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業在我國農業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雞慢性呼吸道疾病長期困擾著當地養雞戶,不僅導致雞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率降低,還增加了雞的死亡率,給養雞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養殖環境的日益復雜,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形勢愈發嚴峻。因此,基于實際養殖情況,綜合相關研究文獻及信息,深入剖析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機制、流行特點,詳細闡述一系列針對性的防治方法,為養雞戶提供科學有效的防控策略,對于促進養雞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雞慢性呼吸道疾病概述
1、病原學
雞慢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種嚴重影響養雞業發展的病癥,主要病因是雞敗血支原體。一旦雞群感染,除了雞敗血支原體作祟,大腸桿菌、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還會趁虛而入,協同感染,極大地加劇病情惡化,不僅降低雞的生長速度、產蛋量,還可能導致較高的死亡率,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相關科研人員針對不同地區的病雞樣本展開了全面檢測,結果清晰表明,雞敗血支原體的檢出率居高不下,尤其在混合感染案例中起著關鍵作用。例如,通過先進的PCR技術對部分區域規模化養雞場進行疾病調查,結果表明在高達 80% 的患病雞群樣本里都檢測到雞敗血支原體,同時, 40% 的樣本呈現出雞敗血支原體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的情況,凸顯了該病在當地養殖環境中的復雜性與嚴峻性。
2、發病機制
當雞感染雞敗血支原體后,一系列有害過程隨即展開。起初,支原體牢牢附著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表面,這促使雞的免疫系統開始發揮作用,產生抗體。當這些抗體試圖與支原體抗原結合時,免疫復合物便形成了。這些復合物隨后在呼吸道黏膜及鄰近組織中積聚,引發炎癥反應。隨著時間推移和病情發展,炎癥加劇,嚴重破壞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曾經有效的呼吸道防御功能顯著減弱,使得其他病原微生物更易侵入。例如,在一些地區開展的實驗研究中,研究人員仔細檢查了感染雞的病理切片,清晰地觀察到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腫脹、壞死以及纖毛脫落等癥狀,這些發現與已確立的疾病發病機制完全相符,進一步證實了雞敗血支原體對雞健康的影響。
3、流行特點
季節性:雞慢性呼吸道疾病全年都有發生的可能,但寒冷季節及氣候多變時段更為流行。冬季氣溫大幅降低,養殖戶為給雞群保暖,常緊閉雞舍門窗,致使通風嚴重不足。與此同時,雞群呼吸和排泄等活動,使得雞舍內濕度急劇上升。這種低溫、高濕且通風差的環境,恰似雞敗血支原體等病原微生物的“溫床”,極大地延長了它們的存活時間,加速了傳播速度,最終導致疾病高發。統計數據顯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期間,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發病率比其他月份高出 30%-40% ,有力地證實了寒冷多變季節對該疾病流行的重大影響。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病雞呼出的含有支原體的飛沫在空氣中擴散,健康雞吸入后即可感染。此外,飼養人員、工具、車輛等也可作為傳播媒介,將病原微生物帶入雞舍。在一些小型養雞場,由于養殖設施簡陋,不同雞群之間共用飼養工具且缺乏有效的消毒措施,導致疾病在雞群中迅速傳播。
易感群體:各種年齡的雞均可感染,但雛雞和育成雞的易感性更高。雛雞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較弱,感染后病情往往較為嚴重。例如,在南通的一家養雞場,新引進的一批1-2周齡雛雞,在感染雞慢性呼吸道疾病后,發病率高達 80% ,死亡率達到 20% ,給養殖場造成了重大損失。
二、防治方法研究
1、養殖管理防控
① 雞舍環境優化
溫度控制:在冬季氣溫顯著下降的環境下,雞極易受到低溫影響。雞一旦處于寒冷環境中,會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體內的生理機能失衡,抵抗力隨之大幅降低。這不僅會使雞生長速度減緩,還會顯著增加其患病風險,像呼吸道疾病、腸道疾病等發病率會急劇上升。所以,養雞場必須高度重視冬季雞舍溫度調控。需借助熱風爐、暖風機等加熱設備,將雞舍溫度精心維持在18-23% 這一適宜區間,為雞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確保其健康生長,從而提升養殖效益。
