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魚是江蘇省睢寧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之一,在水產養殖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傳統鳙魚養殖方式往往存在一些問題,如養殖環境選擇不當、魚種放養不科學、日常管理不到位、魚病防治不及時以及捕撈收獲不合理等,相關問題不僅會影響鳙魚的生長速度與品質,還可能造成養殖產量下降、經濟效益受損,嚴重時,甚至可能威脅生態環境。當前,隨著人們對于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提高,生態健康養殖成為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科學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方法,能夠為鳙魚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從而生產出高品質、無污染的鳙魚產品。因此,深入分析魚的生態健康養殖新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從養殖區選址、魚種放養、日常管理、魚病防治以及捕撈收獲等方面進行詳細探討,以期為鳙魚的生態健康養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一、養殖區選址
開展鳙魚養殖工作,首先需科學合理地做好養殖區選址。相對來說,鳙魚對養殖環境要求比較嚴苛,因此在選址過程中需要全面考量多個重要因素。
養殖地應優先選擇處于安靜、開闊狀態的淡水庫區,使魚能夠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生長,避免因頻繁的外界驚擾導致魚群應激反應,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并且開闊的養殖區有利于水體與外界的空氣充分交換,增加水中的溶氧量,為鳙魚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
必須確保養殖區水質干凈,遠離各類污染源,像化工廠、煤礦廠等,避免重金屬、化學污染物等進入養殖區水體,嚴重破壞水質,對鳙魚的健康生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并且為保障鳙魚的生長環境安全,所選養殖區的環境必須嚴格符合相關要求,從源頭上杜絕污染對養殖的威脅。養殖過程中,水質是影響鳙魚生長的關鍵因素。養殖鳙魚的水庫要求水質無污染,這是保障魚群健康的基礎。水深應超過 4m ,較深的水體能夠為鳙魚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同時有利于保持水溫的相對穩定,減少外界環境變化對魚群的影響。水質不僅要干凈,還需肥沃。干凈的水質意味著水中雜質、污染物較少,而肥沃的水質則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為浮游生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浮游生物是鳙魚的主要食物來源,豐富的浮游生物能夠滿足鳙魚的攝食需求,促進其生長發育。
在選址時,還應留意水位落差情況。旱季水位下降可能會導致養殖水域面積縮小,水體溶氧量降低,水質惡化等問題,對鳙魚的生存和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應選擇水位相對穩定,能夠有效避免旱季水位過度下降的養殖地,為鳙魚創造一個穩定的生存環境。
交通便利是養殖區選址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便利的交通有助于魚苗、飼料等物資的及時運輸,降低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同時,在成魚銷售時,能確保產品快速、高效地運往市場,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
充足的電力資源同樣不可或缺。在養殖過程中,增氧機等各類設備的正常運行需要穩定的電力供應,保證鳙魚有足夠的氧氣呼吸,特別是在高溫、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能夠獲得充足氧氣。
二、魚種放養
1、魚種選擇
魚種放養前,應從正規魚種場購買魚種,優質的鳙魚魚種應具有規格整齊的特點,確保其后期的生長速度、體質狀況等方面比較一致,便于在養殖過程中進行統一管理和投喂,養殖效率比較有保障。同時體質健壯的魚種對環境變化和疾病的抵抗力更強,可以較好的適應養殖環境。
同時要選擇體色鮮亮的魚種,其往往新陳代謝和營養狀況良好。并保證其體表無傷,有充足的活力和生長潛力。
購買魚種后,嚴格做好檢疫工作至關重要。通過專業的檢疫手段,能夠準確檢測魚種是否攜帶病菌、寄生蟲等有害生物,確保魚種無病無蟲,以保證魚種放養的成活率。
魚種放養規格的確定需要結合養殖水庫的面積、規模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對于小型水庫,由于水域面積相對較小,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以放養小規模魚種為宜,其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可以更好地在有限的水域空間中生長;而在大型水庫,則可以投放規格在 10cm 以上的魚種,其生存能力和攝食能力更強,可以更好地抵御外界環境的變化和其他生物的威脅。
2、放養準備
