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5)09-0100-04
1背景
2017年10月,市教育局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中小學生閱讀素養的指導意見》,提出依托學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等專業機構、社區和家庭的溝通合作,通過系統推進一系列項目,旨在整體提升中小學生的閱讀素養和綜合素質,2018年12月,在市教育局的領導下,市中小學智慧閱讀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以市教育研究院為建設主體,以智慧閱讀平臺為基礎,形成了涵蓋全學科智慧閱讀的教育改革研究與應用的經驗。2019年1月,“開展中小學生智慧閱讀活動深入推進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被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同年5月,市獲教育部立項創建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2021年9月,《市中小學智慧閱讀普及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提出“建設市中小學圖書資源管理平臺,實現市、區、校各級圖書管理系統閱讀資源匯聚、互通”等主要措施。2022年1月,《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將“智慧閱讀普及\"列入“十四五”期間十大重點行動首位。經過三期試點,智慧閱讀項目于2022年進人全市普及階段。在上述背景下,研究地區公共文化機構與教育科研機構的跨域合作,探索構建面向中小學智慧閱讀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以期助推中小學閱讀推廣服務效能的提升。
2 相關研究回顧
2.1館校合作背景下閱讀推廣研究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工作目標,明確家校社協同責任的工作原則。“雙減”意見的出臺和實施為館校合作創新中小學閱讀推廣服務方式帶來了契機。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的“雙減”教育生態圈中,經常見到公共圖書館等公益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其中[],公共圖書館在社會教育方面的作用具體體現在語言教育、職業教育、文化教育和科學教育等方面[2]。圍繞這一議
收稿日期:2025-08-09
作者簡介:劉木子(1996—),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員。
*本文系2022年度廣東省圖書館科研課題“多元主體協同模式下的中小學閱讀推廣服務——‘市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實踐案例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GDTK22003;也系2024年度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課題“全民閱讀視域下我國新型閱讀空間政策分布與優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24LSCYDFZZYB052。
題的研究主要聚焦“雙減”意見出臺后館校合作典型案例的剖析與策略路徑的探討,如:李楠在對比分析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蘇州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等案例的基礎上,探尋了館校合作的創新路徑[3];張遷葳選擇山西省圖書館、溫州市圖書館、深圳圖書館作為典型案例,提出了融人中小學課后服務、實現學科課程延伸、建構家校館協同教育的可行策略[4];蘇倩玉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式對濟南市歷下區進行實證調研,構建了“學校一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小學生閱讀推廣模式[5];陳素園等構建了以互聯網為平臺、以家庭為中心、以幼兒園為輔助、以公共圖書館為支撐的“公共圖書館—家庭一幼兒園”三位一體早期閱讀推廣模式[6。現有館校合作研究大多忽略了利益相關者在館校合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協同治理理論能夠有效揭示多元主體之間的協作互動機制,為館校合作提供更為系統科學的理論指導
2.2市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實踐案例研究
市作為全國9個“雙減”試點城市之一,肩負著推動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為此,市積極整合全市閱讀資源,與圖書館、少年兒童圖書館、教育大數據中心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市教育基建與裝備中心和短信平臺等密切合作[7],共同將各類閱讀資源匯人市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該平臺由智慧圖書館、閱讀管理系統、校園閱讀資源庫三大板塊構成,涵蓋了閱讀服務門戶、閱讀資源管理子系統、圖書借閱管理子系統、閱讀綜合管理子系統以及閱讀數據分析子系統等多個功能模塊,形成平臺、圖書、閱讀、教學的大灣區培育文化自信實踐互動鏈[0]。相關研究表明,市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在提升整本書閱讀方式的有效性、通過微寫作訓練提升學生寫作水平、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者傾向從技術層面探討智慧閱讀平臺的系統架構設計與功能模塊搭建,或是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從教育層面分析其對學生閱讀技能提升的成效,但現有研究成果較少對智慧閱讀平臺的協同治理機制進行系統性闡釋,可能會影響平臺未來的發展,并削弱各利益相關方對平臺的后續投入與支持。
