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疫病是影響養殖作業產量的重要因素。通過科學、有效地對生豬疫病予以防治,可以減少疫病對生豬成活、成長的影響,降低養殖產業的損失。為此,在生豬養殖作業中,應當對生豬疫病的發生特點,及其綜合防治展開深入研究,并不斷探索合理、高效的綜合防治方案,持續改善生豬養殖作業水平,為養殖業的建設發展提供支持。豬疫病的發生特點多樣,需結合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加以防治,以促進生豬養殖的穩產高產。本文分析了豬疫病的發生特點,并提出了疫苗接種防治、生物安全措施、豬場衛生消毒防治、藥物預防和保健、疫病診斷監測防治,以及飼養防治技術措施這幾項豬疫病的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希望能夠為豬疫病防治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一、豬疫病的發生特點
1、存在病原體變異
病原體變異是豬疫病發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自前來看,引起豬疫病的病原體,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多種血清型構成的病原體,這種病原體本身就容易隨著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出現變異。而在養殖過程中,為了促進生豬的生長,往往會考慮增加飼料營養濃度,同時還會增加藥物的用量,來保證生豬的健康成長,但飼料變更、用藥增加,加之氣候變化、斷奶等多種應激因素的綜合作用,會讓病原體的環境因素出現較大的改變,從而為病原體的變異提供了條件。
2、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多
一般來說,疫病的感染和傳播通常并非是由某一種病原體造成,而是由2種及以上的病原體共同誘發。例如,仔豬腹瀉疫病的發生和傳播,就常見為白痢、黃痢,以及豬傳染性胃腸炎等疾病的混合感染所致。此外,當生豬感染一種疾病后,其的免疫力會下降,更容易出現繼發感染。例如,沙門氏菌感染,再繼發感染巴氏桿菌病和大腸桿菌病。而這種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導致的疫病,其診斷和防治難度通常也會更大。
3、多元化
結合上述論述,病原體的變異、混合感染、繼發感染,均會讓疫病的發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而這種多元化的特點,不僅體現在病毒種類方面,還體現在癥狀上。當生豬繼發,或混合感染多種細菌時,其的臨床癥狀經常為綜合癥候群,極大地增加了診斷的難度。此外,部分疫病的癥狀,還可能會出現從典型向非典型溫和型或亞臨床型轉變。例如,溫和型豬瘟,當非妊娠母豬,或公豬所感染的毒株為低毒力時,疫病就會出現臨床癥狀輕又不典型的情況,而妊娠母豬若感染此類毒株,則會發展成“帶毒母豬綜合征”,同時當該毒株經易感豬傳代后,毒力還會增強,從而導致疫病呈現出多元化的癥狀。
4、免疫抑制性
在養殖期間,如果生豬感染了免疫抑制性疫病,其的機體免疫抑制狀態,會讓更多的病毒、細菌、寄生蟲乘虛而入,這不僅會讓病情加重,還會影響藥物的有效性,以及疫苗免疫接種失敗。目前,常見的免疫抑制性疫病包括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豬圓環病2型、豬偽狂犬病毒等多種類型,而這些疫病所表現出的免疫抑制性發生特點,還會讓生豬繼發傳染性胸膜肺炎、豬肺疫、豬支原體肺炎等,嚴重干擾了養殖作業的開展。
5、常見高熱癥狀
就目前來看,生豬疫病發生時,還常見高熱癥狀。由于可能會導致高熱癥狀的疫病類型較多,所以,當生豬出現“無名高熱癥\"時,經常難以確定疫病的類型,這為后續的治療、防治增添了難度。現階段,普遍認為“無名高熱癥”由多種病原引起的癥候群,不僅涉及到疫病的混合感染、繼發感染,而且還可能與抗生素濫用、免疫不當、重金屬超標等因素導致的應激有關。
6、有耐藥性
在生豬疫病的治療中,常用抗菌藥物,這使得后續疫病的發生呈現出了一定的耐藥性特點,極大地削弱了藥物的療效,也增加了疫病防治的難度。傳統疫病治療中,通常會出現抗菌藥物濫用混用、長期預防性用藥、盲目用藥等情況,使得細菌、病原體逐漸產生的耐藥性,導致后續用藥的效果不佳,加之當前疫病可能存在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并非單純的細菌性疾病,造成了藥物治療收效甚微的情況,不利于疫病的有效防治。
二、豬疫病的綜合防治技術措施
1、疫苗接種防治
