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椒是山東省莘縣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在栽培工作進行時,應重視高效辣椒栽培技術的運用,并加強苗期管控。相關措施的采取不僅能夠提高辣椒的產量和品質,還能增強辣椒的抗病性和適應性,降低生產成本并創造更高的種植效益。文章從多方面出發,對辣椒高效栽培技術和苗期管控要點進行了分析,以期能夠為辣椒的栽培管控工作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棘椒的市場需求量大,為保障其產量和品質,應加強栽培管控技術的運用。不同種植區氣候、土壤條件差異較大,選擇適宜的辣椒品種以及所采用科學的栽培方法存在差異。同時,辣椒苗期是其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此時期的管控質量直接影響到辣椒植株后期的生長狀況和最終產量。所以,應深入探究辣椒高效栽培技術與苗期管控要點,以進一步提高辣椒種植的科學性與規范性,保障辣椒種植工作獲得良好的發展。
一、辣椒高效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
開展辣椒種植工作前,需科學合理地選擇辣椒品種,以促進辣椒的優質高產。首先,品種的選擇需充分考慮其對當地種植環境的適應性,具體包括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其次,選擇抗病害能力較強的品種,保證其在后期生長過程中能夠有效抵御各類病害的侵襲,減少因病害導致的減產甚至絕收的風險;另外,高產量的品種則是實現種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以莘縣為例,該地區擁有多樣化的辣椒品種可供種植戶選擇,主要種植的品種有遵辣、遵椒等系列優良品種,其在長期的種植實踐中,表現出對當地環境較好的適應性,具有高產的潛力。
2、種子處理
棘椒播種之前,需對種子進行必要且適當的預處理。首先進行溫湯浸種。選擇 55% 的溫水,將種子放入其中進行浸泡,時間控制在 15-20min ,期間還需要持續攪拌,可以有效殺滅種子表面附著的多種病原菌,降低炭疽和立枯病等病害的發生概率。完成浸種后,將種子從溫水中取出,放置至清水中繼續浸泡8—12h,能夠讓種子充分吸收水分,使其膨脹并進一步激活其內部的酶系統,以促進種子內部的各種生化反應,為后期種子的發芽提供必要的能量和物質基礎,提高發芽率。清水浸泡完成后,將種子取出并晾干,之后用濕潤的布料將其進行包裹,并置于25°C 一 30qC 的環境下進行催芽。催芽過程中需要定期對種子的發芽狀態做好檢查,并適時翻動種子。通常在3一5d后,約 70% 的種子開始露白,后期便可以適時展開播種。
3、辣椒育苗方式
棘椒栽培過程中,應結合實際靈活選擇育苗方式。例如,小規模種植可以選擇苗床育苗技術。育苗時應挑選合適的地塊,優選排水性能良好、土壤肥沃的區域作為育苗地,之后對其開展精細化的整理,將土壤耙細、整平并施足基肥,基肥可首選有機肥,為幼苗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但需要注意苗床育苗環境較為開放,需重點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同時后期移栽時應小心謹慎,避免損傷辣椒的根系。當前,辣椒種植大戶普遍選擇穴盤育苗的方式,該技術是一種相對較為現代化的育苗方式。運用該技術培育出的辣椒幼苗根系相對較為發達,這使得幼苗在移栽后能夠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成活率比較有保障。同時易于開展管控工作。實際育苗時,穴盤育苗會使用72孔或128孔的穴盤,基質多由草炭、蛭石、珍珠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可以為幼苗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以及充足的營養物質,適宜辣椒種植大戶開展生產種植工作。
4、土壤準備
辣椒偏好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環境。所以在辣椒種植前,應做好土壤準備工作。首先,需要對土地進行深耕處理。深耕的深度應達到25— 30cm 同時可進行土壤改良,具體可結合種植地的實際,做好處理。例如,針對酸性土壤,需要進行適當的改良,以滿足辣椒生長的需求。具體可向土壤中施入50-100kg/667m2 的石灰,通過石灰的中和作用,將土壤的pH值調節至6.5一7.5之間。另外,可以結合土壤肥力情況,提前施入適量基肥。通常可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000一 5000kg/ 667m2 過磷酸鈣 50kg/667m2 以及硫酸鉀 30kg/667m2 。施入時可將基肥均勻地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將其翻耕入土,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
5、定適時植
