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腐敗,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政治立場,是堅持黨的性質宗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
毛澤東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對反腐敗斗爭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反腐敗斗爭思想。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對毛澤東反腐敗斗爭思想予以繼承與創新,圍繞“為什么開展反腐敗斗爭、如何開展反腐敗斗爭”這一核心問題展開探索,構建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反腐敗斗爭理論體系。
深刻洞悉鄧小平反腐敗斗爭思想與毛澤東反腐敗斗爭思想之間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內在關聯,不僅有利于厘清馬克思主義反腐敗斗爭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邏輯脈絡,推動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斗爭理論體系化與學理化進程,而且能為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
、鄧小平對毛澤東反腐敗斗爭思想精髓的繼承與創新
毛澤東從關乎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反腐敗斗爭問題,并就反腐敗斗爭的本質、導向、思維方法等內容進行了深刻闡述,構成了毛澤東反腐敗斗爭思想的核心內涵。鄧小平在改革開放背景下繼承了毛澤東反腐敗斗爭思想的精髓要義,并賦予其全新的時代內涵。
(一)政治斗爭是反腐敗斗爭的本質屬性
歷經多年革命斗爭實踐的磨礪,毛澤東深刻認識到,反腐敗斗爭本質上是一場政治斗爭。他強調要把反腐敗斗爭“看作如同鎮壓反革命的斗爭一樣的重要”[1191。在他看來,黨員一旦腐敗就成了人民的敵人,“他們已經不是我們的同志或朋友”[195。因此,必須用對敵斗爭的方式徹底將他們肅清。毛澤東從階級斗爭的視角揭示了反腐敗斗爭的根本性質,突出了反腐敗斗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然而,這種階級斗爭的思維以及與之相伴而生的大規模群眾運動方式,致使反腐敗斗爭在特定時期“曾一度出現擴大化和過火斗爭的苗頭”[2]
進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觀視角論述了反腐敗斗爭的根本性質和深遠意義。他指出,腐敗這股風來得很猛,“如果我們黨不嚴重注意,不堅決剎住這股風,那么,我們的黨和國家確實要發生會不會‘改變面貌’的問題。這不是危言聳聽”[3]403。他深刻揭示了反腐敗斗爭是一場嚴肅的政治斗爭的實質,多次強調反腐敗斗爭的緊迫性。
在鄧小平看來,反腐敗斗爭不僅與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更是堅守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內在必然要求,“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4143。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將反腐敗斗爭作為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指出“如果不搞這個斗爭,四個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就要失敗”[3404。
鄧小平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出發點,深入闡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反腐敗斗爭的性質和意義。他在毛澤東將反腐敗斗爭界定為“政治斗爭”這一核心觀點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特征進一步拓展深化,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反腐敗斗爭規律的認識。
(二)服務社會經濟是反腐敗斗爭的功能定位
毛澤東反腐敗斗爭思想萌生于革命戰爭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當時,黨的工作重心在于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毛澤東主要基于政治斗爭需求提出反腐敗斗爭的任務。“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澤東承認“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5]230,社會主義進入由革命到建設的新階段。但隨著反右斗爭擴大化,毛澤東很快就改變了對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判斷,認為階級矛盾仍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反腐敗斗爭作為階級斗爭最為直觀的表現形式,隨之陷入擴大化的誤區,對經濟建設造成嚴重沖擊。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層面明確提出反腐敗斗爭的目標和任務。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3]163 的重要論斷,并率領全黨將工作重心轉移至經濟建設。鄧小平強調,反腐敗斗爭是全黨的重要任務,但它必須服務于經濟建設;對腐敗進行打擊是必要的,“但是只靠打擊并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翻兩番、把經濟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的途徑”[4]89 。
在鄧小平看來,唯有從推動經濟發展的維度出發,反腐敗斗爭才能切實彰顯其現實效能。反過來,只有堅定不移地開展反腐敗斗爭,才能防止經濟建設進程受阻。正是基于這一理念,鄧小平將反腐敗斗爭納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中。他的光輝思想反映了改革開放后黨的基本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要求,揭示了經濟建設與懲治腐敗同步推進的內在規律,指明了反腐敗斗爭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的導向,是對毛澤東反腐敗斗爭思想的創新發展。