疫苗接種防治屬于一種較為有效的豬疫病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在疫苗接種防治中,針對健康豬群可以通過接種活疫苗、滅活疫苗、活菌苗、死菌苗等疫苗,有針對性地預防豬疫病的發生和流行,達到綜合防治的效果。若已經出現了疫病,或周邊有疫病發生時,也可以通過緊急接種疫苗,來迅速控制和撲滅疫病的傳播,實現綜合防治。但在緊急接種時,需要注意,應認真觀察和檢查生豬的情況,確認其未出現臨床癥狀后,再進行接種,以免其的病情加重。在具體的接種操作中,不同的疫苗有對應的接種方法和要求,需要嚴格遵照說明書,或獸醫醫囑進行接種。例如,在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種時,應選擇哺乳仔豬以出生20d作為首次接種時機,此后,還要在55~60d時進行第二次接種,而且要將疫苗按照規定稀釋后進行肌肉注射給藥,注射量應為 1mL ,而豬丹毒氫氧化鋁菌苗則要根據生豬的情況,確定注射方案。通常為成年豬肌肉注射 5mL ,而 10kg 以下或斷奶豬,就需要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 3mL 的方式給藥,同時還要在間隔45d后再注射3mL。
在上述疫苗接種操作中,應當注意,禁止在注射病毒性疫苗的前后各4d內對生豬施加抗生素和干擾素,而且不要同時接種兩種病毒性活疫苗,要前后間隔7~10d,以免藥物相互作用影響效果。不過病毒性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可同時接種,但應當分別進行肌肉注射。在活菌苗的接種時,也要注意,接種前后7d,禁止使用抗生素,同時兩種細菌性疫苗也可以同時接種,但也需要分別進行肌肉注射。
此外,對疫苗進行稀釋后,應當及時用完,禁止使用隔夜疫苗。若接種當時的氣溫在 15~25% 時,那么就要將稀釋好的疫苗在4h內用完,否則需廢棄。在接種前,接種用的注射器及針頭要煮沸消毒,而且在使用一次后,需更換針頭。具體的注射部位,可以選擇大腿內側無毛處、耳后頸部、臀部等部位選擇,但應注意,在注射前為生豬注射區域剪毛消毒,待注射完畢后,還要對針孔進行碘酊消毒。
2、生物安全措施
在疫病防治中,生物安全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斷疫病的傳播,提升綜合防治效果。在生物安全措施操作中,應當結合實際情況,提前制定出一套全面的生物安全計劃,并羅列出具體的物理隔離、空氣過濾、外來運輸設施管控等措施方案,并定期對措施方案的執行予以監督和評估,保證生物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實。在此過程中,應當設置有效的物理隔離措施,如標志牌、圍欄、門禁系統等,借此防正野生動物、人員和裝備等可能攜帶病原體或疾病的物體進出豬場,同時還要在豬舍內安裝空氣過濾系統,尤其是在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呼吸傳播疫病頻發的區域,應充分運用空氣過濾系統,降低病原微生物通過氣溶膠傳播的風險,達到疫病綜合防治的效果。此外,養殖期間,應盡量堅持自繁自養,減少外地購豬帶來的疫病風險,若有引種需求,則務必要選擇有資質的豬場,而且在引入時,需提前做好隔離觀察,以免病原體由此被帶入豬場。
在綜合防治中,還要提前設置相應的管理制度,限制無關人員的進出,而且要在有人員進出需要時,應嚴格執行更衣換鞋、淋浴消毒等衛生制度,同時要禁止外來運輸車輛、工具進入到養豬場,并要對養殖場內的運輸工具進行嚴格的清洗消毒,控制物品、人、車、生豬的流動,從而進一步降低疫病傳染的風險。對于豬場死豬、死胎及胎衣,還要及時清理并放置指定位置進行無害化處理,更好地保障生物安全,降低疫病傳播的風險。
3、豬場衛生消毒防治
在豬場區域內,應做好衛生消毒工作,以更綜合性地防止生豬疫病的發生。在衛生消毒工作中,需要及時對生豬的糞便、墊草、殘余飼料、垃圾等污染物予以徹底清掃,并使用高壓沖洗機對棚舍地面、墻壁及不可拆卸設備進行沖洗和刷洗,尤其要注意屋頂、窗子上的蜘蛛網、灰塵等衛生死角的清掃,以免為病原體的滋生提供條件,同時針對漏糞板、產床扣板等可拆卸的設施也要進行拆卸并搬動以便徹底清潔。待徹底清潔后,則需要采用次氯酸鹽、過硫酸氫鉀等消毒劑,以噴霧消毒的方式進行豬場內的消殺,并且要將食具、墊草等物品暴曬消毒,以更加充分地殺滅寄生蟲和病菌。在此過程中,還可以使用噴燈火焰對豬舍墻壁、食槽、地面等進行徹底消毒,以全面殺滅病菌微生物,而對于門口、墻邊地角陰暗潮濕的區域,則可通過 20% 的石灰乳進行消殺。針對豬舍入口、更衣室區域,則可使用紫外線燈管進行消毒,每日開燈2h即可有效地殺滅病原菌。此外,還要將可拆卸設施進行淺水消毒液浸泡24h,以更好地殺滅其上附著的病原體,從而有效地實現對豬疫病的綜合防治。
但在上述消毒防治中,需要注意,如果是帶豬消毒,就要選擇對生豬刺激性小、毒性低的消毒藥劑,而且應盡量選擇中午氣溫較高時進行消毒。平時一般一周消毒1次即可,在疫病流行期間,則每周2~3次即可。此外,還要注意,帶豬消毒應使豬舍內物品,以及生豬達到完全濕潤的時候,才能確保消毒的有效性,而且不能長時間使用單一種類的消毒藥劑,要2~3種消毒劑交替使用,以避免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藥性。若是空欄消毒,則可以直接采用清掃、沖洗、浸泡、除殘、霧化消毒、刷白、熏蒸和空欄八步消毒法進行消毒,但空欄時間應超過7d,以免引發生豬的應激。
4、藥物預防和保健
