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1981),女,正高級講師,從事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479/G633.3 [文獻標志碼]A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通過解決“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給出了回答。具體內容由“一核”“四層”“四翼”三部分組成。其中,“四層”是對考試內容的概括,包括“核心價值”“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必備知識”四部分。高考語文作為語文教學與評價的核心支點,其命題導向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實踐與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的構建。2025年全國一卷試題在題材選擇、表達設置與能力測評等方面持續推進語境真實化,體現出與真實語言生活高度融合的命題理念。語文教育應關注學生在真實語用情境中運用語言、整合信息、表達觀點與形成思維的綜合能力。
一、語境之真:命題理念轉向真實世界
(一)選材貼近現實生活與文化語境
2025年全國一卷語文試題在文本選材層面體現出對現實生活經驗與中華文化傳統的雙重嵌入機制。論述類文本《種植入門問答》以問答形式展開園藝知識普及,不僅涉及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還融入類比、推理等邏輯結構,使科普語言與語文能力考查有效融合。材料語言來源于專業實踐卻不失生活氣息,具備真實使用場景的語感基礎,契合真實語境的基本要求。現代文閱讀部分《鼓書藝人》中關于語言失語與民眾生存狀態的描寫,與當下對文化身份、情感表達的思考產生連接點;《我為什么離開武漢》則以個體視角反映社會歷史,在文學閱讀中形成思想張力。語文試題不再僅以內容概括為目標,而是推動學生識別文本與時代、文本與人生的互動關系。古代詩文閱讀所選《元珍以詩送綠石硯》,雖為題贈之作,卻具有鮮明的交際語境。詩歌語言具備日常書寫與文人交往的雙重功能,命題設計要求考生解讀其“詩中有畫”“情中有理”的語言運用邏輯,使詩歌閱讀脫離孤立文本賞析,置于交往溝通與美學創構的文化語境中
(二)題設嵌入真實表達與思維情境
題目設計不再局限于知識的直接再現,而是在表達層面引入貼近真實溝通目標的語言任務。例如,名句默寫題中不僅強調語言形式的記憶,更重視其在具體圖像、情境中的語義構建。試題要求學生依據“圖文結合”完成詩文聯想,考查的是語言材料在具體表達目標中的感知與調用能力。語言文字運用部分則以諧音雙關、剪紙圖案和現代廣告語言為載體,將語言現象、文化內涵與圖文信息整合為任務系統,題目圍繞語言修辭、句式結構與語用意圖來設置操作型指令,使學生必須在特定情境下完成判斷、辨析與表達。作文題基于《鼓書藝人》《我愛這土地》《贊美》三則文本材料,圍繞“在現實中如何開口說話”展開設問。題設并非抽象命題,而是構建語文表達中“沉默與言說”的真實語境關系,引導考生在特定社會經驗與文化背景中形成思維框架[1]學生需要結合語言現實與精神追求,自主構建表達意圖,展現語文寫作對語境適應、情感真實與思維深度的綜合要求。
二、能力為核:命題考查語文關鍵能力
(一)閱讀力:信息整合與邏輯思辨并重
2025年全國一卷通過多種文本形態和題型結構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了系統化測評。論述類文本《種植入門問答》通過設問推動話題展開,呈現類比推理和語義遞進的表達特征。第1題要求學生補全對話,考查的是語義判斷與語用適配能力。第3題則設置對類比邏輯的選擇題干,幫助考生識別語言中的“認知遷移”關系,從植物生長規律類推出人的思維行為。在現代文閱讀中,《鼓書藝人》與《我為什么離開武漢》采用并列雙文體設計:第7題聚焦“巫峽描寫”的作用,要求學生識別敘述位置與情感轉換之間的結構關系;第8題通過對“沉默”意象的分析,考查情感理解與內在動機判斷,題目引導考生以整合性方式處理多段落情緒線索并構建人物心理圖譜。文言文部分以“信”為主題整合《左傳》《列女傳》《韓詩外傳》《考信錄》四則材料,第12題要求歸納“對信的不同理解”;第13題涉及“歷史真實與傳說”的辨析,推動學生跨文本追蹤核心概念的語義變異,識別文本立場,并完成復雜文化語境下的思維重構。這種材料整合與設題方式高度還原真實閱讀中的判斷與整合行為,直接面向語文閱讀力的指標。
(二)表達力:從語言準確到情感真摯的全面提升
表達力的測查貫穿語言運用、寫作與默寫多個板塊,構建由基礎語言組織到高階語篇生成的能力鏈[2]。語言文字運用第18題設置在圖文語境中解說剪紙圖案,要求考生將視覺信息轉化為語言結構,并保持邏輯順序、表達清晰。第16題分析現代廣告中諧音雙關現象,要求考生識別修辭手段與表達目的之間的適配關系,考查語言選擇的策略性與針對性。默寫題結合圖像與語境提示設計第17題,第3空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提示圖為山水相隔、豁然開朗的意境,學生需在理解圖景與詩意關系的基礎上,完成從情境感知到語言調用的輸出過程。寫作題圍繞《鼓書藝人》中“說不出口”的設問邏輯,輔以艾青與穆旦詩歌的情感引導,形成表達對象的復雜語境組合。考生需要確定表達意圖、選擇敘述立場,并在表達結構上協調文本呼應與自我建構的關系。寫作不僅要求語言得體、結構完整,更關注情感真實性與價值表達的清晰度,命題強調表達過程中的思想生成與語言調控,構建了一個集任務理解、結構建構、情感投射與語言實現于一體的綜合表達測試系統。
