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超越邊界:內蒙古面向俄蒙周邊傳播的問題與策略探究

2025-11-18 00:00:00劉源
新聞論壇 2025年5期

【內容提要】“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成功踐行,使我國對周邊國家的傳播工作成為對外工作的重點和要點。邊疆區域作為特殊的地緣空間,在我國對外傳播工作中,既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主體,也是共創友好周邊關系的有效載體。本文以周邊傳播作為理論基礎,分析內蒙古面向俄羅斯、蒙古國傳播活動的必要性和挑戰性,嘗試以文化傳播作為路徑,探索內蒙古對外傳播的新捷徑。

【關鍵詞】周邊傳播;對外傳播;內蒙古;傳播策略;文化捷徑

一、內蒙古面向俄蒙傳播的背景概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經過十余年的實踐,已經在沿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不菲成效。蒙古國、俄羅斯與中國山水相連,三國間的歷史記憶、文化交流、經貿往來可謂源遠流長。內蒙古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作為向內聯結“三北”,對外聯通俄蒙的重點區域,在周邊外交工作中,一直擔當著重要的地緣“節點”角色。

周邊傳播理論指出,信息的周邊傳播是一個“由中心向邊緣、由內向外、圈層擴散的模式”,并且無論是以自然物體還是人類社會抑或是國家作為傳播主體,都會因其能量的大小形成“先周近-再周邊-后周遠”的傳播過程。[1]相鄰的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會因地理環境、人文交流、歷史記憶、經貿交往等諸多互動,成為彼此相似的地緣文化周邊。相鄰國家間的傳播活動,是以“向周邊傳播”為基礎,“在周邊傳播”為中介,“從周邊傳播”為延伸的復合式傳播活動。不同于傳統的對外傳播,“從周邊傳播”經歷了時間、空間上的變化和“在周邊傳播”的積能蓄勢,并且攜帶了新的“周邊化”了的信息內容。[2]從地緣上來看,邊疆省區既是“向周邊傳播”的首要對象,同時因空間位置鄰近外周邊,又是“在周邊傳播”的主要主體,而在對外周邊的鄰國進行從內向外的“從周邊傳播”時,已經承載了“再周邊化”的信息。其中跨界民族因語言相同、文化相近等共項因素,亦是強化“從周邊傳播”效果的實際載體。

內蒙古作為邊疆地區無論地緣還是文化,都在“一帶一路”節點上與蒙古國、俄羅斯緊密相連。在三國的邊界沿線,生活著多個文化基因相同或近似的同源及近源跨境民族。從古至今,彼此間信息往來不絕,從時間連續流動和空間彈性縮放來看,中蒙俄三國的跨境民族會因跨國婚姻、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因素彼此產生互動、關聯。例如“那達慕”作為中蒙俄三國共有的節日文化遺產,在三國間有著相同或近似的慶祝方式,不僅保留了騎馬、射箭、摔跤等傳統蒙古族體育競技項目,還有以此為延伸的蒙古象棋、“莎拐”等游戲項目。而文化的相似性能夠拉近同源或近源跨境民族間的情感距離。作為節日文化,內蒙古地區“那達慕”的符號范式與蒙古國和俄羅斯各不相同,更明顯地表達為一種中華民族共同體內的文化元素,其蘊含的不僅僅是一種地方少數民族文化,而且是“多元一體”中華文化中作為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容性與開放性,恰與中華文化中的“圓融和合”理念不謀而合。此外,在“親誠惠容”“官通民和”的對外話語表達下,內蒙古的“那達慕”也成為拓展與俄蒙兩國經貿、文化、教育、文旅、體育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和有效渠道。