3基于SFIC協同治理模型的理論框架
我國學者構建的協同治理模型在應用領域既呈現出顯著的專業性,也展現出鮮明的本土化特征,具體包括貝葉斯網絡模型、DPSIR模型、國家治理10S協同模型和PDCA模型,但上述模型的普適性仍有待進一步強化。Ansell等對137個國際協同治理案例進行了分析,并據此構建了SFIC模型。該模型有效彌補了其他模型單一線性和應用領域有限等不足,在國內外協同治理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具體包括四個變量:起始條件(Start-ingConditions,S)、催化領導(FacilitativeLeader-ship,F)制度設計(InstitutionalDesign,I)和協同過程(CollaborativeProcess,C),其中協同過程因具備高度迭代性和非線性等特點,被視為該模型的核心變量;起始條件、催化領導、制度設計被視為影響協同過程的關鍵貢獻因素。
3.1 起始條件
該變量包含三個影響因素:不同利益相關者在權利、資源或知識上的不平衡,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歷史合作或沖突經歷,以及驅動利益相關者協同合作的內在動機,前兩個因素共同作用于協同動機,既有可能促進協同進程,也有可能成為協同的障礙。
3.2 催化領導
在利益相關者間出現緊張關系、對立情緒加劇的情況下,外部調解人的角色顯得尤為關鍵。他們通常保持客觀中立,通過確保協同過程的程序完整性和透明度,贏得各利益相關方的尊重和信任。此外,外部調解人還致力于鼓勵參與協同各方相互傾聽、積極探索共同利益,并動員他們推動合作進程,其核心職責包括:制定和維護明確的協同規則、建立信任關系、促進對話和探索互利、接納與授權。
3.3制度設計
協同合作過程中的基本協議和規則構成了制度設計的核心。保障協同過程的程序合法性的四個原則,即參與的開放性、解決方式的排他性、基
本規則的清晰性、過程的透明性。
3.4 協同過程
協同過程往往依托溝通、信任、承諾、理解和結果之間的循環往復與持續迭代,形成一種閉環的互動機制。面對面溝通能夠破除成見和消除“信息鴻溝”,但也可能在無意中加深雙方的刻板印象,隨著時間和資源上的額外投入,面對面溝通僅是協同治理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建立信任是一個耗時的過程,不僅要求雙方對實現協同目標做出長期承諾,還必須為曾有過沖突經歷的雙方進行有效的補救性信任建設預留充分的時間。利益相關者以真誠協商所達成的共同認識為基礎,以共同掌握所有權為目標,以共同承擔相應責任為原則,對整個協同過程作出堅定承諾,通常適用于需要持續協同治理的情況
4基于SFIC模型的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案例分析
SFIC協同治理模型已在智慧圖書館建設、高校在線教育質量保障、粵港澳大灣區教育、體教融合等研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上述前置性研究為探索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的協同治理路徑提供了理論框架與分析思路。本研究將SFIC模型拓展至智慧閱讀領域,考慮到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項目涉及政府、圖書館、學校、教研院、教師、學生、家長、志愿者等多元主體,其管理體制與制度設計具有環形迭代的特點,與SFIC模型契合,能夠有效剖析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運營中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影響因素與相互關系,構建基于SFIC模型的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協同治理模型
4.1起始條件:家校館社合作模式
首先,公共文化機構與教育科研機構長期以來分屬不同行政領域,公共圖書館通常隸屬于文化或文旅行政部門,而中小學則歸教育行政部門管轄,各自獨立運行。在“雙減”背景下,市11個區共計516所學校的50多萬名學生參與前后三期智慧閱讀試點工作,積極探索以文化自信培育為宗旨、以全學科課堂閱讀教育為途徑、以智能化閱讀平臺為載體的育人樣本和灣區行動,成功打破公共文化和教育服務體系之間的“管理壁壘”。館校雙方的初始信任值較高,協同的起始動機較強,且擁有較長的合作史,具體實踐包括但不限于:面向中小學生的經典閱讀推廣、紅色影視進校園、信息素養教育、研學旅游活動、親子閱讀項目、課后輔導服務等。
其次,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具有公益普惠性,而企業則以追求利潤為首要目標。為調和雙方的利益沖突,并充分調動各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市中小學智慧閱讀普及工作領導小組擔任外部調解人角色,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有效協調雙方間的利益沖突。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擁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如:圖書館以其豐富的館藏資源,能夠在圖書資源和閱讀指導方面提供支持和幫助;學校擁有師資人力資源,可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形成可復制的特色教學案例;高等教育機構有能力編制中小學生閱讀優秀圖書索引,指導學生選擇閱讀材料;志愿者團體和家長委員會等社會力量能夠參與智慧閱讀的組織和執行;企業掌握著技術資源,能夠承擔智慧閱讀平臺的搭建和日常運維職責。為實現協同治理目標并克服合作過程中的困難,相關部門必須明確各方的角色定位,以確保資源的有效整合,構建家校館社協同治理模式。
4.2催化領導:專項調研項目小組
在協同治理初期階段,鑒于各方尚未建立起相互信任和依賴的關系,成立一個具有權威性與號召力的領導中心顯得尤為重要,該中心應被賦予政策制定、規劃協同、資源調配、利益補償等方面的實質性協調權利,充分發揮市中小學智慧閱讀普及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項目組”)在頂層協調與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進而推動中小學智慧閱讀協同治理體系的構建。項目組可聯合學科教研員組成專項調研組,開展基于閱讀的全學科課堂教學改革調研工作,邀請高校專家團隊、項目試點中小學校等專業力量,共同研發“中小學生閱讀優秀圖書索引”(SRBI“中小學全學科培育文化自信核心閱讀書目”(CRCWS)“中小學文化自信主題”系列讀本,發布《市小學生閱讀狀況白皮書》《基于閱讀的課堂教學改革行動宣言》,推動閱讀供給側改革。項目組可通過吸納、授權、參與和鼓勵等方式服務利益相關者,在催化、引領和協作方面發揮作用。
