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縣依托山區立體氣候特征發展大棚西紅柿產業,已成為當地設施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傳統露天種植模式下季節性氣候制約及病蟲害高發問題,綠色種植技術通過集成品種選育、環境調控與生態防治手段,構建起春提早、秋延遲及越夏避雨3種栽培模式協同的生產體系。本文聚焦大棚西紅柿全周期管理,系統闡述從品種篩選與土壤預處理育苗準備階段,到水肥精準調控與溫濕度協同管理關鍵技術環節,進而延伸至病蟲害綠色防控的立體化解決方案,旨在為突破山區反季節生產瓶頸提供可操作的技術路徑,同時探索經濟收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一、大棚西紅柿綠色種植關鍵準備技術
1、品種選擇
針對岳西縣山地氣候冷涼濕潤、晝夜溫差顯著的特征,建議優選兼具耐低溫弱光與抗濕熱病害雙重特性的雜交品種,重點考量果實商品性與區域適應性匹配度。其中當前主栽的皖雜系列在早春低溫環境下坐果穩定性突出,其花序分化對短日照的敏感性顯著低于常規品種;浙雜203則因葉片角質層較厚,可有效阻隔高濕環境下致病菌的侵染,針對越夏栽培季節易發的青枯病與葉霉病具備天然抗性屏障;而浙雜202的深根系特性使其在砂質壤土中能高效吸收深層水分,特別適應坡地梯田的旱季保產需求。品種配置需結合3種栽培模式差異進行配置:春提早栽培宜選擇生育期短的早熟種,秋延遲栽培側重耐儲運的硬果型品種,越夏避雨栽培則需引入抗裂果的厚皮品系,通過遺傳特性與生產目標的精準對接實現抗逆潛能最大化。
2、土壤準備
基于縣域內占比較大的黃棕壤與花崗片麻巖母質特性,土壤預處理需著力破解有機質匱乏與礦物營養失衡難題。建議在定植前2個月實施分層改良:耕作層 30cm 深度范圍每畝混入腐熟羊糞3t補充有機質,同步摻入稻殼炭調節土壤孔隙度至45% 左右;亞表層( 30~50cm 則按每立方米條施磷礦粉 200g ,利用其緩釋特性持續補充磷元素,并中和土壤酸性。針對坡地大棚易出現的徑流沖刷問題,可沿等高線開挖寬 40cm 的攔截溝,溝內填充作物秸稈形成生物排水帶,既避免養分流失又增強土壤蓄水力。對于連作3年以上的地塊,采用棉隆顆粒劑進行化學熏蒸時還需同步接種哈茨木霉菌生物菌劑,通過建立益生菌種群抑制鐮刀菌等土傳病原菌增殖,此項操作應在熏蒸后第7天進行以確保微生物定植成功率。
3、育苗技術
① 播種時序調控
春茬播種宜在12月下旬~1月上旬的晴好時段進行,此時需重點防控苗床地溫不足風險,建議在鋪設電熱線基礎上疊加雙層無紡布浮動覆蓋,使基質溫度穩定維持于 18°C±2°C 臨界區間。秋播窗口選定7月末~8月初,關鍵在于利用遮陽網將光照強度衰減至3萬勒克斯以下,同時通過濕簾風機系統將棚溫壓制在 32% 閾值內。越夏避雨育苗宜在3月下旬啟動,此階段需建立溫度梯度響應機制:當寒潮預警發布時啟用燃油熱風機補充熱量,若遇異常高溫則需啟動霧化噴淋系統配合側窗通風,確保晝夜溫差始終控制在 10°C 合理范圍內。
② 種子活化處理
浸種操作建議采用3階段變溫法:先在 55% 熱水中持續攪拌 15min ,滅活表面病原菌,隨后轉入 28°C 的 0.1% 赤霉素溶液浸泡4h打破休眠,最后置于恒溫 28°C 濕潤環境中催芽。當 70% 種子露白時,可采用根瘤菌劑與殼聚糖按3:1比例配制的生物膜進行包衣處理,成膜后可在種子表面形成兼具促根與抑菌功能的活性保護層,此項技術能使幼苗根系鮮重提升約 40% 。
③ 精量化播種管理