二、內蒙古面向俄蒙傳播的必要性

(一)符合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延伸,周邊命運共同體在2025年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上被提出,正式成為我國對外官方話語。以國家作為主體的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命運共同體構建,是“要與周邊國家鞏固戰略互信,支持地區國家走穩自身發展道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深化發展融合,構建高水平互聯互通網絡,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共同維護地區穩定,開展安全和執法合作,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擴大交往交流,便利人員往來。”[3]回顧歷史、立足當下,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與古代“協和萬邦”的外交理念不謀而合,其所呈現的是“以和為貴”的主張為基礎,在“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鑒下,逐步實現“天下為公”的目標與理想。在新時代,“以和為貴”符合并順應了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以和平穩定作為基礎,豐富“以和為貴”的內涵,形成“睦鄰、安鄰、富鄰”自他互利的周邊關系。“和而不同”則體現在文明交流互鑒的國際視野,在追求和諧的主題下,充分地尊重文化差異,在“同”和“異”之間把握彼此間的關系,保持一種相對動態的平衡,既要和諧相處,又要求同存異的國際秩序。并由此形成新時代“五個共同”的中國主張,構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蒙古國、俄羅斯積極響應成為沿線主要的伙伴國家,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后,蒙古國也成為共同體成員之一。作為與俄蒙兩國人文相近、文化相通、地緣相鄰的重要周邊,內蒙古無論是人文環境、文化記憶,還是地緣空間、戰略規劃,都符合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主體和載體功能需求,同時也符合“在周邊傳播”理論“活邊與榮邊”的特點,即“通過內周邊向外周邊的開放,活躍內周邊經濟,激發內周邊活力”;使“內周邊”成為“中外物貿、資金和技術傳播的窗口,區位邊緣轉身變為對外開放和對外傳播的前沿。”[4]和古代的“朝貢觀”“天下秩序”的垂直關系不同,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和”的觀念,更強調彼此間的平等與互利共贏。

(二)符合周邊文化傳播的圈層式擴散規律

文化的周邊傳播遵循了三個圈層持續擴散的規律,即“國內不同民族文化之間,中華民族與周邊國家民族或種族之間,中華文化與世界主要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信息傳播活動的規律。”[5]與跨文化傳播強調差異性不同,周邊文化傳播的第二圈層更強調“共項”文化的傳播,即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元素,在傳播過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美國媒介文化研究學者約瑟夫·斯特勞巴哈認為“如果文化歷史淵源深厚或文化距離較近、文化接觸頻繁,那么,文化在輸出過程中遭遇的阻礙和文化折扣會相對減小,受眾能夠對接近性文化有更好的理解。”[6]內蒙古位于我國北疆的核心腹地,既是“向周邊”傳播的首要客體,又是由“在周邊”向“從周邊”傳播演進過程中新的“周邊的中心”,即最佳主體。從周邊方略觀來看,內蒙古擁有“三民”(民族、民間、民生)、“三邊”(邊媒、邊關、邊民)、“三體”(人體、物體、媒體)傳播的絕佳優勢。從人體、民族等角度來看,生活在內蒙古的蒙古族、“三少”民族(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在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也都有與之語言、文化、歷史記憶相似的跨境民族(蒙古國主體民族喀爾喀人、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的布里亞特人、埃文基人、那乃人等)。語言“是身份認同的媒介和載體,在擴大身份認同輻射圈以及增強社會和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7]相同或相近的語言在跨境民族間的使用,既可以拉近信息互動雙方的情感距離,又可以將具象化的中國故事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傳播到外周邊一側,循序漸進地傳播多樣化的中國文化。從媒體角度來說,內蒙古日報社索倫嘎新聞中心,融合了雜志、報紙、網絡、移動端口以及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等媒介矩陣,有針對性地用蒙古國民眾熟悉的語言文字介紹中國以及內蒙古地區的經貿、文化、非遺、生活等情況。索倫嘎中心在內容報道方面重視從高層間交往的宏大敘事到民間交流的“煙火氣”。從圓滿完成了四屆中蒙博覽會報道任務,推出268頁特刊、40 頁專版內容,到與蒙古國媒體同仁一起開展“改革開放40 年·‘一帶一路’中國行”等報道活動。[8] 無論是報道內容,還是傳播方向,都符合文化周邊傳播方略觀的“先民族,后國家,再文明”的“戰略梯次論”。[9]

