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國種植面積較大,并且在人們的生活日常中也是較為普通的食材,在人們的生活中被經常性地食用,同時也是我國榨取大豆油的主要材料,在畜牧業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飼料資源,因此,大豆的應用比較廣泛,這就使大豆的市場需求量不斷提高。為了做好大豆的高產優質種植工作,需要科學合理地使用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同時也要做到對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控,針對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科學應用這一問題展開研究,以遼西地區為例,在當地獨特的氣候條件及土壤特性的基礎上,對提高大豆的生產產量與科學栽培技術展開分析,同時還對大豆在種植過程中常出現的一些主要病蟲害,如何進行具體的預防和防治,提出了對應的策略。
一、大豆高產栽培技術
1、品種篩選與種子處理
(1)精選良種
在大豆高產種植技術中,大豆品種的優劣選擇對大豆產量和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在大豆品種選擇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獨特的氣候環境和土壤的生態環境,市場的需求同樣也不容忽視,對大豆品種的選擇要高度適宜。在大豆品種選擇中首先應做好市場調查。因為市場調查直接影響著后續種植大豆品種的選擇,在對市場進行調查之后,要結合抗逆性優良、豐產性顯著、抗倒性強的品種的選擇,以應對可能的環境打擊,促使大豆能夠穩定生產。遼西地區春大豆種植可選擇抗逆性相對強的品種“遼豆15”\"遼豆21”\"遼豆34”\"遼豆36\"和“鐵豐29”。
(2)種子處理
選定適合種植的大豆品種之后,首先需要對大豆進行嚴格篩選。大豆的篩選是去除品質較差的種子以及癟籽,在確定大豆品種之后,所選用的種子應當保證籽粒飽滿以及種子沒有損傷。種子的篩選需要利用浮力篩選,主要是利用水的浮力將所有種子浸泡,浸漬一定的時間之后,需要將所有浮在水面的種子撈出,因為這些種子是品質較差的種子。大豆種子篩選之后,需要對種子進行消毒,這樣才能夠對大豆種子表面所附著的蟲卵以及病菌進行完全的消毒。種子消毒一般會采用兩種方法: ① 高溫消毒。在進行篩選之后,準備好相對大量的開水,將種子放置到開水之中浸泡5分鐘左右,將種子撈出之后再用清水沖凈。 ② 紫外線消毒。在進行種子篩選之后,可以將種子放置在通風良好的地方,通過安裝并且打開紫外線燈將種子照射2~3個小時,也能夠充分實現對種子的消毒。
2、種植地選擇與修整
(1)選擇田地
大豆作為一種喜濕作物,其生長發育對土壤條件有著特定的要求。大豆植株在有機質充足,富含鈣元素的土壤上生長良好,并且對土壤的酸堿度有要求,只有在土壤條件為微酸性環境的情況下才能茁壯地生長。基于此,在大豆種植基地的選擇過程中,土壤便是很重要的一個基礎條件。 ① 對土壤深度的檢測。為了根系的充分伸展,必須要檢測土壤深度情況。 ② 土壤的透水能力的檢測。只有對排水能力良好,土壤水分才能處于一定環境條件下而不泛澇。 ③ 對土質的全方位檢測。如土壤的 pH 值、土壤中的氧含量檢測,以保證大豆根系的呼吸正常。
(2)翻整土地
種植時首先要將選種好的田地準備完畢。 ① 清理田地中的一些雜質,要清除田地內上一茬作物的根莖以及樹根、石子。還有在田地中要清除大塊的泥土,一定要將其打碎,避免對大豆種子破土、扎根的產生干擾,促使苗的正常生長。 ② 對土地進行翻耕是非常必要的,土地翻耕大概要在 30cm ,就是要對土壤進行良好的翻耕,土的翻耕過后,還要進行平整和耙地,這樣要提高土壤的松軟程度和通氣性。如此能夠使土壤的質地得以調節,保持土壤水分,能夠適合大豆的生長。
(3)施加底肥
大豆生長的好壞,土壤肥力是否有所提升都離不開土地翻耕時的合理施肥工作。因此,在底肥使用時,需追求有效的土壤肥力提升。先對所使用的肥料進行有效的土壤肥力測查工作。測查工作可準確掌握土壤所含成分,并定量表明各類成分含量的多少。在此基礎上可明確施肥方向,對肥料的合理使用進行標準化處理。肥料的選擇可以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為首選,其之所以廣受歡迎在于有機質含量較多。此外,尿素、硫酸鉀、硫酸二銨等均為化肥的常見選擇,其可對土壤提供氮、磷、鉀等多種營養物質。施肥數量的多少,需嚴格在測查后實施定量施肥,以保證肥料施用力度的精準性。對于底肥的施用,可選擇一次性完成或者分層進行。采用分層施肥時,需明確測查后的施肥深度,其下層深度需保持在 11~18cm ,且肥量需為總肥量的 35% ,剩余 65% 施肥量置于上層,對其深度的控制在 5cm 左右較為適宜。
3、科學播種
(1)確定播種時間
