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作為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進一步拓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14-8。大別山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能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強大精神力量。當前,學界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育層面,對以大別山精神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相對較少,亟待進一步挖掘。文章擬從二者的深層邏輯契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挑戰及實踐理路出發進行探析,以期對相關研究有所補益。
、大別山精神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契合的深層邏輯
1921年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大別山軍民進行了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孕育出“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歷史客觀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心理意識,即對中華民族的最高認同及由此產生的對中華民族的使命感、歸屬感、榮譽感。二者在歷史根基、價值取向與實踐指向上有著深層邏輯契合,彰顯了紅色文化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深度共鳴。
(一)共同的歷史根基:革命斗爭中的民族覺醒與團結實踐
大別山精神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共同歷史根基,其植根于各民族長期交融的歷史,在近代各族人民救亡圖存的實踐中升華為團結御侮的集體意志。
“鄂豫皖三省境內雜散居地區的民族構成除漢族外,主要有回、滿、蒙古、金等民族,其中以回族人數最多,分布最廣。”[271-75 在革命戰爭年代,各民族群眾以信仰為紐帶、以忠誠為基石,在武裝斗爭、政權建設、生產支援的過程中,孕育出大別山精神,形成“黨群一心、軍民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源自多元一體的文明積淀。鴉片戰爭后,亡國滅種危機推動各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覺,共述民族團結抗爭史詩。抗戰時期,在蒙古族共產黨人烏蘭夫等的策動下,達爾罕草原爆發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后成立蒙旗保安總隊,1939年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三師,成為我黨在內蒙古掌握的重要抗日武裝;回族人馬本齋組建回民抗日義勇隊(后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作戰870余次、殲敵3.6萬余名,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確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工作方針政策,各民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團結進步。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各民族在漫長歷史中形成的共同認知,其根基系于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近代抗爭的凝聚性與現代治理的創造性。
(二)共同的價值取向: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大別山精神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即以人民為中心。
1929年,中共鄂豫邊第一次代表大會規定,工人、雇農、貧農經考察可直接成為正式黨員。1930年初,鄂豫皖蘇區開展土地革命,將地主土地分給貧苦農民,還以鄉為單位設紅軍公田,分配給紅軍及其家屬并由群眾代耕,既保障了紅軍家屬生活,又激發了群眾參軍熱情。1931年,鄂豫皖特別區蘇維埃代表大會按比例為工人、農民、紅軍分配代表名額,保障基層群眾政治參與權。此外,蘇區在文化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彰顯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人民為價值原點,致力于為各民族謀福祉。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便將民族問題納入革命綱領。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了民族平等與自決權,使中華民族的文化概念升華為政治實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民族通過自治機關參與治理,黨領導各族人民經過艱辛探索,走出了一條共同富裕的大道。例如,獨龍族、珞巴族等“直過民族”借易地搬遷、產業扶持實現整族脫貧,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可感知的民生福祉。
(三)共同的實踐指向:民族復興的使命擔當
大別山精神的革命性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性,共同指向“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目標。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精神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為黨領導下多民族軍民“抵御外侮、振興中華”的使命擔當。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后,由多民族組成的紅二十八軍堅持三年游擊戰,并拒絕了國民黨“劃區自治”的誘降。抗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北鐘祥九里回漢群眾組織的抗日游擊隊和由回民趙直堂、答漢臣任正、副鄉長的檀合鄉抗日民主政府,河南洛寧縣回民抗日游擊中隊等和各族軍民一道,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保衛祖國大好河山作出重要貢獻”[2J71-75,是各民族軍民團結抗戰的具體展現和生動詮釋。