(三)符合周邊傳播的哲學觀

作為周邊傳播哲學觀中的“周邊四論”之一,“周邊鋒面論”認為,“周邊”不同于消極意義上的“邊緣”,而是富含主觀能動性的“前沿”和“鋒面”。[10]消極意義的“中心-邊緣”結構是對西方視角下的文化帝國主義話語的一種批判,從普雷維什到依附論學派,所揭示的是資本主義世界化框架中的一種不平等的結構,即所謂的“中心國通過這一結構能夠高效地把邊緣國發展所獲得的利益占為己有。”[11]“周邊鋒面論”也不同于“天下觀”與傳統五服制結構下的古代封建王朝與少數民族部落之間的垂直式“宗藩關系”。而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主權國家作為主體,在彼此邊境的過渡地域空間,因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而產生的“相近相似,相似易通”的傳播效果。[12]內蒙古作為我國北疆門戶,在向俄蒙兩國傳播時,因與蒙古國、俄羅斯的主體或區域民族之間,語言相通、血緣相連、地緣相鄰、文化相融等特點,也會因這些因素而縮短彼此間的關系周邊,從心理上較容易形成彼此的近周邊,達成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作為中國對外傳播工作中第二階段在地化的重要力量,內蒙古無論是人緣、地緣還是因時間、事件、消息而形成的“事緣”傳播活動,都理應成為對外周邊傳播的復合式“封面”形象,以及先鋒和前沿陣地。

三、內蒙古面向俄蒙傳播的挑戰性

(一)文化涵化導致“同源差異”產生的認知偏差

文化涵化通常是指“一個文化通過與異文化持續的接觸引起原有文化模式的變化也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由于接觸和影響而造成的一方或各方發生的不同程度的文化變遷。”[13]其結果有“正涵化”的主動接受與“負涵化”的被動接受。這其中又有“取代”“綜攝”“增添”“文化萎縮”“起源”“排據”等六個方面的現象。[14]內蒙古的北疆文化,既是地方性特色文化的直接表征,又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性的具象化外延。其中包含了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個類型的文化單項,而這些文化單項間并非完全隔絕,而是經過時間的流動和群體間的交往而相互滲透,而這正是文化涵化所帶來的積極表現,既保留了原本的文化核心生態的健康發展,同時又吸納了其他文化的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游牧文化是中俄蒙跨境民族間的相同或相近文化,但在三國內部由于社會變遷、政治體制等原因,已經形成了“同源異構”的文化觀。

一項研究指出,中國在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的核心文化觀觀照下,形成了多元文化認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蒙古國在長生天和成吉思汗祖先崇拜文化觀下的民族文化認同、俄羅斯在東正教文化觀下形成宗教性與聚合性的東-西方文化認同。[15]可以看出,復合式的北疆文化在出境時,遇到俄蒙兩個傳播對象,其文化折扣主要表現在因文化觀的差異帶來的認知層面的障礙。蒙古國在面對外來文化時表現的更為警惕,例如蒙古國官方曾發表聲明提出“全面警惕蒙古族文化嬗變,被其他民族文化消融,傳統習俗消逝,精神退化”。[16]這一聲明不僅是對于周邊兩個大國的文化警惕心理,也包括其自身文化民族主義的一元性表達。而俄羅斯則是因為由高語境文化向中低語境轉述過程中,產生的認知偏差,導致傳播對象的認知只停留在一些文化的顯性層面。所謂高語境文化是“語言自身所指并不能涵蓋行為主體所欲表達之意,需要結合行為主體闡述語言的語境進行分析,因此高語境文化通常較為模糊。”[17]從“一帶一路”到“萬里茶道”再到北疆文化,這些均屬于高語境文化。

一項針對俄羅斯遠東地區青少年對中國的認知調查顯示,年輕一代對于中國的認知主要集中在美食、建筑、漢字、茶葉、熊貓、京劇等顯性元素,而對于中國深層次的制度文明或科技進步等維度的認知則表現出并不了解或沒有興趣。[18]可以看出,在面對復合式的中國文化,俄蒙兩國因“文化涵化”導致的“同源差異”以及高語境向低語境轉化過程中信息的編碼-解碼產生了誤差,最終致使彼此間產生認知差異,令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二)復雜地緣關系導致內外周邊情感關系不穩定

從歷史和地緣作為時空坐標來看,中俄蒙三國處于東北亞的縱軸上,既有相似的共項文化,又有各具特色的差異元素;既有歷史上友好往來的美好記憶,又有彼此針鋒相對的緊張時刻,可以說三國關系一直處于整體向好但偶有偏差的變動之中。歷史上,中蒙兩國關系特殊,一方面在古代社會,因政治因素以及“宗藩思想”的影響,蒙古高原也長期主動或被動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因為同文同種的蒙古族的不同部族間,長久以來因多重互動,而在文化的諸多方面具備相同之處。蒙古國獨立后,為了切斷這種特殊的聯系,蒙古國一度向蘇聯靠近,并長期受蘇聯影響,將文字改為與俄文相似的西里爾蒙古文,同時也將俄語作為蒙古國的第二大語言被廣泛使用,在此基礎上許多蒙古國民眾長期接受來自蘇聯模式下的教育,進而導致“蘇聯解體后仍有很多蒙古人對蘇聯曾給他們帶來的‘安寧’生活心存感激。”[19]此后,蒙古國在1994年國會通過并制定《蒙古國對外政策的基本構想》以及2000年以后通過“施政綱領”,其對外話語表達為“開放、不結盟、多支點的和平外交政策”。[20]