濕度調節:在雞的養殖過程中,雞舍環境對雞健康成長極為關鍵,其中相對濕度不容忽視。科學與實踐表明,雞舍內相對濕度保持在 50%-70% 最為適宜。濕度過高時,雞舍會成為霉菌與病原微生物的溫床,大量滋生的有害微生物易引發雞群呼吸道、腸道等各類疾病,嚴重損害雞的健康,降低養殖效益。而濕度過低,空氣干燥會直接刺激雞的呼吸道黏膜,削弱其防御功能,增加雞的患病風險。無錫地區的一些養雞場極具創新,通過安裝濕度傳感器實時精準監測濕度,一旦濕度偏離范圍,自動噴霧裝置、通風系統與除濕設備協同工作,確保濕度始終適宜,為雞營造穩定舒適環境,保障雞群健康,助力養雞場高效、可持續發展。
通風管理:在現代化規模化養雞場中,雞群密集飼養,每只雞不斷進行新陳代謝,排泄物也在持續分解,致使雞舍內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大量且持續產生。若通風不暢,這些有害氣體迅速積聚,嚴重污染空氣,極大危害雞群健康。規模化養雞場采用縱向通風系統,精心設計且科學規劃。依據雞舍面積與飼養密度,精準設置通風口大小和風機功率。從進風口到出風口,空氣沿直線快速流動,形成高效循環。長期監測顯示,氨氣濃度穩定控制在 20ppm 以下,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大幅降低,既減少疾病防治成本,又提升雞肉品質與產量,收獲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② 飼養密度調整
在養雞產業中,飼養密度堪稱影響雞的生長發育與健康的關鍵要素。一些養殖場基于長期實踐與科學研究,針對不同品種、年齡及養殖方式的雞,制定了科學合理的飼養密度標準,像雛雞每平方米養15-20只,育成雞8-12只,成年雞6-8只。一些養雞場原本每平方米飼養15只育成雞,密度偏高,致使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發病率達 30% ,后調整至每平方米10只,發病率驟降至 15% 。這一轉變,既因雞的活動空間變大、應激減少、免疫力增強,也得益于通風改善降低病原體傳播。從經濟效益看,降低發病率減少雞的死亡淘汰、降低藥物成本,健康雞生長穩定、飼料轉化率提升,可見合理調整飼養密度對養雞場意義重大。
③ 全進全出制度實施
在現代養雞業里,全進全出飼養方式意義重大。它切斷了病原微生物在不同批次雞群間的傳播途徑,為雞群營造健康生長環境,而出欄后的清潔、消毒與空舍流程是關鍵所在。例如一些養雞場嚴格踐行全進全出制度,雞群出欄后,先用高壓水槍強力沖洗雞舍地面、墻壁及設備,大量糞便、羽毛、飼料殘渣等有機物被沖刷掉,這些有機物極易成為病原微生物的溫床,如此一來便為后續消毒奠定基礎。緊接著,用 2% 的氫氧化鈉溶液噴霧消毒,憑借其強堿性,能有效殺滅多種細菌、病毒和真菌。噴霧讓消毒劑均勻覆蓋各處,進一步減少病原微生物數量。最后,采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熏蒸消毒,其能滲透到雞舍縫隙、角落等隱蔽之處,深度殺滅殘留病菌。空舍期間還定期檢查,保證雞舍維持無菌狀態。正因如此,該養雞場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發生率顯著低于周邊未實施此制度的養殖場,有力證明了全進全出飼養方式在疾病防控上的優勢,凸顯在養雞業大力推廣這一科學飼養方式的必要與緊迫。
2、疫苗免疫防控
① 疫苗種類選擇
常用的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疫苗有雞敗血支原體弱毒疫苗和滅活疫苗。雞敗血支原體弱毒疫苗能夠刺激雞體產生較強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免疫效果較好,但存在毒力返強的風險。滅活疫苗安全性高,但免疫原性相對較弱,需要多次免疫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養殖戶應根據雞群的實際情況和養殖環境選擇合適的疫苗。例如在一些大型養雞場,對于雛雞和育成雞,優先選用雞敗血支原體弱毒疫苗進行免疫,在雞1-2周齡時進行首次免疫,3-4周齡時進行加強免疫;對于成年雞,則選用滅活疫苗,每3-4個月免疫1次,通過合理選擇疫苗,該養雞場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② 免疫程序制定
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是確保疫苗免疫效果的關鍵。一般建議在雛雞7-10日齡時進行首次雞敗血支原體疫苗免疫,可采用點眼、滴鼻或飲水的方式接種;在3-4周齡時進行第二次免疫,加強免疫效果;對于種雞和蛋雞,在開產前1-2周再進行1次免疫,以提高雞群的免疫力和抗體水平,保障雞群在產蛋期的健康。例如,一些種雞場嚴格按照上述免疫程序進行疫苗接種,并定期對雞群的抗體水平進行監測,發現免疫效果良好,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顯著降低。
③ 疫苗接種注意事項
在疫苗接種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疫苗使用說明進行操作,確保疫苗的質量和接種劑量。同時,要注意接種方式的選擇,不同的疫苗接種方式對免疫效果有一定影響。例如,點眼、滴鼻接種方式能夠使疫苗直接接觸雞呼吸道黏膜,免疫效果較好,但操作相對繁瑣;飲水接種方式操作簡便,但需要確保雞均勻飲水,以保證每只雞都能獲得足夠的疫苗劑量。此外,在疫苗接種前后,要避免雞群受到應激,如減少轉群、斷喙等操作,同時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適量的維生素C和電解質,以增強雞群的抵抗力。
3、藥物防治
① 預防用藥