(三)思維力:在遷移中完成綜合性理解
思維力測查體現在材料處理的廣度與題設組合的深度上。文言文整合材料構建歷史語境與人物行為的多維并列,第14題讓學生判斷傳說中人物事跡的真實性,涉及史料甄別、價值判斷與文本信度評估,題干要求考生不僅理解文本內容,還需建構材料間的邏輯鏈條,完成遷移性推理。語言運用部分的剪紙題引導學生在圖像表達、傳統文化與語言形式之間搭建轉換關系,考查非語言信息向語言系統的遷移能力。寫作題則構成跨材料遷移的綜合任務,《鼓書藝人》《我愛這土地》《贊美》三段文本分別代表表達意志、情感深度與語言藝術,考生必須識別其中共有議題,自主整合語言策略與思想框架,完成觀點生成與語言表達的統一。整體設題打破題型與材料的線性對應關系,重構語文能力系統中對概念遷移、結構統籌與表達策略的統一要求,將語文思維力的考查落在結構建構、立意融合與語言生成的全過程之中[3]
三、由考入教:以題為引推進能力導向課堂建構
(一)以讀寫聯動任務推動學生主動表達在寫作教學中,可基于方寶慶的沉默情境構設“表達障礙的語言解決方案”任務,讓學生在分析角色言語行為的基礎上識別表達難點,梳理內在情緒與語用策略之間的對應關系。教學活動可嵌入艾青和穆旦的詩句,剖析其語義表達方式與情感傾向,明確如何借助象征、反問、比喻等手段組織意圖,實現情緒控制與思想傳達并重的表達路徑。寫作依托閱讀輸入建構多層語言風格模型,逐步落實結構安排、語言節奏與語體融合的操作實踐。
語言運用第18題要求學生基于剪紙圖案組織文字說明,強調視覺圖像與語義結構的對應調動。在教學設計中,設置“文化符號語言化”任務組,學生通過觀察民俗圖樣,提取視覺要素,轉化為表達結構,實現圖文互構。表達生成可設置三個階段:元素篩選、語言布局、語義統整,每個階段配合不同表達目標,使語言組織建立在內容識別與結構控制的雙重基礎上。配套任務如“為剪紙作品撰寫展覽解說詞”,進一步壓縮表達空間來提升語言精準度
(二)跨文體閱讀促進理解遷移能力
全國一卷在現代文、古文與語言運用題中的多材料結構,并非單純內容并列,而是基于語義結構與邏輯走向建構的交叉性命題系統。以現代文第6~8題為例,材料一《鼓書藝人》為線性敘事,材料二《我為什么離開武漢》為非線性散文化表達,二者共同圍繞“表達與沉默”的議題展開差異化處理。
教學中教師設計跨文體閱讀單元,圍繞共通議題設置并置文本組合,建立結構識讀訓練機制:識別主題內核、分離表達方式、標記敘事結構,再以圖式化方式重構語篇關系。這一過程必須包含“結構—功能一風格”三位一體的遷移訓練,促使學生形成文本理解的結構感知能力。此外,在文言文組卷中,《左傳》《列女傳》《韓詩外傳》與《考信錄》的組合既包含史實敘述,又涉及文化觀念反思。教學需設置“文化關鍵詞遷移”項目,如“信”“仁”“禮”等,在不同語體、時代、文本中的含義差異與社會功能進行對位分析,形成跨時空語言意義遷移能力的知識支撐系統。
(三)訓練模塊化、任務實境化
2025年全國一卷在語言運用題中表現出顯著的功能任務導向,其語境構設并非表層生活化包裝,而是語言行為的真實模擬。例如,第16題借助諧音廣告語言考查語言創造力與交際意圖識別,第18題在圖文剪紙中要求考生在非線性語義空間中完成語言組織與表達控制,二者均不依賴語法知識,而依托表達目標與場景邏輯構建語言產出模型。教學若繼續以單項語言知識講解為主,難以對應此類能力建構方式。
模塊化教學的實質不在于“類型歸類”,而在于“能力切面提取”。每道題目的設問隱含對語言生成機制某一環節的精準測評,教師應將這一機制還原為結構化教學任務鏈。例如,剪紙說明題中,需拆解“圖像識別一文化語義提取一結構表達組織”三段流程,再配以模擬任務(如短視頻配文、圖表口頭講解、展品文案撰寫)使語言實踐落人真實表達語境之中。同理,病句題不僅涉及成分判斷,更內嵌表達邏輯控制訓練,應引導學生識別“語言流通障礙”,再訓練修復策略。在寫作訓練中,可圍繞“表達過程建模”開展模塊化路徑設計,如構建“情境識別一表達目的生成一內容組織策略—語體匹配”四級訓練系統,使學生在真實表達結構中形成語言策略意識。
2025年全國一卷語文試題以真實語境構建為核心策略,在選材、設問機制與能力分布上形成表達驅動、任務統整與思維遷移的命題結構,精準測查學生在復雜語言環境中的綜合處理能力。閱讀部分突出語義整合與邏輯運算,表達部分強調語用調控與語體生成,思維部分落實概念遷移與結構建構。教學實施需以任務群為載體,以能力要素為路徑,構建匹配命題結構的課堂生成機制,為語文學科的表達能力系統建構與教學范式轉型提供現實模型與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王江鋒,趙偉,聞天陽.素養導向下高中語文關鍵能力測評的道法技[J].教學與管理,2025(01).
[2]李莉.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界定、理據與價值意義[J].現代教育,2023(10).
[3]張元偉.借助“思維流量”培養語文學科關鍵能力[J].亞太教育,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