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5)09-0087-03
1《詩經》中《唐風》的由來
晉國的詩歌不稱《晉風》而稱《唐風》的原因如下:首先,堯舜時期,堯受封于唐地,唐一直延續到周,“蓋仍其始封之舊號”1]。西周武王死后,唐國發生叛亂,周公平定叛亂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叔父虞,史稱唐叔虞,虞的兒子燮繼位后改國號為晉。明末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一書中專門對叔虞封地古唐國進行考證,撰寫“唐、晉”專論,明確指出古唐國在今天山西翼城縣一帶。清方玉潤曾言:“唐詩多作于曲沃并晉之世,兩晉相吞,一興一亡,其名無所專系,故黜晉號而系之以唐,惡之深故絕之甚也。有詩而名滅,圣人惡其得國不正,黜之所以見并族滅宗之罪者,晉是也。然則《詩》雖詠事,《春秋》之法寓焉矣。”[2]其次,《唐風》中的十二首詩大都創作于曲沃代翼時期,孔子因為深惡“晉”這個國號而不用3,唐堯是孔子尊崇的圣人,認為“唐”是周天子給的封號,是正統,因而在整理《詩經》時不稱《晉風》而稱《唐風》,這種記載方式是對上古賢君與歷史的尊重和對晉國宮廷爭斗的不齒[4]。許多注家認為,《唐風》的創作下限在晉獻公之世,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的作品[5]
2《采苓》的傳統解讀
原文:
采苓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茍亦無信。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茍亦無與。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茍亦無從。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注釋:苓,一名黃藥,又名大苦,葉似地黃;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蕪菁,亦稱蔓菁,俗稱大頭菜,根塊肥大,可供蔬食;首陽,山名,在山西永濟市南,即雷首山;為言,即“偽言”,謊話、謠言、饞言;茍亦無信,不要輕信,茍,誠、確實;舍旃,放棄它吧,舍,放棄,旃,“之焉”的合聲;無然,不要以為然,然,是;胡,何、什么。
譯文:
采甘草啊采甘草,在那首陽高山頂。有人專愛說假話,千萬不要胡亂信。
拋棄謠言別理睬,千萬不要信為真。有人專愛說假話,能得到什么好處呢?
采苦草啊采苦草,在那首陽山腳跟。有人專愛說假話,千萬不要胡亂聽。
拋棄謠言別理睬,千萬不要信為真。有人專愛說假話,能得到什么好處呢?
采蔓菁啊采蔓菁,一直采到首陽東。有人專愛說假話,千萬不能亂聽從。
拋棄謠言別理睬,千萬不要信為真。有人專愛說假話,能得到什么好處呢?
2.1 《采苓》與“驪姬之亂”
《毛詩序》稱:“《采苓》,刺晉獻公也,獻公好聽饞焉。”吳罔生在《詩義會通》中說:“獻公聽饞之事,莫過于殺太子申生,詩必為是而發,《序》不言者,人所共喻,無待更言也。”《左傳》記載:晉獻公十九年,獻公打算讓驪姬生的兒子奚齊替代原太子申生。驪姬哭泣著說:“申生立為太子,諸侯們都已知道了,而且他數次領兵打仗,百姓都歸順他。怎么能為了我的緣故,廢除嫡長子而立庶出之子呢?你若一定要這樣做,那我就要自殺的。”驪姬表面上恭維太子,暗地里與中大夫里克密謀害太子,欲達到立自己兒子奚齊的自的。普獻公二十一年,驪姬對太子說:“國君夜里曾夢見你的母親齊姜,你快去曲沃祭祀她。”太子于是到曲沃祭拜他的母親齊姜,回來時將祭品送給獻公,正值獻公出去打獵未歸,便把祭品放在宮里。六天后獻公打獵回來,驪姬將祭品呈上獻公。獻公用祭品祭地神,地皮忽然向上凸起來,又把祭品給狗吃,狗便死了,又給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驪姬哭著說:“太子怎么這樣狠心啊!他想做國君,竟然要殺掉自己的生父!\"她又對獻公說:“太子之所以這樣做,只不過是因為我和奚齊的緣故,請讓我們母子躲避到別國去,或我們早些自殺,以免我們母子白白遭受太子的任意宰殺。”太子申生聽說此事后,逃奔到曲沃城。獻公十分震怒,便殺了太子太傅杜原款。有人對太子說:“在祭肉里投藥的人就是驪姬,你為何不到獻公那里去辯明此事呢?”太子說:“我的父王老了,如沒有驪姬,他是睡不入眠,食不甘味的,我不能去辯解。”又有人對太子說:“你可以逃往別國去。”太子說:“我背上這種罪惡的名聲逃出去,誰人又肯接納我呢?我還是自殺吧!”太子申生自殺了。這件事史稱驪姬之亂。
2.2傳統解讀存在的問題
《毛詩序》與《詩義會通》的說法似乎很合理,但筆者認為,《采苓》一詩的傳統闡釋頗有令人費解之處。究竟是因對詩句的斷讀與部分字詞解釋不當,導致詩的主題與意蘊發生偏離,還是因對詩意的牽強附會,進而影響了對句讀與字詞的準確理解?“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否真與晉獻公聽信饞言一事直接相關,仍有待商榷
3關于文中幾個問題的探討
3.1關于首陽山位置的爭論
《采苓》一詩的大意是:有人說伯夷、叔齊在首陽山之“巔”采苓,也有人說他們在首陽山之“下”采苦,還有人說他們在首陽山之“東”采葑,而《史記》記載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采薇,這些說法各不相同。目前,全國被稱為“首陽山”的地點至少有六處,且每一處都建有伯夷、叔齊墓,并流傳著與他們相關的故事和傳說。一說位于遼西,原名為陽山;二說在河南偃師,原名首山;三說在山西和順,原名陽區山;四說在山西蒲坂河曲之中,原稱雷首山或首山;五說在陜西岐山之西,原名已不可考;六說位于隴西,即今甘肅渭源縣境內的首陽山。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首陽山”?伯夷、叔齊真正生活過的首陽山究竟在何處?盡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也恰恰體現了后世人們對伯夷、叔齊深切的懷念與敬仰。
