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雞群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傳染性鼻炎的發生給三黃雞養殖業帶來不小挑戰,雞群健康生長受其影響且生產性能可能下降、大量死亡也可能發生,養殖戶會遭受嚴重經濟損失,當下控制這一疾病疫苗防疫是重要手段,可實際操作中不少養殖戶存在諸多誤區導致免疫效果不好,本文主要分析三黃雞傳染性鼻炎發病特點與疫苗防疫誤區,為養殖戶提供科學指導。
一、三黃雞傳染性鼻炎發病特點
1、病原學特征
三黃雞傳染性鼻炎的致病菌是副雞嗜血桿菌,這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小球桿菌,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多形性明顯,短桿狀、近似球狀或絲狀都有,該細菌結構簡單,無芽孢、莢膜和鞭毛,因此不能自主運動,傳播主要依靠外界媒介進行傳播。實驗室培養時,該菌對常見的糖、醇類物質生化反應微弱。研究人員研究其生化特性發現用含葡萄糖、乳糖等糖類的培養基培養72小時后幾乎檢測不到代謝產物,這給細菌鑒定和培養工作造成極大挑戰。深入研究可知副雞嗜血桿菌有A、B、C三個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無交叉保護,疫苗研發和應用針對不同血清型需要精準匹配。根據某地區一項3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在200個三黃雞養殖場中分離出的副雞嗜血桿菌,A血清型占 45% ,多在養殖密度大的區域,B血清型占 30% ,多分布于氣候濕潤地區,C血清型占比達 25% ,在衛生條件相對欠佳的養殖場較為常見。根據這些數據不難看出,疫苗的選擇以及防疫策略的制定會受到不同地域和環境差異的影響。
2、流行病學特點
① 易感群體
從年齡結構分析,副雞嗜血桿菌對不同年齡段的雞都有所影響,且隨著雞只生長發育進程推進,對這一致病菌的易感程度明顯遞增。其中育成期和成年期雞群因體內生理機制和免疫防御系統有特殊性,抵御這類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相對較弱,是感染風險最高的易感群體。一項針對1000只不同日齡雞的感染實驗表明,相同感染環境下,100日齡成年雞群發病個體達300例,30日齡以下雛雞發病僅100例。這主要是因為成年雞日常飼養中會頻繁接觸外界病原體,同時其機體代謝旺盛,鼻腔黏膜等呼吸道屏障長期處于活躍狀態,容易因黏膜損傷或免疫疲勞導致感染。
② 傳播途徑
該病原體主要靠呼吸道和消化道這兩條主要途徑傳播。呼吸道傳播時病原體多附著于飛沫、塵埃顆粒,雞舍里染病的雞通過打噴嚏、咳嗽等方式會向周圍噴出好多含病原體的小飛沫,這些飛沫能在空中懸浮并隨氣流在雞舍內擴散,同處一室的健康雞呼吸時很容易把帶病原體的飛沫吸入呼吸道從而感染。同時,病原體污染飼料和飲水在消化道傳播也是重要傳播媒介。研究表明飼料或飲水被污染后病原體能在其中存活較長時間,我們的實驗數據顯示100只健康雞放在副雞嗜血桿菌污染的飼料環境里暴露僅24小時就有30只(占 30% 被檢測出感染這種病原體,這充分證明飼料和飲水在疾病傳播中很關鍵,養殖實踐里需要高度重視飼料和飲水衛生管理工作。
③ 發病季節