播種大豆一般是在春季進行播種,這樣才能讓大豆在比較適宜的環境中進行生長。在春季播種過程中,把握好播種深度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保障種子能出苗的基礎關鍵。另外播種時間還要考慮到種植地帶的海拔高度。對于在海拔低的地帶進行種植的大豆,一般開始播種的時期是在5月10日以后,這個時候天氣非常適合,這對于大豆種子出苗前期是有很好的幫助。
(2)優選播種方法
根據大豆品種和土壤本身特點在種植中進行選擇,可根據在實際生產實踐中,以間套種植進行大豆和玉米的種植,利用這兩種作物生長高度的不一致,通過改良種植空間,增加光能有效利用率,從而使得大豆和玉米兩種農作物可以同步增產。大豆和玉米的種植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種是按照這兩種農作物之間等比例種植,一種是根據生產實踐的實際情況以2:3進行農作物的種植,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種植比例。這兩種方式進行種植可以適合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除了這兩種農作物,具體在實際播種中,大豆和玉米之間的行距都要考慮,其中大豆的行距設置成 35cm ,而玉米的行距設置為45cm ,在種植過程中大豆與玉米的間距保持在 50cm 的間隔范圍內是比較適合。玉米與大豆之間的種植情況在種植的時候,單株行距設置為 5.5cm ,雙株行距的設置范圍為 13~14cm ,可以使玉米和大豆之間可以更好地通風透光。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單株行距設置為 18cm ,雙株行距的設置為 40cm。
4、田間管理
(1)間補苗與中耕除草
大豆播種后一般在10天左右出苗,因此在出苗期間需要注意觀察大豆的出苗情況,發現缺苗情況應及時補苗,確保植株在田間分布比較均勻;若出苗過多則應及時進行間苗定苗,以免因出苗過密而影響大豆生長。進入田間管理階段后應做好中耕除草,中耕可以提高土壤透氣性,有利于大豆根系發育。中耕時同步將雜草去除,可避免雜草與大豆競爭土壤中的養分,或因為雜草生長過旺而對豆苗陽光遮擋,影響苗期大豆對光能吸收利用。
除草方式選擇主要根據雜草種類、土壤質地、雜草生長發育狀況綜合確定。對于土壤干旱,苗后莖葉除草可以達到較好的除草效果,而對于多年生宿根性雜草刺菜、苣麥菜等,則應該選擇內吸性除草劑來防治。除草劑施用時間在大豆拱土前,對大豆生長影響很小。
(2)施肥管理
對于大豆高產栽培而言,施肥方面一定要注意科學使用肥料。對于大豆高產栽培而言,肥料的選擇要按照土壤本身情況和肥料種類靈活使用。 ① 以農家肥為主的肥料,在正常情況下,農家肥料施用量為 1000~1500kg/667m2 ;對于土壤肥力低的區域,為了改良土壤的狀況和大豆高產栽培,應當加大農家肥的施用量,最高可以施用 3000kg/667m2 ;在這種情況下施肥還需要配合使用復合肥 10kg/667m2 和磷肥 25kg/667m2 ,以保證土壤肥力的補充,大豆高產栽培所需養分的滿足以及氮、磷、鉀等元素需求量的充足。 ② 對于大豆的后期施肥而言,土壤上還應當追肥磷酸鈣。在施用磷酸鈣這種肥料時,還要根據土壤具體情況進行合理追肥,正常土壤施用磷酸鈣,施肥量要掌握在 10~25kg/667m2°③ 在施用肥料過程中要注意,在施用農家肥、磷酸鈣等肥料之前還可以適當追肥氮肥,但是對于一些低肥力區域,要防止肥料過度施用現象造成大豆高產栽培的阻礙,氮肥的追施總量應當盡量保持在 30kg/667m2 以下。
(3)排灌管理
增加大豆田種植產量的有效措施中,在田間管理階段要加強排灌管理的工作。大豆的生長狀況不同對于水分的需求就會存在差異,排灌管理的開展要將大豆各個生長階段以及當地的降雨情況結合起來,為大豆的生長提供足夠的水源。大豆在幼苗階段對水分的需求相對較少,此時便不能過多的進行灌溉,在表層泥土有濕潤的狀態,就能夠滿足其生長的需求。這個時期內適時進行控水是為了保證大豆幼苗健康的成長。在大豆進入到雨季的時候,自然降雨量能夠滿足大豆的水分需求,排灌管理工作便可以停止,當然對田間的排水也要重視起來。防止積水過多使大豆根部長期處于濕度過重的狀態中爛根,排灌管理的內容便是挖掘排水溝或是通過田間安裝排水管道,以便水分能夠及時得到排出。而在干旱的天氣下,水分管理則能夠為大豆的生長提供支持。根據大豆植株本身的水分需求的情況,及時合理的進行灌溉補水,防止出現植株缺水枯死的情況。
二、大豆病蟲害防治措施
1、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措施
