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5)09-0104-03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承載著歷史記憶、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現代社會,文化不僅是區域認同的重要標志,還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文化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挑戰。傳統的文化形式(如方言、民間藝術、手工藝等)逐漸消失或被邊緣化,如何以現代方式重新詮釋和傳播這些文化,使之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在文化保護與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人工智能技術為圖書館推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本研究旨在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助力圖書館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通過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文化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現狀及潛力,探討了圖書館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
1人工智能驅動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型與智能管理
人工智能技術主要涵蓋自然語言處理(NLP)、計算機視覺等核心領域,自然語言處理使計算機能理解并生成人類語言,計算機視覺從圖像中提取信息,知識圖譜、數據管理等提高了邏輯推理與物理交互能力。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知識圖譜等技術,圖書館能夠更高效地管理和挖掘文化資源,以更加互動和多元的方式向民眾傳播這些文化資源[1]
1.1自然語言處理與文本分析技術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視角
NLP技術在文化資源的分析和挖掘中發揮重要作用,既能提高文獻資源利用率,也能為學術研究提供新視角。圖書館收藏的大量文獻,如古籍、手稿和日記等,通常以非結構化文本的形式存在。圖書館可利用NLP技術,自動提取這些文獻的關鍵信息,如人物、地點、時間、事件等,并生成摘要或標簽,方便用戶檢索和閱讀。NLP技術還可被用于情感分析和主題建模,通過對文獻的情感分析,圖書館可了解某一時期的社會情況;通過主題建模,圖書館可揭示文獻中的隱含主題,深入挖掘其藝術特點和文化價值[2]
1.2圖像識別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方法
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存是圖書館保護文化的重要任務之一,圖像識別技術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圖書館可對文化遺產的圖像進行自動化處理,如對象檢測、圖像分割、光學字符識別(OCR)等,識別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品特征并標注相關信息,建立詳細的數字檔案。圖書館可利用圖像識別技術,修復和還原受損的文化遺產;通過訓練模型分析破損圖像的紋理和顏色特征,生成缺失部分的復原建議,在保護文物的同時為其研究和展示創造更多可能性;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用戶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遺產體驗,引導他們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1.3 數據管理與知識圖譜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途徑
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管理和組織是圖書館傳播文化的重要基礎。通過NLP和語義分析技術,圖書館可對文獻、歷史檔案、口述歷史等資源進行分類、標注和關聯,構建結構化的知識庫。知識圖譜作為一種以圖結構形式表示知識的技術,能夠將分散的文化資源鏈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圖書館可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對方言、民俗活動、傳統手工藝等元素進行關聯,形成一個動態的知識網絡。這種網絡不僅便于用戶檢索和理解文化資源,還支持跨領域研究和多維度分析[3,4]
1.4智能推薦系統助力文化高效傳播
為更好地傳播和普及文化,圖書館需要主動吸引用戶關注并滿足其個性化需求,智能推薦系統是圖書館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圖書館可通過分析用戶的興趣偏好、瀏覽歷史和交互行為,利用智能推薦系統向用戶精準推送文化資源,促進文化交流;通過分析不同地區用戶的需求,將特色文化資源推薦給更多民眾,擴大文化影響力,為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提供學習和交流機會[5]
2 圖書館促進文化創新
2.1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型
圖書館作為文化資源的重要保管者和傳播者,其核心任務之一是將傳統形式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數字形式,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通過掃描、圖像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圖書館可快速將古籍、手稿、照片、磁帶和光盤等文化資源轉化為易于存儲、檢索和共享的數字資源。圖書館可利用OCR技術,將文獻中的文字內容提取出來,并生成可編輯和可搜索的文本文件;結合語音識別技術,將方言或口述歷史轉化為數字資源;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對這些數字資源進行分類和標注,提升資源的組織效率和可用性。這種數字化轉型不僅能延長文化資源的生命周期,還能為其全球化傳播奠定基礎。
2.2拓展服務深度與廣度
圖書館是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的重要平臺。數字化時代,圖書館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擴大文化傳播范圍,拓展服務深度與廣度。圖書館可利用智能推薦系統,將文化資源精準推送給自標用戶,提高文化傳播效果;利用VR和AR技術,舉辦在線講座、工作坊和展覽等活動,為用戶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通過聊天機器人或虛擬助手,為用戶隨時隨地獲取文化資源提供便利,促進文化的普及和傳承。
3 創新實踐案例
大英圖書館的“數字化手稿項目”通過OCR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將珍貴的歷史手稿轉化為可搜索的數字檔案,并構建基于知識圖譜的關聯查詢系統,使用戶能夠通過關鍵詞探索文化的歷史脈絡,提升了文獻的學術價值與可及性。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藝術作品分析項目”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藝術研究中的潛力,該館通過計算機視覺與深度學習技術對繪畫、雕塑的風格與技法進行自動化識別與分類,構建了龐大的藝術數字檔案庫。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的“文化遺產虛擬展覽\"融合3D建模、圖像識別與虛擬現實技術,復原已消失的歷史建筑場景,為用戶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播[6]
上海圖書館“家譜知識圖譜”項目結合知識圖譜與數據挖掘技術,對館藏家譜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提取人名、地名及家族關系,構建跨時空家族網絡,實現了資源深度關聯與可視化展示[]。用戶可通過智能檢索系統追溯家族遷徙路徑,關聯歷史事件與人物。浙江圖書館的“浙江文化通”智能平臺,依托智能推薦系統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整合戲曲、非遺技藝等資源,基于用戶行為數據生成個性化推薦內容,顯著提升了文化觸達率,吸引了更多年輕群體關注傳統藝術[8]。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粵劇數字博物館”運用圖像識別與VR技術,對粵劇戲服、道具進行高清掃描與3D建模,利用AI工具修復破損圖像,構建數字化展館,為用戶沉浸式體驗舞臺表演提供了新途徑,打破了地域限制,推動了粵劇的全球傳播。蘇州圖書館的“江南古籍智能整理系統”采用OCR與機器學習技術,批量掃描館藏古籍并識別繁體字與異體字,生成可編輯文本,提升了古籍整理效率,促進了經典文獻的開放共享。四川省圖書館的“巴蜀文化知識圖譜”通過語義分析與知識圖譜技術,整合川劇、三星堆文化等資源,構建多維度關聯網絡(如神話傳說與文物圖案關聯網絡),推動了巴蜀文旅的融合發展。
人工智能賦能圖書館文化傳播,主要體現在資源數字化(OCR、3D建模)、知識關聯(知識圖譜)及個性化傳播(智能推薦)等方面,既提升了文化傳播效率,也為文化傳播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胡香玉.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機制的建設[J].嘉應文學,2025(7):149-151.
[2] 蔡鵬偉.數智時代智慧圖書館的系統化建設路徑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5(3):115-118.
[3] 楊善茜.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構建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5(4):117-121.
[4] 陳秀英,李志超,于成華,等.元宇宙賦能智慧圖書館:內涵特征、應用場景與建設路徑[J].德州學院學報,2024(4) :76-82.
[5] 尹克寒,陳紀文.AGI浪潮下Sora何以賦能智慧圖書館建設[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4(3):12-19.
[6] 游越.美國高校共建共享型合作儲存圖書館的新進展及啟示:以ReCAP儲存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4(2):91-98.
[7] 李菲菲.基于大數據 + 人工智能的智慧圖書館建設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4(3):88-90.
[8] 黃凱.AIGC技術驅動圖書館服務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4(3):121-122.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