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5)09-0079-04
為適應高等教育發展需要以及更好地指導高校圖書館工作,教育部于2015年12月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1]。文件指出,高校圖書館必須肩負起教育與信息服務的雙重職能,發揮自身的信息資源和專業服務優勢,為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提供文獻信息保障。學科服務中的知識內容具有專業跨度大、更新迭代速度快和來源渠道廣等特點,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必須做好知識的創生與管理工作,應對學科服務中復雜的知識環境挑戰。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識轉化模型能夠有序引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助力高校圖書館從繁雜知識中提煉精華、催生新知,實現知識管理模式的優化完善和知識創生工作的提質增效。因此,高校圖書館應深度剖析知識轉化模型的理論內涵與應用模式,探索其助力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效能提升的實踐策略,為學校教學與科研活動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1核心概念闡釋
1. 1 知識轉化模型
知識轉化模型也被稱作SECI模型,是一種用于描述知識在組織中如何創造和轉化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知識轉化模型包含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和內部化(Internalization)四個知識轉化階段,旨在促進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實現高效率的知識創新和知識管理[2]。其中,社會化階段描述的是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化的過程。在該階段,組織內的個體之間通過共享經驗、交流感受、理解行為等非語言方式傳遞和分享隱性知識。外部化階段描述的是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即將隱性知識用清晰的語言、概念、模型等形式表達出來,使其能夠被他人理解和共享的過程。組合化階段是顯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的階段。在該階段,組織對已有的顯性知識進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分類和重組等,形成更系統、更科學的顯性知識體系。內部化階段描述了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化的過程。在該階段,個體將外部獲取的顯性知識吸收、消化,并將其內化為個人能力素養、行為動機和思想理念的一部分[3]
圖1知識轉化模型的基本架構

在知識轉化模型的實際應用中,S、E、C與I四個階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首尾相繼地構成了一個不斷循環、螺旋上升的知識創生過程。當組織內的個體將顯性知識內化為自身擁有的隱性知識后,新的隱性知識會進人新一輪知識轉化過程,并在組織內成員的交流中完成社會化轉化。每一次循環均能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組織成員也得以在各個階段進行不同層面的知識交流,并推動組織整體實現知識管理、應用與創新的螺旋式提升。
1.2基于知識轉化模型開展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現實意義
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指學科館員為特定學科、專業或院系提供的全方位、多層次且對教學與科研工作有支持作用的信息服務[4]。基于知識轉化模型開展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有助于搭建師生間的知識交流橋梁,讓研究思路、實驗心得、科研成果等知識在互動中廣泛傳播,打破學科壁壘。同時,在規范化的數據分析、資源整合、知識庫建設過程中,師生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學科全貌,挖掘學科交叉點與潛在研究方向,為高校知識創新的加速提供驅動力。
2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效能提升的阻礙因素
2.1時空制約與“交際壁壘”下的知識共享困境
囿于時空因素的制約,當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存在知識共享困境。在空間維度上,學科服務難以覆蓋各個院系或專業,師生群體很可能因空間上的隔閡而錯失許多潛在的學科交流機會,這種困境在多校區辦學的高校中尤為顯著。在時間維度上,高校師生與學科館員的時間安排呈現碎片化、異步化特征。教師忙于教學或科研任務,學生忙于應對課程學習、考試等繁雜事務,學科館員則要兼顧多項用戶服務工作,導致高校難以在合適的時間節點開展全員參與的知識共享活動。此外,學科館員與不同專業的師生在知識結構、學術語言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雙方的知識交流過程中形成了較難逾越的“交際壁壘”,阻礙了學科共同體組織內部的知識交流與共享。
2.2信息離散與量化失真下的標準制定困境
目前,部分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所使用的信息呈現離散化狀態,往往分布于各類數據庫、內部系統、自控平臺等載體中,導致圖書館制定的學科服務規范很難全面考量各學科師生的信息資源需求特點,難以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科服務。同時,圖書館在對學科服務成效進行量化評估時容易出現量化失真現象,受眾滿意度、知識應用效果等定性因素很難被轉化為合理的量化指標。在信息離散與量化失真的雙重影響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規范標準的制定缺乏完整信息與可靠量化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科服務效能的提升。
2.3技術短板與算力局限下的資源整合困境
圖書館學科服務工作的核心是為師生用戶提供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與學科資源。但是,當前部分高校圖書館因技術短板與算力限制,在資源整合層面面臨不小的挑戰。一方面,學科館員的數字素養有待提高。學科館員對新興技術的發展規律和應用機理缺乏深度了解,導致他們難以勝任學科服務中的數據挖掘、文本分析等技術工作,也很難從海量資源中精準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將其進行有機組合。另一方面,算力局限制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資源整合工作的順利開展。部分高校圖書館的軟硬件設施相對陳舊,面對日益增多的教學與科研數據,這些舊設備、舊系統無法提供運算與分析層面的算力支撐,降低了學科服務資源整合的質量與效率。
2.4算法偏見與反饋缺失下的實踐應用困境
