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志碼]A
創意寫作是一種強調創意性、個性化體驗和表達的創造性活動。中學語文創意寫作教學主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表達能力。近年來,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為中學語文創意寫作教學模式、寫作反饋的生成等方面帶來重大革新。探討人工智能賦能中學語文創意寫作教學路徑,對于提高創意寫作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新時代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革新路徑
(一)深化智能素養培養
智能素養不僅是教師將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學的必備前提,也是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要方向。為此,必須深化學生智能素養培養,推廣智能素養教育,為人工智能更有效地賦能創意寫作提供重要支持
教師要在提高自身技術應用能力的同時,鼓勵學生學習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學生運用人工智能工具輔助創意寫作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與人工智能高效互動,還要引導學生應以批判性的眼光,有選擇地采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并注重倫理引導,以幫助學生創作出高質量的創意寫作作品。學校可以開設人工智能工具應用課程,系統教授學生如何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創意寫作。同時拓展更多新媒體寫作內容,鼓勵學生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新媒體寫作實踐。教師還可以將新媒體寫作內容與語文教材不同的單元主題、傳統文學體裁的寫作技巧相結合進行寫作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識和應用能力,深化智能素養的培養,還可以提升學生寫作和表達的興趣以及創意性寫作思維與能力。
(二)發揮人的主體性價值,重視創造性實踐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創意寫作教學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存在諸多的局限,比如,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共通性、學生的認知負擔問題、缺乏深度創作等。人工智能技術雖然能幫助學生進行基礎字詞、句式的修改,提供寫作技巧和素材資源,但缺乏對文章具體內容和立意的創新性、個體情感體驗的表達、真實細節的共鳴等更深層的人文特征,而這些往往是高質量、富有創意性的作品的核心要素。因此,在當今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時代,教育應回歸人本身[2],教師應引導學生重視人的主體性價值,引導學生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創作時,要以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意識進行批判性審視,而不能將自己的寫作主體性讓渡給人工智能。
創意寫作并不是為了培養和訓練職業作家,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學生創造性體驗和表達的能力[3]。因此,教師在進行創意寫作教學時,應注重提高學生批判性思考和深度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減少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依賴,同時鼓勵學生深入生活,用心感受外在和自我內心世界,真誠地、有個性地將自己的真實體驗表達出來,在此過程中實現創造力、共情力和想象力等能力的突破。
二、構建人機協同的創意寫作教學模式
(一)以教師為主導基礎上的優勢互補教學模式
有學者指出,人機交互將成為教學方式的主流[4]。因此,人機協同的創意寫作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構建是必然趨勢。一方面教師要學習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特性和優勢,以便提高創意寫作教學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強批判性反思,認識到其存在的不足與局限,辯證地看待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教學功能,并合理利用,根據不同的教學場景不斷探索更適宜的教學樣態。人機協同教學模式應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優勢互補的教學模式,教師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思考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具體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寫作水平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讓人工智能生成學生作文的評估報告,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寫作學情[5];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查詢寫作教學的相關資料,與其就某些問題進行深人探討。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讓人工智能作為協助伙伴,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習。這樣不僅可以豐富互動體驗,還可以促使學生在包容開放的教學環境中進行創意碰撞。而在寫作過程的監督和寫作評價上,教師可以發揮人工智能及時反饋的優勢,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探索人機協同寫作教學的多元路徑。
(二)交互式學習與體驗式寫作
學生的寫作普遍存在機械性、缺乏創造性和活力的問題,而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不足,寫作動機和自我表達的欲望不高。尤其在人工智能可以為寫作提供某種特殊的便利時,學生對技術的依賴心理和行為使得這一現象更加凸顯[]。
交互式學習強調學習過程中的互動交流,重點是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反饋。傳統的創意寫作教學只局限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既單一又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背景下,教師可以讓人工智能參與進來,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人工智能可以為學生提供寫作建議和素材推薦,學生能夠在與其交互的過程中靈活做出調整和改進。而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某個寫作問題的探討,教師可以讓人工智能表達觀點。這樣多元的課堂對話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寫作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創作的文章與人工智能作品進行對比,指出人工智能情感性表現缺失的問題。這既可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寫作修改能力,也可以促使學生認識到人的主體性和表達內在真實體驗的重要性,從而減少對技術的過分依賴。