這一系列對外政策的提出,使得在陸上與蒙古國并不相鄰的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建立起了所謂“第三鄰國”關系。而這些國家在戰略上的拉攏以及文化上的影響,也讓蒙古國與它們雖然在地緣上并不相鄰,卻在心理和情感上不斷靠近。例如韓國文化對蒙古國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從消費品、美發店到韓國料理、韓式咖啡店,“走在烏蘭巴托的街道上你可以看到很多韓國風格的景觀。”[21]而年輕人對于韓國文化的喜愛表現在對K-pop(流行音樂文化)和韓劇的追捧,更是將韓國作為除勞務移民外的主要留學熱門地,并將韓國文化在留學之后再次帶回蒙古國。而這一表現也符合了周邊傳播四個模式中的“飛地式傳播”特點,即從一個文化的中心經由人體疊加便捷快速的信息技術和通訊手段帶到另一個文化的中心。基于復雜多變的地緣關系,導致了作為內周邊的內蒙古,面對外周邊的蒙古國、俄羅斯也存在著從戰略安全不足到情感距離疏遠的隱患,這無疑對構建國家間的良好伙伴關系,會產生磨損和消減等負面效應。

四、內蒙古面向俄蒙傳播的文化捷徑

戰略傳播認為“政府或組織為實現特定戰略利益,動員協調各種資源,向特定目標受眾傳遞信息、施加影響的過程,其目標包括認知提升、形象塑造、身份建構、態度轉變、價值認同和行為轉化。”[22]作為“在周邊傳播”的主體,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內蒙古面向俄蒙兩國的傳播實踐。英國伯明翰學派學者斯圖亞特·霍爾關于文化表征論述指出,“文化是一個過程、一種實踐,按照構成主義的觀點,文化表征是創造意義,是將傳遞的信息意象化,通過語言或符號表述出來的過程。”[23]并且借由三個不同序列的事物創造出“經驗的世界”“概念的世界”“符號的世界。”而文化表征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用來再現文化的相關元素是形塑認同的重要來源。”[24]這一過程可以說與戰略傳播中的身份建構、態度轉變以及價值認同和行為轉化等目標相一致。無論是作為諸如語言、故事、傳說等抽象再現類型,還是建筑、圖騰、碑文、節慶儀式等具象再現類型,都從不同角度體現了互聯互通的意義空間。“游牧文化”并不等同于“內蒙古地區文化”或“蒙古國國家文化”又或者俄羅斯的“蒙古部族文化”,而是因時間、空間、人類社會互動之下形成的共融共生型的地緣性族群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地緣性特征,同時又具有世界性、圓融性特點。內蒙古作為“在周邊傳播”的主體,“游牧文化”是構成北疆文化出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亦是塑造文化多元共生、和諧發展的周邊“封面形象”的重要符號。因而,以文化作為傳播策略,成為內蒙古“在周邊傳播”的重要捷徑。

(一)優化敘事,傳播地緣共項,構建良好北疆形象

地緣通常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因地理位置彼此相鄰、相互聯系而形成的關系;地緣優勢則更強調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地理空間內的人類群體因文化基因相似、人文交流頻繁、人員往來密集等因素產生的彼此間認同。而其中文化的相似或相同是拉近共同地緣下,不同社會結構背景的群體間,產生文化認同的關鍵。

