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規劃重點課題“中小學未來課程想象與實踐樣態研究”(編號:2020-GX-012)。
[作者簡介」(2002),女,碩士研究生,從事小學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2014年,《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了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跨學科教學的實施、學習方式和內容進行了全面指導[1]。國內外一線課堂不斷推出類似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如美國的STEAM跨學科學習設計、法國IDD課程設計、我國的綜合性學習等,這些教學方法正逐漸受到全球課程改革和課堂實踐的高度關注[2]。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教學的研究多聚焦于新課標框架下對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特征和指導原則等理論方面的初步分析,關于具體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實例的研究相對較少。從實踐層面來看,教師對跨學科教學的實踐還很受限,這使得跨學科主題教學發展和效果存在一定滯后性。基于現有的研究成果和實際教學需求,深人探討、系統分析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價值意蘊
跨學科主題學習聚焦于具體問題的解決,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學科知識融入于真實情境之中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科邊界的軟化,幫助學生從事深度學習,又實現了“分科課程”整體育人的教育目的,加深了學生的跨學科理解。小學作為開發智慧、啟發德性的關鍵時期,明確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價值意蘊,是深人開展教學的起點。
(一)落實核心素養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落腳點
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旨在培養新時代新型人才,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應當培養受教育者成為全面發展的有責任擔當的社會公民。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內容包含良好習慣的養成、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身心素質、關注環境發展、參與創意設計、暢想未來生活、進行學科探索等[3]。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僅為學生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也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也應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以促進多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從而助力語文課程融入到整體育人的課程體系中,最終實現協同育人,落實培育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
(二)語言運用能力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出發點
新課標強調,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核心在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不僅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積累與建構”4」的關鍵表現。語言實踐活動和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是語文學習的核心,而語言運用能力則是這一核心的出發點。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可以從幾個關鍵點來衡量:第一,語言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學生應能夠準確捕捉語言文字所蘊含的信息,并深刻領會其內在的含義、情感以及價值觀念。第二,語言運用能力和表達技巧。學生必須掌握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和技巧,以多種方式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立場,包括日常交流、寫作、演講等。第三,語言的創新和發展能力。學生要在理解并運用語言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進行更高層次的創新和發展,以此在語言實踐中持續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育人方式變革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著眼點
建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核心目的在于促進教育方法的革新,強調整合教育資源、教育實踐以及跨學科教育的重要性。新課改旨在加強學科實踐,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增強學習內容與學生個人經歷及現實世界的聯系;同時,倡導綜合性學習,實施主題化和項目式等綜合教學方法。跨學科主題學習以真實情境為線索,立足于真實世界,強調兒童的興趣需要,鼓勵他們通過情境活動整合學科知識,以不同的學習方式進行創造性發展;其核心在于統籌多方面解決問題,“從語文學科著手,兼顧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多個方面全面發展學生的素養”[5],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異質集體中的溝通與協作能力以及人格態度與特征。除了傳統的認知性學習外,問題式學習法和項目式學習法也日益受到重視。新的學習方式具有實際性、實踐性和動態性的特點,能夠有效地補充傳統學習方法的不足之處
二、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現實挑戰
新課標提出“加強課程綜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6]。然而,在當前一線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如何協調各學科知識進行有效的跨學科主題教學仍是一個難題。
(一)跨學科學習主題“貌合神離”,形式缺乏核心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難點就是主題的選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實質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題。之所以理解為課題,是因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本身就是一次獨立且完整的課程學習,也是一次聚焦于一個主題的課題研究過程。因此,跨學科主題學習在選題時,往往是一個需要反復提煉的過程。如果主題選得不準,或者提煉得不恰切,那么,不但影響整個過程的設計與實施,而且影響學生最后的學習成果
在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僅將其他學科內容與語文知識進行表層結合,未能充分重視語文學科的獨特價值和性質,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語文學科的核心統領作用。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希望利用學習主題將所涉及的多個學科知識“一網盡收”,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成長需求,導致學生什么都想學但什么都學不好。跨學科主題教學以“主題”為載體,即“需要調查或討論的東西”,這種“主題”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主題,而是從人的培養目標出發,聚焦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點,對人類發展的文明成果加以選擇而生成的價值命題[]。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設置應當是有聚焦功能的“透視鏡”,能夠反映主學科的核心大概念。
(二)跨學科學習方式“淺嘗輒止”,實踐深入不足
在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教師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往往將掌握知識視為教學的核心任務,這使得他們在教學設計和執行時難以完全擺脫以知識為中心的束縛。而跨學科學習的核心價值在于實踐,其目的在于推動知識和能力的相互促進,實現知識的內化和素養的提升。如果只是片面強調知識的習得,而不深入教授學生如何“用知識”,則會造成“學用脫節”的問題。學生習得的知識缺乏應用的經驗,使得本應具身一體的主體仍然作為“知識獲得器”而機械地運轉,違背了素養時代對培養學生成為主體的價值理念和促進學生實現自我、生成自我的實踐取向。
(三)跨學科學習內容“跨而不合”,組織松散單一
當前,教師在跨學科學習內容選擇上存在兩種形式誤區:第一,拼盤式。簡單地把“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等同于“語文 + ”的形式,如“播放背景音樂,引導學生朗誦”就認為是語文跨音樂學科;“畫海報”就等同于語文跨美術學科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應當以語文學科為主,利用其他學科知識或方法為輔共同解決問題。第二,活動式。部分教師將“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畫等號,認為搞好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就算完成目標,導致教師只注重活動的流程是否完成,而忽視了對學生的過程指導,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深人理解活動主題