三黃雞傳染性鼻炎全年都可能發病,且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季節性發病規律,但長期臨床觀察和數據分析發現冬春季節發病率顯著上升,寒潮侵襲、氣溫驟降時雞群感染風險成倍增加,某地區畜牧獸醫部門通過連續5年疫病監測統計數據表明,寒冷環境會導致顯著的季節差異,對雞呼吸系統的防御機制產生諸多不利影響。低溫會直接損害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纖毛運動減弱、病原體清除能力下降,持續寒冷刺激還能抑制機體免疫應答、整體免疫力降低,這些生理變化都給病原微生物的定植和侵襲創造了有利條件,增加了感染風險。
3、臨床癥狀
感染初期的病雞主要表現為鼻腔與鼻竇發炎,初期流出稀薄水樣的鼻涕,病情發展后鼻涕逐漸變成漿液性或黏液狀,且越來越濃稠,外觀上一側或兩側面部、眶下竇明顯腫脹且眼瞼水腫,仔細看眼角有膿性干酪物堆積,還伴有惡臭,這些癥狀不僅影響雞的外觀也對其生理功能造成嚴重危害。病雞常因鼻腔和鼻竇的炎癥造成呼吸道阻塞而呼吸困難,監測50只病雞的呼吸頻率可知病雞平均每分鐘呼吸60次,而健康雞僅30次。病雞還常見食欲減退,研究顯示病雞每天采食量比健康雞少100-150g ,這會造成雞的生長發育直接受影響,病雞羽毛雜亂,身體機能下降導致其無法維持正常的羽毛生長和梳理。
4、病理變化
從病理學角度分析,鼻腔和竇黏膜有著急性卡他性炎癥的典型特征,顯微鏡下可見黏膜充血、腫脹且表面覆著大量黏液,開始時竇內滲出物呈凝塊狀,病情發展后滲出物漸成干酪樣壞死物,在有些嚴重感染的情況下,氣管黏膜會被炎癥侵襲而有充血、水腫表現,且分泌物明顯增多,有時病原體經呼吸道擴散到肺部和氣囊會引發肺炎和氣囊炎,解剖200只病死雞,其中40只雞存在不同程度肺炎和氣囊炎,這使得雞死亡率大增。
二、疫苗防疫誤區分析
1、疫苗選擇不當
① 血清型不匹配
不同血清型的副嗜血桿菌間無交叉保護,選疫苗時需要充分考慮當地流行血清型,但實際養殖生產中,一些養殖戶對當地疫病缺乏準確了解常忽略這一關鍵因素。調查顯示某疫病高發地區50個養殖場15個所選疫苗血清型與當地流行的疫苗血清型不匹配。比如,當地主要流行C血清型,養殖戶卻選A血清型疫苗。疫病暴發時雞群發病數量達8000只,發病率 80% 。
② 疫苗質量參差不齊
三黃雞傳染性鼻炎疫苗在當前市場上種類繁多且質量好壞不一,部分養殖戶選疫苗時過于看重價格,而不重視質量和效果,優質疫苗生產時原材料選擇、生產工藝控制、質量檢測都有嚴格標準。一些低價疫苗生產可能偷工減料,導致抗原含量不夠、純度不高,從而影響免疫效果。研究顯示,不合格疫苗的雞群發病數比用優質疫苗的雞群多500只往上。
2、免疫程序不合理
① 免疫時機不當
確保疫苗能充分發揮最佳免疫作用的關鍵在于合理選擇免疫時機,但在實際養殖生產中,不少養殖者在制定免疫程序時往往忽略很多重要影響因素,像雞群整體健康狀況、日齡階段特征、當地疫病流行情況等關鍵因素都被忽視,雞群處于明顯應激狀態,像剛轉群、換飼料或者飼養環境突然改變時就倉促免疫接種,這樣的話雞群免疫系統很可能無法正常應答。研究數據表明,應激狀態下免疫接種的雞群,其抗體水平比正常狀態下免疫的雞群普遍低3-5個滴度單位,這會直接影響免疫保護效果。另外,不按照雞群日齡階段精準選擇免疫時間點也可能造成免疫失敗。專業上講,幼齡雞群3-4周齡首次免疫接種最科學合理,部分養殖戶由于專業知識不夠或者日常管理疏忽,免疫接種過早或過晚都難以達到理想免疫效果。
② 免疫劑量不足或過量
免疫劑量不足時,雞群免疫系統不能被疫苗充分激活、抗體產生水平會偏低、難以構建有效的免疫保護屏障從而導致免疫失敗,雞群就會暴露于病原體感染風險之下;而免疫劑量過高,不但浪費疫苗還可能引發諸多不良反應。輕的話有食欲減退、精神沉郁等癥狀,重的話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皮膚紅腫等嚴重過敏反應,長期還會抑制雞群生長發育、降低飼料轉化率、影響養殖效益。某大型養殖場實驗數據統計,免疫劑量超標準推薦劑量50% 時,雞群過敏反應個體數量會從平時50-60只猛增到200只,且癥狀更嚴重。制定和實施免疫程序時,需要嚴格按照疫苗生產廠家使用說明,使用精確計量器具,讓每只雞免疫劑量恰到好處,最大程度發揮疫苗保護作用,保障雞群健康生長。