4.3制度設計:戰略規劃與管理辦法
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廣東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頂層設計框架的指導下,市教育局制訂并實施了一系列與之相銜接的戰略規劃、工作方案及管理辦法。首先,《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實現智慧閱讀覆蓋全市1,000所以上中小學,打造100所智慧閱讀樣板校,并向中等職業學校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推廣”等可衡量、可考核的發展指標要求,同時將中等職業學校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等參與性較低的利益相關者納人協同實踐過程。其次,工作方案明確劃分了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如:市教育局組建的“市中小學智慧閱讀普及工作領導小組”及各區教育局、局屬學校組建的中小學智慧閱讀普及工作領導小組,具有組織保障職能;市教育研究院智慧閱讀普及工作辦公室匯聚研究院所、企業和協會等社會力量組織成立的智慧閱讀專家委員會,具有服務保障職能;服務供應商具有技術保障職能。再次,《市中小學智慧教育財政獎勵補助經費管理辦法(試行)》規范了獎補經費的申請對象、安排原則、使用范圍、考核與監督等方面的流程和標準,《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教育資源與應用服務審查準入辦法(試行)》為教育資源與應用服務的審查、準入、監管和評價提供了詳細的指引,二者充分體現了協同過程的透明性。
4.4協同過程:線下活動與宣傳報道
首先,面對面溝通作為協同過程的起點,能夠促進協同主體間的相互理解,為保障各方的有效參與及協同網絡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信任基礎。市教育研究院舉辦種子教師專題培訓會、智慧閱讀教學應用學術研討會、課堂教學展示活動、專家講座暨家長分享會等一系列常態化溝通與定期交流活動,為教研人員、教師、家長及學生等不同利益相關者搭建了多元溝通平臺。其次,辦學理念、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等因素的差異可能阻礙核心價值觀等共識的達成,甚至在協同目標上產生分歧,為培育核心價值觀,項目組必須增進文化認同,堅持文化自信。市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聯合香港漢鼎書院、澳門培道中學、澳門培正中學等開展了“南國書香”“穗澳同讀”“穗漢小朋友,同讀大中華”系列主題閱讀教育活動,增強了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生的文化自信,強化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再次,階段性成果的積累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協同主體對彼此的信任與依賴,激發各方對協同過程的投入熱情。項目組先后舉辦市中小學智慧閱讀(一期)總結會、智慧型成長閱讀首批試點學校階段成果匯報展示活動,并聯系《現代中小學生報》《中國教育報》等新聞媒體全面報道智慧閱讀項目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為市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建設注人長效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陳潤好.“雙減”背景下圖書館大有可為:政策要求、現實對照和未來方向[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2):129-136.
[2]柯平.從“讀者留言東莞圖書館”看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教育作用與地位[J].圖書館論壇,2020(7):7-8.
[3] 李楠.“雙減”政策下公共圖書館開展館校合作創新路徑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2(13):74-79.
[4] 張遷葳.“雙減”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教育職能釋放路徑探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3(4):29-35.
[5] 蘇倩玉.“學?!彝ヒ簧鐓^”三位一體的小學生閱讀推廣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8.
[6] 陳素園,趙敏,張娟娟,等.“互聯網 + ”時代公共圖書館—家庭一幼兒園三位一體的早期閱讀推廣模式研究[J].圖書館建設,2022(4):110-117.
[7]于杏林.建構全學科智慧閱讀體系,增強文化自信:全學科智慧閱讀項目創新實踐[J].教育家,2023(11) :63-65.
[8]高瑞翔,胡景悅,楊潔,等.中小學生校園閱讀推進的主要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市越秀區小學為例[J].心理學探新,2019(2):140-145.
[9]余智德.構建智慧閱讀教育新生態探究:以市中小學智慧閱讀平臺研發與應用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7):81-84.
[10]方曉波.培育文化自信:立足的粵港澳大灣區全學科閱讀教育創新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4(5):1-6.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