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堡會議舊址

周恩來起草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手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了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
為全國團結抗戰創造條件
抗日戰爭時期,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毅然放下階級仇恨,積極倡導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全民族抗日力量。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并于10月1日在法國巴黎出版的《救國報》上發表。宣言明確主張停止內戰,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對日作戰。12月,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調整了各項具體政策,得到全國各界的熱烈響應。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發揮了重大歷史作用,為全國團結抗戰創造了條件。
主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以炮轟宛平縣城和進攻盧溝橋為標志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日,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出通電,號召全國人民、軍隊和政府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侵略。
經過中國共產黨不懈努力,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于9月22日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國民黨領導人發表實際上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指出團結御侮的必要,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在中國共產黨積極努力和推動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中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及海外華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并發展起來。
★此四斗祝念風安味
始終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面臨動搖和分裂危機之時,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兩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以民族大義為重,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后倒退!”這一宣言成為引領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旗幟。同日,《新華日報》刊登《宣言》全文,第一時間向國統區廣大人民群眾宣傳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以及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定信心。
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和政策的貫徹執行,廣泛團結了中華民族一切可能團結的抗日力量,鑄成了全民族抗戰的堅固長城,使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得以堅持和發展,直至取得全民族抗戰勝利。
確立全面抗戰路線
為堅持、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毛澤東先后擬出《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論政策》等重要文件,系統分析了中國的階級狀況。在此基礎上,中共中央正確處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制定了“發
全民族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號召全國人民總動員,主張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
1937年7月,毛澤東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指出,在堅決抗戰的方針下,必須實行全國軍隊和人民的總動員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辦法。1937年8月,洛川會議通過《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黨的全面抗戰路線的正式形成。
洛川會議舊址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把實行全民族抗戰與爭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結合起來,把反對外敵人侵與推進社會進步統一起來,正確處理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系,成為引領全民族發展與進步的指南。
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強調持久戰的基礎是廣大民眾。全國抗戰形勢的后續發展完全證實了毛澤東的英明論斷。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對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等作了分析,肯定了“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方針。1938年5月,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將游擊戰爭上升到戰略高度并作了全面闡述,深化了群眾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游擊戰爭、人民戰爭的認識,在爭取民眾參與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持久戰與游擊戰戰略的形成與發展
早在1936年7月,在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談話中,毛澤東就提出了通過持久抗戰爭取抗戰勝利的方針。1937年8月11日,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在國民政府軍委會軍政部談話會上指出:全國抗戰在戰略上要實行持久防御。8月的洛川會議上,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1938年5月,毛澤東撰寫《論持久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指出中國必須、也能夠經過持久抗戰取得勝利,持久戰必須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
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提出實施的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獨立自主游擊戰的戰略戰術,指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從思想上武裝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抗日軍民,堅定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指引全民族抗戰一步步走向勝利。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