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幼林培育技術主要涵蓋撫育管理、中耕除草、肥料管理、整形修剪和病蟲害防治這些方面,種植人員需考慮氣候環境條件、油茶生長階段、長勢等因素并依據這些合理進行撫育工作,要科學施肥且適時適量施加肥料以滿足苗木成長需求,還得定期進行整形修剪工作,去除病枝、弱枝和無用枝,這既能讓苗木健康成長,又能增強病蟲害抵抗能力并使樹體養分均衡。
一、油茶幼林培育技術
1、撫育管理
精細化管理的理念是種植人員必須具備的,要把當地特定的氣候環境條件(如光照、降水、溫度、濕度)油茶苗木的具體生長階段(定植初期、快速生長期)還有實際長勢表現(株高、地徑、枝葉量、葉色)等因素緊密結合起來動態地評估、決策,合理地制定并執行撫育工作計劃,撫育工作不只是基本的土壤管理,為幼苗創造有利的微環境也是其中一部分,像夏天遮蔭防曬、冬天防寒保溫、及時除掉競爭性的雜草灌木等。油茶對水分較為敏感,土壤水分含量不可過多也不能過少。降雨較多時及時進行排水處理,夏秋季節土壤干旱時需增加灌溉頻率及灌溉量,以此為油茶生長提供良好條件。為加強土壤水分管理,應在夏季天氣干旱前開展1次除草撫育,需將周邊地區鏟下的草皮覆蓋于幼林根部附近地表,可有效避免因光照過強對幼樹產生不良影響。同時可起到防止地表水分蒸發流失的作用,促進油茶生長。冬末初春時期,為加強油茶養分吸收,可使用工具翻動地表土壤,加強土壤透氣性與保水性,同時除去周圍雜草,進行科學施肥。另外油茶幼樹樹勢相對較弱,對寒冷空氣防御能力不足。因此在入冬前應適量施加磷、鉀肥料,以此加強樹體樹勢。同時,空氣溫濕度變化較大會引發油茶幼樹病蟲害,需做好相應防治措施,避免對幼樹造成損害。合理選取撫育方式與植株根系發育具有直接關聯,是保障油茶幼林幼苗健康成長發育的關鍵。
2、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很關鍵,它對改善土壤結構、破除板結、增強透氣透水性、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避免雜草跟油茶爭奪水肥光照資源都非常有用,要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按照雜草種類和土壤情選擇人工或者機械除草方式且不能傷到幼樹根系。
① 雜草控制與土地處理
油茶幼林空地大且受風力和雨水影響,各種雜草種子易傳播并在林地上迅速生根發芽,這些雜草會跟油茶幼苗搶奪土壤里的水分、養分和光照資源且阻礙空氣流通,最終影響幼苗健康發育,油茶幼林要茁壯成長,幼苗定植后的第1年就得開始系統除草,首次作業建議用機械淺耕方式處理土地,這樣能有效松動表層土壤、減少雜草種子萌發機會,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給幼苗創造更疏松透氣的生長環境,到了第2年,幼苗逐漸長大,中耕除草頻率要進一步加強,每年2次比較合適,第1次在5月到6月完成,這時候是春季末到夏季初,雜草生長最旺盛,第2次安排在8月到9月,即秋季到來之前,每次除草后都要適度翻耕1次土地,保持土壤疏松透氣,利于后續施肥操作,翻耕深度控制在3到5厘米就可以,既能抑制雜草再生,又不傷害幼苗根系。
② 幼苗空間優化
常規中耕除草之外,也得重視幼苗生長空間的優化工作,相關活動包括檢查幼苗健康狀況、調整生長空間等,要給每棵幼苗提供最適合的成長條件,像定期查看幼苗有無病蟲害跡象、及時清理枯枝落葉以保持林地清潔防止病菌滋生,而且幼苗間距離要合理調整,讓它們有充足空間進行光合和呼吸作用,這對增強幼樹抗逆性、提高生長速度很關鍵,通常每年結合前面說的主要除草時期進行2次撫育工作就行,這種系統化周期性的管理方式,能讓油茶幼林不受雜草侵擾,還能培育出健康強壯的油茶苗木,給將來高產穩產打好基礎。
③ 長期維護與可持續發展
從長遠看,中耕除草并非只是清除雜草那么簡單,這對油茶幼林的長遠發展是個關鍵環節,科學合理的中耕除草策略既能提升土壤質量、改善幼苗生長環境,還能構建和諧共生的農業生態系統,間作套種豆科植物、馬鈴薯等不與油茶爭奪資源的有益矮稈作物,能夠進一步豐富土壤微生物群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最好用生物防治或者物理措施等生態友好型的方法控制雜草,少用化學藥劑以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得建立一套完善的監測機制,定期評估中耕除草的效果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管理方案,讓油茶幼林一直處在最佳的生長狀態。
3、間作套種
① 合理選擇套種作物