當辣椒苗生長出5一6片真葉時,即可以適時展開定植。同時為確保辣椒苗在移栽過程中能夠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并減少外界環境對其造成的不良影響,應挑選晴天的下午進行定植操作。其次要合理控制株行距。一般情況下,株行距應控制在(30-40)cm×(40-50)cm 較為適宜,此種植密度下,每畝土地可定植3000—4000株辣椒苗。另外,還應注意定植前,對定植地塊進行精細的整地,作畦時保證畦面平整,畦寬需綜合考慮種植方式以及所使用地膜的寬度等因素進行確定。同時為保障移栽的質量,還應選擇帶土移栽的方式以保護辣椒的根系,并使得植株能更快地適應新的生長環境。并且定植完成后,還需及時澆足定根水。
6、田間管控措施
辣椒栽培過程中,后期應適時進行中耕除草,以保持土壤處于一個疏松狀態,從而更好地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為辣椒根系的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中耕除草的時間一般是在定植后至封行前這段時期。這一階段的辣椒植株尚未完全封行,雜草生長較為旺盛,及時進行中耕除草能夠有效控制雜草的生長。中耕深度以3—5cm為宜。
辣椒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具有明顯的差異,需要適時進行灌溉。開花期無需過多的水分;結果期的辣椒植株生長速度加快,對水分的需求量顯著增加。為保證果實的正常發育和產量的形成,需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同時應做好開溝排水工作,以免導致疫病、根腐病等病害高發,影響辣椒的產量和品質。
前期施入充足的基肥,后期應適時追肥。一般在辣椒開花結果期,植株對養分的需求達到高峰。此時,可追施適量的尿素和硫酸鉀能夠滿足辣椒植株生長和結果的需要,通常每畝追施尿素 10-15kg 硫酸鉀5- ?10kg 即可。追肥方式可選擇條施或穴施,且在施肥后需及時澆水,以促進肥料溶解和吸收。除了根部追肥外,還可以結合葉面噴施 0.2% 一 0.3% 的磷酸二氫鉀溶液的方式,為辣椒補充養分,并增強植株的抗逆性??砷g隔7一10d噴施1次,連續噴施幾次,使辣椒植株在生長過程中獲得更全面的養分供應。
7、辣椒病蟲害防治手段
辣椒生長階段,部分植株較為脆弱,容易遭受多種病蟲害的侵襲,其中猝倒病、立枯病和蚜蟲對辣椒幼苗的影響較為顯著。及時且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對于保障辣椒幼苗的健康生長至關重要。猝倒病和立枯病是辣椒生長中常見的病害,通常在幼苗出王后的1一2周內高發。上述病害主要會危害幼苗的莖基部,在發病初期,莖基部會出現縮現象,隨后逐漸產生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會不斷擴大,嚴重時會導致莖基部組織壞死,無法正常輸送水分和養分,最終致使幼苗死亡。為了有效防治這兩種病害,需要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首先,應嚴格控制苗床的濕度。這是由于濕度過高的情況下猝倒病和立枯病比較容易高發,所以在日常栽培管控工作進行時,還應合理澆水,避免苗床積水,保持土壤適度濕潤。降雨后還應適時排水;其次,還應保證苗床具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通風可以降低苗床內的空氣濕度,提高幼苗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強幼苗的抵抗力并減少病原菌的滋生。此外,還可以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例如可選擇5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1000倍液或是 12.5% 增效多菌靈可溶液劑兌水稀釋為200一300倍液進行防治。上述藥劑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能夠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間隔7—10d使用1次,連用2一3次,即可以較好地防治各種病害。
蚜蟲是辣椒種植中常見的害蟲之一。蚜蟲以吸食辣椒幼苗的汁液為生,它們會用口器刺入葉片和莖稈,吸取其中的營養物質。受到蚜蟲侵害的葉片會逐漸卷曲、發黃,生長發育受到嚴重的影響。葉片卷曲會減少葉片的光合作用面積,導致光合作用效率降低,進而影響幼苗的生長速度和質量。辣椒蚜蟲防治時,要增強農業防治意識。例如,種植辣椒之前做好田園清潔工作,及時將田間的雜草、病株殘葉等清除掉,避免蚜蟲在此棲息、繁殖、越冬,減少田間蚜蟲基數;堅持輪作倒茬,推薦和十字花科蔬菜、禾本科作物輪作倒茬3年,重發病田要求輪作5年以上,可降低蚜蟲對辣椒的危害;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科學選擇品種,優先選擇高抗蚜蟲的辣椒品種,并在播種之前使用吡蟲啉等藥劑做好藥劑拌種等工作,降低辣椒蚜蟲發生風險;加強育苗管理,促進壯苗的培育,提升其對蚜蟲的抵抗性。同時,要積極推廣應用物理防治技術。例如,在辣椒田內懸掛黃色粘蟲板,每畝懸掛20—30張左右,其高度要始終高于辣椒頂部 20cm ,能夠有效誘殺蚜蟲;育苗時或者移栽定植后,可在田間鋪、懸掛銀灰色膜、塑料條,對蚜蟲可以起到一定的驅避效果;辣椒育苗時在進出口、通風口位置安裝40目防蟲網,避免蚜蟲進入育苗室內,降低辣椒苗的威脅。此外,要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技術,如:在蚜蟲的發生初期,可每畝釋放食蚜蠅、七星瓢蟲等天敵昆蟲2000頭,每間隔1周釋放1次,連續釋放2一3次,可有效防治蚜蟲種群數量;噴施苦參堿等植物農藥或綠僵菌等微生物農藥,針對蚜蟲也可得到不錯的防治效果。最后,可以使用 5% 吡蟲啉乳油2000—3000倍液或是 3% 啶蟲瞇1500—2000倍液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上述藥劑具有內吸性和觸殺性,可以有效殺死蚜蟲。一般每隔7—10d噴霧1次,連續噴霧2一3次,即可以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要注意化學殺蟲劑最好交替使用,以避免產生耐藥性以及藥物殘留超標等問題。