(三)“兩手抓”是反腐敗斗爭的思維建構
“兩點論”是毛澤東對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的高度概括。他認為,在一個矛盾體系中會存在諸多不同的矛盾,既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毛澤東形象地把運用這種辯證思維的工作方法稱為“彈鋼琴”,并將之運用于反腐敗斗爭中,指出反腐敗斗爭必須“注意維持經濟生活的正常進行”[7],將“積極發動群眾和嚴格控制相結合”8],既要雷厲風行,又要“認真負責,實事求是”。這些充滿辯證法的思想對鄧小平反腐敗斗爭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深入剖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矛盾,提出“兩手抓”思想,并將之運用于反腐敗斗爭實踐。
一是堅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鄧小平在堅持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反復提及要抓好反腐敗斗爭,指出“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對照起來,就可以使我們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獲得人心”[4]314 ○
二是堅持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強調,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精神文明作保證,“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4144。在鄧小平看來,反腐敗斗爭是達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關鍵著力點與主要實現形式。
三是堅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制度。鄧小平認為,要有效克服腐敗現象,需借助教育手段。但是,教育不是萬能的,反腐敗斗爭“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4]379 。
鄧小平明確指出,“兩手抓”就是“兩點論”[4]306,該論斷是對毛澤東反腐敗斗爭“兩點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反腐敗斗爭的內在規律,充分彰顯出統攬全局的視野與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贏得反腐敗斗爭勝利的有力武器
、鄧小平對毛澤東反腐敗斗爭實踐策略的延續與深化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結合實際提出了具體的反腐敗斗爭方針與策略。改革開放后,
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反腐敗斗爭策略思想的基礎上,針對改革開放背景下反腐敗斗爭涌現出的新問題和新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反腐敗斗爭策略。
(一)依靠群眾力量推進反腐敗斗爭
爭取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是毛澤東推進反腐敗斗爭的重要實踐和基本思路。他主張采取群眾運動方式,“發動廣大群眾包括民主黨派及社會各界人士去進行”[1]191斗爭。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在監督制度和監督機關尚未健全的情況下,群眾運動反腐的成效是毋庸置疑的”[10]。然而,腐敗現象的產生有著深刻且復雜的社會歷史根源,腐敗行為所折射出的問題也呈現出復雜性與多樣性特征,單純依靠大規模群眾運動,不僅難以從根本上杜絕腐敗現象,而且極易陷入簡單化與擴大化的誤區。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與創新了毛澤東依靠群眾運動開展反腐敗斗爭的思想。一方面,他繼續強調要重視群眾意見、傾聽群眾呼聲、走好群眾路線,認為反腐敗斗爭若脫離了群眾,“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3]368。另一方面,他清醒地認識到過去那種大規模群眾運動帶來的弊端,意識到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要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鄧小平指出,“正因為斗爭是長期的,所以我們不搞運動”[4]204。但是,“不搞群眾運動”并不意味著不依靠群眾、不走群眾路線。恰恰相反,在反腐敗斗爭實踐中,必須把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發揮好,“這本身對人民是教育,同時能挽救很多人”[4]33。這些具有深遠意義的思想高度契合改革開放進程中反腐敗斗爭的現實情況,是毛澤東依靠群眾推進反腐敗斗爭思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實踐運用與創新性發展。
(二)緊抓領導干部“關鍵少數”
領導干部是縱深推進反腐敗斗爭的主體力量,毛澤東認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1152。他不僅嚴抓干部貪污腐敗問題,而且明確提出在反腐敗斗爭中要“組織干部”做出全盤計劃[197、“說服干部”協調反腐敗斗爭和經濟工作的關系[1203、“善于使用干部”消滅腐敗[1]527等一系列策略,極大地推進了反腐敗斗爭實踐
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嚴抓領導干部的理念,不僅著重強調領導干部需以身作則,引領黨風清正,還針對領導干部如何廉潔從政、推進反腐敗斗爭向縱深發展展開了深入闡釋。
一是加強紀律觀念,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自覺遵守紀律,是領導干部帶頭端正黨風、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最基本的要求。鄧小平指出,“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更應該嚴格遵守黨章、遵守《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起模范作用”[4]39 。
