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因此小麥種植產量與質量對當地農業經濟和糧食安全有著重要意義。然而,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品種、土壤、氣候、種植技術等。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為特定地區小麥種植戶提供科學有效的技術指導,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探究適合特定地區小麥高產增產優質種植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品種選擇
1、依據當地氣候與土壤條件選種
我國地區氣候多樣,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差異較大。在一些地區,冬季寒冷,無霜期較短,應選擇抗寒性強、早熟的小麥品種。這些品種能夠在低溫環境下安全越冬,并且生育期較短,能夠在有限的生長季節內完成生長發育過程,保證產量。而氣候相對溫暖,無霜期較長的地區,可選擇適應性廣、高產優質的中晚熟品種。同時,部分地區土壤鹽堿化程度較高,對于這些地區,需要選擇耐鹽堿的小麥品種,以確保小麥在不利的土壤條件下能夠正常生長。
2、注重品種抗病蟲性能
在小麥種植產業中,病蟲害的復雜與多發成為阻礙小麥產量增長和品質優化的重大瓶頸。小麥銹病、白粉病、蚜蟲、紅蜘蛛等病蟲害,常常在不同生長周期侵襲小麥植株。小麥銹病引發的銹色孢子堆會嚴重損傷葉片與莖稈,極大削弱光合作用效率;白粉病產生的白色霉層如同給小麥披上“枷鎖”,阻礙其正常呼吸和養分攝取;蚜蟲與紅蜘蛛通過刺吸式口器掠奪小麥汁液,致使葉片枯黃、生長停滯,嚴重時甚至導致大面積絕收,同時顯著降低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和容重等關鍵品質指標。因此,在小麥品種選育和種植選擇過程中,抗病蟲性能成為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研究顯示,在一些病蟲害高發區域,種植這些抗病蟲性能優良的品種,可使農藥使用量減少約 30% ,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減少了環境污染與農產品農藥殘留風險,收獲的小麥品質更優,更契合市場需求,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農民收益筑牢根基,在小麥高產優質的道路上發揮著關鍵作用。
3、種子處理
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適當的處理能夠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幼苗的抗病能力。一般采用曬種、藥劑拌種等方法。曬種可以打破種子休眠,增強種子活力,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選擇晴朗的天氣,將種子均勻攤在陽光下晾曬1-2天,每天翻動2-3次,確保種子受熱均勻。藥劑拌種可以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病蟲害。根據當地病蟲害發生情況,選擇合適的藥劑。如用 40% 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重量的 0.2% 拌種,可防治鱗蛄、螃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用 2% 戊唑醇濕拌劑按種子重量的 0.1%-0.15% 拌種,可防治小麥黑穗病、紋枯病等病害。將藥劑與種子充分攪拌均勻,堆悶3-4小時后晾干即可播種。
二、土地整理
1、深耕深松
深耕深松技術深度拓展土壤耕層,重塑土壤內部結構。原本板結的土壤在深耕深松后,變得像海綿般疏松多孔,不僅讓空氣和水分能夠自由穿梭其中,還大幅提升了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與此同時,深耕深松打破了土壤原有的厭氧環境,促使好氣性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轉化土壤中的有機物質,釋放出更多可供小麥吸收利用的養分,為小麥根系營造出舒適且營養豐富的生長環境,為小麥茁壯成長提供堅實保障。
深耕深松并非越多越好,需要遵循科學規律。一般而言,每隔2-3年開展1次深耕深松作業最為適宜,操作深度控制在25-30厘米,這樣既能有效打破犁底層,又不會對土壤結構造成過度擾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確保深度均勻至關重要,避免出現漏耕現象,否則會導致同一片農田土壤條件差異明顯,影響作物生長的整齊度。深耕深松作業結束后,及時進行耙糖整地工作必不可少。耙礬能夠將土壤顆粒細化、平整,如同為種子精心打造舒適的“溫床”,不僅有利于播種時種子均勻入土,還能有效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鎖住土壤中的水分,為小麥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
2、秸稈還田
隨著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秸稈還田成為一種重要的土壤培肥方式。秸稈還田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在玉米、棉花等前茬作物收獲后,將秸稈粉碎還田,粉碎長度一般不超過10厘米。秸稈還田后,要配合施用適量的氮肥,調節碳氮比,促進秸稈的腐熟分解。一般每畝還田秸稈500-1000公斤,需增施尿素5-10公斤。同時,要及時進行耕翻,將秸稈埋入土壤中,防止秸稈架空影響小麥播種和出苗。
3、合理施肥