以守望相助理念、“蒙古馬精神”、“三北精神”三位一體為核心的北疆文化既是特殊的北方少數民族區域文化的主要敘事內容,又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敘事的最佳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外既要展現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傳播當代中國蓬勃發展的多彩文化,以德服人,以禮服人,以文服人,加強情感認同。”[25]而北疆文化中既有和俄蒙兩國相近或相似的“游牧文化”,又有獨具魅力的反映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立體化、多樣化、差異化文化類型。在面向兩個鄰國時,既要傳播中蒙俄三國在新時代因文明交流互鑒而產生的全新周邊故事,又要傳播北疆文化中“愛國、忠誠、團結、擔當”的民族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團結奮進的故事。而這也符合周邊傳播效果論中,正向、積極的自周邊與它周邊傳播效果,即“樹立或者塑造傳播者的好形象,營造傳播者和被傳播者友好的印象或氛圍。”[26]同時,厘清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到周邊命運共同體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由內而外、循序漸進的關系,并逐步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27]

(二)拓寬視野,打造區域國別視閾下的復合周邊主體

傳統對外傳播主要指大眾傳播媒體作為傳播主體,開展宣傳意味濃重且“一刀切”式的對外信息傳播活動。這一活動在對外工作中必不可少,也是塑造國家形象的必要媒介手段。然而伴隨數智技術的不斷提升,從過去國際話語權的爭奪到認知引導權的把握,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在對外傳播工作中顯然已經力不從心。基于此,需要拓寬視野,打造符合周邊線圈和區域國別焦點的復合式周邊傳播主體。

首先,優化并拓展官方傳播主體。內蒙古已經擁有內蒙古日報社索倫嘎新聞中心、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草原之聲廣播等從融合媒介到廣電外宣媒體的在地化國際傳播體系,并且分別與蒙古國的MGLnews.mn、桑斯爾有線電視臺、畢力格薩納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展開了媒體聯合采訪、媒體活動日等活動。目前來看,境內外媒體之間、傳統大眾媒體與數字媒體間的融合度尚有空間,合作的境外媒體“朋友圈”也亟須擴大,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媒體間融合尚顯不足、俄文譯介信息相比蒙古文較少,未來可強化與俄羅斯官方媒體的合作。在中俄蒙合作的基礎上,探索一條傳統媒體+新媒體+AI的全新傳播主體,發揮好算力優勢,在體現周邊工作“親、誠、惠、容”的基礎上,構建并引導好區域認知體系,搭建多樣化、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

其次,利用好跨境民族的語言文化優勢,成為在周邊傳播的最佳主體。無論是在媒體報道中的小人物小故事,還是因共同的文化遺產而形成的區域化節日儀式。在語言相近、習俗相似、共同記憶相合的邊疆區域,發揮著周邊文化吸引力的功能。在“一帶一路”和蒙古國提出的“草原之路”以及中俄蒙三國構建“萬里茶道”的倡議下,都需要以人文交流互動才可以實現,而跨境民族可以充分利用語言和文化優勢,在共同的地緣空間內,共話新時代中俄蒙民間交流的友好故事,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書寫并創造共同文化記憶。

最后,從戰略優化出發,貼合當前區域國別研究的焦點,充分利用內蒙古的在地優勢,培養一批從語言到思想再到政治素養過硬的區域國別實務型和研究型人才。目前在內蒙古已有的高校中內蒙古大學的蒙古國研究中心和內蒙古民族大學的區域國別研究院已經分別從綜合研究領域到語言歷史民族領域展開學科交叉的研究互通。下一步,可以嘗試在多所在地高校試點,從不同學科交叉方向培養出一批適用于促進區域周邊合作交流的人才,將其與媒介高端領域和跨界民族的民間主體結合,形成第三支力量,更強而有力地向俄蒙兩國傳遞立體式、多元化的北疆聲音、中國聲音。

(三)升級結構,整合提升周邊文化交流資源

作為復合型的北疆文化,內蒙古不僅擁有多元共生的文化資源,同時又有豐富多彩的自然風景資源,從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的廣袤無垠,到黃河“幾”字彎的秀美旖旎,再到巴丹吉林沙漠的大漠孤煙直,自然風光也展示出多樣性的各美其美。提升內蒙古在周邊區域的影響力,不僅要優化共創其文化資源,對文旅資源的開發利用亦是重要的著力點。政府和企業可以借助夏季的那達慕大會、呼和浩特的夏季旅游文化節、包頭的“三娘子”文化旅游消費季、阿拉善英雄會、錫林郭勒的冰雪那達慕、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夏季游牧文化節等自然旅游資源為契機,拓展場景式文化消費,并且利用冰雪、沙漠、草原、濕地等一系列自然旅游項目,形成新的旅游產業模塊,吸引更多包括俄蒙兩國在內的海內外游客。