3.2對“人之為言\"的理解
關于“人之為言”的理解,筆者認為可將其解釋為“人們的一種說法”或“傳說”。無論“人之為言\"指的是關于伯夷、叔齊在首陽山之“巔”采苓、山之“下”采苦,抑或山之“東”采葑的哪一種說法,也無論所指的首陽山是全國六處中的哪一處,毫無疑問都脫離不了和伯夷、叔齊的關系。詩中既然提到了“首陽”,那就不能忽略首陽山這個線索。提起首陽山,人們不禁會想起伯夷、叔齊的故事。首陽山與伯夷、叔齊在中國歷史上早就成了一個固定的文化符號。“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如果沒有伯夷、叔齊讓國而俄死在首陽山的歷史事實,又怎么會有這些傳說呢?詩的作者以反問的語氣肯定了伯夷、叔齊傳說的歷史真實性,進而批評晉國歷代不守禮法的國君敗壞社會道德
3.3《采苓》主旨探尋
《論語》中孔子稱贊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求仁而得仁!”“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史記·伯夷列傳》載:公元前11世紀末期,地處今河北省盧龍縣一帶的殷商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孤竹國的國君,立詔傳位給第三子叔齊(叔齊為嫡出)。國君去世后,群臣欲依遺詔擁立叔齊為國君,然而叔齊推辭道:“伯夷兄在世,我怎能繼位?”而長子伯夷也堅決不肯接受,說應遵照父命立叔齊為君。兩人互相謙讓,皆不就位,令群臣束手無策。最終,伯夷與叔齊一同離開了孤竹國。群臣無奈,只得擁立二子公望為君主。武王伐紂時伯夷、叔齊馬頭叩諫而武王不聽,二人感嘆道:“今天下昏暗,不若避之,以潔吾行。”于是便離開周地,到首陽山隱居起來。幾年后,武王滅殷紂王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齊認為武王以下犯上不守禮法,得國不正,于是立志不吃周朝土地長出的糧食。《史記·伯夷列傳》記載,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后世儒家對二人極為推崇,正是因為他們身上體現了仁孝與讓國的高尚精神。在孔子和孟子的倡導下,伯夷、叔齊的道德風范廣為傳揚,《論語》《孟子》《莊子》《呂氏春秋》等典籍都對其高風亮節給予了高度贊揚。春秋時期,各國為爭奪權位而子弒父、臣弒君的流血事件層出不窮。相比之下,伯夷、叔齊謙遜讓國、與世無爭,可謂“富貴不能淫”;“餓死不食周粟”,可謂“貧賤不能移”;敢于誓死勸阻武王伐過,可謂“威武不能屈”。清代左宗棠稱贊他們為“百世之師”!
3.4筆者對《采苓》字詞的不同理解
筆者查閱大量史料后對《采苓》提出了新的解讀,與傳統注釋不同的理解以表格形式呈現,詳見表1。
表1《采苓》相關字詞的解讀對比

4筆者對《采苓》的句讀與解讀
采苓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茍亦無與,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茍亦無從,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譯文:
伯夷叔齊采甘草啊,在那首陽山山頂,這是世人的一種傳說。如果這種說法不真實,那就舍棄這種說法不理睬。然而如果沒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這些傳說怎么會有呢?
伯夷叔齊采苦草啊,在那首陽山腳跟,這是世人的一種傳說。如果這種說法不真實,那就舍棄這種說法不承認。然而如果沒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這些傳說怎么會有呢?
伯夷叔齊采蔓菁啊,一直采到首陽東,這是世人的一種傳說。如果這種說法不真實,那就舍棄這種說法不聽從。然而如果沒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這些傳說怎么會有呢?
5結語
錢穆先生認為,古代經學融文學、歷史、哲學于一體,兼涉政治、社會與人生,彼此會通,《詩》三百首亦然。若僅以文學或政治的單一視角看待《詩經》,則未免淺視其深旨[。因此,筆者認為《采苓》一詩不僅意在諷刺晉獻公聽信饞言,更借伯夷、叔齊之高潔反諷晉國國君失道、政局混亂、禮法敗壞的現實。
參考文獻:
[1] 糾結:讀《詩經·唐風·蟋蟀》[EB/OL].[2025-05-12].https://www. jianshu. com/p/35738f417dbc.
[2] 方玉潤.詩經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2012:252.
[3] 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EB/OL].[2025-05-12].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67035421/answer/311571402.
[4] 王志清,林標洲.“沃”之探:曲沃代翼或驪姬之亂一《唐風·揚之水》詩旨駁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2(3):21-32.
[5] 李菁.品讀《詩經》[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22:224.
[6]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10.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茍亦無信,
(編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