點播作業需在上午9點~11點光照充足時段完成,采用氣壓式精量播種機確保每穴單粒率 ?95% 。覆土厚度嚴格遵循粒徑1.3倍原則(約 0.8cm ,覆土后立即噴灑 40% 溫水潤透基質。苗期溫光管理實施動態調控:在子葉展平期,維持白天溫度25°C 、夜間溫度 16°C ,以促進胚軸木質化。真葉顯露后調整為晝溫 22% 夜溫 14°C 以防徒長。當幼苗出現第1片真葉時,建議使用LED植物生長燈在陰雨天補充 50μmol?m-2?s-1 光量子通量,配合 0.05% 海藻提取物葉面噴施,可顯著提升葉片光合色素含量。整個苗期通過升降苗床實現植株間距梯度擴展,最終定植前7天將株距擴大至 15cm ,以培育壯苗指數 ?0.45 的優質種苗。
二、大棚西紅柿綠色管理技術
1、春提早栽培
針對岳西縣早春低溫持續時間長與光照不足的實際情況,需在定植后立即架設跨度 8m 的雙層棚膜結構,內層透明棚膜與外層紫光轉光膜之間保持 15cm 的間距,從而形成靜態空氣保溫層。同時在栽培壟正下方 20cm 深處預埋碳纖維加溫線以維持根域溫度穩定在 14°C 以上。當遭遇連續陰雨天氣,棚內濕度持續高于 80% 時,啟動懸掛在植株上方 50cm 處的振蕩授粉裝置。每日上午9點~11點,利用該裝置進行高頻微震,以促進花粉擴散。在此時間段內,棚內溫度通常會回升至 18°C ,且花粉活力達到峰值。果實膨大階段需實施精細化光資源分配,通過保留2條主枝并摘除基部5片老葉的操作,確保中層果穗區域透光率不低于 40% 。
在水分管理方面,要根據西紅柿的生長需求和土壤情,合理安排灌溉時間和灌溉量。既要保持土壤濕潤,促進西紅柿的生長,又要避免水分過多導致根部病害的發生。可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施肥管理也是春提早栽培中的重要環節。應根據西紅柿的生長階段和養分需求,制定科學的施肥計劃。在基肥充足的基礎上,適時追施氮、磷、鉀等營養元素,滿足西紅柿的生長需求。同時,注重有機肥的施用,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基于水肥協同的考慮,則建議采用分時段差異供給策略:清晨6點以 300mL/min 流速滴灌激活根系,正午12點通過水肥一體化系統注入含腐殖酸與硅酸鉀的混合液,增強細胞壁韌性,日落后2h則減少供液量至 100mL/min 誘導根系深層生長。特別在轉色期需將營養液氮元素濃度下調至 100mg/L ,同步增施含硒氨基酸葉面肥改善果實風味物質積累。
2、秋延遲栽培
應對秋季強光脅迫與溫度驟降的雙重挑戰,建議采用3層復合功能棚膜覆蓋體系:外層為紫外線阻隔率 90% 的淺灰色膜,中層設置40目防蟲網,內層附加漫反射率 60% 的乳白色內膜,三者間距均為 20cm 構成梯度遮光系統。定植后20天內,每日上午10點~下午3點展開遮光率 40% 的外置式鋁箔遮陽網,網幕與棚頂保持 50cm 通風通道以加速熱空氣逸散。針對8月下旬~9月中旬的高溫時段,實施屋面間歇噴淋降溫機制:當棚溫傳感器超過 32% 時自動啟動噴淋系統,每次持續 5min 配合側壁風機強排風 10min ,達成 3% 的有效溫度降低效果。進入10月份晝夜溫差超過 12% 的關鍵期,應在日落前1小時關閉通風口蓄積地熱,并在栽培槽之間布置相變溫度為 18°C 的石蠟蓄熱模塊,其夜間釋熱可緩沖凌晨低溫沖擊。花果管理階段需建立病毒病阻斷規程,整枝操作遵循“單次處理不超過5行、每處理3行刀具浸入 10% 脫脂奶溶液消毒”原則,人工授粉時應佩戴硅膠指套避免交叉感染。當最低氣溫低于 10°C 時,啟用燃油熱風機于凌晨3點~6點階段性加溫,確保棚內氣溫穩定在 12% 。
3、越夏避雨栽培