(四)跨學科學習評價“顧此失彼”,能力品格失衡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評價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傳統的評價方式難以準確反映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效果。傳統的評價方式通常以教師為主體,采用單一的評價標準,這導致學生在學習評價中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許多教師在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時,往往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任務的多樣性。教師可能更多地依賴于一套固定的評價模板或標準,忽視了其他學科的貢獻和學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與表現[8]。這種評價方式,學生很難從教師的反饋中準確地了解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或不足之處,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我提升的動力,還可能導致學生對教師評價產生抵觸情緒。
三、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路徑
跨學科主題學習應依托主題建構學習任務和關聯各科學習知識,以展現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教學實踐思路(見圖1)。
(一)基于語文大概念提煉跨學科主題
主題學習的實質是通過學習有教育意義或價

值負載的話題實現育人[9]。主題的選定需要以新課標和教材為依據,并且主題的設計應當符合學生特點,對所涉及的學科知識和關鍵能力起統攝作用。因為既具有學科價值又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是“大概念”[10],加上跨學科學習“做中學”的實踐特點,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理解和運用“大概念”是同時發生的。換而言之,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需要以語文學科知識和“語文大概念”為基礎凸顯“語文味”,應當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目標巧妙提煉語文核心主題,而不是簡單地將其他學科內容與語文相結合。教師應當結合單元的語文要素和學段目標要求,提煉出以語文學科為主導的單元主題。
(二)探索多元化路徑,創新跨學科方法
新課標提倡跨學科學習應將課堂與校外、學校與社會相聯系,以擴展學習的范圍。即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僅要建立語文學科與其他內容的關聯,還要通過這些關聯拓展延伸至學生的學習生活與現實世界,以更加開放、綜合的教育形態來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而富有創新性和驅動性。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一種系統工程,不僅各學科內容之間要具有關聯性,乃至學習方法、目標、評價等方面都應發生相應的變革。因此,指向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處理好語文知識和現實世界、知識掌握與問題解決的復雜關系。小學語文教學“向現實世界敞開”的本質是對語文學習的實踐性的重視,是對小學語文知識學習之于現實世界的開放性的尊崇[1]。在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當中,要認識到并不是只要準備好跨學科資源、具備跨學科情境就可以稱之為跨學科學習,而是要始終圍繞目標而行,考慮跨學科學習是為了培養學生用跨學科思維和方法去思考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多維度地尋找問題解決方案。
(三)聚焦核心素養,統整跨學科子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將跨學科的學習主題與語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強調學科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融通,而非元素的堆砌。跨學科主題學習向上聯通宏觀概念,向下承接具體的表現性任務,是語文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發生碰撞的關鍵[12]。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學習任務是真實且多樣的,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采用“雙線”單元組織方式,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相互關聯,最終指向了新課標語文核心素養的達成。因此,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需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線索,統籌多學科知識并以各個子任務為載體,明晰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整體育人中線。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主要圍繞兩部分展開:第一是小組合作學習。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要以小組為單位,選擇驅動性任務展開活動,同時根據驅動性任務設置小組探究內容和各個子任務。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和個人專長分配任務,共同合作。這種方式有利于充分發揮小組各個成員的優勢,表達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個人態度,增強小組的創新性和全面性。第二是展示交流活動。學生通過撰寫研究報告、作品展示、匯報等不同方式,向他人展示小組的學習過程、研究方案和結論。
(四)建構跨學科教學共同體,協同評價
跨學科主題學習聚焦語文課程的核心大概念,側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等高階認知能力和綜合素養。顯然,這些素養是不能僅僅依靠分數或等級就能充分體現的。大量實驗證明,表現型評價是一種有效的過程性評價[13]。在單元學習中,學生之間通過各個學習小組的匯報、展示,分別對評價單中的項目內容進行他評和自評,讓不同的主體參與進來,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評價的客觀性和綜合性。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應將多元化的評價貫穿課堂內外和教學始終,結合新課標的考評建議,充分考慮不同學科的評價體系、評價方法;教師可以自主設計學生在課堂中所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并且在課堂小結中讓學生能夠基于學習目標開展合作化評價,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在學習結束后,給學生布置跨學科作業,然后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讓父母和同學評一評。教師進而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果,以素養為導向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形成積極的科學觀念,養成語文學科思維能力。
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集中承載了“綜合性”與“實踐性”精神[14]進一步推進了學科課程體系的變革。充分發揮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育人價值,采用基于語文大概念煉化主題、探索多元化方法、統整子任務、建構共同體協同評價的實施路徑,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科知識的整合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構建一個開放、多樣、高效的教學環境,以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羅生全,黃朋,潘文榮.跨學科主題教學的系統設計與實踐進路[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3(05).
[2]于國文,曹一鳴.跨學科教學研究:以芬蘭現象教學為例[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07).
[3]夏靜.育人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特點、原則及策略[J].語文建設,2023(16).
[4]王元華.在語言文字生活中培養語文核心素養[J].語文建設,2019(04).
[5]胡蘭,竇桂梅.跨學科學習中學習主題的意蘊與確定路徑[J].語文建設,2024(0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7]朱愛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本質、特征及設計路向[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3(05).
[8]聶竹明,施羽晗,韓錫斌,等.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系統性思考;困境與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24(10).
[9]李俊堂,錢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評價設計要點[J].中小學管理,2023(05).
[10]洪安琪,王榮生.語文“跨學科學習”:概念特征與設計實施[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4(05).
[11]吳剛平.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意義與設計思路[J].課程·教材·教法,2022(09).
[13]陸苗.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學習設計及思考[J].語文建設,2020(24).
[14]張濤.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概念意蘊、實踐問題及改進路徑[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4(03).
[15]郭洪瑞,崔允.再論新課程中的跨學科主題學習[J].全球教育展望,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