3、缺乏綜合防控措施
① 飼養管理不到位
養殖效益的關鍵在于飼養管理水平的高低,這與雞群健康狀況和生產性能表現直接相關。實際飼養時部分養殖戶因缺乏專業知識、設備條件有限等,日常管理常會有不少不足和隱患。雞舍通風就是個例子,通風不良是個普遍且危害較大的問題。通風系統設計不合理或運行管理不到位,雞舍內空氣流通就會不暢,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就不能及時排出。隨著飼養時間增加,這些刺激性氣體濃度會逐漸升高,雞長期處于這種環境,呼吸道黏膜會被這些有害氣體持續強烈刺激,出現黏膜充血、水腫等病理變化,雞群免疫防御能力就會被嚴重削弱。同時除了飼養管理中除通風問題外,衛生條件差也是個突出且急需解決的問題。許多養殖場常會出現雞舍里糞便、污水等污物清理不及時的現象。溫暖潮濕環境下,有機廢棄物就會快速腐敗分解,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致病微生物就有了滋生繁殖的好地方。病原菌會在雞群中靠空氣氣溶膠傳播擴散,飼料和飲用水被污染后病原菌還能進入雞體消化道,這就有了多重感染途徑使雞群發病風險進一步加大。另外,飼料營養配比不科學、不均衡也會對雞群健康影響很大,飼料如果缺維生素A、維生素E這些關鍵營養物質,雞的免疫器官發育就會不好,抗體產生能力就會下降,免疫系統功能整體就會衰退,雞更容易患上傳染性鼻炎、支原體病等呼吸道疾病,發病風險顯著增加。
② 忽視生物安全
防控傳染性疾病,生物安全是重要防線,但實際飼養時不少養殖戶常忽視其重要性。生物安全的關鍵在于人員、車輛和物品的消毒工作,不過部分養殖場執行并不嚴格,病菌可能被外來人員和車輛攜帶進入養殖場,從而成為病原菌傳播擴散的源頭。調查表明,一些暴發疫病的養殖場,外來人員和車輛傳播導致的疫病占比高達 40% 例如,某養殖場一輛外來車輛沒嚴格消毒就入場區,結果一周內雞群就出現200只病雞的狀況,而且養殖場內的工具、設備等物品也沒定期消毒,病菌傳播就有了可乘之機。
三、案例分析
1、疫病發生與初期發展
某存欄5000羽的三黃雞養殖場冬季傳染性鼻炎突然暴發,一開始部分雞鼻流膿稠分泌物且甩頭,隨后面部腫脹、呼吸困難且采食減少,養殖者錯當成普通呼吸道問題,僅在飲水中加抗生素簡單治療而未采取隔離消毒等措施。疫病在1周內快速蔓延,每日新增發病雞200多羽,累計達2000羽,部分雛雞和產蛋雞死亡,且產蛋率下降,到這時養殖場才察覺事情嚴重,緊急送檢后確診為A型副雞禽桿菌感染。
2、疫苗防疫關鍵失誤分析
病雞鼻腔分泌物經無菌采集、細菌培養后,副雞禽桿菌被分離出來,再結合血清學分型鑒定最終確診為A型血清型感染,進一步追溯免疫記錄發現該場在疫苗防疫環節存在3個關鍵失誤:
① 疫苗血清型錯配
當地近3年流行病學監測數據表明,區域內傳染性鼻炎流行株 90% 多為A型,可養殖場為節省成本選了價格低些的B型油乳劑滅活疫苗,由于副雞禽桿菌A、B、C型等不同血清型間交叉保護力特別弱,錯誤選擇疫苗使雞群根本沒有針對性抗體,從而造成免疫空白。
② 免疫程序不合理
2周齡就安排首次免疫,這比相關技術規范所推薦的4-6周齡早得多,并且雛雞階段法氏囊、胸腺這些免疫器官還沒發育好,外周血T淋巴細胞數量也只有成年雞的 30%-40% 。免疫太早的話,抗原刺激不能有效激活體液免疫應答,首免之后21天,血清抗體合格率都不到 20% 。
③ 免疫劑量不足
疫苗說明書推薦25日齡雞只的注射劑量是 0.5mL 羽,可該場想節省成本就把劑量調整成了 0.3mL 羽,經過相關檢測發現免疫4周后血清HI抗體滴度均值為1:16,比有效保護所要求的1:64水平低好多,而無法抵御野生病毒的侵襲。
