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情況直關系到我國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形勢。常規的玉米栽培需要大規模的翻土工作和田間的繁雜管理操作,既會降低勞動效率,還會導致土壤的嚴重損耗、水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污染。隨著相關農業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在此基礎上玉米密植免耕高產栽培技術的出現,可謂是傳統玉米栽培領域的顛覆性變革技術。玉米密植免耕高產栽培技術的綜合利用了除草、節水、秸稈還田等技術綜合而成,通過免耕即為未翻耕土地上直接播種種植,且利用除草劑滅除雜草,減少土壤的中耕管理,有效促進了玉米的高產及高效栽培目的的達成,不僅可以將成本降低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相結合,還能避免對土壤的破壞,同時還可以鞏固土壤的結構和增大土壤的肥力,增加水的利用率,在此基礎上促成了玉米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玉米密植免耕高產栽培技術的特點
密植免耕高產栽培技術是一種在免耕和密植兩方面進行改良的玉米生產新技術。借助其技術優勢,并將兩者充分發揮出來,有效保證該技術能夠更好地提高玉米的產量及種植效果。該技術主要采用的生產策略為密植種植。密植種植技術主要是通過擴大每個植株種植面積的方式來提高玉米的產量,以合理確定單位面積上的種植密度。在種植時合理確定植株的行距及株距,避免影響相鄰植株的光照及養分充分供應。該技術主要依托免耕技術,如免耕播種技術能夠有效減少土壤的松動,從而促進土壤結構與土壤水分的維持,并減少農業生產中勞動力的投入及對大氣的污染。同時該技術還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細菌繁殖,從而有效維持玉米根系的生存狀態。
1、密植技術的特點
寬窄行密植技術就是在既定面積的土地上,增加玉米的種植密度,以雙行、三行等精量種植,進而使玉米植株得到更多養分的吸收,引發玉米植株間的競爭反應,這樣可以增強單株玉米產量潛力,提升玉米總產量。玉米植株在密植條件下,會使玉米植株數量增加,而面積沒有變化,因此單株玉米的空間減少。為了適應這種環境壓力,玉米植株的根系必須采取更加分散的生長策略,以便更有效地探索和利用土壤中的養分資源,確保其正常的生長發育和最終的高產表現。
2、免耕技術的特點
免耕作技術主要思想是免耕、保,在實踐中的運用是通過將秸稈進行還田,以達到增加土壤中營養物質的目的,同時使土壤中營養物質進行二次利用,這樣就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同時還可以達到優化土壤物理、化學性質,為作物種植創造適宜的土壤環境,同時該技術使傳統耕作流程得以簡化,可以省去耕地作業環節,使農業生產可以直接減少成本投入與生產消耗,提前了作物種植播種時間,實現節能省工,增加作物種植效率。
二、玉米密植免耕高產栽培技術的優勢
1、顯著提高產量
對于玉米作物種植來說,玉米密植免耕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與運用,增加了種植密度,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時提高土地的生產力。玉米的密植過程也就影響了玉米植株的生長環境。玉米的高密度種植情況下,玉米植株之間生長的空間有限,植株之間生長環境之間的空間有限,表現為一種競爭性生長狀態。這種競爭的生長狀態促進植株對土壤中的肥料吸收和充分利用,增強植株的長勢,從而提高玉米的產量。在肥料管理方式上來說,由于免耕技術的運用,減少土壤的翻動次數,保持土壤本身的狀態,促進土質肥力保存,減少土壤翻動所流失肥料的數量。相對于傳統技術的耕種,免耕技術有增加水土流失的概率降低及提高肥料利用程度的優勢,每一次土壤翻動的肥料利用程度就不一樣。免耕栽培技術在肥料供給上,可以根據土壤本身肥力、玉米植株生長階段的具體需求,用配方施肥的方法針對玉米植株在生長過程中每一階段所需要的養分,滿足玉米的生長需求與產量。針對玉米病蟲害的防治上,通過對玉米植株的競爭性生長,促進根系根莖發育的增強,促進植株抗蟲害的能力提高。通過此種方法改良可以有效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從根本上增加玉米的產量,給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2、降低生產成本