要達到最佳效果,選擇合適的套種作物非常關鍵,理想套種作物得耐旱、耐貧瘠,適應酸性土且成長周期短,這些作物植株要矮小、枝葉不能太繁茂、根系發育范圍小才會減少對油茶幼苗吸收養分的影響,千萬不能選擇易引發病蟲害或給油茶帶來競爭壓力的高稈作物(像玉米)和藤蔓類作物。例如,種植1年生豆科植物,花生或黃豆就很好,它們不跟油茶搶太多養分,還能固氮,提升土壤肥力,矮稈作物馬鈴薯也可以,由于其根系小,對油茶幼苗沒威脅,選些草本花卉或者藥用植物作為套種作物也比較合適,這些植物適應性和抗病能力強,還能美化環境增加經濟收益。
② 控制種植距離與密度
實際操作時,套種作物與油茶苗木間距離的控制同樣重要,一般來說二者間距離至少得保持60厘米,這既能讓套種作物有充足生長空間,又不影響油茶幼苗正常生長,并且合理種植密度對良好通風和光照條件的維持意義重大,套種作物過密會影響空氣流通與陽光照射,對油茶幼林成長不利,規劃行距和株距時,得保證油茶幼林周邊有足夠開放空間,這樣能有充足光照和新鮮空氣,對幼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增強很有好處,也利于病蟲害的預防,適當間距還方便日常管理操作,像除草施肥等,有助于管理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4、施肥
科學高效的肥料管理是油茶幼林快速健康生長營養需求得到滿足的根本保障,種植者得改掉盲目施肥的習慣,根據土壤養分檢測結果、苗木生長階段的需肥規律和目標產量精確設計施肥方案,在肥料種類的選擇上,腐熟有機肥(農家肥、餅肥)應該作為基礎,這樣能改良土壤、提升地力、促進根系發育。氮、磷、鉀大量元素肥料需科學配比以滿足枝葉擴展與樹形構建所需,中微量元素肥料(像鈣、鎂、硼、鋅)需要適時補充以防生理性缺素癥。施肥方式方面要注重“適時、適量、適法”,溝施、穴施、環狀施等根際施肥法是常用的,撒施會造成浪費和灼傷要避免,并且要“薄肥勤施”,生長旺季(春梢、夏梢萌發期)以及干旱季節前后尤其得及時補充水肥以滿足苗木茁壯成長的需求。
① 生長期施肥管理
油茶幼林期補充必要營養元素是施肥重點,能讓幼苗快速生長,主要肥料以磷、鉀肥為宜,要著重補充磷、鉀元素,這對幼苗初期生長特別重要,幼林通常每年施肥2次,第1次施肥在春季3月到4月,此時油茶幼苗開始快速生長,第2次在冬季11月到翌年1月,可增強樹木抗寒能力并儲備養分,定植當年7月到8月間每株追施10到20克尿素,滿足幼苗快速生長需求,第2年以施速效肥和氮肥為主,5月到6月結合中耕除草施肥,既能提高肥料轉化率又能及時供給幼苗營養,春夏兩季適量施加0.1到0.2千克/株的中性復合肥或者配方混合肥料,可促進新梢萌發和嫩葉舒展,有效滿足營養需求。
② 冬季防寒與養分儲備
冬季氣溫大幅下降既威脅著植物的生存也影響其正常生長周期,油茶幼苗要健康越冬為來年生長奠定良好基礎就得采取防寒與儲備養分的一系列措施,適時適量施肥是增強油茶幼苗抗寒能力、促進其健康成長的關鍵,氣溫下降時每株油茶幼苗應施加2到5千克充分腐熟的農家肥,之所以選擇這時施肥是有科學依據的,腐熟農家肥富含有機質在土壤中能緩慢釋放養分符合冬季植物生長緩慢的特點,而且充足的有機物質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透氣性和保水能力,利于根系發育擴展,更關鍵的是寒冷條件下額外添加的有機物能降低凍傷風險。
隨著溫度的進一步降低,油茶幼苗的生理活動會變得非常緩慢,幾乎處于休眠狀態,然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冬季施加的肥料不會被迅速消耗掉,而是以一種較為穩定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之中;等到春天來臨,氣溫回升,油茶幼苗重新進入快速生長期時,之前儲存的養分就能及時供應給植株,支持新的枝葉萌發和根系生長,這樣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幼苗的存活率,還促進了樹勢的恢復和發展,為未來的高產穩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③ 施肥方法與技術細節
肥料轉化率和幼苗對養分的吸收效果直接被施肥形式的選擇所影響,撒施這種常見施肥方式要觀察苗木長勢與氣候環境條件,把尿素和磷鉀肥料均勻撒在地表再翻土覆蓋,促使肥料滲進土壤以提高養分利用率。較大苗木適合環狀溝施肥,具體做法是在苗木樹干底部挖環形溝渠,溝寬控制在20到30厘米上下,施肥后回填土壤,這能讓肥料更集中作用于根區提高吸收效率。穴施針對特定區域施肥很有效,以樹冠為中心,向外30厘米處挖幾個約20厘米深的洞穴,施適量農家肥再回填土壤,保證肥料直接到根系附近。葉面施肥是將 0.1% 到 0.5% 的磷酸二氫鉀、尿素和水混合,利用噴霧工具均勻噴在幼苗葉片表面,能快速補充微量元素,為幼苗提供適量水分讓葉片健康發育。