一些地區土壤肥力狀況差異較大,在施肥時要根據土壤養分檢測結果,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滿足小麥生長對養分的需求。一般中等肥力地塊,每畝施有機肥2000-3000公斤、純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鉀3-5公斤。有機肥和磷、鉀肥全部作基肥,在耕地前均勻撒施于地表,然后耕翻入土。氮肥一般基肥占 60%-70% ,追肥占 30%-40% 。追肥在小麥起身拔節期進行,以促進小麥分蘗成穗和穗分化,提高產量。對于缺鋅、缺鐵等微量元素缺乏的土壤,可在基肥中每畝施硫酸鋅1-2公斤、硫酸亞鐵2-3公斤,或在小麥生長后期進行葉面噴施補充。
三、播種管理
1、確定適宜播種期
特定地區冬季寒冷,春季氣溫回升快,確定適宜的播種期對于小麥的安全越冬和正常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冬小麥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種,一些地區可適當晚播,而一些地區則應適當早播。適期播種能夠使小麥在冬前形成壯苗,增強抗寒能力,為安全越冬和春季生長奠定良好基礎。過早播種,小麥冬前生長過旺,易遭受凍害;過晚播種,小麥冬前生長量不足,根系不發達,分蘗少,抗寒能力弱,也不利于產量的提高。例如,一些地區,冬小麥適宜播種期為9月20日至10月5日;在一些地區,適宜播種期為10月5日至10月20日。
2、控制播種量
播種量要根據小麥品種特性、種子發芽率、千粒重、土壤肥力、播種期等因素合理確定。一般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播種量可適當減少;分藥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種,播種量要適當增加。土壤肥力高、情好的地塊,播種量可少些;土壤肥力低、情差的地塊,播種量要多些。適期播種的情況下,一般每畝播種量為15-20公斤。如果播種期推遲,應適當增加播種量,每晚播一天,每畝增加播種量0.5-1公斤。例如,對于新冬22號品種,在適期播種且土壤肥力較好的情況下,每畝播種量為16公斤;若播種期推遲到10月20日,每畝播種量應增加到20公斤左右。播種時要確保播種均勻,避免出現漏播、重播現象。
3、播種深度
小麥播種深度一般以3-5厘米為宜。播種過深,種子出苗困難,消耗養分多,幼苗細弱,分蘗少;播種過淺,種子易落干,出苗不全,且根系入土淺,抗寒、抗旱能力弱。在一些地區,由于氣候干燥,土壤情較差,播種后要及時鎮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減少土壤空隙,防正跑,有利于種子吸水發芽和出苗。鎮壓時要根據土壤熵情和質地掌握好鎮壓強度,土壤情好、質地粘重的地塊,鎮壓強度要輕些;土壤情差、質地疏松的地塊,鎮壓強度要重些。
四、田間管理
1、冬前管理
① 查苗補種
小麥出苗后,查苗補種是實現苗全苗齊、保障高產的關鍵環節。及時巡查麥田,一旦發現缺苗斷壟現象,需立即采取補種措施。之所以強調選用與原品種一致的種子,是因為不同品種小麥的基因特性決定了其生長周期、養分需求和環境適應性不同,使用相同品種才能確保麥田植株生長同步,便于后續統一管理。補種前的浸種催芽,是通過水分滲透激活種子內部生理活動,在15-20‰ 水溫下浸泡6-12小時后,將種子置于濕潤紗布中,在20-25°C 環境下催芽,待胚根突破種皮“露白”,可顯著提升出苗速度和整齊度。開溝補種時,溝深3-5厘米、間距依品種特性和種植密度調整,確保種子在疏松透氣且情適宜的土層中扎根,覆土后輕鎮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貼合,形成良好的萌發環境。面對缺苗嚴重區域,選擇陰天或傍晚移栽健壯麥苗,帶土坨移栽并澆足定根水,能有效降低緩苗時間。補種后,依據麥苗生長情況和土壤情,適時進行水肥管理,搭配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速效肥料,促進補種麥苗快速生長,縮小與原有麥苗的生長差距,為小麥穩產增收筑牢根基。
② 冬灌
冬灌是保證小麥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之一。冬灌能夠提高土壤含水量,穩定地溫,防止小麥凍害。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氣溫降至 3-5°C 時進行,一些地區一般在11月中旬左右,一些地區在11月下旬左右。冬灌要灌足灌透,每畝灌水量以60-80立方米為宜。灌后要及時劃鋤,破除土壤板結,防止地表龜裂,造成小麥根系外露受凍。
③ 鎮壓劃鋤
在小麥冬前,根據土壤情和麥苗生長情況,進行鎮壓劃鋤。鎮壓可以壓實土壤,提保,促進根系生長;劃鋤能夠疏松土壤,提高地溫,消滅雜草,促進麥苗生長。一般在小麥三葉期后進行第一次劃鋤,冬灌后進行第二次劃鋤。鎮壓和劃鋤要注意掌握好時機和力度,避免對麥苗造成損傷。
2、春季管理
① 返青期管理
小麥返青后,要及時進行中耕劃鋤,提高地溫,促進麥苗早發快長。對于群體較小、麥苗較弱的地塊,可結合劃鋤,每畝追施尿素5-8公斤,促進分蘗生長。同時,要注意防治小麥紋枯病、紅蜘蛛等病蟲害。對于紋枯病,可選用 5% 井岡霉素水劑100-150毫升,加水50-75公斤噴霧防治;對于紅蜘蛛,可選用 1.8% 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噴霧防治。
② 起身拔節期管理
起身拔節期是小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決定穗數和穗粒數的重要時期。此時,要根據麥苗生長情況,合理追肥澆水。對于群體適宜、生長健壯的地塊,可在拔節初期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并結合澆水;對于群體偏大、生長過旺的地塊,可適當推遲追肥澆水時間,控制群體生長,防止倒伏。同時,要加強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小麥銹病、白粉病、蚜蟲等病蟲害。對于銹病,可選用 25%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對于白粉病,可選用 15% 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對于蚜蟲,可選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
