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軍潛艇部隊發展歷程中,曾作為主力艇型的033型潛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我國自主建造的033型潛艇成為捍衛海疆的中堅力量。其服役周期長、裝備規模大,不僅支撐了海軍潛艇部隊的跨越式發展,更見證了人民海軍從近海防御向深海挺進的堅實步伐。
莫金德

莫金德是的一名軍休干部,退休前,他曾在033型潛艇服役。
出生于四川省樂至縣的莫金德,自幼深受鄰縣英雄黃繼光事跡的感召,在心中埋下保家衛國的火種。得知海軍來家鄉征兵的消息后,他毅然報名應征。盡管海軍對入伍人員的身體素質要求極為嚴格,但莫金德仍憑過硬的條件,通過層層選拔,最終成為全縣僅有的3名海軍新兵之一。1969年2月,21歲的莫金德告別家鄉和親人,踏上軍旅征程,正式人伍海軍潛艇32支隊141艇,自此開啟他的潛艇兵生涯。
堅守深海積極承擔多面職責
初入潛艇部隊的莫金德經受了嚴苛的訓練與極端環境的雙重考驗。潛艇執行任務潛人深海時,艇員將面臨水下高壓環境。執勤時,艇員需用棉球堵耳,依靠指示燈、手勢與口型交流。水下極端環境給潛艇兵的身體帶來極大挑戰,莫金德仍清晰記得輪機班長強忍劇烈嘔吐堅守崗位的情景。由于缺乏有效醫療措施,戰士們只能憑借意志堅持工作,高壓密閉環境持續考驗著潛艇兵的生理承受極限。
當時,技術及資源條件有限,因此潛艇單次最長巡航時間約為一個月。水下航行期間,淡水極為珍貴,均實行定量配給。莫金德表示:
“我們每人每天淡水配額按舊式小搪瓷缸計量:漱口一缸、洗臉一缸,其余供飲用及設備使用。”艙內空氣同樣珍貴,為補充氧氣,潛艇須在夜間上浮至水面。
潛艇內空間逼仄,70余名艇員各司其職,24小時三班輪值,確保潛艇每個系統、每項操作始終處于最佳狀態。除魚雷、雷達、聲吶、潛望鏡觀測等專業崗位外,其余艇員普遍身兼多職。莫金德除負責閥門操作外,還兼任炊事員及軍醫助理。人伍前,他學習了3年醫療衛生知識,恰好填補了艇上專職衛生員的空缺。
艇四季擔當使命不懼危險
033型潛艇采用常規水面流線型艇體,共設7個艙室,分別為艇腯魚雷艙、前蓄電池艙、指揮艙、后蓄電池艙、主機艙、電動機艙和艇艉魚雷艙,每個艙室都具有獨特的結構與功能。
各艙室溫差顯著,宛如四季長廊。魚雷艙溫度最低,其艙室位于潛艇首尾,與海水直接接觸,下潛后溫度驟降,且隨著深度加深,溫度下降也越快,寒冷如冬日。動力艙溫度最高,其柴油機運轉時,艙內溫度可達 50°C 。莫金德回憶:“那時在動力艙工作時,穿的是最簡單的亞麻背心,因為亞麻吸汗,干得快。”
不同于常規航海任務,深海巡航的特殊性還在于其不可預知的風險。水下偵察主要依靠聲吶,為從微弱波形中辨識目標,艇員必須保持高度專注,不容絲毫分心。因此,每一次巡航都是與未知博弈的特殊征程。
潛艇工作磨礪了莫金德的意志,提升了他的軍事素養,使他深刻領悟到何為“合格的解放軍戰士”,從而堅定了軍人信仰。那些年,艇員們以苦為榮,在狹窄艙室里鑄就的“深潛精神”,早已融入他作為潛艇兵的血脈。
1970年,莫金德(右)與戰友在北京留影

退役獻余熱田埂義診續寫軍魂
20世紀90年代初,完成歷史使命的033型潛艇陸續退役。目前,部分潛艇移交地方,為促進國防教育向社會公眾開放參觀。而莫金德,這名曾與潛艇共同守護海疆的老兵,也以另一種方式踐行著“退休不退志”的誓言。
一年半的潛艇兵服役結束后,莫金德于1971年考人第三軍醫大學(現陸軍軍醫大學),畢業后留校工作。自此,他披上白大褂,踐行著人民軍醫的使命與擔當,直至2003年退休。退休后,他繼續運用醫學知識發揮余熱:山區巡回醫療車上有他忙碌的身影,社區義診臺前有他普及保健知識的聲音,鄉村田埂邊有他向村民耐心講解的畫面。有人問他:“圖啥?”他總答:“黨和人民培養了我,能用畢生所學為百姓解疾苦,這比什么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