藥物預防和保健也是一項重要的疫病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在防治中,所用的藥物常見抗生素、抗菌增效劑,以及中草藥。其中,抗生素的應用需嚴格遵循現行的法規,以及用藥指南,禁止濫用,以免加重病原體的耐藥性。在使用抗生素時,可以考慮聯合抗菌增效劑的應用,借此增強抗生素的抗菌效果,提高抗病效果。但無論是抗生素,還是抗菌增效劑,都應嚴格把控藥量,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置用藥方案,提高疫病防治效果。在中草藥的應用上,可以考慮直接將黃芪、板藍根、金銀花等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強免疫力等功效的中草藥添加到飼料或飲水中,來強化生豬的抗病能力,達到綜合防治的效果。在保健方面,則應視情況,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能夠增強免疫力的物質,優化生豬的整體健康狀況和免疫力,控制疫病發生風險,同時也要做好抗應激保健,并針對可能發生應激的情況,采取斷奶仔豬保健、轉群保健、熱應激保健等措施,減少應激對生豬身體狀態的影響,保持其良好的免疫力狀態,實現綜合防治。若生豬已經出現了應激的情況,則需要對其應用一些電解質、維生素C等抗應激的藥物,以減少應激對生豬的影響,增強防治效果。
豬疫病包括多種,應根據不同疾病區別給藥。針對腹瀉可遵循清熱解毒的思路,予以克拉西治療。還需同時予以抗菌藥物,殺滅大腸桿菌等常見致病菌。針對流感,可予以芪仕欣治療,藥物中含有黃芪、金銀花等組分,可有效減輕發熱癥狀,使病情好轉。用藥時,可取藥 500g ,與 2000g 清水混合,豬隨意飲用即可。如將藥物攪拌于飼料中,則需將 500g 藥物與 1000g 飼料混合,供豬食用。連續給藥5~7d,如在觀察中發現癥狀消失,則可停藥。
5、疫病診斷監測防治
在疫病的綜合防治中,需要及時對有異常的生豬予以診斷監測,借此迅速制定出防治方案,以阻斷疫病的傳播,達到綜合防治的效果。在綜合防治中,應當定期通過詢問、調查、查閱資料、現場察看等方式,對出現異常的生豬進行流行病學診斷,初步了解疫病的情況,然后再對患病生豬予以臨床診斷,并進行心臟的聽診、肺部聽診、胸腹部檢查、體表檢查等措施,進一步確認疫病的類型和原因。如果疫病已經造成了生豬的死亡,就還需進行剖檢診斷。在解剖診斷中,需要先進行體表檢查,再讓豬體仰臥,切斷與四肢連接的肌肉和韌帶,沿腹中線切開腹壁,然后再沿肋骨縱切腹壁至脊背,暴露出腹腔,觀察腹腔各臟器的位置和有無異物,還要切斷食管和直腸將臟器取出分別進行檢查,借此觀察生豬體表和體內各組織臟器的病理變化,為疫病的診斷提供更加確切的依據。此外,在診斷監測中,還要結合剖檢診斷、免疫學診斷、實驗室診斷等方法,全面監測生豬的疫病情況,并針對診斷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案,以更有效地降低疫病對生豬養殖效益的影響,深入優化綜合防治效果。但在此過程中,應當注意,疫病診斷監測的方式多樣,需視情況予以綜合運用,以提高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全面性,支持后續疫病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
此外,在監測方面還要注意,除了要監測疫病發生情況,還要做好免疫檢測,并定期對生豬進行免疫抗體檢測,評估其的免疫水平。若在監測過程中,發現了免疫抗體水平不達標的生豬,則應立即采取接種疫苗等措施,提高其的免疫水平。
6、飼養防治技術措施
生豬飼養中,飼料、飲水方面的不當操作,可能會導致疫病的發生,所以,在綜合防治中,也需要采取飼養防治技術措施,來控制疫病風險的形成,由此保證綜合防治的效果。飼養防治技術措施中,應在投喂前,仔細檢查飼料的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理霉爛、腐敗、變質的飼料,確保飼料無毒、干凈、無污染,而且應當合理搭配各類飼料,讓生豬營養均衡,借此增強其的免疫力,預防疫病的發生。在此過程中,還要設置深水井或自建水塔,并定期檢查儲水桶的消毒情況、水量是否充足以及水嘴是否能正常使用,從而為生豬提供清潔、衛生、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健康水源,為疫病綜合防治的有效執行提供支持。
綜上所述,豬疫病具有病原體變異、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多、多元化、免疫抑制性等方面的發生特點。通過從疫苗接種、衛生消毒、疾病診斷等層面入手采取針對性地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可以有效地規避疫病風險因素,促進生豬的健康生長,從而為生豬養殖作業效益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
(作者單位:231300安徽省舒城縣畜牧獸醫發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