① 免耕技術在降低耕作成本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在免耕條件下,直接在去年的作物收完以后,將其玉米直接種植土地上,免去了土地耕種過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同時,可以節約人力物力勞動投入,一定程度上對土地的運作效率有著提升,這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是一個很大的成本節約。 ② 免耕法可以節約勞動力的投入。在免耕法條件下,沒有采取土地的耕地措施,降低了勞動力輸出,這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節省勞動力。免耕法的運用,可以將農民從土地的前期準備、播撒等中間活動中抽身出來,投入到田間地頭的農田管理活動中去,這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效率,為農業生產帶來了更大的靈活性與響應速度。 ③ 免耕法也可以節約肥料、水分的利用。免耕法的實踐,可以保障土壤原先的結構不動,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水土流失的狀況出現,結合秸稈還田的方式與技術,使免耕法的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對土壤進行增加肥力、改善肥力,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肥的功能,這在很大程度上使作物增產,取得更高的效益。
3、推動玉米種植綠色發展
在農業領域,采用免耕技術,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 采用免耕技術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護土地資源。免耕技術省略往年種植過程中對土地進行翻、耙、整等處理措施的技術,可以有效保持原有土壤結構不受到破壞,同時能夠降低土壤因水土流失的概率。在此基礎上再配合秸稈還田技術,土質會更加肥沃,如此可以將土壤生態保護進行強化。 ② 采用免耕技術,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采用免耕技術后,能夠減少水分蒸發,在土壤保肥、保水方面也有明顯效果,最終實現水資源及肥料的有效利用。當然,最終降低的生產成本也可以為種植戶實現更多的經濟效益。免耕技術是農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選擇。 ③ 采用免耕技術可以保證生態平衡。采用免耕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土壤結構被破壞,土壤生態也變得平衡。由此可見,此種技術為天敵昆蟲的生存提供了適當的居所,最終可以提高病蟲害的自然防控效果,減少農藥使用量。在改善農業生態方面起到明顯效果。 ④ 采用免耕技術還可以提高玉米作物的抗逆性。特別是在采用密植免耕技術方面,能夠讓玉米植株的根系獲得最大程度上的發展,減少倒伏現象。
三、玉米密植免耕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科學選種技術
在我國現有的玉米品種中,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充分的選擇,而要有效實現玉米增產,就要針對各地的氣候、土壤條件等因素,選擇適合各地密植的優良、高產的玉米品種。這對于有效提高玉米生產來說至關重要。由于各地適宜種植玉米品種相差較大,根據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形成不同生態區的玉米高產優質品種,而以不同高產優質品種的“安全性、抗逆性、商品性、耐密性\"等特征特性為適宜性進行評判。參照玉米高產地區經驗,推廣耐密品種,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有效途徑,也是玉米生產的必然趨勢。適合遼西春玉米生產的主要品種有遼單575、鄭丹958、東單118、東單6531、聯達坤瑞522、良玉99、鐵研58等,但選種質量也不容忽視,而飽滿、勻稱的種子通常有較高的發芽率,使玉米出苗較為均勻,植株也比較健壯。因此玉米種植者在選種過程中,應該多選擇這部分種子,從提高種子發芽率從而保證玉米高產這一方面加以選擇,這樣才有可能實現玉米的高產。
2、種子處理技術
① 種子處理:種子處理時種子發芽率應保持在 90% 以上才能保證產量和質量。其方法主要是采用種衣劑包衣處理方式,能夠適應大多數地區。 ② 晾曬。播種前的種子曬種是種子預處理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種子的晾曬處理不僅可以明顯提升種子的發芽速度與發芽率,而且對于玉米之后的生長發育也可以發揮積極促進作用。其具體的執行,為后期種子的良好發芽奠定堅實的基礎。 ③ 播前浸種。播種前對玉米種子實施浸種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處理措施,一般玉米種子需浸泡8~10小時,以實現種子吸水充分,為種子發芽做好準備; ④ 浸種的過程中,還需注意對水溫和氣溫的控制,當氣溫偏低時,水溫提升至 20°C~25°C 可以提升種子內部生化活動進行的進程,而氣溫偏高時,需將水溫控制在 15°C~16°C ,避免玉米種子受損;另外,在水量控制上也要精確,要求其種子全部在水中,只有完全浸泡于水中才能最大程度提升浸種的效果。 ⑤ 拌種包衣處理技術。經過浸泡后,將其玉米種子放置到陰涼通風環境下進行晾干。這樣的目的是使玉米種子上的多余水分蒸發,避免種子在播種過程中水分過多出現霉變等現象,晾干以后就可使用種衣劑拌種和包衣的方式進行種子抗逆防病能力的提升,從而達到良好的播種效果。
3、適期播種技術
