
淇上送趙仙舟 唐·王維[6]31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
祖帳已傷離,荒城復愁入。
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
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
首聯(lián)上句為過去空間的追念,下句則轉(zhuǎn)入現(xiàn)在的送別空間。額聯(lián)上句為現(xiàn)在送別空間的描寫,下句轉(zhuǎn)出現(xiàn)在異域空間的想象,又用“已”和“復”進行縮合,不僅在空間上進行推拉,而且在情緒上產(chǎn)生了遞進的層次感。頷聯(lián)將視角由當前的離筵移動到現(xiàn)在空間的遠處意象,即遠山和長河;前者“凈”帶有離別的落寞感,而后者的“急”則暗示著這次相逢的短暫,既有呈現(xiàn)了河水本身的空間動感(河水的位移或者說流動),又帶有時間消逝感。承上帶來的空間動感和時間逝感,被送者隨之離去,“已遙”呼應上句的“急”,為遠處視角,即視角又從遠處拉扯回近處,聚焦到送者本身“仁立”作結(jié)。讀者在詩人的空間遠近推拉過程中,全程體驗了送者與友人相逢一夢的追念與覺醒。清代徐增評此詩云:“摩詰詩妙在不設色而意自遠。”[6]32所謂“意自遠”亦即文本給讀者帶來的“回蕩”,而“回蕩”能夠產(chǎn)生的強烈與否,則與詩人通過空間意象調(diào)度呈現(xiàn)時空感的能力有很大關(guān)系,王維這首《淇上送趙仙舟》就是比較典型的成功例子。
巴什拉在其《空間詩學》中說,“詩歌的偉大功能,就是幫助我們回到我們的夢境中”[9]4l這當然是非常精到的見解。但是,他在分析這種功能時,只集中于單一物象如何具有獨特的空間感、這種空間感如何觸發(fā)作者創(chuàng)造意象、這種帶有空間感的意象如何喚醒讀者的記憶而產(chǎn)生“回蕩”的闡釋,即“由單一詩意象的回蕩,觸發(fā)詩意創(chuàng)造的真實覺醒,直達讀者的靈魂。透過詩意象的清新感,搖撼著整體語言的活力。詩意象將我們安置在說話存有者的源頭上”[9]1。比如,該書中對于家屋、抽屜、箱子等意象的闡釋,而且他的闡釋邏輯是由客觀實在到作者意象再到讀者體驗,對于詩歌中意象群造成的空間感如何激起讀者心靈的“回蕩”尚未有所論述,將巴什拉的這種空間視野運用于唐代送別詩的闡釋,一樣能夠闡釋意象群帶來的空間感,以及空間感給讀者帶來的心靈“回蕩”。空間視野下的唐代送別詩的創(chuàng)作,具有單一維度和復合維度兩種模式。在送別者,即詩人的筆下,通過調(diào)度不同時空中的意象,在單維空間或三維空間中進行視角的切換,造成的空間感能夠讓讀者與其記憶(或者說是過往的離別經(jīng)驗)結(jié)合而產(chǎn)生存在感,激起心靈的“回蕩”,“參與”這場在遙遠的過去時空中的送別。
[參考文獻]
[1]周劍之.事象與事境:中國古典詩歌敘事傳統(tǒng)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
[2]宋小克箋證.莊子箋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32-33.
[3]陸機著,楊明校箋.陸機集校箋:典藏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5.
[4]劉勰著,詹筷義證.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759.
[5]詹筷.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6]王堯衢注,單小青,詹福瑞點校.唐詩合解箋注[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7]張勇.王維詩全集[M].武漢:崇文書局,2017.
[8]錢謙益,何焯評注,韓成武,賀嚴,孫微點校.唐詩鼓吹評注[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9]巴什拉.空間詩學[M].龔卓軍,王靜慧,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6.
[10]杜甫著,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14.
[11]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9:915.
[12]李白撰,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941.
[13]王夫之,王太學校點.王夫之品詩三種:唐詩評選[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