進行魚種投放之前,還應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為魚種創造一個適宜、安全的生存環境。若是養殖區內還有之前養殖的鳙魚,還需及時清除達到上市銷售規格的鳙魚,為新投放的魚種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間,避免因空間擁擠導致生長受限。并提前清理雜物,如枯枝、爛葉、垃圾等,避免其影響水質或是對鳙魚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另外,一定要提前對水體進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劑為生石灰,按照 90kg/667m2 的用量使用,即可以有效殺滅水體中的病菌、寄生蟲及其卵等有害生物,減少疾病的傳播風險。同時,生石灰還可以調節水體的酸堿度,改善水質,為鳙魚后期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3、放養密度
魚種放養過程中,還應合理控制放養密度以及搭配適宜的魚種比例。浮游生物是鳙魚的主要食物來源。當庫區浮游動物和植物豐富時,應當主養鳙魚。除了鳙魚,還可以再搭配 3% 的大規格草魚、鯉魚與鯽魚。草魚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可以控制庫區水生植物的生長,避免其過度繁殖影響水質;鯉魚和鯽魚則屬于雜食性魚類,其以攝食水中的有機碎屑等,有助于維持水體生態平衡,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同時增加養殖的經濟效益和品種多樣性。
三、日常管理
1、水質管理
淡水水庫鳙魚養殖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水質管理占據著極為關鍵的地位。日常養殖過程中,應加強水質的控制,保障鳙魚健康生長。水質應滿足“肥、活、嫩、爽\"的特點:“肥\"代表水體中富含各種營養物質,能為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充足的養分,而浮游生物是鳙魚的主要食物來源;“活”表明水體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自凈能力,通過及時更新和交換,保持水質的新鮮;“嫩”體現了水質清新,無過多的老化物質和有害物質積累;“爽”則說明水體透明度適中,溶氧量高,有利于鳙魚的呼吸和生長。為實現該目標,養殖戶還應進一步提高水質調節管理意識,密切關注水體的各種變化情況,如水體的顏色、透明度、氣味等直觀指標,并在養殖過程中定期檢測水體的酸堿度、溶氧量、氨氮含量等理化指標。只有及時掌握水質變化的動態,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節水質,為鳙魚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
另外應根據水質狀況,進行有針對性調節。例如,當發現淡水水庫水質過肥時,可以及時增加鳙魚的投放數量,使得水質可以恢復到適宜的狀態;反之,若水質過瘦,可適時撒施有機肥和無機肥,以長期改善水質;無機肥,如尿素、磷肥等,具有肥效快的特點,可以迅速補充水體中的營養物質,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達到增肥水質的效果。當淡水水庫水體顏色發暗時,通常表示水質受到了影響,可能是由于水體中有機物積累過多、微生物代謝異常等原因導致的。此時,應及時做好水質調節工作。一般通過潑灑生石灰的方式來調節水質,以改善水質的惡化狀況。
在鳙魚生長旺季,其攝食量和代謝量都會增加,對水質的要求更高。這一期間,可以撒施益生菌,以更好的分解水體中的有機物,降低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增強水體菌種的多樣性,為鳙魚的生長提供有力保障,促進其快速健康生長。
2、投喂
當前在鳙魚養殖過程中,鳙魚除了以浮游生物為食,還可以在養殖過程中,根據池塘水質和鳙魚生長情況,適當投喂人工飼料。人工飼料可選擇蛋白質含量在 25%-30% 的粉狀飼料或顆粒飼料,如豆餅、菜餅、麩皮等。投喂可定時、定位、定質、定量。每天投喂2-3次,分別在上午8-9時、下午2-3時以及傍晚6-7時。并在池塘中設置固定的投喂點,便于鳙魚集中攝食。同時保證投喂的飼料要新鮮、無霉變、無污染。結合鳙魚的生長階段、水溫、水質等因素合理調整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 3% 15% ,以促進鳙魚的健康生長。
3、預防浮頭
養殖過程中,若是水體含氧量不足,鳙魚就會因缺氧而浮頭,尤其在炎熱的夏季,水溫可能受悶熱天氣和雷雨頻繁等因素的影響,出現水溫升高以及缺氧等情況。針對該問題,可以通過及時加水,增加水體的溶氧量,稀釋水體中的有害物質,降低水溫,為鳙魚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對于鳙魚來說,其適宜生長的水溫為 25-30°C ,當水溫超過 30% 時,水體的溶氧能力會明顯下降,同時魚的呼吸頻率加快,耗氧量增加,容易出現浮頭現象。因此,在夏季高溫時節,要采取適當的措施控制水溫,如搭建遮陽棚、增加水深等,避免水溫過高對鳙魚造成不利影響。并且一旦發現養殖區鳙魚有浮頭的跡象,應立即開啟增氧設備,如增氧機、增氧泵等。或是使用化學制劑來增加水體的溶氧量。例如,每畝使用 100g 硫酸銨,溶解后潑灑在養殖區,即能夠增加水體的溶氧量,并起到增肥的效果。
4、加強巡視
鳙魚養殖過程中,由于養殖水庫庫區自身面積廣闊、環境復雜的特點,給養殖管理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因此還應加強日常巡視,以及時發現并解決養殖過程中的各類問題、保障養殖順利進行。具體應密切追蹤鳙魚的生長動態,細致觀察鳙魚的攝食情況、游動狀態等,了解它們的健康狀況。如果鳙魚的攝食正常、游動活潑,說明生長狀況良好;反之,則可能存在健康隱患。若是發現有魚死亡,還應對其進行剖檢,明確死因,從而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并且在養殖地應設置一定的防逃設施設備,以免進入夏季汛期時,雨水增多,水庫水位急劇上升,出現魚逃跑的情況。