一些養雞場在雞慢性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或雞群受到應激時,會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預防性藥物。常用的藥物有泰妙菌素、泰樂菌素、強力霉素等。例如,一些養雞場在秋冬季節,每1000kg 飼料中添加 100-200g 泰妙菌素,連續投喂5-7天,可有效預防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在雞群轉群、免疫等應激因素發生前后,在飲水中添加 0.05%-0.1% 的強力霉素,連續飲用3-5天,也能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② 治療用藥
一旦雞群發生慢性呼吸道疾病,應及時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要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藥物。一些獸醫實驗室和養殖場會定期對患病雞群的病原微生物進行藥敏試驗,以指導臨床用藥。例如,一些養雞場通過藥敏試驗發現,當地流行的雞敗血支原體對恩諾沙星、環丙沙星等喹諾酮類藥物較為敏感。因此,在雞群發病后,選用恩諾沙星按 0.05%-0.1% 的比例混入飲水中,連續飲用5-7天,同時配合使用止咳平喘的中藥制劑,如麻杏石甘散,按 0.5%-1% 的比例混入飼料中,連續投喂7-10天,經過綜合治療,雞群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治愈率達到80% 以上。
藥物使用規范:在藥物防治進程中,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獸藥使用規范至關重要。濫用藥物極易導致藥物殘留超標,像瘦肉精這類禁用藥物,一旦違規使用,不僅會嚴重威脅人體健康,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因此,嚴禁使用禁用藥物,同時要嚴格把控藥物的使用劑量、使用時間與休藥期。以家禽養殖為例,對雞進行藥物治療時,需詳細記錄,例如使用阿莫西林治療呼吸道疾病,要明確記錄其使用劑量為每千克體重 10mg ,每日2次,使用時間從發現癥狀之日起持續3天。在雞出欄前,一定要按照規定的休藥期停止用藥,曾有養殖戶未遵循休藥期規定,致使雞肉中恩諾沙星殘留超標,產品被大量召回,遭受慘重經濟損失。另外,藥物配伍禁忌不可忽視,如氟苯尼考與新霉素聯用會增加毒性,用藥時必須充分了解藥物特性,合理搭配,規避不良相互作用,切實保障動物健康與產品質量安全。
4、生物安全防控
① 人員管理
加強對養雞場工作人員的管理,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識。工作人員進入雞舍前要更換工作服和鞋,經過消毒通道進行消毒。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健康檢查,避免工作人員攜帶病原微生物進入雞舍。例如,在宿遷的一家養雞場,為工作人員配備了專門的工作服和鞋,并設置了紫外線消毒通道和洗手消毒設施,工作人員每天進入雞舍前必須進行嚴格的消毒程序。同時,每季度對工作人員進行1次健康檢查,確保工作人員身體健康,減少疾病傳播風險。
② 車輛管理
對進入養雞場的車輛進行嚴格消毒,包括車身、輪胎、底盤等部位。運輸雞和飼料的車輛要專車專用,避免交叉污染。在車輛進入養雞場前,先用高壓水槍沖洗車身,然后用 0.3%-0.5% 的過氧乙酸溶液進行噴霧消毒。例如,一些養雞場在雞場門口設置了車輛消毒池,消毒池內的消毒液定期更換,確保消毒液的有效濃度。同時,對進入雞場的車輛進行登記,記錄車輛來源、進入時間等信息,以便追溯。
③ 病死雞處理
在養雞場日常運營中,及時、妥善處理病死雞是防控疾病傳播的重中之重。為此,養雞場必須建立完善的無害化處理制度。處理方式多樣,焚燒需在遠離養殖區且符合環保規定處,用專業設備焚燒,借高溫殺滅病菌;深埋則要挖深坑,鋪石灰后填埋,防止污染。還有無害化處理設備,像一些規范養雞場配備的,利用高溫高壓滅菌,讓病死雞內有害微生物失活,產物加工后能當肥料,實現資源循環。切不可隨意丟棄病死雞,否則病菌易在自然環境擴散,賣給不法商販更是違法,會讓病死雞流入市場危害公眾健康。所以,規范養雞場會詳細記錄病死雞處理情況,包括數量、時間、方式等,以此保障病死雞處理安全有效,為養雞場運營和疫病防控筑牢基礎。
總而言之,雞慢性呼吸道疾病嚴重影響養雞業的健康發展,通過優化養殖管理、合理使用疫苗、科學用藥以及加強生物安全防控等綜合防治措施,能夠有效降低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養雞業的經濟效益和禽類健康水平。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養雞戶應根據當地的養殖環境和雞群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防治方案,并不斷總結經驗,持續改進防控措施,以應對雞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挑戰。同時,政府部門和相關科研機構應加強對養雞業的技術支持和監管力度,推廣先進的防治技術和理念,促進江蘇省養雞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222300江蘇省東海縣畜牧獸醫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