③ 孕穗期管理
孕穗期是小麥需水需肥的高峰期,此時要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一般每畝澆水量以50-60立方米為宜。同時,可根據小麥生長情況,進行葉面追肥,每畝用 0.2%-0.3% 的磷酸二氫鉀溶液50-60公斤噴霧,以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和結實率。此外,要繼續加強病蟲害防治,確保小麥正常生長發育。
3、后期管理
① 灌漿期管理
灌漿期是決定小麥粒重的關鍵時期,要保持土壤適宜的情,避免干旱和積水。一般每隔7-10天澆1次水,每次澆水量以40-50立方米為宜。同時,要進行葉面噴肥,每畝用 0.2%-0.3% 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加 1% 的尿素溶液50-60公斤噴霧,可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加粒重。此外,要注意防治小麥蚜蟲、白粉病、葉銹病等病蟲害,可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噴霧防治。
② 蠟熟期管理
蠟熟期是小麥收獲的最佳時期。此時,小麥籽粒變硬,顏色由綠變黃,胚乳呈蠟狀。在蠟熟末期,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達到最佳狀態,應及時收獲。收獲過晚,小麥易落粒、倒伏,導致產量損失;收獲過早,小麥籽粒不飽滿,千粒重低,影響產量和品質。在本地區,一般采用聯合收割機進行收獲,收獲時要注意調整好收割機的參數,確保收獲質量。
五、病蟲害防治
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病蟲害防治的基礎措施。通過合理輪作、深耕深松、清潔田園、科學施肥等農業措施,創造有利于小麥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例如,實行小麥與玉米、棉花等作物輪作,可減少病蟲害的積累和傳播;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病株殘體,可減少病蟲害的滋生場所;合理施肥,增強小麥的抗病蟲能力。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如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成蟲,每30-50畝設置1盞殺蟲燈,懸掛高度以高出作物頂部0.5-1米為宜,每天從日落至日出時開啟,可有效誘殺小麥蚜蟲、吸漿蟲等害蟲。還可采用黃板誘蚜,每畝懸掛20-30塊黃板,黃板應與小麥植株頂部平齊,可誘殺有翅蚜,減少蚜蟲的繁殖和危害。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謝產物防治病蟲害。例如,利用七星瓢蟲、草蛉等天敵昆蟲防治小麥蚜蟲;利用蘇云金芽孢桿菌、白僵菌等微生物制劑防治小麥害蟲;利用植物源農藥如苦參堿、印楝素等防治小麥病蟲害,這些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環保、安全、不易產生抗藥性等優點。
4、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在病蟲害發生嚴重時采取的應急措施。在使用化學農藥時,要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說明,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并注意農藥的輪換使用,避免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同時,要嚴格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確保小麥產品質量安全。例如,在防治小麥銹病時,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等殺菌劑;在防治小麥蚜蟲時,可選用吡蟲啉、啶蟲胱等殺蟲劑。在施藥時,要選擇無風、晴朗的天氣,確保施藥效果。
六、適時收獲
小麥收獲時期對產量和品質有很大影響。在一些地區,冬小麥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收獲,春小麥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收獲。當小麥進入蠟熟末期,植株莖稈變黃,葉片大部分枯黃,籽粒變硬,顏色由綠變黃,胚乳呈蠟狀時,為最佳收獲時期。此時收獲,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最高。收獲過早,籽粒不飽滿,千粒重低,影響產量和品質;收獲過晚,小麥易落粒、倒伏,導致產量損失。在收獲時,可根據小麥種植面積和地形條件,選擇合適的收獲機械,如聯合收割機等,提高收獲效率和質量。收獲后的小麥要及時晾曬、脫粒、入庫,防止霉變和鼠害。
總而言之,通過科學合理地運用品種選擇、土地整理、播種管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適時收獲等一系列小麥高產增產優質種植技術,并結合地區的實際氣候、土壤等條件進行靈活調整和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保障地區的糧食安全。同時,在種植過程中要注重環境保護,采用綠色、生態的種植方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841100新疆巴州焉耆縣永寧鎮農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