其主要在于破解高溫高濕協同效應引發的生理障礙,建議采用拱頂垂直落差 1.2m 的波浪形棚體架構:外覆厚度 0.15mm 的PO膜實現 100% 的雨水分流,內設50目防蟲網物理隔離粉虱類害蟲,兩膜間形成的 80cm 空腔,通過頂部煙肉效應增強熱對流。在棚體兩側安裝液壓升降式側卷膜裝置,雨天密閉時構成完整防雨系統,晴天開啟后與頂窗形成 0.8m/s 穿堂風流。針對7~8月根際高溫脅迫,實施壟面生態降溫工程:鋪設 5cm 厚稻殼與蚯蚓糞等比混合物,其蒸發吸熱效應可使地表溫度降低 4°C ·同時沿栽培行埋設內徑 3cm 的陶粒滲灌管,通過毛細作用實現200mL/h 持續供水。營養管理采用鈣元素強化方案:自第1花序坐果起,每隔5天葉面噴施 0.3% 螯合鈣與海藻提取物混合液,著重增強果皮細胞壁的木質素沉積。需建立極端天氣應急響應鏈:當氣象預警提示小時降雨超 30mm 時,立即啟動棚周埋深40cm 的暗管排水系統,并在棚內低洼處預置吸水倍率300倍的樹脂應急袋,確保積水 20min 內清除完畢。
三、大棚西紅柿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作為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基礎,關鍵在于通過優化栽培管理措施,營造出既有利于大棚西紅柿健康生長,又能有效抑制病蟲害滋生的環境。
① 挑選抗病品種是首要且關鍵的環節,從根源上為減少病蟲害發生提供保障。優質的抗病品種具備先天的抗逆基因,能在面對病蟲害侵襲時展現出更強的抵抗力,大大降低染病幾率。
② 合理輪作同樣不容忽視,應避免連續種植西紅柿這種連作方式,可與黃瓜、豆類、葉菜類等非茄科作物進行輪作。不同作物對土壤養分的需求各異,且病蟲害偏好也有所不同,如此輪作能打破病原菌和害蟲在土壤中的積累循環,有效降低其在土壤中的基數,為西紅柿生長打造更健康的土壤生態。
③ 在整個種植過程中,田間管理至關重要。一旦發現病株、病葉及病果,需立即采取措施,將其帶出大棚并進行深埋或燒毀處理,杜絕病蟲害借此傳播擴散的可能。
④ 種植密度要合理規劃,確保植株間通風順暢、光照充足, 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能夠降低大棚內的濕度,濕度降低能顯著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
⑤ 注重增施有機肥,合理安排追肥,有機肥能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肥力,為植株提供全面且持久的養分供應,合理追肥則可根據西紅柿不同生長階段精準補充營養,使植株生長健壯,從內在增強其抗病能力。
2、物理防治
針對岳西縣晝夜溫差顯著、河谷地帶濕度偏高的氣候特性,物理防治技術需構建多層防護體系,通過精準攔截與微環境調控阻斷病蟲害侵染路徑。在棚體入口與通風口處應安裝內嵌式雙通道阻隔裝置,外層選用40目防蟲網阻隔粉虱蚜蟲類遷飛害蟲,內層鋪設沾有硅藻土粉的黏膠幕簾捕獲微小害蟲,2層間隔20cm 形成氣流緩沖帶;針對山區大棚春季地溫回升慢的特點,建議在定植前鋪設銀黑雙面膜覆蓋栽培壟,銀色面朝上反射60% 紫外光,抑制地表病菌孢子萌發,黑色面朝下提升 5cm 土層溫度 3°C 左右,此項措施可顯著縮短緩苗期;在棚內空間布局方面,需沿東西走向每間隔 8m 架設1塊懸掛式雙色誘捕板,黃色板面涂覆聚丁烯膠體誘殺潛葉蠅成蟲,藍色板面可以通過信息素緩釋劑定向誘捕薊馬種群,板體底部與植株生長點之間需保持 15cm 的動態調節空間;針對7~9月高發期的夜蛾類害蟲,應于日落前 30min 啟動頻振式殺蟲燈,其特定波長光源可覆蓋半徑 25m 的區域,配合內置高壓電網,在害蟲活動高峰時段實現物理滅殺,但需注意燈具距棚膜最小距離需保持 1.5m ,以防灼傷;對于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可在夏季休棚期采用高溫深悶技術:先灌透水使土壤含水量達 40% 飽和狀態,再覆蓋 0.15mm 加厚棚膜,密閉20天以上,通過持續暴曬,使 20cm 耕作層溫度突破 55% 的高溫,有效滅活病原體的同時避免化學藥劑殘留;特別在連續陰雨時段,當棚內濕度持續超過 85% 時,需啟動環流除濕系統,將頂部凝水經由弧形集水槽導入蓄水池循環利用,同步配合間歇式垂直氣流交換裝置,使葉幕層風速穩定維持在 0.3m/s 左右的最佳值范圍,以抑制霜霉病孢子沉積。
3、生物防治
針對岳西縣大棚內濕度波動顯著、土壤微生物群落復雜的特點,生物防治需構建三級聯動防御體系,通過靶向引入拮抗生物與生態調控手段實現病蟲害的可持續治理。在定植緩苗期即應實施根際微生物群落優化工程:每畝混施含 5×108CFU/g 的哈茨木霉固態菌劑 80kg 與腐熟羊糞,采用旋耕 20cm 深度的方式使菌群均勻分布至耕作層,利用木霉分泌的幾丁質酶溶解病原真菌細胞壁,同時羊糞中的放線菌群落可抑制根結線蟲卵囊孵化;針對山區大棚春夏之交高發的灰霉病,建議在初花期懸掛緩釋型盾殼霉孢子盒于植株中上部,每個孢子盒覆蓋面積 15m2 盒內活性孢子通過晨間棚內結露水蒸氣觸發釋放,持續30天附著于花器表面形成生物保護膜,實測可降低病果率 40% 以上;對于難以防治的粉虱類害蟲,應在監測到第一只成蟲后的第3天釋放麗蚜小蜂,按照單株西紅柿懸掛1枚蜂卡的標準操作,蜂卡固定于葉片背面距地面 80cm 處,小蜂羽化后主動搜尋粉虱若蟲寄生,每代寄生率可達 70% 左右,關鍵需配合棚內夜間補光延長小蜂活動時間至每日 14h ;針對河谷地帶大棚秋季多發的青枯病,需建立雙重阻斷機制:定植時每穴灌施 200mL 熒光假單胞菌懸浮液(菌濃 109CFU/mL ),生長期每月沿滴灌管追施芽孢桿菌復合制劑(枯草:地衣為3:1),通過競爭性占位抑制病原菌繁殖;特別在連續陰雨時段,當葉面持水時間超6h,應立即噴施5% 氨基寡糖素水劑500倍液激發植株系統抗性,該誘導劑可上調過氧化物酶基因表達強度2.5倍,大幅提升細胞壁木質化程度;針對采收期易發的早疫病,可采用印楝素與藜蘆堿交替噴霧方案,每7d輪換使用 0.3% 印楝素乳油800倍液與 0.5% 藜蘆堿可溶液劑1000倍液,2種植物源農藥通過破壞病原菌線粒體功能和干擾蛋白質合成實現雙重抑殺,但需注意噴藥后4小時內保持棚溫在 20~25% 區間,以確保藥效滲透活性。
綜上所述,大棚西紅柿綠色種植技術在岳西縣的實踐表明,通過融合抗性品種優選、土壤生態保育、設施環境精準調控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模塊,可有效化解山區氣候變化對西紅柿生產的制約。春提早栽培充分利用大棚保溫性能實現錯峰上市,秋延遲栽培依托遮陽降溫延長供應周期,越夏避雨栽培則通過物理阻隔降低雨季病害風險,3種模式共同保障了全年產能的穩定性。在病蟲害防治領域,農業防治通過輪作制度與健康栽培構建生態屏障,物理防治借助設施阻隔切斷傳播途徑,生物防治引入天敵實現生態平衡,三者協同形成綠色防控閉環。這套技術體系不僅顯著降低化學投人品依賴,更通過改善土壤微生態與優化資源利用率,為山區設施農業的綠色轉型提供示范樣本,對推動區域特色農產品高質量發展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246600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農業農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