二是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不搞特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推進,腐敗現象在黨內滋生,某些干部帶頭大搞特殊化。針對這一現象,鄧小平尖銳地指出,干部特殊化問題不僅是黨風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我們必須恢復和發揚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3]217,才能逐漸消除腐敗現象。
三是自覺抓好本地區、本部門的反腐敗斗爭。抓好本地區、本部門的反腐敗斗爭,是各級領導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鄧小平對某些干部在反腐敗斗爭中的不良表現提出嚴肅批評,指出“這些年來黨內確實滋長了過分容忍、優柔寡斷、畏難手軟、息事寧人的情緒,這就放松了黨的紀律,甚至保護了一些壞人”[4J38。他告誡各級領導干部要嚴格貫徹落實黨中央的規定,將反腐敗斗爭作為一件大事、要事來抓。
(三)強化反腐制度與法制建設
毛澤東高度關注制度和法律法規反腐,他指出,反腐敗斗爭過程中“一定要守法,不要破壞革命的法制”[5]197,要放開手腳,但“要按照法律放手放腳”[5]19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懲戒違法失職公務員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中央關于處理小貪污分子的五項規定》等制度和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為防腐反腐進行了制度法規方面的探索,使反腐敗斗爭向著制度化法規化方向又邁進了一大步”[12]。但由于當時法制建設剛剛起步,各項規章制度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毛澤東在領導反腐敗斗爭時,更多的是采取群眾運動的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制度和法律法規流于形式。
將反腐敗斗爭納入制度化與法制化軌道,是鄧小平依法治國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鄧小平提出,在反腐敗斗爭進程中應健全制度與法制體系,從根本上對人的行為加以規范。
一是完善反腐敗斗爭法規制度。改革開放后,鄧小平領導出臺了《關于對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國內交往中收受的禮品實行登記制度的規定》《關于進一步制止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的規定》等規章制度,為反腐敗斗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二是做到從嚴執法。鄧小平認為,在反腐敗問題上手軟不得,必須依法嚴懲腐敗分子。“不管誰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機關依法偵查,司法機關依法辦理,任何人都不許干擾法律的實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遙法外”[3]332。
三是加強法制隊伍建設。鄧小平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3]332。紀檢、監察、檢察等機關要加強隊伍建設,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和斗爭本領,在反腐敗斗爭中發揮應有作用。
(四)重視監督在反腐中的作用
如何防止權力腐敗?毛澤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長期思考和不懈探索。1945年7月,毛澤東在與黃炎培談論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問題時,強調要讓人民群眾來監督政府。1955年3月,毛澤東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提到,誰來監督領導干部?“互相監督是好辦法,可以促進黨和國家的事業迅速進步”[1405。毛澤東在實踐中探索出黨的監督、人大監督、政府監督、群眾監督等多種形式。這些監督形式在反腐敗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后來由于“左”傾思想的影響,都沒能堅持下去。
鄧小平基于對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創新性地發展了毛澤東的監督理論,并將這一理論應用于反腐敗斗爭的實踐活動,進而構建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反腐敗斗爭監督體系。
一是實行黨的內部監督。鄧小平高度重視中國共產黨自身的監督,強調對各級領導干部“最重要的監督是來自黨委會本身”[13]309-310。他提議各級黨委會一個月內要有一次黨內生活,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糾正黨內的錯誤傾向和不良作風。
二是加強黨外監督。鄧小平強調要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在反腐敗斗爭中,黨外民主人士“能夠對于我們黨提供一種單靠黨員所不容易提供的監督”[13]225,因此需要擴大與他們的合作。此外,群眾監督要避免大規模運動的形式,要實現制度化,“要有群眾監督制度”[3]332。
三是建立專門機構進行監督。紀檢監察機關“是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監督黨員遵紀守法的重要武器”[13]160。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央和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國家行政檢察機關、人民檢察機關等機構進行了恢復與重建,并構建起專門的機構監督體系。這一監督體系在懲治腐敗、維護政治清廉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從教育著手改善社會風氣
毛澤東認為,強化黨員思想教育是實現廉潔政治的基石與先決條件。腐敗現象的產生源于剝削階級思想的腐蝕,是個體主觀意志薄弱的外在體現。本質上,這屬于思想層面的問題,唯有借助思想教育手段才能解決。正因如此,毛澤東將思想教育上升到政治斗爭的高度,認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14]。在反腐敗斗爭實踐中,毛澤東通過開展整風運動、組織理論學習、樹立先進典型等多種方式,助力黨員干部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黨員干部抵御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