創意是在自我經驗中激發的,個體切實的生命體驗是創意寫作靈感的源泉。目前,很多中學生的寫作缺乏創新性,一方面由于學生沒有深人地進行“自我挖掘”,另一方面由于寫作教學過于注重寫作技巧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創造性體驗和自我表達。創意寫作教學的根本在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使學生創作出屬于自我真實體驗的有個性的作品,它讓學生超標準化考試,真正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去寫作[7]。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我,書寫自己真實的生命體驗,激活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創造潛能。同時,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我表達的自由。創造力和真實的自我表達欲望深藏于每個學生心中,教師需要幫助他們充分地挖掘出來。而體驗式寫作不僅可以讓學生真切體驗到寫作的樂趣,激發寫作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深切認識到人類情感在寫作中的寶貴性,從而減少對技術的依賴,預防人工智能所引發的寫作誠信問題。
(三)構建“師一生一人工智能”多元評價體系
傳統的寫作反饋主要由教師完成,評價方式以結果性評價為主,缺少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反饋。而“師一生一人工智能”多元評價體系可以發揮多元主體作用,形成優勢互補的寫作反饋模式,可以從不同角度為學生提供寫作指導,從而增強中學語文創意寫作評價的整體性和科學性[8]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學生寫作全過程給出及時的反饋,并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輔助學生完成寫作任務,使大規模的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學生在不斷與人工智能的互動中,可以優化語言表達方式,獲得靈感素材,激發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創意寫作的質量。然而,人工智能技術寫作反饋也存在干擾學生寫作思路、不利于學生深度思考、降低寫作的主動性等問題。因此,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寫作教學評價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作用。
學生對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的認同以及寫作的內在驅動力是創作出高質量作品的必要前提。教師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對學生進行實時的個性化指導和評價,及時考查、跟蹤學生的寫作狀態并進行記錄,要重視挖掘學生的獨特性和寫作優勢,給予鼓勵、引導,給他們提供精神支持,真正以學生為本,以人文關懷立場做出有溫度的個性化反饋,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動性。
此外,學生要進行自評,提高自己的寫作修改能力;學生之間也要進行互評,比如在課上分享、交流、討論、評價彼此的作品,這種互動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三、教師角色轉換和能力提升策略
(一)從知識傳授者轉為人生引導者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在創意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更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從知識的傳授者轉為人生的引導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時代,對技術的過度依賴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更需要教師從人文關懷的立場出發,對學生進行健康的引導,需要在真實的師生互動的課堂、具有情感性的師生關系中實現。
(二)提高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能力和跨學科融合教學能力
教師應提高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能力和跨學科融合能力。一方面,教師應積極參與系統培訓,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熟練使用智能寫作工具,并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寫作教學的深度融合,在協同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人的主體優勢。另一方面,教師應提高跨學科融合教學能力。創意寫作教學不再局限于語文知識本身,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也存在密切聯系。教師應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融進語文教學中,這對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更具創新性的寫作作品具有重要意義。
在智能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中學語文教師既不能過度依賴、盲目推崇,也不能完全拒斥,而是應以批判性眼光,看到“人一機”關系的多面性[9],將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變革和機遇融人創意寫作教學中,推動教育數字化戰略轉型。同時也要堅守人文價值,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新技術,將技術賦能和人文價值相結合,以更好地完成育人使命。
[參考文獻]
[1]管童,朱永新.大語言模型時代人工智能賦能創意寫作的教育審思與實踐展望[J].中國遠程教育,2024(12).
[2]吳砥,李環,陳旭.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教育應用影響探析[J].開放教育研究,2023(02).
[3]葛紅兵.創意寫作:作為一種教學方法[J].語文建設,2020(11).
[4]李政濤.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基礎教育之“基礎”的顛覆與重置[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07).
[5]夏靜芳,賴伊玲.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可能與路徑——以中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為例[J].中小學管理,2025(02) .
[6]汪靖,米爾外提·卡馬勒江,楊玉芹.人機共生的復合腦: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寫作教學的應用發展及模式創新[J].遠程教育雜志,2023(04).
[7]陳艷華.“創意寫作”理念對中學作文教學的啟示[J].基礎教育參考,2014(03).
[8]朱琳阡.ChatGPT賦能語文寫作教學的價值、沖擊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4(15).
[9]蔣曉麗,賈瑞琪.論人工智能時代技術與人的互構與互馴——基于海德格爾技術哲學觀的考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