四、魚病防治
1、打印病
打印病主要是由點狀氣單胞菌點狀亞種引起的。這種病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就容易引發魚病。夏季和秋季天氣炎熱、水溫高,是該病的高發季節。其中,水質是影響魚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養殖過程中,要提高水質管理意識,尤其是在夏季,要定期加注新水,并要及時清理養殖區域的雜物,如殘餌、糞便、枯枝落葉等,以免產生有害物質,導致細菌和病毒的滋生。防治工作進行時,可定期潑灑生石灰或漂白粉,以起到殺菌消毒、調節水體酸堿度等作用。并且一旦發現庫區有鳙魚患病,還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具體可潑灑漂白粉 0.2mg/L 或復消凈 0.3g/m3 ,能夠對鳙魚打印病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
2、水霉病
水霉病是常見高發病,其主要是由運輸不當、溫度過低等因素所造成的。在運輸過程中,若是操作不規范,魚體即容易受到機械損傷,并為水霉菌的入侵提供途徑。若是水溫過低,魚的免疫力會下降,魚體的抵抗力變弱,更容易感染水霉菌。防治時,可進行魚苗的預處理。在投放魚苗前,可使用苗種浸泡劑按1:5000的比例稀釋后,對魚苗進行 3-5min 的藥浴處理,即能及時的殺滅魚苗體表攜帶的病菌,減少感染水霉病的幾率,提高魚苗的成活率。另外,還可以在運輸和捕撈過程中,小心謹慎,避免對魚體造成損傷,并采取合適的運輸工具和捕撈方法,減少魚體與硬物的碰撞和摩擦,降低水霉菌入侵的風險。日常還可以定期潑灑20mg/L 的漂白粉對養殖區域水體進行消毒,能夠有效殺滅水中的病菌,抑制水霉菌的生長繁殖,保持水體環境的衛生和安全。在親魚進行人工繁殖時,如果出現受傷情況,需及時用高錳酸鉀進行消毒處理,防止傷口感染水霉菌,確保親魚的健康。一旦發現鳙魚感染了水霉病,還需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并潑灑食鹽與小蘇打合劑 800mg/L ,或使用 20mg/L 的聚維酮碘溶液對病魚進行20min 的藥浴,即能夠有效抑制水霉菌的生長,減輕病魚的癥狀,促進病魚的康復。
3、指環蟲病
指環蟲病同樣多在夏季和秋季天氣炎熱時高發,提高清塘消毒意識,定期使用生石灰帶水消毒是預防指環蟲病的重要措施。生石灰遇水會產生強堿,能夠有效殺滅指環蟲及其蟲卵,同時還可以改善水體的酸堿度和底質環境,為鳙魚創造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在魚苗投放前,使用 1mg/L 的晶體敵百蟲對魚苗進行藥浴消毒半小時,即能夠殺滅魚苗體表和鰓部攜帶的指環蟲,減少疾病的傳播源,顯著提高魚苗的健康率和成活率。一旦發現養殖區域有魚感染指環蟲病,需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可以及時潑灑 0.3mg/L 的晶體敵百蟲溶液,晶體敵百蟲能夠麻痹指環蟲的神經系統,使其失去附著能力而死亡。或者用 20mg/L 的高錳酸鉀對病魚進行 10-15min 的藥浴。高錳酸鉀具有強氧化性,能夠直接殺滅指環蟲,對控制病情發展有不錯的效果。在治療過程中,要密切關注魚群的反應和病情變化,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五、捕撈收獲
在養殖區域的鳙魚達到上市銷售標準時,需及時進行捕撈收獲。這需要確定合適的捕撈時間。通常,鳙魚的性成熟年齡在3-4齡,在達到性成熟之前,其的生長發育速度較快,但性成熟之后,生長速度會逐漸變緩。因此3-4齡這一階段,捕撈比較合適,肉質和體型都能滿足市場需求。捕撈應遵循“捕大留小\"的原則。將達到上市規格的大魚捕撈上來,留下較小的魚繼續在養殖區內生長。捕撈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對魚體造成損傷。魚體受傷后,不僅容易感染疾病,影響魚的品質和存活,還可能導致傷口處的肉質變差,降低銷售價值。為了減少魚體損傷,在捕撈時應選擇合適的捕撈工具和方法,如使用柔軟的漁網,操作過程要輕緩,避免魚群受到過度擠壓和碰撞。當前可以實行輪捕輪放的養殖模式,保證在不同的時間段都能有達到上市標準的魚進行捕撈銷售,避免了集中捕撈導致的市場壓力和價格波動。而且,不同規格的魚在養殖區域內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層次的水體資源和餌料,提高資源利用率,讓養殖區域內的鳙魚保持較快的生長速度,從而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魚生態健康養殖新技術涉及養殖區選址、魚種放養、日常管理、魚病防治以及捕撈收獲等多個關鍵環節,各環節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鳙魚生態健康養殖的完整體系。當前,在養殖工作進行時,應加強各個養殖環節的技術探究,發揮技術優勢,提高鳙魚的生長速度和質量,并提升經濟效益,推動鳙魚生態健康養殖朝著更加高效、環保、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為水產養殖工作的發展以及食品安全保護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221243江蘇省睢寧縣魏集鎮農業農村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