在當前的學科服務實踐過程中,許多高校借助推薦算法、用戶畫像、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提升服務效能。但在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部分高校圖書館的算法模型構建存在數據來源偏差或價值理性缺失等問題,很可能導致算法偏見或算法輸出內容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困境,使得相關資源推送無法精準匹配圖書館用戶的個性化學科發展需求[5]。同時,許多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工作缺少健全的用戶反饋機制,難以依據用戶的實際體驗對算法進行持續的優化調整,進一步造成算法偏見困境的堆疊累積,阻礙用戶對學科知識的內化與吸收。
3基于知識轉化模型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效能提升策略
面對學科服務中的諸多現實阻礙,高校圖書館應基于圖2勾勒的知識轉化螺旋,從社會化、外部化、組合化和內部化四個維度展開行動,切實推動學科服務效能提升。
3.1社會化階段:拓寬主體交流渠道,夯實學科服務人際根基
在知識轉化模型的社會化階段,高校圖書館應著力拓寬學科服務中的人際交流渠道,解決時空制約與“交際壁壘”下的知識共享困境。具體做法包括:一是優化線上服務模式,打造彈性服務機制。高校圖書館應加強對學科服務資源的數字化轉化,構建24小時開放的電子圖書館;開發具備在線閱讀、下載緩存、線上溝通等功能的移動應用程序,讓學生在不同時間、地點均能獲取學科服務、展開學術交流。同時,高校圖書館應建設彈性的線下學科服務機制,根據師生的使用頻率調整學科服務開放時間,在考試周、畢業季等學科活動高峰期適當延長或調整開放時間,為主體交流提供環境支持。二是加強館員培訓,促進雙向協作。高校圖書館應加強學科館員的跨專業知識培訓,使其了解不同學科的常用術語、基本概念;提升館員的溝通與交流技巧,有效滿足師生需求,消除因專業壁壘帶來的知識共享困境;借助協作項目加強各方主體的合作,組織學科館員、師生用戶等主體共同參與的學科活動,由學科館員協助師生完成文獻檢索、研究綜述等工作,增進主體間的相互理解,促進學科知識的有效共享。
圖2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知識轉化螺旋

3.2外部化階段:規范學術話語體系,推動學科知識顯性轉化
在知識轉化模型的外部化階段,組織內的隱性知識逐漸向顯性知識轉化,在這一過程中,知識信息的合理顯化離不開科學化標準規范的支持。高校圖書館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制定統一的元數據標準,優化數據統計方法。高校圖書館應針對學科服務資源制定統一的關鍵詞、應用等級、專業歸屬等元數據標準,對各類學科服務信息資源進行規范錄入與準確把握。二是引人多元評估指標。在學科服務的評估過程中,高校圖書館應規范評估數據采集流程,明確數據采集范圍與頻率,避免觀察者偏見帶來的數據偏差;運用多重數據驗證評估結果,通過人工抽檢、智能檢測的綜合化手段糾正學科服務效果評估中的量化失真問題。此外,高校圖書館還應根據不同學科需求定期校準評估模式,若發現某一指標與實際學科建設項目的相關性降低,應及時調整該指標在評估中的權重,確保評估結果始終反映學科服務的真實水平。
3.3組合化階段:全面整合服務資源,厘清學科內容的內在聯系
在組合化階段,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面臨技術短板與算力局限等困境。為此,高校圖書館應提升自身的技術應用能力,全面整合服務資源,推動學科服務高質量發展。具體做法包括:一是加強人才培養,尋求技術合作。高校圖書館應定期組織學科館員參與信息技術培訓課程,提升館員的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知識圖譜構建等能力,同時應加強技術合作,與校內計算機專業、信息科技企業等展開合作,從外部引入先進的技術應用案例,實現不同主體間的資源互補與技術互鑒。二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學科服務信息中臺。高校圖書館應不斷升級計算機、服務器、防火墻等硬件設施,增強自身的數據處理能力,為學科服務資源整合筑牢技術基石。同時,高校圖書館應積極搭建信息中臺,將信息檢索、知識服務、課程設計、教學規劃等各類學科服務系統集中在中心平臺,強化學科服務的一體化水平;對平臺中學科服務的算法模型進行優化改進,通過科學調試算法參數、結構等方式減少計算量和運行時間,進一步提升資源整合效率。
3.4內部化階段:促進知識內化吸收,提升學科服務實踐效能
內部化是連接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重要橋梁,而高校圖書館在學科服務過程中容易遇到價值引領、反饋缺失等方面的困難,降低了知識內化與學科服務的效率。為此,高校圖書館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加強主流價值引領。高校圖書館應在學科服務中融人主流意識形態,帶領館員與用戶深刻理解核心價值的重要引領作用,提升主體的辨識能力,使他們能夠自覺抵御不良意識形態內容并糾正錯誤知識信息。同時,高校圖書館應加強對學科服務算法推薦的審核,在發現推薦結果存在事實或價值層面錯誤時及時進行干預,確保學科資源推薦的公平性與真實性。二是調動用戶的參與積極性。高校圖書館應建立常態化學科服務意見征集機制,通過設定意見箱、線上問答欄目等調動用戶的參與意識,將用戶的建議融入學科服務改進計劃,讓用戶看到館方對自身意見的重視,從而發自內心地接受高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并將相關知識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4結語
知識轉化模型為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效能的提升搭建了橋梁,打破了知識流通壁壘,將碎片化知識整合為系統化資源,并促進主體對知識信息的接受與內化,極大地拓寬了圖書館學科服務的深度與廣度。盡管當前高校圖書館在應用知識轉化模型推進學科服務時面臨知識交流、資源整合、實踐應用等困境,但高校圖書館只要緊扣教育政策要求,持續優化模型應用細節,從社會化、外部化、組合化和內部化四個維度精準施策,就一定能發揮知識轉化模型的潛力,促進學科服務效能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EB/OL].[2025-03-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0202/t20020221_110215.html.
[2]車寶晶,吳瑾.數智賦能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轉型:理論思考、現實依據與實現路徑[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6):43-51.
[3] 周文云.基于SECI模型的高校圖書館學術短視頻傳播策略[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3(12):78-84.
[4] 蘇杰初.面向新文科建設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適應性問題及對策研究[J].圖書館,2022(10):8-14.
[5] 軒紅.高校圖書館咨詢館員全媒體服務能力研究:基于SECI模型的視角[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1(9):104-110.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