新的時代,黨領導各族人民的價值追求已由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年代的“救國救民、改天換地”的使命擔當升華為“團結奮斗、共創偉業”的行動自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4]。獨龍族整族脫貧的背后,是漢族專家駐村指導種植、獨龍族群眾修建公路的團結圖景;共建“一帶一路”,新疆維吾爾族商人與中亞客商在中歐班列上洽談貿易,是民族復興的生動注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以制度保障、文化浸潤、實踐指向的方式,轉化為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緊緊相擁的磅礴力量,凝心聚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保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挑戰
當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處于機遇與挑戰交織的關鍵階段。經濟全球化下的意識形態博弈、區域發展失衡引發的利益分化、文化多元性帶來的認同差異及社會治理精細化不足,共同構成了民族工作的復雜語境。唯有剖析其本質與關聯,方能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外部威脅:國際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
當前,西方反華勢力將分化中國作為戰略目標,試圖以多種手段瓦解中華民族一體性認知。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頻繁炒作涉及新疆、西藏等的虛假議題,將正常的民族工作污名化,企圖在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制造“顏色革命”。二是扶持分裂勢力制造暴恐活動。2022年,新疆破獲的一起暴恐案件中,涉案人員受境外極端思想蠱惑,企圖以暴力手段破壞民族團結,反映出反滲透斗爭的長期性與復雜性。三是文化殖民主義借流行文化隱形滲透。西方電影中的民族優越論與短視頻平臺分裂言論形成合流的現象,凸顯出網絡空間已成為意識形態爭奪的新戰場。
(二)經濟基礎考驗:區域發展不平衡與利益分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與利益分化的經濟基礎考驗。一是發展差距易引發心理認同疏離,使邊疆群眾難以在國家發展中錨定自身利益,削弱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知的情感基礎。二是數字化進程中的新型不平等可能產生治理上的盲區。偏遠或語言不通的邊疆地區,技術創新若缺少文化適配性,便可能削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包容性。三是資源開發中的利益分配矛盾。如在西南水電開發、西北能源基地建設等重大工程推進過程中,如何使民族地區群眾獲得發展主體尊嚴與成果共享獲得感,是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三)價值整合難題:文化多樣性與國家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5。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面臨著文化多樣性與國家認同的價值整合難題。一方面,語言傳承的代際斷層正在消解民族文化的認同根基,部分少數民族群眾可能因“學母語耽誤普通話”的實用主義思維,主動放棄文化傳承,導致民族身份淪為戶籍符號,喪失文化實質支撐。另一方面,網絡亞文化的圈層分化正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消解部分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如何既保護各民族各美其美的文化特質,又避免美美與共的價值共識被稀釋,讓文化多樣性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頭活水,是當下面臨的挑戰之一。
(四)基層實踐困境:社會治理精細化不足
基層治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神經末梢,其精細化程度直接關乎各民族群眾的情感認同與實踐參與。當前,民族區域治理存在粗放化與去文化化傾向,導致一些區域或群體的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感相對薄弱。一是部分基層干部對民族政策認知不足,將治理簡化為執行行政命令,忽視文化差異對治理效能的影響,難以讓群眾感受多元一體的包容溫度。二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存在制度性缺位,導致部分少數民族群眾產生地理與心理上的融入落差。三是數字化背景下,少數民族語言差異未受到足夠重視。有的政務平臺去民族語言化,還有的公共服務標準“一刀切”,看似提升效率,實則不夠重視少數民族多元化需求,削弱了國家治理的情感穿透力。
三、大別山精神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理路
大別山精神所蘊含的“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的歷史智慧和強大的精神力
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和寶貴的方向引領。
(一)以“堅守信念”錨定根本方向,構建價值認同培育工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要在精神上打破族際壁壘,堅定信念,錨定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強化價值認同。這要求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轉化為可感知的敘事體系。在理論闡釋層面,可構建“理論溯源一一現實觀照—未來展望”框架,講清“中華民族是誰”的歷史邏輯,如編纂相關史書、用基因技術揭示各民族同源共祖證據,闡明“中華民族向何處去”的發展邏輯,如在邊疆建設實踐基地、借智慧黨建平臺宣講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在傳播方式上,可開發相關APP,設經典誦讀、先鋒事跡等模塊,運用AI技術實現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