此外,以城市為焦點,打造特色鮮明的“周邊的中心城市”,形成傳播北疆文化周邊的最佳地方空間載體。按照周邊傳播理論,提升城市形象的新策略之一在于以“共意空間”為中心的物體的周邊傳播。[28]以呼和浩特市為例,作為內蒙古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其城市形象又是內蒙古形象的“窗口”。來自大召的蒙漢藏融合的召廟建筑群、在蒙漢民族和平交往史上作出杰出貢獻的阿勒坦汗宏偉塑像、象征著革命崢嶸歲月的烏蘭夫紀念館等都通過“物”的媒介方式向城市居民與八方來客共享意義空間。而通過政府和官方媒介宣傳以及網絡短視頻、網紅直播的立體化傳播,則更容易打造城市的焦點IP,使內蒙古的北疆文化具象化。

五、結語

作為我國“向北”傳播的窗口和陣地,內蒙古面向俄蒙傳播既有地緣的優勢和必要性,又有其緊迫性與瓶頸。而文化作為戰略,既是打開傳播思路的鑰匙,又是優化周邊關系的捷徑。未來,內蒙古需進一步打開傳播渠道,拓展傳播觀念,深度挖掘文化資源,優化自身的北疆形象。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提升我在東北亞周邊傳播力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4BXW02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陸地,孫延鳳.周邊傳播的“四梁八柱”芻論[J].傳媒,2024,(022):12.

[2]陸地,閃洪.從周邊傳播現象的內涵、特征及其價值-周邊傳播的六個研究向度之四[J].青年記者,2025,(004):78.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N].新華每日電訊,2025-04-09(2).

[4]孫延鳳,陸地.在周邊傳播現象的內涵、特征及其價值-周邊傳播的六個向度研究之三[J].青年記者,2024,(011):67-68.

[5][26]陸地.周邊傳播理論在“一帶一路”中的應用問題[J].當代傳播,2017(005):6-9.

[6]Stuart Hall, J. D. Beyond media imperialism: 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J].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1991,(8):39-59.

[7]陳睿,胡健.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語言身份認同[J].學術界,2018,(005):170-171.

[8]趙明亮,寶魯爾,楊文光.提升傳播效能,講好中國故事-以內蒙古日報社索倫嘎新聞中心為例[J].新聞論壇,2024,(006):92.

[9][10][12]陸地,孫延鳳,陳沫.周邊傳播理論的十年創新之路[J].新聞愛好者,2024,(008):20.

[11]張康之,張桐.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4.22.

[13]孫英春.跨文化傳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23.

[14]王銘銘.文化變遷與現代性思考[J].民俗研究,1998,(001):2-3.

[15]孫玉華,彭文釗,劉宏.中蒙俄經濟走廊人文合作中的文化認同問題[J].東北亞論壇,2015,(006):47-48.

[16]劉少坤,等.蒙古國發展研究報告(2019)[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172.

[17][美]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2,112.

[18]謝春河,王曉梅,師清芳.俄羅斯遠東青少年對華認知狀況調查與分析[J].黑河學院學報,2023,(006):11-13.

[19][20]亢生,陳翠峰.國際地緣政治中的蒙古國戰略地位研究[J].國別和區域研究,2020,(001):111.

[21]琪仁.蒙古傳統文化景觀變化研究[D].延邊大學,2019.56.

[22]畢研濤,王金嶺.戰略傳播初探[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005):160-161.

[23][24]吳理財.文化政治學概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197,198.

[25]新華社.習近平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總結經驗堅定信心扎實推進 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N].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16-08-17 [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6-08/17/content_5100177.htm,2016-08-17/ 2025-01-13.

[27]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上)[J].群言,2005,(001):18.

[28]崔海教,劉娜.城市形象的周邊傳播路徑與創新[J].傳媒,2024,(22):17.

作者簡介:劉源,博士,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講師

編輯:徐" 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无码a∨|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亚洲αv毛片| 国产91线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日韩性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六月婷婷综合|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a天堂视频| 女人18毛片久久|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日韩专区第一页|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国产在线八区| 操美女免费网站| 国产96在线 |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91精品网站|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五月婷婷伊人网|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久久成人免费|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网址|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网|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午夜啪啪网| 婷婷色中文网|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av在线5g无码天天|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国产青青草视频|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