在大豆栽培過程中,大豆根腐病的發病率較高,對大豆植株構成顯著威脅。該病主要侵害大豆根部,初期莖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現淡紅褐色不規則的小斑,后變紅褐色凹陷壞死斑,繞根莖擴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發達,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葉色淡綠,分枝、結莢明顯減少。發病原因:土地連作,土質黏重、偏酸,土壤中積存的枯萎病菌多的田塊;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線蟲等地下害蟲,病菌從害蟲危害的傷口侵入根部危害;育苗用的營養土帶菌;或有機肥帶菌,或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糞蛆危害根部,病菌從傷口侵入而危害;氮肥施用過多,磷、鉀不足的田塊;連陰雨后或大雨過后驟然放晴,氣溫迅速升高;或時晴時雨、高溫悶熱天氣。當氣溫達到 24°C~28°C 左右時,大豆根腐病表現出大面積發展特點,加重了此病對作物的嚴重傷害程度。為了有效避免該病害的發生,在源頭上開展有效預防措施意義重大。在選種環節上,選取抗逆性較高大豆品種,以此增強作物自身對疾病的抵抗力,并開展藥劑拌種。采取3年以上作物輪作方式。做好田間排澇工作。合理密植,選擇地膜覆蓋栽培方式;適時增加磷鉀肥投入。在此之外,在田間管理過程中,合理選擇化學藥劑,也成為一種有效的防治措施。在防治大豆根腐病時,一般采用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含量 70% 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灑于大豆根部處,隔7天左右進行1次噴灑。
2、大豆炭疽病的防治
在大豆的栽培過程中,炭疽病是一個常見的難題。這種病害嚴重威脅著大豆從幼苗到成熟期的各個生長時期,影響其莖、葉及豆莢的正常發育。是大豆生產的常見病害,嚴重發生可影響產量。被侵染的種子萌發率低,影響種子質量。苗期侵染嚴重可以導致幼苗死亡,缺苗斷壟。在成株期,主要為害莖及莢,也為害葉片或葉柄。莖部染病初生褐色病斑,其上密布呈不規則排列的黑色小點。莢染病小黑點呈輪紋狀排列,病莢不能正常發育。苗期子葉染病現黑褐色病斑,邊緣略淺,病斑擴展后常出現開裂或凹陷;病斑可從子葉擴展到幼莖上,致病部以上枯死。葉片染病邊緣深褐色,內部淺褐色。葉柄染病病斑褐色,不規則。病菌侵染豆莢可以導致種子侵染。被侵染的種子萌發率低,影響種子質量。病菌在大豆種子和病殘體上越冬,次年播種后即可發病,發病適溫 22°C~25°C 。病菌在 12°C~14°C 以下或 34°C~35°C 以上不能發育。生產上苗期低溫或土壤過分干燥,大豆發芽出土時間延遲,容易造成幼苗發病。成株期溫暖潮濕條件利于該菌傳播侵染。植株在整個生長期都是感病,特別是在大豆開花期到豆莢形成期。在這一時期使用藥劑防治最為有效。
當大豆發病期發現有炭疽病時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和種子;收后及時拔除病殘體、深翻、3年以上輪作;藥劑防治播前用種子重量 0.5% 的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 50% 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拌后悶2~3小時。或在開花后噴 25% 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 47% 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一般使用2~3次后,病情將會得到有效控制和明顯改善。這一措施對促進大豆的健康成長、保證大豆的穩產、高產效果顯著。
3、大豆蚜蟲的防治措施
大豆蚜蟲的發生可造成大豆大面積減產,在大豆生產中,大豆蚜蟲發生比較嚴重,它對大豆的產量和質量影響很大。大豆蚜蟲喜歡溫暖的環境,當溫度適宜時,夏季在炎熱的溫度下經常發生。由于大豆蚜蟲生長繁殖迅速,一旦發生就會迅速向大面積蔓延,并且嚴重侵害大豆植株。大豆蚜蟲不僅會直接侵害大豆植株進行光照作用,還對大豆植株體內有機質的積累產生了影響。在一些生理活動方面的影響,最終會導致大豆的產量和質量的顯著降低,并且使農業生產經濟收入受到影響。
針對蚜蟲的防治方法有三種: ① 農業防治:田間雜草是蚜蟲的一個重要寄主,應及時清理地邊、溝邊、塘邊草,減少蟲源。利用大豆蚜蟲對黃色有趨性的習性制作黃板誘殺。 ② 生物防治:瓢蟲、草蛉、食蚜蠅、小花蝽、蚜小蜂等利用天敵控制蚜蟲發生。 ③ 藥劑防治:蚜蟲發生量大時,農業防治和天敵不能控制時,應在蚜蟲發生初期進行防治,提倡使用 1% 的苦參堿2號可溶性液劑1200倍液或者 5% 的天然除蟲菊素乳油1000倍液或者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者 5% 增效抗蚜威液劑2000倍液。在農業上噴施抗蚜威可使天敵減少因殺蟲劑造成的殺傷,但由于蚜蟲抗藥性,要善于輪換使用。
綜上所述,通過科學引進與應用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加強選種、選地、種子處理、田地翻整、播種以及田間管理等工作,并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有望在大豆種植中實現高產、優產的栽培目標。
(作者單位:122100遼寧省北票市馬友營蒙古族鄉產業發展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