鄧小平同樣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確指出“我們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實認真做好,不能放松”[3]342,并強調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反腐敗斗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一是加強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改革開放后,針對社會中出現的理想淡化、道德滑坡等不良傾向,鄧小平強調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所謂的精神文明,不僅是指教育、科學和文化,“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3]367 。要教育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堅持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自覺抵御腐化思想的侵蝕。
二是加強紀法教育。鄧小平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4]163。加強對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紀法教育,可以促使他們自覺用紀律和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與蔓延。
三是加強艱苦奮斗教育。針對少數黨員干部的腐敗現象,鄧小平強調要提倡艱苦創業精神,在思想上筑起反腐防變的堅強堡壘,進而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他指出,“這是中國從幾十年的建設中得出的經驗”[4]290。
三、結語
鄧小平反腐敗斗爭思想既是對毛澤東反腐敗斗爭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也是新形勢下反腐敗斗爭實踐的科學凝練。透過這一思想,既能洞察毛澤東反腐敗斗爭的核心內容與主要特點,又能清晰認識其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所具有的鮮明時代特征和獨特理論特質。
一是時代性。鄧小平反腐敗斗爭思想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他將反腐敗斗爭融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之中,使反腐敗斗爭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方針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是創造性。鄧小平反腐敗斗爭思想系統地回答了改革開放歷史條件下反腐敗斗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在指導思想、方針原則、方法途徑等方面創造性地發展了毛澤東反腐敗斗爭思想,開啟了改革開放后反腐敗斗爭的新征程。
三是實踐性。鄧小平反腐敗斗爭思想既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它以針對性內容和大眾化語言形式迅速為全黨全國人民所接受,并能夠直接融人黨的工作決策中,成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反腐敗斗爭工作的行動綱領。
綜上,鄧小平反腐敗斗爭思想繼承并發展了毛澤東反腐敗斗爭思想,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反腐敗斗爭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實現了反腐敗斗爭理論的創新性發展,凸顯了以反腐敗斗爭為重要內容的鄧小平理論的重大理論創新和理論貢獻。鄧小平在延續毛澤東反腐敗斗爭科學策略的同時,還深入推動反腐敗斗爭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轉型,構建起科學合理的現代化反腐體系。這一過程深刻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反腐敗斗爭的實踐歷程和動態演進,凸顯了黨不僅一以貫之持續推進反腐敗斗爭,更注重根據形勢新發展和實踐新需要不斷創新策略,從而不斷引領反腐敗斗爭奪取新的勝利。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1卷(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109.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第4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685.
[7]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199.
[8] 在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偉大斗爭中,發動群眾的關鍵何在?[N].人民日報,1952-01-04(01).
[9]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103.
[10]黃滿忠.毛澤東群眾反腐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廣西社會科學,2015(03):11-15.
[1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郭榮華,賀瑞虎.毛澤東反腐倡廉理論與實踐基本特征探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5)9-16.
[13]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作者簡介:
黃宣諭,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郭萍,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