針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品種的特性合理安排播期。一般而言,當地表的土壤中 5~10cm 的溫度能穩定在 8°C~10°C ,便可判斷出播種的適宜條件已經具備。在播種期間要隨時關注天氣,如有干旱的情況要迅速地進行澆水工作,從而讓土壤處于一個合理的濕度,保證種子的正常出芽。反過來說,在遭遇洪澇天氣時要迅速地進行排水,從而減少過多水分對作物生長的不良影響,并且輔以一定的補救措施來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除此之外,在播種時還應注意種子和肥料的間隔性問題。為避免種子和肥料碰觸時造成燒苗現象的發生,那么在播種期間必須讓種子和肥料之間保留 5cm 的距離,這是保證作物可以正常生長,同時播種成功率提高的關鍵。
4、合理密植技術
而在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根據玉米生長情況與土壤狀況,提前選擇合理的種植方案和調整種植策略等都十分重要。根據玉米品種的類型特點以及土壤自身的特點,做好種植密度的選擇,做好免耕播種的種植,在節約種植時間以及節省種植人力的前提下,也能大大減少了種植耕地的次數,為生產提高工作效率。 ① 種植密度選擇中玉米品種以及土壤的自身特點。通常情況下,選擇的玉米品種種類中,株型比較緊湊,葉片生長狀態是向上的情況下,玉米植株展現出良好的生長態勢,利用空間的同時,光能轉換率也較好,這樣的情況就可以進行高密度的種植。在這種種植方案下,種植的玉米植株可以達到4500~5500株/667m2 ,這種種植情況,能發揮最大的耕地效率。 ② 在種植模式中的種植方式選擇,可以是等距離的種植方式。在等距離種植中,玉米植株在耕地中避免過密的種植方式,也可以確保玉米植株生長的環境不會與周邊的植株之間過于擁擠,這也使得玉米植株的葉子更利于接受光照,進行光合作用,這樣就可以為玉米植株更有效地利用光能,促進植株的生長發育,增加產量以及品質的提高。
5、水肥管理技術
① 灌溉及排澇。灌溉計劃的確定,要考慮到玉米的生長狀態及土壤含水率。一般玉米一生中灌溉次數為4~8次,但具體數量需當地雨量和土壤排水率而定。為節約用水,減少浪費,要采用滴灌、噴灌等較為先進的灌溉方法。這樣,不僅實現了水灌到玉米根部,實現了水的精確灌溉,也減少了地表徑流和深層滲漏現象,保證了灌溉效益。且多雨季節同樣要做好田間的管理。雨季田間積水會引起澇災發生,對玉米生長和產量有著較大的影響,可在田間掘通排水溝或是安裝排水設備以實現排水。及時排出田間多余的水分,使得玉米根部土壤維持在適宜的濕度,以保證玉米的生長及產量保持穩定。 ② 合理施肥。玉米栽培的過程中,結合施足基肥、及時追肥是確保玉米獲得良好養料的關鍵。基肥一般選擇在播種前的春季時候進行施用,不僅能為土壤提供基礎的養分,也能改善土壤情況。基肥選擇多樣,農家肥或磷酸二銨。農家肥使用前必須要進行充分的腐熟,以釋放養料及改善土壤中微生物活動。基肥施肥量要以土壤肥力狀況和玉米品種來決定,通常要施足農家肥 1500~2000kg/667m2. 復合肥 40~50kg/ 667m2 即可,同時施肥還要做到肥料均勻地播入田間,否則肥料施用不到位,就會導致養分利用效率低下,肥料流失嚴重。追肥在保證玉米基肥施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滿足玉米生長過程中對養分的需要,將追肥與玉米抽穗期、灌漿期相配合,這兩個生長時期都是決定玉米生長與發育過程的關鍵時期,追肥肥料種類以及用量,要以玉米的生長勢和土壤肥力為參考標準,而土壤肥力相對較高的地區,則容易出現肥料施用過多所帶來的燒苗和徒長現象,最終造成玉米發育遲緩。將玉米的追肥肥料定為尿素和硝酸鉀兩類,分別按照條施與穴施的方式來給玉米追肥,無論選擇何種施肥方法,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肥料的局部濃度,促進玉米對養分的吸收,而在進行尿素的追肥時,則要嚴格把控施肥量和施肥時間,防正肥料濃度過高帶來燒苗問題。
綜上所述,免耕栽培技術的實施推廣,減少了土地犁耙中耕的次數,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秸稈還田覆蓋有利于地塊蓄水保摘,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播種質量,保證齊苗壯苗,從而有利于增產增收。此外,玉米密植免耕使玉米表層根系增多,主根發達,增強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秸稈還田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肥料利用率,為玉米的高產打下堅實基礎。本研究不僅關注技術本身的優化,還致力于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讓廣大農民了解并熟練運用新技術,從而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玉米密植免耕高產栽培技術,為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122100遼寧省北票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