此外,價值認同的深層密碼還蘊藏在文化基因的現代轉化之中,要“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與共。
(二)以“胸懷全局”謀劃協同發展,構建利益共享機制集群
以“胸懷全局”謀劃協同發展,構建利益共享機制集群,是破解民族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戰略抉擇。面對區域差距固化、發展動能不足、民生訴求多元等問題,需在更大空間優化資源配置、在更長周期完善制度設計,構建縱橫聯動、內外循環的利益共同體。
第一,空間上破解發展落差,打造區域協同新格局。針對東中西梯度差異,實施三線聯動戰略:東部建創新策源帶,中部設產業承接地,西部民族地區重視綠色轉型發展,建立跨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協同創新共同體。第二,數字賦能突破時空限制,創設智慧協同新平臺。搭建數字樞紐與民族地區產業數字化促進中心,連接東西部企業與工廠,實現訂單、技術、人才云端共享;文旅領域打造線上旅游平臺,整合民族節慶、非遺、景區資源,通過VR直播、數字藏品等拓展增收渠道。第三,文化創新凝聚發展共識,培育民族發展內生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7]。因此,打造各民族的文化名片,推動民族文化產業創新性發展勢在必行,這既能增強各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又能拓展產業渠道,實現從利益聯結到文化認同的升華。
(三)以“團結奮進”創新治理模式,構建交往交流交融新生態
以“團結奮進”創新治理模式,打破族際界限,構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生態,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1]4-8
針對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民族散居化現象,應突破傳統治理框架,創新治理機制,構建線上線下融合、傳統現代交匯的民族交往新生態。例如,成都金牛區西北街社區以“黨建 + 民族團結”工作方法,探索基層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圍繞“力佧美家園·多彩西北街”主題,建設多民族黨群服務站,打造了23個院落微空間作為多民族溝通共事平臺,實現了黨建和服務陣地向院落延伸;新疆烏魯木齊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雙語導診臺,配備懂維吾爾語和醫療術語的導診員,消除了語言隔閡,從而更好地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服務。此外,在數字時代,線上交往可打破時空壁壘。可開發“石榴籽”民族團結進步數字平臺,借AI技術實現民族服飾虛擬試穿、樂器在線合奏等。還可構建數字文化走廊,對敦煌莫高窟、西藏布達拉宮等進行3D建模,開發數字文保志愿者角色,讓網民在虛擬修復中感受文明傳承的使命感
(四)以“勇當前鋒”激發創新活力,構建能力提升長效機制
以“勇當前鋒”激發創新活力,構建少數民族能力提升長效機制,是民族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首先,以優質教育筑牢創新根基。“教育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科技進步有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人才保障教育和科技的不斷創新和可持續發展。”[8在基礎教育階段,可通過開設科學課程、配備科技裝置等方式為學生植入創新基因;在高等教育階段,可通過在線平臺整合高校資源、試點 5G+VR 遠程實訓等方式,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意識。
其次,以人才激勵釋放創新動能。可選拔培養各行業領軍人物,以政策優惠與獎勵機制帶動區域發展;在高校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生專項”,培育優秀學子,服務民族地區發展。
最后,以產業創新激活發展潛能。通過推動民族地區傳統產業升級、孵化新興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壯大發展引擎,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從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結語
大別山精神承載著黨和各族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寶貴經驗與精神財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歷史根基、價值取向和實踐指向上緊密相連,其蘊含的深刻歷史智慧和強大精神力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探討大別山精神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理路,不僅能夠讓大別山精神在新的時代綻放新光彩,還能不斷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力量。
參考文獻1
[1]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J].求是,2024(03):4-8.
[2] 答振益.鄂豫皖雜散居地區民族關系概述[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5):71-75.
[3] 習近平.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N].人民日報,2019-09-28(1).
[4] 習近平.牢牢把握新疆在國家全局中的戰略定位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建設美麗新疆[N].人民日報,2023-08-27(1).
[5]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N].人民日報,2021-03-06(1).
[6]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6.
[8] 石琳.民族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協同共進路徑[J].民族學刊,2021,12(8):46-53.
作者簡介:
李格,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