二、辣椒苗期管控技術措施
1、溫度管控方法
棘椒在苗期對溫度條件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溫度的適宜范圍有所不同。在發芽期,辣椒種子需要處于適宜的溫度環境中才能順利發芽,這一時期需將溫度控制在25qC 一 30qC 之間。溫度低于 15°C 時,種子的生理活動可能會受到顯著抑制,發芽速度會明顯減慢。在極端情況下種子還可能會進人休眠狀態,甚至無法發芽。同樣當溫度高于 35qCH?f ,種子內部的酶活性同樣會受到抑制,并影響幼苗的生長。因此一定要加強溫度的控制。進入幼苗期后,白天溫度可控制在 20°C-25°C ,夜間適宜溫度為 15°C-18°C ,即可以避免幼苗會出現徒長的情況,使其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加速其生長。
2、光照管控措施
辣椒屬于喜光作物,但在苗期,其對光照強度的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在育苗過程中需注意避免強光直射可能對幼苗造成傷害。種植戶可結合天氣情況,做好光照管控。若是光照較強,可以采用遮陽網進行遮蔭處理。晴天中午前后,可以適時進行遮蔭。遮蔭時間應根據實際的光照強度和溫度情況進行判斷。除了控制光照強度外,還應合理地控制光照時間。一般每天的光照時間應不少于8h,避免光照時間不足可能造成的幼苗光合作用會受限,使幼苗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物質來維持正常的生長。冬季育苗時若是自然光照時間較短且難以滿足辣椒幼苗對光照時間的需求時,為彌補光照不足的問題,可以采用人工補光的方式,為辣椒幼苗提供額外的光照,加速幼苗生長。
3、水分管控技術應用
辣椒苗期的土壤需維持濕潤狀態,但要杜絕積水現象。從播種后到出苗前這一時期,還應注意為種子創造濕潤的苗床環境以促進其順利發芽。適宜的濕度能夠軟化種皮,促進種子內部的生理生化反應,為種子萌發提供良好條件。一般情況下可每天早晚各澆一次水,每次澆水都要確保澆透,使水分能夠滲入苗床的各個角落,讓種子充分吸收水分。同時,必須嚴格控制澆水量,防正苗床積水,以免因積水導致土壤透氣性變差,致使種子缺氧,進而影響種子的正常呼吸和發芽。種子成功出苗后,需要適當控制澆水頻率和澆水量,同樣需注意避免幼苗因水分過多而出現徒長現象。隨著幼苗的進一步生長,當長出2一3片真葉時,其生長速度加快,對水分的需求相應增加,即可以適度增加澆水量,以滿足幼苗生長的需要。澆水過程中還應密切關注水質,避免使用受污染的水源進行灌溉。澆水的次數和澆水量,應結合具體的天氣情況以及土壤狀況做好靈活的調整。晴天高溫時,氣溫高、水分蒸發快且土壤容易干燥,可以適時增加澆水次數,以保持土壤濕潤。陰天或雨天空氣濕度較大,土壤水分蒸發緩慢,則需要適當減少澆水次數,防止土壤濕度過高導致根系病害的發生。
4、施肥管控手段
辣椒苗期的施肥管控應遵循“薄肥勤施\"的基本原則,以避免一次性施肥過多對幼苗造成傷害,同時能夠持續為幼苗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當幼苗長出2一3片真葉后,幼苗進入快速生長階段,此時需要及時追肥以滿足其生長需求。一般來說,每畝追施尿素 5-7kg ,每隔7一10d施1次,即能夠為幼苗提供充足的氮元素,促進幼苗的莖葉生長,使其莖稈粗壯、葉片繁茂。除了根部追肥外,同時葉面噴施 0.2%-0.3% 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是一種有效的施肥方式,為辣椒補充磷、鉀元素。其中,磷元素能夠促進幼苗根系的生長和發育,增強根系的吸收能力;鉀元素則有助于提高幼苗的抗逆性,增強其對干旱、寒冷、病蟲害等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由于苗期對于肥料的需求量不大,還應嚴格控制好施肥量,以免施肥過多導致的燒苗現象。
綜上所述,辣椒高效栽培與苗期管控技術,對于辣椒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栽培技術方面,還應做好品種選擇與處理,并選擇科學的育苗方式,提前做好土壤準備,為辣椒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另外,科學定植與精細的田間管控則能保障棘椒在整個生長周期內獲得充足的養分、水分與良好的生長空間,從而提高產量與品質。在苗期管控技術方面,應重視把控好溫度、光照、水分、施肥等技術要點,以確保幼苗健康成長。新時期,廣大辣椒種植戶應加強栽培技術的應用,提高管控的精準度與科學性,以促進整體種植水平的提高,推動辣椒產業的可持續、高效發展。
(作者單位:252429山東省莘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