5、整形修剪
① 枝條管理與通風光照優化
隨著油茶幼苗的生長下層枝條和內層膛枝得逐步減少或進行疏枝修剪,這么做主要是為了讓樹冠枝條間有足夠的空間,以改善通風與光照條件,實際修剪重點應是去除背陰枝條多保留向陽枝條以實現光合作用效率最大化,先處理樹冠內部無用枝再修剪外部枝,有助于優化內部環境確保空氣流通,讓每根枝條都能獲得充足的陽光,從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給油茶幼苗創造更健康的生長環境。
② 樹體外觀協調性與工具選擇
整形修剪時保持樹體外觀協調性很重要,同一位置的枝條修剪不能過多或過少,要確保上下分布均勻,避免相互擁擠、重疊。要達到最佳效果必須使用鋒利無銹的工具,鈍器可能傷害幼樹影響其正常發育。修剪完要及時做好切口保護,涂抹專用愈合劑可防止病菌侵入促使傷口盡快愈合,工具選得好且切口保護措施到位就能減少病害風險、加快傷口愈合,還能增強樹木抗逆性和健康狀況。
二、病蟲害防治
1、日常管理和預防性措施
病蟲害防治的基礎在于加強種植區域的日常管理,栽植密度需合理控制且水肥管理要科學開展,還可通過整形修枝去除病枝和無用枝,這些措施能讓苗木長勢顯著增強并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良好的水肥管理加上適當的修剪既優化樹木生長環境又提高樹木自身抗逆性以減少病蟲害侵襲機會,定期巡查并及時清理受害植物殘體以保持林區清潔衛生也是防止病菌傳播、害蟲滋生的重要手段。
2、物理與生物防治技術
病蟲害防治時,物理和生物防治技術非常重要,害蟲有趨光性和趨色性等生物特性,利用這一點,4月上旬起,油茶幼林里按2到3公頃1盞的比例布置黑光燈,像油茶毒蛾、茶梢尖蛾、油茶織蛾和金龜子等害蟲夜里就會被誘殺,油茶幼林按10到13平方米布置1張的比例掛黃板和藍板,茶角胸葉甲和小綠葉蟬等害蟲也能被有效誘殺,生物防治主要靠釋放害蟲天敵和使用微生物藥劑,油茶天牛類害蟲的防治過程中,在7到9月份釋放一些管氏腫腿蜂和花戎寄甲,天牛蟲害就會被有效捕殺消滅。油茶織蛾、油茶葉蜂和油茶枯葉蛾等害蟲,每公頃放45到75萬頭赤眼蜂就能有效防治,白僵菌和綠僵菌等微生物藥劑在油茶幼林病蟲害防治里也比較常用,油茶毒蛾和茶角胸葉甲等害蟲,用1到3億孢子/毫升濃度的白僵菌菌液低容量噴霧防治效果較好。
3、化學防治與綜合應用
油茶幼林病蟲害防治方面,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雖已很重要且很多時候能有效管控病蟲害的發生發展,但特定情況下化學防治作為補充手段也必不可少,油茶是經濟作物,選合適化學藥劑針對性處理可保護植株免遭病蟲害侵害、保證其健康生長以實現高產穩產,像油茶象、蚜蟲、粉虱等常見害蟲可用 2% 高效氟氯氰菊酯 8% 氯氰菊酯、噻蟲啉微膠囊這些無公害化學藥劑防控,這些藥劑高效、低毒、環保,不損害油茶幼苗還能快速滅殺目標害蟲,不過使用化學藥劑需謹慎,要嚴格按產品說明書操作以確保安全有效并盡量少干擾周邊生態環境,具體而言施藥前得全面評估油茶幼林,了解病蟲害種類、分布范圍、危害程度等情況從而制定最優防治方案,季節變化、天氣條件等因素也需要考慮,以便選擇施藥的最佳時機讓藥效最大化,更關鍵的是整個過程中要一直關注用藥量和頻率,不能過度依賴化學防治而要把化學防治和其他防治措施相結合,構建綜合性的病蟲害管理體系。油茶幼林防治的基本原則是優先物理和生物防治,利用天敵昆蟲、設防蟲網、進行農業管理措施以降低病蟲害風險,若上述方法不足以應對嚴重病蟲害威脅才把化學防治作為輔助手段,如此,必要時能迅速有效控制病蟲害,且不破壞生態平衡,從而給油茶幼林營造健康穩定的生長環境,推動其長期穩定發展。
要推進油茶幼林培育工作,幼苗撫育就得合理進行,這樣幼苗才長得好,土壤得及時翻耕,苗間雜草要清理干凈,讓根系更好地吸收養分和水分,并且施肥也要科學,根據苗木長勢、處于什么生長階段、氣候條件如何,用合適的施肥方式,氮、磷、鉀肥料適量施加,才能滿足幼樹生長需求。油茶幼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也得做好,要看清發病種類、程度、范圍,選好對應的防治方式,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從而保證油茶幼林健康生長,促進油茶產業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724400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漢源街道辦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