3、飼養管理薄弱環節
① 環境控制失效
冬季要維持舍溫就得縮短通風系統的運行時間,這會使雞舍氨氣濃度持續超標(檢測值 35-40ppm ,國家標準是 ? 20ppm ),呼吸道黏膜纖毛上皮被高濃度氨氣直接損傷,黏液-纖毛清除系統遭到破壞,病原體就更容易定植繁殖,并且相對濕度長期高于 85% ,給細菌滋生創造了好條件。
② 衛生清潔滯后
人工清糞被用于雞舍,原計劃1天清理1次,但實際操作卻隔日才清理,這使得糞便堆積厚度超 5cm ,且有害微生物大量滋生。檢測表明,雞舍地面細菌總數達 1.2×106CFU/cm2 ,遠遠超出衛生標準( ?5×104CFU/cm2 ,病原傳播風險明顯增加。
③ 營養供給失衡
飼料里維生素A的含量每千克僅有8000國際單位(推薦量是每千克12000國際單位),維生素E含量為 15mg/kg (推薦量為 30mg/kg )。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角化是維生素A缺乏造成的,且黏膜屏障功能由此被削弱,淋巴細胞增殖分化受維生素E不足的影響,使得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都被抑制,且雞群整體抗病力下降 30%-40% 。
4、防控措施優化建議
① 精準疫苗免疫
選擇疫苗需要根據所在區域流行的血清型來決定,就像在A型流行區域,
二價疫苗是推薦使用的,并且首次免疫接種時間要調整到4-6周齡之間,以保證接種劑量充足,接種之后需要密切監測抗體水平,來評估疫苗效果和動物免疫反應。
② 環境管理強化
要確保環境安全衛生,可安裝通風監測系統以實時監控和控制氨氣濃度,使其不超 20ppm 的安全標準,并且每日清理糞便以減少有害氣體產生和細菌滋生。想要進一步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就需要嚴格執行全進全出制,一批雞出欄后整個養殖區域要徹底清潔消毒才能引入新一批雞。
③ 營養均衡配置
需要按標準劑量適量添加維生素 A(12000IU/kg )E( 30mg/ kg′ 并添加免疫增強劑,這樣能有效提升機體抗病能力,增強整體健康水平。
④ 生物安全升級
為使疫病蔓延得到有效控制,需要設立三級防疫屏障措施,并嚴格限制人員流動。雞只一旦出現疑似癥狀需要立即隔離送至指定地點檢測,還需要建立疫病日報制度以確保每日疫病信息及時更新,從而讓相關部門能及時掌握疫病最新動態。
綜上所述,深入分析三黃雞傳染性鼻炎發病特點與疫苗防疫誤區后,我們知曉了該病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方面的特征,并指出了疫苗選擇、免疫程序和綜合防控措施里的關鍵問題,這不僅給三黃雞傳染性鼻炎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還給予養殖戶實踐指導,養殖戶疫苗防疫時一定要選擇和當地流行血清型匹配的疫苗、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并加強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以有效降低發病風險。未來還應繼續深入探究防控策略,為三黃雞養殖業健康發展助力。
(作者單位:537227廣西桂平市金田鎮農業服務中心;530601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喬利鄉農業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